簡政放權 放管結合 優化服務
本網訊(記者尤蔓,通訊員郭建波、吳學華)今年來,當陽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努力創造更優質的供給,營造更佳營商環境,釋放更大改革紅利。各地各部門聚焦群眾辦事難點、堵點、痛點和盲點,聚力「一網一門一次」,綜合施策,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10月,該市制定《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施方案》和《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 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出臺40項措施,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178項。運用「網際網路+政務服務」,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快辦事,1035項行政職權和公共服務事項納入「最多跑一次」清單,其中527項實現「只跑一次」,508項「一次不用跑」。
10月10日開始,當陽電視臺以「亮承諾、曬舉措、比服務」為主題,對全市43個部門和10個鎮(辦事處)開展「放管服」改革當陽進行時系列專題訪談報導。
推進政務服務「一窗式」改革。圍繞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要求,將商事登記、投資項目、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在大廳分類設置窗口,力爭讓多項審批能在一個窗口「搞定」。同時將科技、氣象、糧食等十多個事項少的單位,納入大廳綜合窗口安排專人受理。從「群眾跑來跑去,領導批來批去,部門轉來轉去」到「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從「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到「一門辦一窗提」。
開展「四多合一」,提高審批效率。「四多合一」即多證合一(工商局牽頭)、多評合一(發改局牽頭)、多審合一(住建局牽頭)、多驗合一(住建局牽頭)做到了企業登記註冊等46證申辦、投資項目多種評審、多種圖紙審查、項目竣工各種驗收分別由牽頭單位統一受理,同步交辦,關聯審批,加快了項目建設速度,減輕了服務對象的負擔。
與此同時,創新服務方式,在政務服務中心建立幫辦代辦、「一把手」駐窗等制度。34人的幫辦代辦隊伍,全程為投資商服務;各窗口部門「一把手」每月在窗口辦公至少半天,現場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此外,「預約服務」「上門服務」「延時服務」等「個性化」服務,搭建起惠及企業與百姓的「直通車」,持續釋放的政策紅利,正不斷提高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市審改辦對審批事項進行清理,梳理事項清單,定製表單,對審批事項目錄和「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事項及時進行動態調整,將行政許可審批系統與湖北省政務服務網對接,已有247項可在省政務服務網上申請受理。市智慧辦建設完成數據共享交換平臺,23個部門宜昌市級現有數據均已完成,共計241類數據可實現交換,工會、民政、扶貧辦、網格監管中心4個部門22類數據可實現共享,實現了由「群眾跑腿」到「數據跑路」。
為將改革紅利惠及基層末梢,不斷建立健全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理念和網上辦事大廳逐步向鎮村延伸,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裡」。目前正在開展的鎮村審批事項和流程梳理工作,已梳理出63個鎮級受理事項、22個村級受理事項的審批流程和事項配置表單。
如今,當陽市上榜2018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列88位,全市招商引資累計籤約項目和實際到位資金均居宜昌各縣市區前列,一大批知名企業和項目落戶當陽並建成投產。招商引資新籤約5000萬元以上項目100個,史丹利化肥技改等58個項目開工;中材節能二期等32個項目順利投產;新陽特纖萊賽爾、凌雲集團軍民融合等項目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