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國古代社會上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當時的商品經濟佔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人口佔到全球的六分之一。科技發展也進入到了一個黃金時期,實質上已經超越了大唐盛世。
四大發明在宋代得到全面應用和廣泛推廣,經濟的發展、技術的更新。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不僅豐富多彩,更加活躍。這些新氣象也為思想領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思想領域的繁榮發展必定離不開人文的教育,人文的教育離不開師道。宋代的學校教育尤其是啟蒙教育凸顯了根基的重要。
"我夢入小學,自謂總角時"這首詞出自蘇軾的《和陶飲酒二十首》,蘇軾在他的《東坡記》裡也有過這樣的描述,我從八歲入學,道士張易簡是我的老師。
可見蘇軾自小就開始進入學校學習,在宋代叫做蒙學。
一、宋代蒙學教育分為三種形式
宋代的蒙學教育機構有官辦的和私立兩種,其中政府辦的蒙學又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設在宮廷內的宗學,二是國子監小學,三是地方州縣小學。
政府辦的蒙學在年齡上是八歲到十四歲之間的孩童入學拜師。地方州府上的小學只要十歲以上便可就讀。
此外,中央有負責皇子教育的資善堂小學、東宮小學、內小學,還有針對宗親貴族子弟的宗學小學和諸王公小學這些皇宮貴族學校。
家學教育中很多兒童更是自懂事起就開始接受教育,四、五歲已能有一定的文化積累。
二、宋代蒙學教育的發展得益於當時群星璀璨的儒家、理家
宋代儒家士人把學校的興衰視為政之基,甚至將其提高到關乎國家興亡的高度。朱熹、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這些著名人物皆出自於宋代。
歐陽修說過,學校是政治的根本,國家興盛衰亡看學校的教育,學校興國家興,學校廢則國家亡。
更指出五胡亂華這個例子,是由於學校只是一個框架,框架裡沒有任何填充在裡面,所以沒有發展起來,沒有培育出人才導致的。範仲淹更是引用儒家經典來闡述學校的重要性。
眾多儒者雖側重點不同,但均一致表現出對於發展教育、興辦學校的重視。
學校教育在系統地陶鑄人才,宣傳和繼承儒家傳統文化,營造學術氛圍以及改善教化風俗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儒者們的言論中得到大量闡發。
傳統的禮樂文化作為古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美化社會風俗的根本保證,通過系統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諳熟禮儀之道,方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三、宋代蒙學學的內容
宋代的蒙學的教材根據內容大致分為基本的識字教學類,如《三字經》、《百家姓》等; 崇尚倫理道德的如《蒙學訓》、《少儀外傳》等。
史學類,像《敘古千文》、《史學提要》等; 詩歌教學類,如《訓蒙詩》、《小學詩禮》等。
宋代蒙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為訓練和基本的文化知識技能。此外,童子科的考試內容對蒙學教育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宋代童子科的考試內容和標準雖幾經變化,但都未超出經、史、詩賦的範圍,基本的儒家經典、詩賦均成為蒙學教育的重點內容。比如《孝經》、《語》、《孟》等待這些儒家經典。
《孝經》、《論語》是最基礎的經書,很多孩童從可以說話就開始學習。其次對於史書的學習也十分普遍,蘇軾曾指出多學習史書,對孩子是有益的,像閱讀史傳是每個孩童自說話起就會的。
四、科舉考試和蒙學教育之間的聯繫
科舉考試對蒙學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求學熱情和內容導向方面,宋代神童大量出現的教育成果,更說明了人才選拔對於人才培養的拉動作用。
宋代除了童子科中選拔出的一批學歷超群的兒童之外,還出現了大量掌握各種知識或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童。
許多兒童很小的年紀,便可以日誦千言,各種玄奧的儒家經書,不僅可以熟練誦出,而且能夠達到一定深度的理解甚至可以在生活中應用。
錢勰五歲就可以朗誦一千句詩詞,張昭七歲就能背誦古樂府、詠史詩,還沒成年就可以背誦《九經》。
這兩個人或許不熟悉,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五歲時可以背誦五經了。
更有很多兒童不僅僅可以誦讀經書,還能夠體會甚至踐行其中的內容,自幼即以儒家經典中的標準要求自己。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說起話來和大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給大人講道理得到大人們的稱讚。
黃庭堅在七、八歲時,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弄盡不如君。"
