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西方文化:英語及其形成

2020-12-15 西文東化

英語屬於龐大的印歐語系。講該語系的地區範圍寬廣,從印度東部邊界向西延伸至愛爾蘭。許多歐洲語言——除了芬蘭語、匈牙利語、土耳其語和巴斯克語——都屬於該語系。在現代,印歐語言,特別是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法語等又已成為在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區說的人最多的語言。印歐語言總體上非常易變;即它們基本的語法規則是變化詞尾。英語是該語系中的例外,因為它的語法更多地依賴於詞序而非詞形的變化。

當不列顛群島最初形成歷史時,它們是廣闊的講凱爾特語地區的一部分,該地區還包括瑞士、義大利北部、法蘭西、比利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等。這些凱爾特語幾乎已完全消失,除了在稱之為「庇護區」的地方——通常是道路崎嶇或外人難以接近的地區,那裡的人能夠反抗入侵者,保存他們的習俗和語言。凱爾特人仍生活在威爾斯高地、蘇格蘭北部及法蘭西西海岸的布列塔尼半島。不列顛的最初徵服者是尤利西斯凱撒,後來在皇帝克勞迪亞斯(Claudius)和哈德良(Hadrian)的統治下,羅馬人加強了對不列顛的控制。當最後一位羅馬皇帝開始垮臺,羅馬士兵就撤離了不列顛,並將它留給了另外一連串的入侵者。

英語的歷史就真正始於其中一支入侵者入侵不列顛時期。幾支日爾曼部落——盎格魯人(他們就以他們的這一名稱命名英格蘭)、薩克遜人和朱特人——於公元450年左右來到英格蘭。他們的語言是所謂的「低地德語」中的一支,比起現代德語——屬於「高地德語」中的一支——的第一代堂親,它同現代荷蘭語的第一代堂親更接近。這些入侵者給英格蘭帶來的並產生了影響的語言叫古英語,它興盛於公元450至公元1100年間。古英語或許是現代英語的父輩或祖輩,不過對於現代講英語的人來說,它實質上是一門外語,要讀懂它的文字記錄,人們必須花上時間來學習。

跟現代西班牙語和法語一樣,古英語的單詞通過改變詞尾顯示語法上的性——陽性和陰性。另一個重要特徵是重音固定。某個字母在一個單詞中的發音要比其它字母的發音重。該重音或重讀音的字母通常位於詞根而非位於前綴或位於易變的詞尾。

在九、十世紀,英格蘭(和古英語)遭到了來自北方丹麥人和來自南方居住在法蘭西的它的堂親諾曼第人的入侵與威脅。

1066年,無疑是英格蘭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那一年,諾曼第人入侵英格蘭,並確立了他們作為這個國家的統治者。諾曼第人居住在法蘭西的諾曼第省,並將法語作為他們的語言。徵服了英格蘭後,法語——首先是諾曼第方言以及後來的巴黎方言——成為上層階級、政界、法律界和教會的語言;而下層階級——農民——仍講英語。除此之外,法語沒有取代英語成為這個國家的語言。這些諾曼第人是群趾高氣揚的貴族,他們並沒自由地融入於當地居民。需要時常指出的是,雖然英語中的許多肉類名稱來自於法語,如beef(牛肉)、veal(小牛肉)、mutton(羊肉)等,不過本身的動物名稱卻是盎格魯-薩克遜語,如cow(母牛)、calf(小牛)、sheep(羊)等。當然,這就說明人們吃肉時說法語,但當他們飼養動物時就說英語。

大約從公元1000至1500年間,是英語的變化期,稱之為中世紀英語。產生了一位偉大的詩人傑弗裡喬叟(Geoffrey Chaucer)和許多次要的作家,因此後人才擁有豐富的關於那個時期英語變化的記錄。當但丁用義大利語而非拉丁語寫作時,喬叟則在用英語而非法語寫作上邁出了大膽的一步。

在詞彙表中,英語最顯著的變化是首先從法語中,其次從拉丁語中借來大量的單詞,這些借詞至今仍在使用,希臘語是其第三大來源。英格蘭國王們企圖徵服法蘭西的漫長努力,讓法語在整個中世紀英語時期具有非常持久的影響力。

那段時期,英語語法的顯著變化是從詞尾到詞序的變化。該變化的一個原因是古英語詞根中字母的重音導致詞尾弱化。隨著詞尾的弱化及喪失,就越來越多地使用詞序作為一種安排設計。比如,當詞尾的指賓功能喪失,詞序就成為必要的首選,以便用這一方式指示賓語。這方面的變化或許還有文化上的原因,即在被徵服者與徵服者之間,使用一種英法混雜的語言作為基本的交流方式。或許是經常只使用根詞甚於使用完全形式,因此對於某個對英語不是很了解的人,我們會對他說Igo now(我走了),而非完全形式I am going now。

中世紀英語結束於另一場社會動亂,即玫瑰戰爭。那場曠日持久的內戰直到亨利七世(1485——1509),多鐸家族的第一位國王,牢固地確立王權,才告以終結。據說現代英語大概始於1500年。在亨利八世的統治下,出現了一群偉大的詩人和作家,首先是懷亞特(Wyatt)、薩利(Surrey)和斯賓塞(Spenser),到了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時代則達到了頂峰,並形成了如今的英語。

