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西方文化:美國的印第安人

2021-01-19 西文東化

大部分電影對美國印第安人的塑造,曾給世人留下錯誤的印象。那便是一直將印第安人描塑成高貴的蠻人,或殘忍的戰士,或聰明的獵人。在大量的影片中,他們以作為歐州殖民者的兇殘的敵人或為穿行於平原上的白人家庭所乘馬車的攻擊者等諸如此類的形象出現於銀屏。

好萊塢和電視並沒有虛構這些印第安人。其中的一些影片確有歷史依據,儘管為製作一個更具刺激性的故事而對這些史實加以了改編。但要明白的是,那些史實僅涉及印第安人的某些部落,且僅限於一個世紀之內。

在西班牙接管新墨西哥之前。馬匹還不為美洲人所知。但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大平原上已經有了很多馬。隨後,部落一個接著一個地開始接觸馬,那些部落有:夏延族、黑腳族及阿拉帕霍族;科曼奇族、曼丹族和克羅族等等。最後,馬匹還被蘇族部落用於與白人進行了最終一場最為著名的戰鬥。不僅在美國,且在全世界,那些平原上的印第安人抓住了數百萬人的想像力。但他們只是數百個部落裡其中之一群部落。而且他們的生活方式,即對馬匹的依賴使用,則在歐洲人開始在北美殖民後很久才形成。

當白人初次到來,並掠奪他們(印第安人)的土地時,他們——這個如今生活在美國的人種——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答案形形色色,因為印第安文化不只存在一種。從身高上,印第安人從個子非常高的到相當矮的;從膚色上,他們有從深色到淺色。很多經曆日曬來到新世界的歐洲人,他們的膚色比他們在那裡遇到過的印第安人還要紅。

印第安人的語言屬於各個不同的語族,它們之間的差異比起英語和俄語,或法語與日語之間的差異還要大。至於他們的習俗和生活方式,部落之間亦大不相同。英國人和西班牙人之間的相似之處亦要遠多於西南部普韋布洛印第安人和東北部伊洛魁族人之間的相似之處。

西南部,那裡的土地多沙塵且乾燥,那裡的印第安人種田非常困難。不像東南部的印第安人和東北部的伊洛魁族人,西南部印第安部族的男人們幹著繁重且沒完沒了的農活,而女人們則待在家裡。西南部的印第安人認為戰爭會擾亂重要的農事,因為戰爭會將年輕強壯的男子從土地上帶走。當戰爭是出於包圍村莊的需要時,凡是殺死過敵人的戰士都得經歷一場特殊的儀式,以淨化自己的靈魂。

在西南部印第安人部族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普韋布洛人。他們這名字得自於西班牙人,因為他們住在普韋布洛的城鎮村莊。普韋布洛人的村莊跟歐洲中世紀的村鎮有點兒相似。用曬乾的磚——一種被稱為土坯(adobe)的材料——砌成的高聳的建築。

當西班牙人初次到來時,普韋布洛人就已有力地組織起了政府。通常而言,宗教領袖管理城鎮。每一個公共場合都有一個正式的儀式。

納瓦霍人,與普韋布洛人毗鄰而居,則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可謂是個人主義者,不喜歡像普韋布洛人一樣聚居於城鎮。他們的居所——圓形泥蓋木屋——有時為容納一些親戚而建造在一塊,但經常可見到一座泥蓋的木屋孤立於一片空曠的土地上。

位於美國東北部的印第安人則具有另一種文化。跟西南部印第安部族不同,東北部是一片森林廣袤土壤肥沃的地區。適合打獵和捕魚;易於耕作。即使只拿尖石當唯一的工具,也不難種植諸多不同種類的作物。男人們清理田地,但在此之後,女人們就負責耕作——種植、耕耘及收割。

沿著大西洋海岸,很多部族講的語言屬阿爾岡昆語族。阿爾岡昆印第安人通常的居所叫wigwams(用樹皮或草編成的蓆子等搭建的茅屋)。要搭建棚屋,阿爾岡昆人用木桿或樹皮覆蓋住彎曲的柱子。由於部落分散成數個群體,並在找到獵物的地方定居下來,所以村子往往比較小。酋長主要充當戰爭領導人或狩獵領導人,而在其它時間裡沒有什麼權力。但是,即使在通常情況下,人們也會聽從一位有經驗、有智慧的酋長的話。

一般來說位於東海岸的阿爾岡昆部族是非常愛好和平的。他們以友善的方式接待了第一批歐洲移民,經常為那些移民提供食物,且向他們展示如何種植當地的農作物。只是後來,當想要更多土地的殖民者遭遇上了好戰的中部平原上的印第安人部族,這才使得這些阿爾岡昆印第安人轉而對抗那些移民。然後,他們勇敢地----但徒勞地----試圖保存他們的土地。

東南部印第安人乃第一批歐洲探險家所發現的生活在墨西哥灣的部落。他們已具有高度發達的社會組織。用木頭、樹皮和茅草(類似於稻草)建造的房屋環繞於公共廣場周圍。農田延綿數英裡;婦女從事耕作,村鎮各自獨立,但經常有幾個村鎮聯合起來投入到與其他部族的戰鬥中。

在東南部印第安人中,酋長管理城鎮。他擁有巨大的權力,且被授予尊榮。但他成「王」乃出於民眾的意願。他的權力和地位不能傳於子孫後代。一個男人只有通過證明自身比別人更具管理能力,才能夠獲得地位。對東南部的印第安人來說,文官政府對軍隊的控制很重要,這亦是美國政府的基本原則。即使戰爭頻仍,戰士們受到高度重視,軍事領導人亦僅僅領導某場戰鬥。對進行管理的統治者的選擇乃依據他們的智慧和綜合能力。

