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師生沉痛悼別阮雪榆院士

2020-12-1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2月11日上午,上海龍華殯儀館告別大廳哀樂低回,氣氛莊嚴而肅穆,我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著名的塑性成形與數位化製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九三學社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阮雪榆先生悼別儀式隆重舉行。阮雪榆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2月3日14時52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社會各界人士、上海交大師生深切緬懷阮雪榆院士為祖國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

阮雪榆院士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胡錦濤、朱鎔基、曾培炎、尤權對阮雪榆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克強、溫家寶、張德江、吳官正、劉鶴、陳希、李強、劉延東、徐匡迪、武維華、邵鴻;國家部委領導、民主黨派中央領導、外省市領導肖捷、陳寶生、丁衡高、李曉紅、沈曉明、鄒曉東、張桃林、賴明、叢斌、盧柯、趙雯、印紅、黃潤秋、潘建偉、劉忠範;上海市領導應勇、尹弘、鄭鋼淼、諸葛宇傑;上海市老領導龔學平、王立平、蔣以任、馮國勤、吳志明;上海交通大學姜斯憲、林忠欽、王宗光、翁史烈、馬德秀、謝繩武、張杰、丁奎嶺、範先群、陳國強、黃震、朱健、張安勝、徐學敏、顧鋒、奚立峰、周承、毛軍發、王偉明、吳旦、潘國禮、胡近等校領導、老領導;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春曉、葛修潤、郭重慶、柳百成、盧秉恆、秦裕琨、汪應洛夫婦、楊華勇、左鐵鏞、戴尅戎、譚建榮、李德群、潘健生、趙連城、丁文江;兄弟高校、友好單位等領導邵新宇、李元元、李培根、郭東明、毛大力、李仁涵、於德弘、廖文和等同志對阮雪榆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家屬表示慰問,並敬送花圈。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40餘位院士,學術界多位國際友人對阮雪榆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家屬表示慰問。

中共中央組織部、統戰部、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國工程院,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上海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上海市總工會、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動員辦公室及各兄弟高校、相關學會、協會、科研單位和大量科技企業紛紛發來唁電,表示哀悼和慰問。

告別大廳莊嚴肅穆,阮雪榆院士安詳地靜臥在鮮花翠柏叢中,大廳上方懸掛著黑底白字的橫幅「沉痛悼念阮雪榆院士」,橫幅下方懸掛著阮雪榆院士遺像,「傳道授業解惑立德樹人鍛偉業,求真創新開拓科技報國塑千秋」的輓聯,高度概括了阮雪榆院士把畢生奉獻給祖國科學事業、教育事業的傑出成就和高尚情操。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單忠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分會理事長苑世劍,上海社會主義學院黨組副書記兼副院長毛大立,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蔡忠,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周鋒,上海市教衛黨委統戰處處長王瑞傑,上海教育工會副主席吉啟華,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詹詠,上海市委統戰部黨派處副處長孫達普,上海市勞模協會吳曉楓出席告別儀式。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同志因公在外出差,特委託林忠欽校長致哀。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原黨委書記王宗光,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副校長黃震,副校長張安勝,黨委副書記顧鋒,副校長奚立峰,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周承,副校長王偉明,原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潘國禮,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系主任譚建榮,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丁文江,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各部處有關負責同志、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師及校友代表,以及阮雪榆院士的家人、生前友好,老同事及學生代表參加告別儀式。

林忠欽致悼詞並介紹阮雪榆院士生平事跡。阮雪榆院士祖籍廣東省中山市,1933年1月出生於上海。1953年8月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並留校任教。1959年, 開始黑色金屬冷擠壓技術研究,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個黑色金屬冷擠壓件,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為我國建立完整的冷擠壓工藝和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冷擠壓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並使該技術成功應用於兵器、機械、航空、輕工等領域許多關鍵零件的生產。阮雪榆院士在1963年至1976年間完成的《冷擠壓技術》等4部著作,對我國冷擠壓技術的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5年獲原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組建模具CAD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並任中心主任,使上海交通大學成為首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單位。

阮雪榆院士1983年加入九三學社,曾當選為九三學社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並多次擔任上海市政協常委。他積極參政議政,為國家和地方發展建言獻策;他十分重視學術團體工作,曾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鍛壓分會理事長、中國模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等職務,為我國塑性加工和模具行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林忠欽表示,阮雪榆院士的逝世是上海交通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阮雪榆院士的一生是不懈奮鬥、卓越非凡的一生。我們要學習阮先生愛國奮鬥、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立德樹人的精神,傳承和發揚先生的嚴謹治學、淡泊名利、平易近人、提攜後人的優秀品格,沿著阮先生的足跡砥礪前行、再鑄輝煌。