年幼的作者竟然將逍遙自在的牧童與追名逐利的政客對比,表達出厭棄官場、嚮往自由的意向。
七八歲的兒童發出對名利之累的感嘆,也不能不令人感到驚訝。這樣的神通在宋代數不勝數,這還僅僅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名人。
宋代神童現象之普遍、造詣之深厚,及其表現出的才華、見地、成熟、老到等無不令人嘆服。
雖然神童並非宋代獨有,但是直到宋代其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大,以至於成為一個社會現象,究其原因已不能僅僅用個人的稟賦聰慧來解釋,這離不開當時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對蒙學教育的重視及實施。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在學術底蘊深厚的士人家庭有神童出現,出身貧困而又取得非凡成就的兒童,也並非少數。
神童廣泛出現除了得益於宋代欣欣向榮的文化教育氛圍、官、私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繁榮發展、經濟發展帶來有力的物質保障以及印刷業和藏書的興盛之外。
更為重要的是科舉制度的發達使得讀書應舉成為可靠的上升方式,各階層的人民趨之若鶩。另外宋代童子科的發展以及官立小學的升遷制度。
除了培養選拔出一批優異的兒童、顯示了統治階層對於蒙學教育的重視之外,更是將蒙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納入科舉的軌道,從而強化了科舉帶來的價值觀念的刺激作用,使得宋代蒙學教育的熱情高漲。
教育內容也因科舉考試的導向而深化,導致大量知識積累和才華與年齡不符的神童。
宋代的神童現象充分反映了當時蒙學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繁榮且獨具一格的蒙學教育為宋代社會培養了大量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人才。
很多神童在成年之後成為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但是這種過於功利、超越兒童承受能力的培養方式,也必然帶來很多消極的影響。
宋代蒙學教育在中國古代蒙學教育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經過儒家、法家等大思想家的傳導,宋代的蒙學教育形成了整套的教育體系。
當時眾多儒家士人尤其是理學家們在廣泛民眾和上層社會上的傳播,樹立了蒙學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理論得到論證;蒙學教材大量出現且表現出多樣化、專門化的發展趨勢。
宋代社會是對文治政策的施行最大化的王朝,重文輕武是整個宋代的一大鮮明特點,再加上儒學思想的繁榮發展,使得士大夫官宦階層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大提高。
才有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他們應對長期戰亂後統一國家興建、發展的需要,格外重視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在培養人才、儒雅風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紛紛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次大規模的興學運動使得各級蒙學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興建發展起來。同時,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士庶界限逐漸消逝,至宋代出現了文化、教育及禮制下移的現象。
蒙學教育也得以突破階層限制,在更加廣泛的社會範圍內發展,更多兒童獲得接受啟蒙教育的機會。
宋代學校教育的任務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治國人才,另一方面是為了教化民眾,統一民眾的意識形態。宋代不僅重視文化知識的培養,更注重倫理道德的灌輸。宋代的治安可以說在整個中國封建王朝裡是最好的一代。
夜不閉戶、日不帶武已然成為每個地區的常態,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也能看出幾分。
無論古今中外,師者都在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這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也是不可褻瀆的。
宋代蒙學講究夯實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因勢利導,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而不僅僅是傳教式的灌輸,更沒有流水式的傳道受業。
宋代從蒙學教育就謹遵德、智、體、美、勞全面自由發展,所以出現了許多大家。這些都值得當今現代教育一個學習和借鑑的。
參考文獻:
《宋史》
《續資治通鑑長編》
《朱子全書》
文/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