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珞珈山街行政事務服務中心「服務群眾」團隊
圖為:區行政審批局服務窗口
圖為:區政務服務中心幫辦員指導辦事群眾填表
圖為:水果湖街行政事務服務中心
湖北日報訊初冬的武漢熱潮湧動,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國際性招商大會等接踵而來,拼搏趕超勢頭正勁。
有所作為,武昌區以「三辦」為核心的「放管服」改革落地有聲。截至10月底,武昌區梳理規範區街權力事項2123項,制定完善各類監管機制20餘個,累計辦理各類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70萬餘件,按期辦結率100%,改革走在全市前列。
十九大報告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放權要實效、監管求創新、服務再提升」,武昌區聚力實踐,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群眾滿意度不斷攀升。
「再辦一件,群眾就少跑一次。」
一線窗口精準服務全覆蓋
政務服務窗口是群眾與政府部門接觸最頻繁的地方,群眾到窗口辦事,最怕等一下、辦不了、下次再來。
在武昌區政務服務中心,呈現出一番新景象。早上8點不到,中心大廳外陸續有人排隊,十來個著裝統一的幫辦員也開始忙碌起來。「請問您辦什麼業務?」「這裡填寫不對,需要修改。」「待會兒,我帶您到去窗口。」幫辦員提前查看辦事企業或群眾所帶資料是否齊全,指導相關表格填寫,有效提高申報通過率和窗口辦事效率。「說話太多,每天最少喝兩大瓶水。」幫辦員陳美琪說,中心窗口多、業務種類繁雜,前來詢問的人特別多,從早到晚總在說個不停,每層有3至4名幫辦員。陳美琪說,她們的工作雖然累,但還只是動「嘴皮子」,窗口辦事員更辛苦,不僅動嘴還得動腦動手,一天下來,整個人都是酸軟的。
與其他政務服務中心比,窗口延時服務,武昌區首推。「只想著再辦一件,群眾就能少跑一次。」經濟類行政審批窗口工作人員楊曉戎說,以前一天辦理200號左右,5點下班,漸漸發現辦事的人越來越多,經常到下班時間了,沒辦成的人十分焦慮。將心比心,她和同事們總感到難受。商量過後,楊曉戎和同事主動延時下班,堅持什麼時候辦完最後一件,就什麼時候下班,現在每天工作辦理量都在230號以上。
服務窗口延時下班,極大方便了辦事群眾。楊曉戎說,不少人因為堵車、請不到假來得晚,最後順利把事情辦好了,看見他們開心的笑臉,自己也就覺得值了。針對群眾辦事較多的不動產交易、商事登記等業務,武昌區推行當日取號必須當日辦理,部分窗口周六加班服務,對確有特殊需求的群體和企業,提供「綠色通道」、辦事員上門等特色服務。
今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福中集團落戶武昌,一次性在房地產、電子商務、醫療科技、軟體科技和工程技術研究等領域設立8家公司。為縮短辦事時間,商事登記窗口與商務、消防、稅務、物業等部門聯合行動、精準服務,工作人員特事特辦、批量處理,一天之內為五家公司頒發營業執照,8家公司不到7天時間全部落地。福中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宗義稱讚,公司落戶武昌的經歷好比一部速度與激情大片,審批項目少、速度快、服務質量優,「武昌速度」讓他刮目相看。
速度源自武昌綜合行政審批改革的系列決策。「一枚印章管審批」,單獨成立行政審批局,並將全區17個部門80大項行政許可事項全部劃轉過來,快速完成編制人員劃轉、領導班子配備、許可事項交接、審批環節集中、審批材料規範、審批流程優化、審批監管銜接「七個到位」,率先實現審批職責、審批事項、審批環節全集中,變體外循環為內部流轉。
不僅如此,武昌還推行容缺受理服務。今年8月7日,雄楚春天項目申請人民防空工程建設方案審批,經資料審查發現,申請單位缺少營業執照,為不影響審查進度,行政審批局進行容缺受理。8月8日,企業將資料補齊後,窗口當即進行審批、發證,比法定工作日提前18天完成,大大提升資料審查效率,企業對容缺審批高度評價。
全面推行「前臺統一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審批服務模式,變多部門流程為一個部門流程,減少事項辦理環節201個、申報材料358份、辦理時限640天。同時,梳理入駐政務服務中心的審批服務事項,對照法律法規逐一排查,清理和精簡體檢證明、消防合格證明等46個。
「太方便了,省時省力省心。」
輕點滑鼠隨時可辦零跑腿
窗口有形,服務無形,科技改變了生活,也給政務服務帶來新空間。藉助網際網路,辦事人足不出戶,即可隨時隨地把事情辦理妥當。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統一服務入口,建設區、街兩級聯動的網上辦事大廳——「雲端武漢·武昌區政務服務大廳」,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入駐,申辦人可一號申請、一次認證、一網通辦;建立全程在線諮詢平臺,利用網際網路、手機終端與申辦人線上互動,提供一體化、全天候服務;服務大廳智慧升級,優化實體大廳叫號終端、查詢終端和顯示終端功能,與網廳、微信聯動,實現實體大廳端、pc端、自助端、移動端「四端」融合,線上、線下辦事大廳「兩廳互通」。服務系統上線以來,累計網上辦件17526件,為近千名辦事人提供網上諮詢引導服務。「不用到處跑,喝杯茶的功夫,省時省力又省心,實在太方便了!」武漢睿珞勞務公司法人代表羅先生說,很榮幸申請到武昌首張全程網上辦「十證合一」電子執照,以前可要到稅務、工商等多個部門轉,現在坐辦公室裡,點點滑鼠就能搞定。
