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伊斯蘭恐懼症」

2020-12-18 鳳凰衛視

法國教師慘遭當街斬首

2020年10月16日,法國47歲的中學歷史老師帕蒂在街頭慘遭砍殺斬首,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行兇者安佐洛夫是一名來自車臣的俄羅斯公民,今年18歲,他從6歲起就以難民的身份合法居住在法國。

據法國媒體報導稱,給帕蒂招來殺身之禍的是公民教育課的言論自由單元,主要涉及歷史和傳統。在課堂上,帕蒂選擇以2015年發生的《查理周刊》遇襲事件切入,他打算向學生展示《查理周刊》諷刺宗教先知的漫畫,不過為了照顧不同信仰的學生,他在開課前曾向學生介紹了這堂課的性質,並允許那些可能感覺到被冒犯的學生缺席這堂課。

然而,在伊斯蘭教中,任何對於先知的圖像描繪都屬於褻瀆神靈。所以,帕蒂老師的做法還是惹怒了一些穆斯林學生的家長,他們憤怒的在網上發起了一場聲討運動,呼籲學校開除帕蒂。

不過,眾人還沒等來學校的決定,帕蒂老師就死在了放學回家的路上。

血案發生後,巴黎、裡昂等法國城市,有數萬名民眾上街示威,呼籲言論自由,哀悼遇害者。

法國為帕蒂舉行了國葬,並追授了榮譽軍團勳章。

周五,帕蒂成為了共和國的面容,他代表了我們消滅恐怖分子,減少「伊斯蘭分離主義者」,和作為自由公民生活的意願。 代表了我們繼續了解,繼續學習,繼續自由教育的決心。帕蒂老師被殺,但是他在每一天在每一個教室裡都獲得了重生,自由在學校裡得到了傳承和延續。

馬克龍的言論引起了伊斯蘭世界的極度不滿。一場抵製法國貨的運動在中東十多個國家開始蔓延,而且愈演愈烈。

馬克龍需要精神治療,一國元首不明白信仰自由。這樣對待他國內數以百萬計的信仰不同人士,還能怎麼去說他?首先,他要檢查精神狀況。

就在馬克龍與埃爾多安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法國又發生了一起恐怖襲擊。10月29日,一名來自突尼西亞的難民,在法國尼斯的一座教堂內持刀傷人並高喊極端宗教口號,造成了至少3人死亡。這起恐怖襲擊發生在這個時間節點,可能並非巧合,更像是宗教極端分子對馬克龍的回應。

歐洲噩夢

在過去的5年裡,

恐怖襲擊一直頻繁地困擾著法國。

還記得嗎?2015年,《查理周刊》就因為漫畫而遭到恐怖襲擊。

2015年1月7日,兩名黑衣蒙面男子,手持AK-47突擊步槍及火箭筒衝進了《查理周刊》位於巴黎的總部。他們闖入時,辦公室內正在開每周的編輯會議。他們首先指認並槍殺了總編輯夏布,然後再將雜誌編輯逐一點名,並宣布:「你們侮辱了先知,要付出代價。」便向其他編輯人員連環掃射。

他們離開大樓後又與趕來的巡邏警察交火,最終造成了12死11傷。

悲劇發生後,西方社會同仇敵愾。

原本每周銷量只有3萬份的《查理周刊》,一周之內賣出了800萬份。但是,來自各方的共情沒能阻止恐怖襲擊的發生。從2015年開始,發生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恐怖襲擊,次數越來越頻繁,受害人數越來越多。

根據美國民間信息機構「搜帆組織」在2015年1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來自86個國家的27000-31000名「聖戰分子」中,出自歐洲的近5000人,其中僅法國、英國、德國和比利時就接近3700人。而從敘利亞和伊拉克返回這四個西歐國家的「聖戰分子」接近千人。

這些返回原國籍地的「聖戰分子」因其身份隱蔽性,對歐洲母國的安全產生巨大的挑戰,對於民眾更是潛在的夢魘。而且,「聖戰分子」及組織的快速增長和滲透,對穆斯林移民後裔也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

例如,在2020年11月2日發生的維也納恐怖襲擊事件的兇手法伊楚萊就擁有奧地利國籍,且年僅20歲。他曾因企圖前往敘利亞加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被捕,但他在參加了一個去極端化項目後獲得保釋。這也直接導致了維也納街頭慘劇的發生。

恐怖襲擊的背後

在歐洲搞恐怖襲擊的恐怖分子大致分為三種人。

第一種,是剛剛節目裡講到的11月2日「維也納恐襲案」的兇手那樣的,生於歐洲,擁有歐洲國籍的人;第二種,是10月16日殺害巴黎郊區中學老師的兇手那樣,從小就以難民的身份居住在歐洲的人;

第三種,是成年後偷渡來歐洲的非法難民。

前兩種人,在歐洲長大,從小就接觸歐洲當地的文化,接受歐洲當地的教育,按說,他們本不應該憎恨歐洲啊。可是你想得到嗎?這兩種人在恐怖分子裡的佔比,不在少數。這是為什麼呢?

