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子曰:兩遍就好

2020-12-11 洞洞君進化

看了我的文章,就是我的人了

文/不粥

在你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否聽過身邊並不支持的朋友這樣說:三思而後行。

這句話意在勸你做決定之前多考慮考慮,想妥當了再行事。而往往,這句話裡也暗含著一股勸阻之意。假設你原本想做這件事的欲望在百分之九十,一聽這句「三思而後行」,大概也就洩了一半的氣。

其實這句看似哲學的話由來已久並沒有錯,我們常說古人言古人言,但古人到底說了什麼,大家都只聽了前半句。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做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得太多了。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所以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拿分手後要不要和好這件事舉個例子吧。

相信大家身邊一定有這樣的朋友,自己提了分手沒過幾天又後悔,想複合卻又拉不下這個臉,就四處找朋友提建議,問自己到底該不該找對方和好。

某日一朋友彈來一條消息:粥,我想找她和好,可萬一這樣她看不起我怎麼辦,多沒面子。

我回:一個大男人,做事想東想西才丟人。分手的時候怎麼不說再想想,到要和好的時候顧慮這麼多。你再三思下去,人家失望夠了,你就算跪下都不一定有用。

想必他應該並沒有把我的話聽進去吧,聽說他到最後也沒能下定決心找人家女孩兒和好,這樣一段感情也就任其結束了。

除了這些顧慮頗多畏縮不前的小年輕以外,我身邊也有一些長輩,五六十歲退了休,突然清閒下來就想學點兒什麼打發時間。可往往這時,他們的家人兒女都會勸:三思而後行。

「被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佔了時間,就顧不上家裡了。學啥書法外語啊,不如帶帶孫子,跳跳廣場舞,別的老人都是這麼過日子的,您再好好想想吧。」

到最後,三思而後行的結果一定是這些長輩,犧牲了自己對於愛好的一腔熱情,轉而照顧孫輩去了。

古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當你有衝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顧慮太多未必對自己有益。第一遍想想是否對自己不利,第二步想想是否會傷害到別人。想明白這兩點,即使這件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只要你想做,又未嘗不可?

別再三思而後行了,連孔子都說想兩遍就足夠。

其實,不違反道德與法律的事,自己想做就該去做,真沒必要在意太多。

相關焦點

  • 三思而後行後一句是什麼?這句話被曲解了幾千年
    意思就是想三遍太多了,沒那個必要,一件事考慮兩便就可以做決定了。考慮得再多,也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如果大家都這樣做事情,按照這個節奏去造福社會,那工作效率還怎麼提高?尤其是現在社會都提倡一個「雷厲風行」,這並不是說人做事衝動,而是說這個人辦事風風火火,把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縟節該省則省,這樣才能提高辦事情的效率。
  • 俗語「三思而後行」,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世人誤解千年
    這是因為我小時候性格比較莽撞,說話不過腦子,做起事情來很容易情緒化,不怎麼顧及後果,所以長輩就專門給我講了這句「三思而後行」,說你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得先進行仔細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具體要如何去做這件事,自己能否應付做了這件事情以後所產生的後果。
  • 老外怎樣地道表達「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這個用英語怎麼地道的表達呢?
  • 古人講「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大家熟知的「三思而後行」,實際上就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一、「三思而後行」的出處和典故「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因為「再」,說的是再一次或反覆多次,那麼「三次而後行」中的「三」,則往往也只是一種虛指。或許季文子在做事情之前,不只是考慮的三次,甚至還可能是四次或更多次。所以孔子才會對其做出批評,認為他只是考慮的太多了。
  • 古人云「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大家熟知的「三思而後行」,實際上就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因為「再」,說的是再一次或反覆多次,那麼「三次而後行」中的「三」,則往往也只是一種虛指。 或許季文子在做事情之前,不只是考慮的三次,甚至還可能是四次或更多次。所以孔子才會對其做出批評,認為他只是考慮的太多了。
  • 一課譯詞:三思而後行 - Chinadaily.com.cn
    一課譯詞:三思而後行 chinadaily.com.cn 2020-04-13 17:10
  • 南懷瑾:正解「孔子」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從前老學究們的解釋認為:「做事情要特別小心,孩子們,想三次都不夠,孔子說『再斯可矣!』還要再想一次哪!」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
  • 三思而後行!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事
    三思而後行!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俗話說得好,要「三思而後行」,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警戒我們遇到事情不要急著馬上做決定,要先仔細的掂量掂量,多思考幾遍在做出更加完善的決定。但又考慮到當時需要銀子救濟老百姓, 於是就幫他的票號題寫了一塊匾作為回禮,讓孔老闆捐出了這一萬兩銀子。這塊匾上寫著「天下第一誠信票號」 ,張之洞又覺得不妥,自己對這個票號一無所知,怎麼能稱它為天下第一票號呢?所以最後只寫了「天下第一誠信」的匾。意思就是用孔老闆捐錢的這種美德換成了誠信,而孔老闆也表示願意追加捐贈到五萬兩,這銀子可是造福了一方百姓。
  • 三思而後行:Consider的用法
    三思而後行:Consider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凡事都要三思而後行,大事小事都要考慮考慮。
  • 《論語》|三思而後行?孔子卻不這樣認為
    思與行就是思考與行動,是人的兩種行為,處理好二者的關係,關係到事業的成敗。有人認為,思考得越多越成熟,成功的可能就大。魯國大夫季文子做事就喜歡三思而後行,孔子卻認為不用這樣。01 思與行的關係「三思而後行」,說明了思與行的關係。
  • 「三思而後行」是最大的錯誤!
    他為人謹慎,做事之前「三思而後行」,孔子聽說後,評論道:「再,斯可矣。」對於「三思而後行」孔子是什麼態度呢?孔子說了「再,斯可矣。」關鍵在於「再」字。目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加」的意思,就是說,再多加思考幾次。意味著同意多次考慮。
  • 遇事三思而後行 莫因衝動毀終身
    遇事三思而後行 莫因衝動毀終身 2020-08-13 1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思而後行?NO!那些「毀三觀」的名言,你只背了上半句
    孟子進一步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只要合乎道義就好。-------------------------------------------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許多人讀書的時候是不是把這條貼在桌前?激勵自己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 凡事三思而後行?過分謹慎可能一事無成
    大家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出自於《論語·公冶長》中:季文子三思而後行。說的是有個叫季文子(魯國大夫)做事很謹慎,每次做事前都要先思考很多次,然後付諸行動。這裡的「三」不是說考慮三次,而是考慮很多次,在古代,三代表很多的意思。
  • 感悟人生:遇事要冷靜,三思而後行!
    寓意這故事告誡我們,凡事要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輕率從事。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放(fǎng):或譯為縱,謂縱心於利也:或釋為依據,今從後說。
  • 古語說的「三思而後行」是哪三思?這個三有另外的含義嗎?
    《荀子.法行》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二、其中,「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這句話有三個「思」。
  • 三思而後行——事情落實前要做好思想的「功課」
    可見,「三思而後行」是多麼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往往無法預料結果,第一感覺也常常拿捏不準,你所認為正確的未必是對的,你所做的努力也許是無用之功,與其貿然行事,倒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想想。
  • 最美的,三行情書
    第一、子曰:三思而後行,1、2、3,我喜歡你第二、你那些惡作劇,我是故意中招的,因為我就是想看見你的笑臉第三、已知我喜歡你,求證我喜歡你,等著你回第四、我曾經問過另一半有沒有什麼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