作為塑性加工領域的一代大師,阮雪榆院士培養了一大批塑性成形和數位化製造領域的學術骨幹和技術專家。趙國群教授代表阮雪榆院士的學生致辭,深情回顧與恩師的共同學習、生活和奮鬥歷程,深切懷念阮先生的諄諄教誨,表示要繼承阮雪榆先生未竟的事業,繼續在塑性加工領域為科技創新、民族振興做出貢獻。阮雪榆院士長子阮明輝代表家屬致答詞,對政府、學校、社會各界的親切關懷表示感謝。

大家懷著深深的敬意,瞻仰阮雪榆院士遺容,鞠躬致禮表示敬意,獻上鮮花表示緬懷。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雪榆上海病逝 享年86歲(圖)
    記者5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著名的塑性成形與數位化製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九三學社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阮雪榆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  阮雪榆院士祖籍廣東省中山市,1933年1月生於上海,195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並留校任教。1954年至1956年在清華大學機械系進修。
  • 上海交大王建華教授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4月28日下午,上海龍華殯儀館告別大廳哀樂低回、莊嚴肅穆,人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華。2018年4月26日凌晨2點21分,王建華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仁濟醫院南院不幸逝世,享年60歲。
  • 上海交大紀念建校123周年 「90後」院士校友為母校慶生
    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3周年紀念大會現場  「相聚在東海之濱,汲取知識的甘泉。交大,交大,學府莊嚴……」4月7日,伴隨著悠揚的校歌,上海交通大學舉行建校123周年紀念大會。該校土木工程系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重回母校,與千名師生一同為母校慶生。此外,造船系校友黃旭華院士、電機工程系校友汪耕院士也發來了誠摯祝福。他們三位同為從上海交大畢業70周年的「90後」院士。  大會上,12個集體或個人榮獲上海交大2019年校長獎。獲獎集體和個人不僅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更秉持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肩擔著上海交大精神傳承者與弘揚者的任務。
  • 上海交大大師講壇|張杰院士:未來已來,唯變不變!
    上海交大大師講壇|張杰院士:未來已來,唯變不變!、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張杰做客第100期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未來已來 唯變不變——對新科技革命的思考」的精彩報告。
  • 重慶黃桷坪不凡氣質:抗戰時上海交大在此辦學 走出21位院士
    首席記者 李文科 翻拍    華龍網12月8日13時訊(首席記者黃軍)你知道嗎,如今被認為是藝術家搖籃的黃桷坪在70多年前也曾是院士的搖籃,從此地走出過21位院士,因為它曾是國立交通大學的舊址。    黃桷坪曾是交通大學舊址 這裡走出了21位院士     「學校不惑之年,日寇入侵……迨至一九四零年,戰事嚴峻,艱險倍增,遂設分校於重慶,選址小龍坎,是為交大渝校……太平洋戰爭爆發,滬校部分師生輾轉遷徙重慶,渝校遂稱『國立交通大學本部』,且移址九龍坡之黃桷坪。」
  • 林宗虎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西安舉行
    大廳內,黑底白字橫幅「沉痛悼念林宗虎同志」懸掛在會場正上方,林宗虎院士的遺像被鮮花、綠草簇擁,大廳兩側「音容笑貌宛在美德千古育子弟,風骨氣度永存珍行百年留人間」的輓聯高度概括了林宗虎院士光耀後世的一生。 林宗虎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2月21日9時30分於西安不幸逝世,享年87歲。
  • 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同根同源,西交能快速崛起全面趕上上交嗎討論
    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上海交大以及臺灣新竹交大,五校同根同源。均源於1896年清政府一品銜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盛宣懷對中國教育界來講,是個牛人,交大五所名校之外,還創辦了(1895)北洋大學堂——如今的天津大學,實打實的又一所985名校(各種排行榜中排名穩定在15名左右,與西安交大不相伯仲)。
  • 上海交大吳文俊數學中心成立
    紀念吳文俊誕辰一百周年專題片:《中國數學家的驕傲——吳文俊》5月9日,在上海交大著名校友、蜚聲國際的數學家吳文俊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紀念吳文俊院士誕辰一百周年暨數學科學與數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交大閔行校區舉行。
  • 上海交大紀念建校123周年
    出席上海交大建校123周年紀念大會的校友孫鈞院士。供圖當天,「交大人節」在上海交大閔行、徐匯校區分別舉行,開啟青年創意文化嘉年華,展示了上海交大人創新開拓的文化精神。上海交大「南京路」子衿街同日落成。子衿街的落成可以追溯到1997年,彼時子衿街作為商業中心投入使用,給師生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享有交大的「南京東路」的美稱。後來隨著學校規劃的變更,子衿街也曾一度是學聯、學生社團的駐紮地。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活動的需求,子衿街於2018年年初開始改造,對子衿街的職能進行了較大程度的轉換和完善。
  • 楊孟飛院士做客上海交大第七期「源創論壇」
    12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期「源創論壇」在機械與動力學院高田會堂舉行。本期論壇面向軍民融合和創新發展的國家戰略,邀請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測系統總設計師楊孟飛院士做題為「我國深空探測的進展與展望」的精彩報告。
  • 沉痛送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原校長徐德龍院士
