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建築、語言、法律,漫談羅馬文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

2020-12-10 今朝說養貓

引言:

現在談起西方世界繼承的是哪裡的傳統,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希臘,認為希臘是西方世界文明的源頭。就像是中國人,談到中國歷史的時候往往想到的是秦漢帝國,橫掃六合的秦始皇和霸氣無比的漢武帝最能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可是如果我們真的追根溯源的話會發現,秦皇漢武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也是有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給他們奠定了基礎。

而西方世界也是,雖然希臘的藝術還有民主政治理性主義都給西方社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甚至可以這樣說當代世界的人文學科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希臘。但是弔詭的是,對於近代西方的思想發展影響最大的,卻是我們認為文化成就一般的羅馬。

軍國主義的羅馬

我相信如果雪萊聽到了這個觀點會嗤之以鼻,雪萊的觀點非常的具有代表性,他認為我們都是希臘人,無論是現代西方的法律還是藝術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希臘人那裡,如果沒有了希臘,也許西方世界還是一個野蠻的世界。以雪萊為首的一批思想家認為羅馬人就是一個二道販子,根本沒有提出過什麼原創性的思想,更多的是把希臘的文化轉手傳給了西方。

就連羅馬人自己認同這種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羅馬人自己承認,文化的創造性是繼承於希臘,羅馬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也都公開承認自己是學習的是希臘。可是任何一個了解過近代西方歷史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從15世紀開始真正在西方社會中發揮影響的是羅馬文化。鼎鼎大名的文藝復興,復興的也不是希臘的文化而是羅馬的古典文化。

羅馬對於西方建築的巨大影響

羅馬文化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影響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通常羅馬式的建築給人的印象是相對簡單和粗獷的,認為西方的建築從羅馬那裡只是繼承了半圓拱和一些羅馬式的名稱而已。可是如果我們在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看一看的話,會發現大量羅馬式建築的殘留,雖然通過漫長的中世紀這些羅馬式建築的殘留並不多,但是設計上的原則還是沒有變的。

羅馬式建築

我們能看到科林斯柱式的捲曲裝飾上精雕細琢的獸頭或者怪物的頭像,就像是聖通治教堂裡的柱子,都是按照羅馬樣式設計和安裝的。教堂外面暗廊,清清楚楚的告訴現代人羅馬式的建築風格是什麼樣子。這些建築風格一直到法國最早的一批哥德式建築當中,都可以發現羅馬的蹤跡。

在法國南部的羅馬式建築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羅馬的建築傳統一直沒有中斷過,普羅旺斯聖吉列斯教堂的門廊借鑑了羅馬的凱旋門,圖魯斯聖瑟尼教堂表情莊嚴的浮雕借鑑了羅馬晚期的許多作品,義大利的許多建築也是從羅馬式建築當中汲取了靈感。可以說現代建築的發展,離不開羅馬人的推波助瀾。

羅馬凱旋門

羅馬的建築風格,就像是一縷微風,吹到我們身邊的時候可能已經習焉不察,但是他一直圍繞在我們的身邊,無法用任何方式阻斷。羅馬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是雙重的,有的地方非常直接,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對於我們的影響隨處可見。有的是間接的,可能我們不知道是,桌面上某一個裝飾就是吸取了羅馬建築的靈感。

拉丁語對西方世界的塑造

無論說羅馬的建築風格對於現代世界的影響有多大,都比不上羅馬的拉丁語對於近代世界塑造的深遠影響。現在的世界通用語言是英語,可是如果我們把鏡頭往前拉幾百年的話會發現拉丁語才是貴族圈裡的交際語言,如果你是不會拉丁語的話你是很難融入到貴族圈子的。拉丁語就像是當初貴族圈子的入場券,如果你不會那你就敲開不了上流社會的大門。

使用拉丁語的美國校訓

而且我們現在英語的許多詞彙也受到了拉丁語的影響,在移民到大不列顛群島之前盎格魯·撒克遜人已經從拉丁語當中借鑑了許多詞語,流傳到現在之後只不過是習焉不察而已。像是啤酒,黃油等等詞彙都受到了拉丁語的重大影響。英語之所以有非常豐富的詞彙可以表示情感上的細微差別,也是由於拉丁語的塑造。

因為英國的大多數抽象名詞都是從古典拉丁語當中發展出來的。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很多英語詞彙當中,拉丁語的因素增長不是特別的明顯,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詞彙的變遷的話,會發現拉丁語對於現代英語的影響還是越來越高。語言對於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一方面可以佐證羅馬文化對於近代西方並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過客。