有事網上辦,正成為年輕人的服務指南。7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劉聰在網上申請武昌人才公寓,隨後,武昌區房管局、人資局等部門在網上迅速完成材料初審、覆審。8月5日,劉聰直接在網上完成配租登記,10日選房並籤訂合同,14日就搬進了人才公寓。全程僅用了12個工作日,期間劉聰無需跑去任何部門,材料、手續全部網上辦理,「網上辦」的高效、便捷正在服務更多群體。
除節省時間、省去跑腿外,「網上辦」在行政審批現場勘查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更為驚豔。
今年年初,提升效能,綜合設置行政審批局內設機構,實行「大科室制」,現場勘查科承接原17個職能部門53項需要現場勘查的事務。該區服務業繁榮,創新創業環境優越,全年涉及行政審批的現場勘查任務量居武漢首位,為解決量大人少問題,提高審批效率,武昌採取遠程勘查辦法,越來越多創業者從中受益。
徐家棚街、水果湖街、中南路街作為試點街道,派出3名工作人員分別進駐。遠程勘查時,現場點位由一名派駐人員用移動終端,實時傳輸畫面至指揮中心,相關工作人員通過畫面進行判斷、甄別,作出現場勘查結論。同時,現場視頻錄像存檔,實現遠程勘查規範化、痕跡化管理。「網上辦」介入現場勘查,工作效率明顯提高。截至目前,完成勘查任務5012件,單日最高量60件,是純人力勘查的兩倍。行政成本大大降低,之前17個部門有近300人負責現場勘查環節,執法車輛20多臺,現在,僅用17個人、5輛車。對群眾申請的事項,做到一個工作日完成收件、現場勘查,且同一場所可安排合併勘查,後方同步給出結論,提高效能,節約申請人經濟和時間成本。
遠程勘查,還能有效預防權力尋租。現場勘查環節行政執法工作軌跡記錄、資料永久可查,工作人員相互監督,避免了特殊環節體外循環可能形成的權力尋租,對打造一支風清氣正的行政審批現場勘查隊伍至關重要。
據統計,武昌梳理全程「網上辦」事項191項,網上預審事項363項,同時梳理「馬上辦」事項348項、「一次辦」事項498項一併在網上公布,全區審批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家門口,遛彎兒順帶就辦了。」
就近通辦大小事務不出街
推進「放管服」改革,有難有易。優化窗口服務易,搭建網絡平臺易,難在政務服務體系建設。
由點到面,全方位提供高效便民政務服務,武昌實踐給出了答案。「家門口沒幾步路,不用排隊,遛彎兒剛好走到這,順便辦一下。」65歲的馬天成老人說,今年初就符合《武漢市老年優待證》辦理條件,一直沒想起來辦。辦好證,老人可享受景點入園優惠,每年可免費乘坐730次武漢公共運輸。中北路黃金地段,地鐵楚河漢街站正出口,交通十分便利,走進武昌區水果湖行政事務服務中心,1500平方米寬敞大廳內,19個服務窗口依次排開,2015年4月投入使用,讓居民享受到最便捷的政務服務。
在這之前,老年人辦理《優待證》只有一個選擇,乘車到區級政務中心的老齡委窗口辦理,途中奔波麻煩,還存在一定安全風險。在武昌,該事項辦理權限下沉至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老人憑身份證即可就近辦理,外地戶口常住老人在社區開具長期居住證明亦可,辦證的老年人對此舉讚不絕口。
武昌步步為營,力求「一站式」服務和「一門式」辦結,出臺《武昌區行政事務服務中心建設標準》,全區14條街道標配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每個中心配置12名工作人員,按政務服務規範化、全科化、便民化、質量考核統一化運行,打造面向基層、功能齊全、辦事高效、服務優質的政務服務體系。
在全省,率先實現街道層級政務服務機構全覆蓋。
社區上收、部門下沉、街道平移。集成布局強服務,行政事項辦理流程再造,明確93個事項進駐街道中心辦理,統一街道中心事項通用目錄、流程、時限、責任體系,實現「一窗多能、全科服務、全區通辦」;將街道中心建設工作納入全區績效目標管理,完善13項服務制度規範,促進區、街政務服務體系統一規範,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截至10月底,各街道中心共計辦理事項54萬餘件。「把事項留在基層辦,讓群眾就近辦理,全力打造居民家門口的市民之家。」武昌區編辦主任容珊萍表示,辦事群眾感覺到舒服了,改革工作就算做到位了。
通過授權、委託、代辦、延伸服務等方法,把與群眾聯繫緊密的人口計生、民政、社保、工商、稅務等事項納入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辦理,擴大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服務範圍。水果湖街行政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王亞娟說,中心還提供交通違章處理、水電費繳納、社保查詢等18項便民生活服務,每天辦理群眾申辦事項400多件。