    在莊嚴肅穆、哀樂低回的氛圍中,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陝西省委副書記賀榮,陝西省委高教工委書記董小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蘇三慶、校長劉曉君等各界人士懷著沉痛的心情向徐德龍院士鞠躬,做最後告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袁純清,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周濟,徐德龍院士生前同事、親朋好友、師生代表等數百人參加了遺體送別儀式。
  • 紀念吳文俊院士誕辰百年 上海交大成立吳文俊數學中心
    上海交大吳文俊數學中心揭牌成立。 杜欣 攝中新網上海5月9日電 (記者 許婧)2019年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1919~2017)誕辰100周年。上海交大數學科學學院院長李從明表示,數學學科的快速、高水平發展強烈依賴於高層次數學人才的聚集。吳文俊數學中心正是在交大數學學科發展的需求之下應時而生。中心將公開邀請世界公認的知名科學家、學科帶頭人加盟,同時邀請高級訪問學者參與學術交流合作,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青年學者,吸引一批吳文俊學者。該中心的成立將助力交大數學學科步入更高、更強的層次。
  • 上海交大校史館開幕探尋徐匯校區校史館的「鎮館之寶」
    人民網上海4月5日電(施語 屠知力)4月5日,上海交大校史館開幕。校史館位於交大徐匯校區老圖書館三樓。當日,海內外交大校友齊聚在老圖書館大樓前,為新增「鎮館之寶」的校史館揭幕。 據介紹,120周年校慶之際,校史檔案人員整理出數百幀珍貴的交大老照片,此次精選其中最能體現各個歷史時期交大師生精神風採的巨幅照片4幀予以重點展示。分別是:20世紀初南洋公學師生在上院前留影;1934年10月國立交通大學師生慶祝國慶及軍訓閱操典禮攝影(長達3米);196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全體畢業師生合影(長3米有餘);198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專業八三屆全體畢業師生在老圖書館前留影。
  • 張杰帶隊赴上海交大做研究生招生宣講
    這是張杰院士在卸任上海交大校長100天後首次代表國科大走進上海交大做研究生招生宣講,體現了中科院和國科大領導對研究生生源質量的高度重視。張杰院士在上海交大做招生宣講來自中科院上海地區和北京地區15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和非上海地區
  • 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館開館,8卷300萬字校史同時出版
    本文圖片均來自澎湃新聞記者 雍凱 圖交通大學創始人盛宣懷家族的家譜、1926年交大校慶紀錄片、「遼寧艦」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捐贈給母校的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模型、20世紀30年代的巨幅交大師生合影…… 4月5日,經過全新改造、面積500平方米的上海交大徐匯校區校史博物館正式開館,它是120年前的南洋公學主體建築之一,開館後,將成為展示上海交大校史
  • ...院院士程津培做客第153期大師講壇帶領交大師生走近「化學鍵能...
    2020年10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迎來了第153期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津培給廣大師生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分享。程津培以「化學鍵能學,發展理性化學的有力工具」為主題,從化學鍵能學的重要意義、對化學反應研究重要應用價值以及近期取得的成果等三個方面,深入淺出、風趣幽默地向師生們闡釋了化學鍵能學,這一發展理性化學的有力工具。
  • ——上海交大紀念建校123周年
    他就是「中國核潛艇之父」、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黃旭華院士。黃旭華,1926年3月生,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某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1945年7月,黃旭華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交通大學造船繫船舶製造專業,開始毅然追尋「造船造艦」抵禦外侮的報國夢想。
  • 西安交大一附院首開院士門診 張心湜院士親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知名泌尿外科專家張心湜院士於8月13日上午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泌尿外科「院士門診」坐診。  儀式由西安交大一附院劉青光副院長主持,李旭院長和張心湜院士共同為「張心湜院士診室」揭牌,隨後,李旭院長還為張心湜院士呈送了醫院的開診禮品:西安交大一附院院徽、工作服以及聽診器。儀式結束後,張院士來到泌尿外科設置的院士診室正式開始為等候的患者進行診療。
  • 上海交大「90後」院士與新中國同向同行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交通大學也迎來建校123周年,今日新老校友相聚,共敘家國情懷和人生理想。上海交大跨越三世紀風雨兼程、英才輩出,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開拓進取,不斷攀登,是民族振興的中流砥柱。這其中,就有3位畢業70年的「90後」院士,他們走出交大校園後,宏圖在胸、重任在肩,愛國榮校、努力拼搏,在各自的領域艱苦奮鬥,與新中國同向同行70年。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 | 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十四五」期間在高等學府雲集的上海,高校如何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推出「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報導」②: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眼中的從「0」到「1」「大零號灣」建構環交大雙創升級版Q:從臨港新片區到張江科學城,上海交大如何服務地方需求,支撐上海重點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