詞根是拉丁語的英文

現在許多英語作品看起來之所以那麼的枯燥和乏味,就是因為現在的通用詞彙當中充斥著大量由拉丁語演化來的詞語。誇張一點來說,這是對整個世界有著巨大影響的。因為現代世界之所以通用語言是英語,一方面在於英國在工業時代的強大國力,另一方面也在於英語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因為太模糊的語言對於商業行為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受到拉丁語影響的英語正好合拍。

羅馬法深深影響了現代政治法律的塑造

羅馬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統一了整個地中海的民族,並且把這個龐大的帝國維持了好幾個世紀,這是羅馬人的驕傲。我們現在知道大量羅馬政府殘忍和腐敗的現實,這成為了許多人批判羅馬政體的例證,可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也映襯了羅馬的偉大。首先我們現在知道的大多數事實,都是由羅馬人自己記錄下來,自己批判的。羅馬也許不是一個完美的政體,但是至少包含著對於自己缺陷的寬容。

羅馬元老院畫像

希臘人為我們創造了民主制,君主制這些名詞,這是希臘文化對於整個世界的貢獻。羅馬人沒有那麼深邃的文化,但是羅馬人在政治方面的實踐對於西方歷史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羅馬在政治方面的多次實踐,無論是從共和制轉向帝國制,還是執政官和元老院的分權制衡,都給近代西方的政體誕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羅馬的共和制只不過是披著一層道德外衣的寡頭統治,所謂的民主只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已。可是近代的歷史學家對於羅馬制度當中的民主成分越來越重視,因為無論怎麼說,羅馬對於民主的嘗試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英國17世紀逐漸發展的代議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羅馬政體。英國的政治體制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但是誰也不能否認英國制度當中有著某些羅馬特色。

英國議會

但是我們並不能就此說明英國的制度是由羅馬的先例所決定的,英國制度誕生有著歷史時期的機遇,有著當時特殊的環境,單純憑一部羅馬法是不可能誕生出來的。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羅馬人通過對於歷史的書寫,通過經典作品的流傳,這些觀念一點點的滲透到了17世紀的政治思想當中,對於現代政治觀念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對於羅馬的影響,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矯枉過正。

評價

談起西方文化的源頭,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希臘,而羅馬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是一段非常無趣的歷史,除了打打殺殺之外好像就什麼都沒有。在很多人看來,羅馬只不過是西方歷史上的一個中介,希臘文化通過羅馬人傳到了西方,羅馬好像就是一個二道販子,並沒有自己獨特的成就。

可是如果我們把鏡頭拉回到15世紀,會發現羅馬的影響好像無處不在。偉大的文藝復興,復興的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希臘文化,很大程度上復興的是我們認為無趣的羅馬古典文化。羅馬的文化就像是一縷清風,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卻真真切切地環繞在我們周圍。我們很多習焉不察的東西都離不開羅馬的塑造。歷史是線性的,每一段發生過的歷史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現在,塑造著未來。

羅馬遺址

作為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統一地中海的民族,羅馬人值得為自己的功績感到驕傲。現在羅馬的遺址裡殘存的是沉默的大理石,是奧林匹斯山上破碎的神像,是無聲無息隱沒在庭院和花園當中的雕像。除了這些破碎的斷壁殘垣之外,我們隱約還能看到西塞羅在大庭廣眾之下的演講,是那樣的激昂慷慨,雄姿英發。但是回過神來卻發現廣場上沒有西塞羅,只有一片廢墟。

有很多人說,羅馬到了現在發揮最大作用的並不是他的歷史有多輝煌,而是這座殘破的羅馬城本身。幾百年來羅馬城一直佇立在這裡,它的廢墟是過去的光榮和歲月的流轉在人世間的體現。在這片廢墟當中我們好像能親眼看到羅馬過去的偉大和輝煌,但是搖搖頭,現實卻是這座上帝之城已經變成了一地瓦礫。多少國王在這座城池面前顫抖,多少羅馬的英雄在這裡凱旋歸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參考文獻:《羅馬的遺產》《鈕可謨一家》《命運的多變》等