最根本的問題,是身份認同問題。

這事還得從歷史說起,歐洲的歷史上有過兩次大規模的穆斯林移民潮。最近的一次是始於2010年的「歐洲難民危機」。2010年發生了什麼事呢?發生了「阿拉伯之春」運動。

「阿拉伯之春」簡單來說就是,西方國家策動北非西亞一些國家的反對派,推翻了本國政府,搞得這些國家天下大亂。天下大亂,小民百姓首當其衝,流離失所四下逃難,數百萬難民就這樣逃進歐洲。

第一次是在1945年到1975年,前後30年。當時,二戰後的歐洲各國急切需要恢復經濟,而恢復經濟就需要勞動力,可是歐洲在二戰中損失了太多的青壯年,國內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所以,他們開始在中東地區招募年輕男性去歐洲工作。

在這個階段裡,招募人數最多、吸收移民最多的就是法國,移民潮發生的這30年也正好是法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輝煌30年」。但是,20世紀末,法國經濟開始走向衰退,這些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外來移民,就逐漸逐漸失去了價值,經濟不行了,打工仔無工可打,勞動力失業了。

然而,法國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又導致偷盜、搶劫、販毒這類「賺快錢」的行為成為選擇。久而久之,中東、非洲面孔的移民與犯罪畫上等號,無聲的歧視又會加重青年融入主流社會的難度,進而導致這一群體進一步與主流割裂。

再加上法國是世俗主義原則貫徹得最為堅決的歐洲國家。所謂世俗主義原則,就是政教分離,禁止宗教組織幹預和控制政府。

2004年,法國政府就以「世俗化」為名,立法規定公立學校及官方場合禁止佩戴面紗等宗教標誌,這就造成穆斯林移民社區跟法國主流社會的關係開始逐漸惡化,這也使得許多穆斯林在「法國人」這個身份的認同上,出現了問題。

現在回頭過來再來說說伊斯蘭國家的眾矢之的馬克龍。巴黎郊區中學老師帕蒂遇害後,馬克龍第一時間對伊斯蘭教說了狠話,也出了狠招,引發伊斯蘭國家憤怒聲討。

10月31日,馬克龍接受半島電視臺的獨家專訪,他的態度變了,不再那麼咬牙切齒,有點兒往回收的意思。他說,「有人編造、歪曲了我的言論。有些人認為我支持那些漫畫。」那些漫畫,指的是《查理周刊》那些惹惱了穆斯林的漫畫。馬克龍說,那些漫畫並不是政府的作品,而是來自「自由獨立的報社」。

這些話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馬克龍跟《查理周刊》割席了,撇清關係了。馬克龍說,作為法國總統,他的職責是,捍衛法國公民言論的自由、寫作的自由、思考的自由、繪畫的自由。想起二百多年前法國政治家羅蘭夫人的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11月22日 晚19:15