莎士比亞

古英語雖無名分卻實際存在;要閱讀許多中世紀的英語則需經過專門的學習;不過一位受過教育的人無需費多大困難就能閱讀早期的現代英語作家的作品。就在人們說著這些語言時,它們的變化進程就已在延續。最顯著的變化表現在詞彙方面,當然,語法方面則跟如今一樣,——雖然詞尾的功能還在繼續退化。例如,第二人稱單數thou(you:你)的形態,雖然仍為受過教育的人所容易理解,並偶爾在詩歌中出現,但它已經從公共使用中消失。

18世紀對於「確定」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英語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個重大的影響是薩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的詞典於1755年面世。詹森的目的是規範該語言單詞的意義和拼寫(雖然不涉及發音);其實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詹森拼法只經歷了很少的變化。在18世紀我們還看到了第一本語法書的出現。然而,比起任何一個人或一本詞典或一本語法書,更為重要的是,整個英語世界裡人們的讀寫能力得到了廣泛普及。儘管文學上的習俗允許在散文和詩歌中使用日常用語,但是學校和有實用性的印刷讀物在有助於避免語言發生大量變化上還是起到了重要影響。

如今,說英語的人數僅次於說漢語的人數。英語已成為很多美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南非人和紐西蘭人的本國語言,且在像印度那些國家的一些社團中也有人說英語。從數字上看,國內講英語人數最多的群體不再是英國人而是美國人。

受過教育的美國人和受過教育的英國人,兩者所講的英語差別非常小。有一些發音上的差別,特別表現在元音的發音上。當然也存在詞彙上的差別。該語言的這兩大支流有各自的流行的俚語和術語,但不會改變該語言的基本詞彙。兩者在拼寫上也存在一些差別,例如英語kerb(遏制),美語curb。英國人用詞尾our,美國人則寫成or,如colour(顏色)—color。這方面的變化為英語詞典作家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所採用,他還寫過一本拼寫書。在語法方面,雖然有一些為講英語的大西洋兩岸的人們所理解的細微差別,但沒有顯著差異。到了二十世紀以來的五十年裡,或許是電影、廣播及電視的大量湧現,美語和英語之間用法上的差別已經逐漸減少而不是增多。