相關焦點

  • 西方文化源於古希臘?逆水行舟的羅馬該何去何從?
    引言:我們現在追溯西方社會源頭,大多會追溯到古希臘,畢竟古希臘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太過豐厚,但對於羅馬文明我們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可是如果我們走進生活,看看身邊的小細節,卻會發現羅馬的影子無處不在。在歷史上,我們也必須承認,就算到了中世紀,羅馬文明對於西方世界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
  • 古代希臘文化的特點及其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古代希臘文化,是對其豐富多彩的分支文化特色的概括和總結,這些文化又更加清晰明確地襯託出古代希臘文化整體的燦爛輝煌。 從宗教和神話方面看,古代希臘雖然是泛神論的國度,但它的宗教神話卻有鮮明的特色。一是以人形造神形,將神擬人化。
  • 秉承希臘教育理念的古羅馬教育,開創了西方現代教育的先河
    西方的現代教育和教學策略,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討論和辯論的傳統是古典教育的核心特徵,這種傳統先是被希臘哲學家升華,然後覆蓋著整個羅馬的思想。可以認為,古羅馬教育思想的發展,受到了古希臘思想的影響。然而,這兩種一脈相承的文化,卻就&34;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分歧。
  • 受羅馬文化影響,繼承中謀求發展,拜佔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這與其內部擁有深厚的羅馬文化烙印,同時又因為其處於東西方文明交匯的要衝之地,飽受東方文明的影響,有著直接關係。正是因為古羅馬文化,或者說起文明體系有著全面的發展,才會使得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作為羅馬文明的直接繼承者拜佔庭帝國,卻始終難以在短時間內擺脫羅馬文化的印記,並在羅馬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下,邁入了千年拜佔庭的歷史長河當中。文明影響的深刻與否,筆者認為並不僅僅在於這種文明,是不是真的有著廣泛的影響範圍,當然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 關於羅馬藝術的特點及建築繪畫藝術
    關於伊特魯斯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常常籠統的把希臘藝術與羅馬藝術混同在一起。自然,羅馬在消滅希臘之後,許多方面受到了希臘的影響,例如:神話、哲學、建築形式,甚至政治理念……羅馬後來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大帝國,領土範圍遠遠超過希臘文化活動的地中海區域。
  • 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上線,全新視角解析絲路文化
    海報 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在西方,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們選擇用最堅固的石材,把羅馬建成了一座固若金湯的石頭王國。不僅如此,他們還將羅馬城稱為「永恆女神」,但戰爭最終摧毀了這座千年帝國。就算羅馬帝國已經滅亡了,但古羅馬文明中那些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卻沒有消失,至今仍然活在他們的建築、法律、文學乃至生活細節中,深刻的影響著整個西方世界;地球的東方,中國的皇帝同樣渴望萬歲萬歲萬萬歲,他們卻沒有選擇用石頭蓋宮殿,而是用最堅固的石頭刻下了無形的思想。石頭上的文字轉化成了中國人世代相承的傳統。
  • 羅馬受希臘影響,並對希臘有著景仰,致使羅馬與希臘文化息息相關
    羅馬受希臘影響,並對希臘有著景仰,致使羅馬與希臘文化息息相關大家好,小編今天來講講羅馬文化的產生。首先,通過考古學家的努力,我們了解到,公元前10—前9世紀巴拉丁山一帶就有了茅屋建築前8世紀羅馬居民普遍使用鐵器;前7世紀原來分散居住的幾個拉丁部落走向聯合,組成了「七丘聯盟」,羅馬城從此有了「七丘之城」之名;公元前7世紀末,巴拉丁山腳下的那片沼澤地已經被排乾,鋪上礫石,建設了市集、房屋,這裡就是後來被稱為廣場的地方;到了公元前6世紀,這裡已有廣場、街道、城牆、神廟等建築,成為一座真正的城市。
  • 希臘文化走向衰落,羅馬文化接著走下去
    該時代一直延續到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於公元前30年徵服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埃及託勒密王朝為止。希臘化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匯。希臘傳統傳播到近東,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希伯來以及波斯的傳統,尤其是宗教信仰,則滲透到西方。封閉的城邦制地域主義為開放的世界主義所取代,相應地,也逐漸形成一種希臘化的世界性文化。
  • 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希臘國界不斷擴大,希臘文化遠播到地中海沿岸,甚至遠達印度北部和中亞各地。這一時期,是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時期,人們稱之為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逝,留下一個分裂的大帝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徵服了希臘。羅馬於公元前8世紀興起於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從建國初期開始,羅馬就通過一系列戰爭不斷向外擴張。