大新聞大歷史 為您講述

《歐洲的「伊斯蘭恐懼症」》

編輯:ZHANG、林梓

相關焦點

  • 英媒:IS恐襲製造「伊斯蘭恐懼症」正中其下懷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2月24日引述英媒報導,隨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勢力越來越大及不斷在各國發動襲擊,不少西方國家民眾患上「伊斯蘭恐懼症」,將穆斯林標籤為「極端分子」或「潛在恐怖分子」,排外情緒日趨高漲。有分析認為,這種做法正中IS下懷,有助於它吸納新血。
  • 澎湃思想周報丨法國與伊斯蘭恐懼症;紐西蘭與安樂死合法化
    法國與伊斯蘭恐懼症10月16日,18歲的車臣難民在巴黎市郊斬首中學歷史老師塞繆爾·帕蒂(Samuel Paty)。此後半個月,法國社會沉浸在持續的悲憤與動蕩之中。帕蒂被害的直接原因是在課堂上展示了《查理周刊》刊登的先知穆罕默德漫畫。
  • 巴基斯坦總理髮公開信,呼籲對抗西方「穆斯林恐懼症」
    10月28日,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公開呼籲,穆斯林國家應團結起來,一致對抗西方國家的「穆斯林恐懼症」(Islamophobia)。 當天,伊姆蘭·汗在推特上發出一封公開信。他在信中提到,西方國家的「伊斯蘭恐懼症」及對該群體的攻擊越來越多,「最近(國家)領導人層面的一些聲明及褻瀆神聖《古蘭經》的事件表明,這種仇視伊斯蘭的情緒在日益增長,儘管歐洲有相當多的穆斯林人口,伊斯蘭恐懼症仍正在歐洲國家蔓延。」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7日報導,伊姆蘭·汗或在暗示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發出的相關聲明。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歐洲各國各個次級行政區主要宗教,波赫起碼還有不少地區天主教佔優勢地位然而這裡卻有個例外,地處歐洲腹地(相對於亞塞拜然這種地處歐亞分界線上的國家)的阿爾巴尼亞,卻是個伊斯蘭教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那麼為何阿爾巴尼亞獨樹一幟,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呢?▲阿爾巴尼亞地處「歐洲火藥桶」——巴爾幹半島的西側,北鄰塞爾維亞、黑山,南接希臘,東臨北馬其頓,西聯亞得裡亞海1.信仰起源——基督教的曙光故事要從公元前一千年說起。
  • 追蹤歐洲伊斯蘭激進運動70年:納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會……
    在其後的數年裡,又發生了馬德裡和倫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對象都是在歐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輕穆斯林,這讓調查人員萬分震驚。對慕尼黑穆斯林的爭奪,給西方帶來了一種致命的意識形態。伊斯蘭激進主義,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體系,為恐怖主義提供了溫床。在2001年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襲擊中,西方直接體會了這種暴力。而它的歷史更為久遠,困擾了世界各國好幾十年。
  • 透過這三本書來了解真實的伊斯蘭
    2015年以來,由於法國《沙爾利周刊》血案、巴黎恐怖襲擊等事件影響,穆斯林恐懼症正呈現在全球擴展的勢頭。雖然大量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一樣,也成為了各地恐怖活動的犧牲品,但依然有很多人認為,伊斯蘭教以及穆斯林全體都應該為所謂的「全球恐怖主義」負責任。在普遍的反穆斯林情緒之下,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甚至提出了禁止穆斯林入境的建議。
  • 歐洲列強崛起後,伊斯蘭世界的三大帝國和中國一樣,全部敗下陣來
    從歐洲大陸的法國,到亞歐大陸的另一端日本,無一倖免。中國在近代的苦難和艱難的工業化我們了解的已經很多,本文要談的是基督教世界的老對手——伊斯蘭世界在歐洲列強的衝擊下是如何面對和反擊的。其中奧斯曼帝國本身就是突厥人所建,莫臥兒帝國的建立者則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爾,由此可見從對伊斯蘭世界的影響而言,突厥人遠大於蒙古人。蒙古人在伊斯蘭世界曾建立伊爾汗國,其主要位于波斯,是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但最終被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所滅。
  • 徵服西班牙之後,伊斯蘭為何沒能徵服歐洲?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公元八世紀西班牙出現了伊斯蘭教,直到17世紀初最後一批摩裡斯科人被驅逐,西班牙可以說被伊斯蘭勢力佔有了900多年,從阿拉伯半島形成的伊斯蘭教,再侵入伊比利亞半島以後,僅僅七年的時間,便將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人驅逐到北部邊陲地區
  • 民調:八成法國人認為伊斯蘭已向法蘭西共和國宣戰
    法國10月21日在索邦大學為慘遭伊斯蘭暴徒砍頭殺害的歷史教師薩繆爾-帕蒂舉行國葬。法廣消息,馬克龍指出,伊斯蘭分子要拿走法國的未來,但有像帕蒂教師這樣的英雄,他們絕不可能得逞。
  • 伊斯蘭國家的崛起竟然是因為預言?