「政府職能在轉變,發展環境更優化。」
角色轉換曬出清單建機制
好服務需要好機制維繫,公開透明、陽光運行是機制的生命力所在。
「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監管」,釐清職能部門、垂直部門及街道關係。實行行政審批標準化,明確區級保留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80項。全區區屬部門的2062項行政權力事項和街道辦事處實施的61項行政職權事項按權力清單、程序清單、責任清單和辦事流程圖全部在網上公開。
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印發《武昌區區級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清單》,取消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11項。如「社會團體登記」,申請人不再需要委託中介機構出具驗資報告等證明材料,精簡材料,減輕其辦理許可的經濟負擔。
創新工作模式,通過實行企業設立證照聯辦、房屋交易聯合受理、建設項目並聯審批;與工行、農行、建行聯合開展「政銀合作」,與郵政開展「政郵合作」,與樓宇物業進行「政物合作」等舉措,全區行政許可事項和審批服務件均辦理時間2.87、4.24個工作日,分別比法定時限壓縮89.74%、82.17%,僅武昌不動產辦證時間就從30個工作日壓至7個工作日以內。
武昌制定《武昌區行政權力清單動態管理辦法》,明確行政權力清單調整的基本原則、類別劃分、職責分工、調整程序和監督管理。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建立區級行政審批與監管信息交互平臺,實現行政審批與監管執法部門信息的即時傳送、無縫對接。
構建「四級」網格化管理指揮聯動系統。設立區網格化指揮中心、街道網格化管理中心、社區網格管理站及1700多個網格,形成巡查、發現、分派、監督考核的指揮管理服務閉環,高效處置城市建設、社會管理中的各類事件和問題,1700多名網格員活躍在大街小巷,與群眾打成一片,提供貼心的政務服務。
「政府職能在轉變,發展環境更優化,市場活力更加充分釋放。」武昌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潔認為,深化以「三辦」為核心的「放管服」改革,將為武昌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為武昌建設創新型城區和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區添新動力。
執法力量下沉,從「多頭管理」向「提能增效」轉變。縮減執法機關編制人員,充實到駐街工商所、食藥監所等51個隊所,390人到街道服務。設立街道綜合執法領導協調小組,對派出(駐)街道的行政執法機構雙重管理,人員實行任免交流和獎懲使用,提升執法人員幹事積極性。
新時代,新徵程。武昌省市區政務服務「一張網」建設穩步推進,「放管服」改革正向縱深邁進。
短評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積蓄髮展動能
「放管服」是一場刀刃向內、自我削權的改革,本質上是從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的回歸。在這場大刀闊斧的改革中,蘊含著現代治理的基本邏輯。
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明確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改善市場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一項重要改革,也是武漢爭當改革排頭兵的重要抓手。實行「三辦」聯動服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方向。
武昌區改革的實踐證明,「放管服」的力度有多大,政府職能轉變的速度有多快,市場和企業的活力就有多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就有多實。
改革期待大擔當,發展呼喚行動派。簡政放權事關全局、利在長遠,拿出自我革命的精神和興利於民的情懷,集中力量把該管的事管好、該服務的服務到位,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政府部門才能當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
民之所呼,改革所向。轉變政府職能,不僅要從過去以「審批」為主轉向以「監管」為主,更要轉向以「優化服務」為主。多從老百姓的角度考慮,尋求更多人民群眾的「雙贏」,才能找到改革突破口,為經濟社會發展凝聚起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