  • 《埃及、希臘與羅馬》:地中海文明的誕生史,西方史學的工具書!
    這本書是來自英國的作家查爾斯·弗裡曼的作品,他是一個既具備專業歷史文化知識的學者,同時又是一個擁有獨特教育方式的教師,根據他的教育經驗,他懂得如何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與史學理論,通過用講故事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在學生讀故事的時候,就能夠被一點一滴影響著學習歷史。我就是抱著這種學習的態度,來讀這本書。
  • 北外院系 | 歐洲語言文化學院 拉丁語專業
    拉丁語屬於印歐語系義大利語族,是古代羅馬人使用的語言,是現代羅曼語言的原始母語。       最初,拉丁語是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區(Latium)的方言。公元前8世紀,羅馬成為拉提姆的中心,於是周圍各部落的居民也自稱羅馬人,拉丁語成為羅馬的官方語言。
  • 哥特文化遺產,如何影響了西方現代國家的形成?
    原作者丨戴維·M.格溫 摘編丨董牧孜 哥特文化遺產, 促進了19世紀歐洲不同民族的融合 19世紀是西方世界急劇轉型的時期。
  • 【法律與空間系列(五)】王靜:羅馬與羅馬法中的建築【政治憲法學第384期】
    非常難得的是,編輯部還收到了兩份自由來稿,分別來自羅馬二大的王靜同學與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的楊昂老師。本來是實驗性質的學術傳播嘗試,能有如此的反饋和效果,已經遠超出預期,在此也特別感謝各位前輩與同仁的關注與信任。與此同時,本期組稿工作中還有細節是,公眾號編輯部負責人的郭富民同學與友人還專門去同濟大學建築系旁聽了相關的講座,並現場發言心得:「法律是為人類社會立法,建築學則是為自然世界立法。」
  • 羅馬的對立面:被「嫌棄」的哥特人的一生
    哥德式建築再次復興。英國的威斯敏斯特議會大廈、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復興式建築的代表。20世紀中期,西方興起了嬉皮士運動,反對既有政治及文化。傳統的主流藝術被視為古典的,與之進行反抗的新興亞文化則被冠以哥特的頭銜。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重金屬音樂,便被稱為哥特重金屬搖滾。
  • 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甚重,甚至可以說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文化
    方文化的發展演進與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基督教構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基督教與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並且與羅馬文化和日耳曼蠻族文化有著極其複雜的互動交融關係。
  • 西方建築,什麼是哥德式建築?
    哥德式可以指:一種人和語言(哥特人或哥特人,一群東日耳曼部落的名字;哥特語,一種已滅絕的東日耳曼語,由哥特人使用)。青年文化(哥特亞文化,一種音樂文化場景)。文藝復興時期使用哥德式一詞來描述中世紀的某些類型的藝術和建築。這種藝術被認為是次等的,就像羅馬人認為自己高於野蠻人一樣。在18世紀,「哥德式」一詞演變成具有浪漫的文學體裁。在20世紀後期,它再次演變成一種風格和亞文化,哥特亞文化。
  • 漫談西方文化:英語及其形成
    當最後一位羅馬皇帝開始垮臺,羅馬士兵就撤離了不列顛,並將它留給了另外一連串的入侵者。英語的歷史就真正始於其中一支入侵者入侵不列顛時期。幾支日爾曼部落——盎格魯人(他們就以他們的這一名稱命名英格蘭)、薩克遜人和朱特人——於公元450年左右來到英格蘭。
  • 東方園林建築與西方園林建築的差異
    摘要:建築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一部凝固的史詩。她積澱著人類的歷史,尤其是文化史,體現了各國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東方園林;西方園林  建築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一部凝固的史詩。
  • 西方哲學沒有仁的概念,孔子的思想挽救世界
    現在的世界以西方文明為主導。西方人用工業革命製造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全世界的大門,用四處建立殖民地的方式聚斂了全世界的財富,西方的思想也隨著大炮和殖民統治送給了全世界。現在的世界有的人生活在天堂,有的人生活在地獄,兩極分化嚴重,這也是世界動亂的根源。
  • 英語理念||為什麼孩子了解西方文化對英語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語言是表達觀念的一種符號,它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兩者互為影響,互相作用。了解一門語言,必須了解它背後的文化背景。了解西方文化有助於平時的英語語言交流更加通暢,避免引起尷尬,帶來誤解。所以,艾萊克英語想通過本文來淺析一下西方文化在英語語言中的影響,提示大家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