    那麼,如果在7月11日伊斯蘭世界襲擊造成騷亂,是否可以幫助魯哈尼重新開啟人道主義救援計劃呢?好吧這麼老生常談的話題我來說點個人看法。雖然伊斯蘭美國議員是被打著伊斯蘭標籤的斯坦黨高層把持。但是平心而論,搞恐怖主義根本不是伊斯蘭國家的本意。伊斯蘭國家的崛起絕不是沒有原因的。
  • 近代歐洲的心理陰影:法蘭西恐懼症
    近代史上的法國絕對不是一個安分的國家,甚至可以說,從路易十四一直到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戰敗這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法國就是歐洲大陸的震中,而巴黎就是全歐洲的噩夢。最開始,這只是一種防備和擔憂,不過到了後來就發展成了一種毫無意義恐懼症。
  • 英語單詞下誰能否認的伊斯蘭文明?
    眾所周知從公元五百年到公元一千五百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時期,也是一段對於整個歐洲極為黑暗的時期,無論是人文還是科技以及經濟都發展得極為遲緩。都說過歐洲的文明是建立在三大基石上,第一是希臘思想,第二是羅馬政治,第三是基督神學,而這三樣恰恰在中世紀的歐洲並沒有發揮很顯著的作用,相反,這一段時期的阿拉伯半島上所興起的伊斯蘭文明則是令人矚目的,尤其是在伊斯蘭的阿巴斯王朝的統治時期,從公元八百三十年到公元九百三十年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被文化界史學界稱之為百年翻譯的文化運動,以阿巴斯王朝哈裡發為首眾學者一同參與的這一翻譯運動將眾多的聞名世界的醫學,
  • 【焦點】佐藤次高:中世紀伊斯蘭社會生活中的糖
    十二、十三世紀,在敘利亞和埃及第一次嘗到糖的獨特甜味的十字軍,把它隨身帶回了歐洲。眾所周知,英語的sugar,法語的sucre和德語的Zucker都是由sukkar變化而來的,在中世紀時期,這些詞都變成了上層歐洲人的常用語。在阿尤布和馬穆魯克時期,來亞歷山大裡亞的義大利商人在收購香料與農作物的同時,也開始大量收購埃及的糖。因此,在十二世紀,糖變成歐洲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的貿易的一宗穩定的商品。
  • 伊斯蘭的三個優點
    尤其在最近的這些年,具體的說的話,美國借著九一一這歷史事件的契機展開了 人類歷史上從十二世紀,伊斯蘭世界或者全世界穆斯林的偉大英雄庫而德人薩拉丁打敗了西方的十字軍,收復了耶路撒冷,從那時以來到今天,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斯曼帝國是一個伊斯蘭最偉大文明的頂峰,被他們徹底摧毀,奧斯曼帝國舊的領土被他們拿尺子比著直線就像劃蛋糕一樣一塊塊地分出了今天所謂的阿拉伯領土,從那次巨大的白倆,和那次對伊斯蘭世界
  • 記者探訪土耳其 近距離觀察「伊斯蘭國」
    編者按:媒體關於「伊斯蘭國」暴行的報導並不罕見,但「伊斯蘭國」內部情況仍然是個迷。環球時報記者探訪土耳其,近距離觀察「伊斯蘭國」。【環球時報赴土耳其特派記者 劉暢】我看了一段「伊斯蘭國」內部的視頻,裡面的聖戰者都處於極度偏激亢奮的狀態。
  • 【JMedia】李光耀:我們靠什麼戰勝伊斯蘭極端主義
    伊斯蘭極端主義對西方構成了什麼威脅?當今世界的主要分歧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式民主國家的分歧,也不是西方與東方的分歧,而是伊斯蘭恐怖分子與美國、以色列及其僕從者的分歧,以及伊斯蘭極端主義與非極端的、溫和的伊斯蘭主義之間的鬥爭。
  • 「伊斯蘭國」廢墟裡的童子軍何去何從
    而關押在此的「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監管,成為了各方互相「甩鍋」的頭疼問題。此前,以庫德人為首的敘利亞民主力量掌管著這片區域。在美國領導的「國際聯盟」幫助下,庫德人建立了拘留營和監獄,將約11000名「伊斯蘭國」成員拘留在此,其中大部分為未成年人。如今,那些「伊斯蘭國」控制下成長的兒童,其糟糕的生活環境,正在暴露巨大的法律漏洞和人道主義危機。
  • 一周阿拉伯 | 伊斯蘭英語
    在伊斯蘭國家英語已經成為了有近15億人使用的官方語言和教學語言,甚至在文學作品和穆斯林知識著作中使用,雖然在一些內涵和伊斯蘭術語的表達上,英語的表達存在缺失。英語和伊斯蘭之間的聯繫是由於殖民和侵略。英語被認為本質上與伊斯蘭教毫無關聯,它在結構和修辭上與阿拉伯語,波斯語,馬來語,豪薩語等任何主要的伊斯蘭語言大相逕庭。
  • 伊斯蘭世界的管理模式是什麼樣的?那裡的人們如何生活?
    因而,伊斯蘭的命運建立在不牢靠的基礎上。它那過分擁擠的城鎮隨著貿易而增加,其分散的農業地區及其激烈的文明都面臨持續不斷的難題。現今一份人口統計圖清楚地表明這一點。伊斯蘭世界包含少數人口密集的地區,大片大片的空地把它們彼此分開。
  • 一文帶你看懂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的區別
    來源:網絡伊斯蘭、阿拉伯、穆斯林這三個概念到底有什麼不同?要言君將用五分鐘給您概述這三個概念,並釐清其邊界,說明其交集,幫您迅速構建「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知識結構概圖。相信您得沉思一下費點精神。伊斯蘭伊斯蘭教、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徒,核心詞是伊斯蘭。按邏輯順序,伊斯蘭教在前,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為伊斯蘭教徒即穆斯林,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或者伊斯蘭教徒佔國民比重較大的國家為伊斯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