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椒麻雞是一道被長期誤解的美食,看起來寡淡,吃起來竟媲美川菜的麻辣鮮香,有「中華名小吃」的稱號,卻經常在內地的某個小巷曇花一現後,就消失不見了,猶如龐統和諸葛亮,一樣的神機妙算,只有長相出眾的諸葛亮得到了重用。
第一次在四川「邂逅」新疆椒麻雞,是在一個大學城的菜市場裡面。天氣漸熱,沒什麼胃口,看到食品櫃裡寡淡得好像只用白水焯過的母雞,和一大盆加了洋蔥和檸檬等各色調味料的罈子,覺得很清爽,就走近看了看。大媽很有誠意的邀請我嘗了嘗直接從「白水雞」上割下的肉,有種鹹香,說每天下午兩點才開始賣,五六點就收攤了,絕對只賣個新鮮。暫時也想不到吃啥,就決定嘗個鮮。
帶回去一吃,才覺得被這道菜的外表欺騙了,看起來小清新,吃起來夠火辣,配著米飯吃,額頭也很快沁出了汗水,胃裡熱熱的,在四川溼熱的氣候裡,這樣的辣仿佛很快祛除了身上的溼氣,頓覺全身舒暢。
從此開始心心念念。離開了兩個月,再回去看的時候,已經不見了小店的蹤影,好生遺憾。
第二次在四川吃新疆椒麻雞,是在成都的紅牌樓,聽朋友說,是一家連堂食都沒的店,卻想著開始做外賣,一開始不知道是新疆椒麻雞,走到半路都在打退堂鼓,「還是不去了吧,估計也不咋樣,連堂食都沒有…」。「都出來了,還是去看看嘛」。於是就這樣不懷期待地跟了去。
下了地鐵站,走了幾百米,在一個小吃雲集的路段看到了這家店,幾平米的鋪面,剛夠放一個食品櫃和料理桌,食品櫃裡,一樣看起來寡淡的雞,幾份葷素搭配好的套餐,只有旁邊的胡餅,俗稱「饢」,才讓這家店透著濃濃的新疆風味。
老闆熱情地招呼著朋友,有著北方人的豪爽。一位東北口音的顧客走上來,要了一份原味的套餐,「北方人都吃原味的,因為辣味在熬湯的時候就已經加夠了」,老闆告訴筆者,熬湯的時候用的是印度椒,又叫「鬼椒」,比四川的小米辣還辣,但是沒有顏色,這讓嗜辣喜紅油的四川人有點不滿,調高了辣度後又流失了一些喜歡微辣的顧客。
辣度的統一調製不能滿足不同需求的顧客,老闆想了一個辦法,熬湯的時候調成微辣,再用四川人的方法單獨調了紅油,辣度升級,有了紅色,回頭客才更高了,但新客增長很慢。
「因為看起來寡淡,很多四川人都不願意嘗試」,老闆有點苦悶,他覺得最好的辦法是,找一個已經有新疆椒麻雞的地方,附近居民已經認可了這道美食,可以互相競爭,他是不怕競爭的,因為多年的研究,老闆對自己產品的味道已經有了足夠的自信。
「新疆椒麻雞做得最好的是『胖老漢』」,老闆告訴筆者,新疆椒麻雞其實源於四川,新中國成立後,大量的四川人到新疆去支援當地建設,也帶去了這道四川美食,慢慢的逐漸演變。一位當地的胖老漢,跟著四川師傅學了手藝,並加以改良,一開始也是無人問津,但他一直堅持著,顧客才越來越多,有了後來一年15萬隻雞的銷量。如今,在烏魯木齊的大小夜市,椒麻雞已經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店鋪多達兩萬多家。
「一直在模仿」,老闆認為,隨著『胖老漢』分店的增多,口味開始沒那麼跟得上,他已經在開始超越了。
他家選用的都是兩年左右的農家土雞,現殺後拿回來再進行二次清理,最大程度地保證了食材的新鮮,主要的製作工藝是煮,從開火到出鍋都需要兩個小時以上,加幾十味香料,保證雞肉充分入味,拌好後嘗了下,雞皮Q彈脆爽,雞肉有柔感,有嚼勁,不柴,手撕後無骨無渣,清香十足,和著紅洋蔥一起吃,別有一番風味。
線下認可度不是很高,老闆開始嘗試外賣平臺,按照四川人的喜好,組合了一些新的菜品,湯汁天然的鮮香麻辣,跟蔬菜搭配很容易下飯。
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老闆還專門做了一套VI設計,logo裡選用墨綠色,代表食材生態、綠色,用雞和心形,拼湊出新疆人的圖騰形狀,這裡有老闆對餐飲的敬畏之心。
新疆椒麻雞屬於地方小眾菜系,豐富的食材,獨特的體驗感,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的口味需求。能把logo做成圖騰,隨口就講出標杆人物品牌故事的人,一定對製作工藝有著極致的追求,這樣的匠心,是對口味最好的保證。每天不知道吃什麼的小夥伴,偶爾也可以嘗試下,說不定就會遇到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