相關焦點

  • 關鍵詞:建築、語言、法律,漫談羅馬文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
    而西方世界也是,雖然希臘的藝術還有民主政治理性主義都給西方社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甚至可以這樣說當代世界的人文學科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希臘。但是弔詭的是,對於近代西方的思想發展影響最大的,卻是我們認為文化成就一般的羅馬。
  • 哥特文化遺產,如何影響了西方現代國家的形成?
    每個被裹挾其中的國家,都希望保護自身獨一無二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傳統,然而資本主義工業化的衝擊,教育的普及,再加上大眾傳媒的發達卻讓現代民族國家意識越發深入人心,很多國家因此爆發了摧枯拉朽的革命。當時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可以將哥特文化遺產視為自己國家認同的核心,國與國之間的頻繁衝突不可避免。 西方諸國圍繞哥特人及其文化遺產的爭端由來已久。
  • 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 英語的交際性
    >地點:博學1樓 四層合班教室主題: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                ——英語的交際性活動方式:講座、討論、互動、表演、操練,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生用英語來傳播中國文化的意識,我們邀請了大同大學的侯文亮同學來為我們高三英語文化社和外研社做講座「中國武術國際化」。
  • 江南文化漫談-教育頻道-東方網
    江南文化漫談時間:2020/12/18 10:45:20 來源:蘇大敬文書院    作者:盧雅詩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2020年12月16日下午,上海報業集團《新讀寫》雜誌社名譽社長、編審,《文匯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錢漢東做客敬文講堂,為敬文書院的同學們帶來了《江南文化漫談》專題講座。講座在蘇州大學本部敬賢堂舉行。
  • 英語理念||為什麼孩子了解西方文化對英語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語言是表達觀念的一種符號,它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兩者互為影響,互相作用。了解一門語言,必須了解它背後的文化背景。了解西方文化有助於平時的英語語言交流更加通暢,避免引起尷尬,帶來誤解。所以,艾萊克英語想通過本文來淺析一下西方文化在英語語言中的影響,提示大家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1.
  • 旗袍文化漫談:中國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旗袍文化漫談:中國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到1840年以後,沿海一些大城市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這就要以當時的上海為最。
  • 古代希臘文化的特點及其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古代希臘文化,是對其豐富多彩的分支文化特色的概括和總結,這些文化又更加清晰明確地襯託出古代希臘文化整體的燦爛輝煌。 從宗教和神話方面看,古代希臘雖然是泛神論的國度,但它的宗教神話卻有鮮明的特色。一是以人形造神形,將神擬人化。
  • ​關於「什麼是'西方文化'」的淺見——供英語學習者參考
    關於「為什麼要學習英語」,一個觀點我已經反反覆覆地「磨叨」了無數遍:民族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和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要求我們補充民族文化以外的生存經驗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用英語學習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知識。在這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知識中,首推的是「西方文化知識」。為什麼是「西方文化」?
  • 英語文化--西方的聖誕節
    文化素養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 俄羅斯英語的演變及其對俄羅斯英語的影響
    可以說,整個俄羅斯變得強大的歷史就是一部學習西方的歷史,其中語言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俄語也深深受到了英語的影響。英語單詞影響著俄羅斯的語言,英語的外來詞豐富了俄語詞彙。俄羅斯人一方面保持對本民族語言文化驕傲的同時也能夠認真學習英語等西方語言文化的精神非常值得中國人去學習借鑑。關鍵詞:全球一體化;俄羅斯;英語俄羅斯位於亞歐大陸北部,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 西方文化:英語中的動物暗含什麼樣的寓意
    [摘要]估計你已經對很多東方文化裡的動物寓意有了很深的理解。那麼,西方文化呢?你知道這些動物在西方人的眼中有什麼獨特的含義嗎?趕緊讀讀這篇有關西方文化中動物寓意的文章,好好惡補一下吧!1.cat(貓)俗話說「貓有九命」,這是漢語的說法。此外,中國人常戲稱嘴饞的人為「饞貓」。
  • 電影《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中的西方文化透視及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這種紳士特工文化與美國特工形成種種鮮明的對比,以以下美國影片為例:看看美國的那些特工,不管是《碟中諜》系列裡的伊桑·亨特,《諜影重重》中的傑森·波恩,還是《颶風營救》裡的布萊恩,行頭大多是T恤而不是襯衫、小馬甲,多是夾克、牛仔褲而不是筆挺的西裝,腳踩運動鞋而不是做工考究的牛津皮鞋。
  • 漫談西方文化:美國的印第安人
    而且他們的生活方式,即對馬匹的依賴使用,則在歐洲人開始在北美殖民後很久才形成。當白人初次到來,並掠奪他們(印第安人)的土地時,他們——這個如今生活在美國的人種——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答案形形色色,因為印第安文化不只存在一種。從身高上,印第安人從個子非常高的到相當矮的;從膚色上,他們有從深色到淺色。很多經曆日曬來到新世界的歐洲人,他們的膚色比他們在那裡遇到過的印第安人還要紅。
  • 「西非漫談」象牙海岸的文化和歷史
    供稿:趙蜀蓉 )在往期西非漫談中,我們了解了象牙海岸的經濟前景、農業、採礦業及旅遊業等,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國家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歷史。象牙海岸獨特的地理位置、民族的聚集、以及多年被法國佔領,使其文化呈現出層層疊疊、豐富多彩的特點。他們擁有60多個不同的土著部落,甚至還有更多的子部落,並且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身份和傳統。
  • 神仙湖畔漫談華夏文明 港中大讀書月系列講座向市民開放
    就在龍崗的神仙湖畔,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也為深圳讀書月帶來了三場主題講座,邀請大學老師與大家漫談「華夏文明」。 港中大(深圳)讀書月系列講座以「華夏文明」為主題,邀請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的三位大學老師分別以「白馬馱經,大教東流——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及其對漢語的影響」「洋鏡頭裡的老中國」「明清中國的慈善傳統」為主題,與廣大市民朋友展開分享與漫談。
  • 媒介美學研究動態交流會暨《印刷術與西方現代性的形成》新書發布...
    2018年8月27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室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媒介美學研究動態交流會暨《印刷術與西方現代性的形成》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會議室舉行。
  • 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及其現代價值
    在中國家文化觀念中,「家」的地位和意義超越著個體,在人生中甚至具有「根」的意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家庭存在著由生育形成的血親關係,兩性結合形成的婚姻關係以及供養關係,三種關係組成家庭核心結構。
  •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 探索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近日,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IATEFL)第51屆年會在英國城市格拉斯哥舉辦。中國英語教學機構新東方與英語教學專家對話,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結合教學實踐,探索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新東方CEO周成剛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作為教學機構,新東方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語教學方式,湧現了不少出色的教師。雖然這是新東方的視角和故事,但也是中國千千萬萬英語學習者和老師的故事。 會上,英語教學專家汪珺與Jim Scrivener,以「Global Standards Local Needs(全球標準,本土需求)」為題展開對話。
  • 黑龍江2013年高考說明:英語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2月28日,記者對哈師大附中高三語文、英語、歷史、政治、地理等九大學科把關教師進行採訪。各科名師表示,今年《考試大綱》與2012年相比,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命題要求及試卷結構等方面變化較小,命題繼續保持穩定。九大學科名師還根據《考試大綱》的命題方向給出備考建議,以便考生有針對性地複習。3月2日,請考生繼續關注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科的名師解讀。
  •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內涵及其發展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和作用
    文化的內涵及其發展對人類社會有哪些影響和作用文化的概念及其內涵: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教育、科學、藝術皆屬廣義上的文化,而政治、經濟與文化互相交織。實際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非常困難。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