正如我們所見,不同的部落遵循不同的習俗,且西南部、東北部及東南部的印第安部族之間的生活方式存在著很大不同。在研究平原地區印第安人的習俗時,還可以發現其它的差異。

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脈的大平原之間,要是沒有現代化的犁具破土,耕種是不可能的。一些印第安人在馬匹出現前就已佔據了這些廣袤的土地。他們住在用毛皮搭建的帳篷裡,且當他們為尋找獵物從一塊地方遷到另一塊地方時,他們則用狗拉著他們為數極少的財物。這是一種艱苦的生活,徒步狩獵很難提供足夠的食物。

接著,到了18世紀中期,蘇族和其他部族便已騎馬。狩獵水牛——之前相當困難——使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方式成為可能。水牛肉可鮮吃或幹吃,或搗碎與脂肪和幹漿果混合而吃。水牛骨用來做工具;皮毛可製成寢具和長袍,可製成袋子,可做移動居所的頂蓋。

平原地區印第安人的部族組織是鬆散、民主化的。維護和平與秩序的是公共輿論的影響,而不是任何的正規當局。酋長選自於最勇敢最具智慧的男人之中。只要他們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並關注部族的意願,部族就會追隨他們。這些印第安人的所有家當都與他們一道旅行,綁在長杆子上,拖在馬後面。他們沒有機會獲得許多財產,也不太重視這些財產。成功取決於狩獵技能和戰鬥勇氣。殺戮被認為是不值得讚揚的,而戰爭在一些東部部落中通常很少發現有殘忍和折磨的行為。戰爭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用手,或頂多用棍子,去觸碰一下活著的武裝的敵人。

還可以在生活在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人中找到其他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那裡的條件允許人過上了輕鬆、舒適的生活。在西海岸,海洋和充沛的雨水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菸草——用於咀嚼和菸斗吸菸——是唯一種植的植物。

哥倫比亞河上的契努克印第安人,北方的努特卡部落和克丘特爾部落與其他地方的印第安人的生活非常之不同。烹飪是一門特殊的藝術,採用了好幾種烹飪方法。木頭造的房子很大,而且建得很好。採自西北部大森林裡的木頭還被用來製造船隻、工具和藝術品。

從這篇對印第安人部落的簡要描述(只是美國數百個印第安部落中的少數)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沒有一種生活方式可被稱為典型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印第安人有許多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少有部落像大部分好萊塢電影中的印第安人那樣。

另一個讓人驚訝的事實是,電影和小說形成了人們對印第安人的印象。雖然人們曾說印第安人已經從美國的歷史舞臺上消失,但事實情況恰恰相反。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美國的印第安人口增長了大約60%。現在大約有150萬名印第安人,其中有許多人在美國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相關焦點

  • 傳染病與美國印第安人的命運
    有學者統計,從16 世紀初到20世紀初約400年時間裡,北美印第安人中暴發了93次傳染性疾病。傳染病的頻發,導致印第安人人口銳減,每個部落平均減少25%—50%的人口,有些較小的部落甚至因為傳染病的傳播而滅絕。1700年,美國東南沿海地區只剩下不到5000名原住民。佛羅裡達一地,1520年有70萬土著人,但到1700年只剩下2000名左右。
  • 美國感恩節的真相:印第安人的血流成河
    穿著傳統服裝的印第安人 公元800年後,北美印第安人在密西西比河一帶發展本身文化,以不同級別村落為基礎,高級別的村落對低級別的村落有著明顯控制權。美國其中最大密西西比河文化遺蹟復原圖 哥倫布發現美洲前,美洲印第安人總人口大約5400萬左右,據歷史學家評估,1500年歐洲人口大約6160萬(不包括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
  • 為何美國加拿大印第安人少,墨西哥以南印第安人多?
    類似種植園的工作都屬於技術含量很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歐洲人需要大量奴隸才能確保產出,於是他們首先將目光鎖定在了本地的印第安人身上。不過實踐證明印第安人不適合做奴隸,來自非洲的黑人充當了這一角色,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印第安人喜歡把定居點建在山脈上的山谷間,整個美洲的印第安人超過7千萬,但南北美洲加起來超過4200萬平方公裡。
  • 「美國發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淚史」(深度觀察)
    主辦方表示:「這可以讓我們從印第安人的視角看待西方殖民主義對北美大陸的影響。」美國《大西洋月刊》評論說,回顧西方在北美殖民的400年歷史,它對美國印第安人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血淚之路」。無事可幹的年輕人往往在幫派文化中尋求身份和歸屬感,酗酒、打架、吸毒在這裡屢見不鮮。派恩裡奇的困境是當代美國印第安人境況的縮影。據美國印第安人事務管理局的統計,在受教育及收入方面,2017年,25歲以上的印第安人僅有19.6%的人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而白人的這一比例為35.8%。印第安人中有21.9%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白人則為9.6%。
  • 印第安人文化和殷商時期文化很相似,那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裔?
    從目前的文獻記載和考古情況來看,印第安人是否與中國人有關係,很難給出確定的答案。很多考古資料表明,部分印第安人文化與殷商時期文化有相似性。而這並不能說明印第安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也不能肯定的說印第安人與殷商人毫無關係,最起碼從文化相似性上可推斷出,二者間可能存在過某些交流。
  • 美國種族「至暗史」之一:印第安人「悲歌」不絕
    新冠疫情下,納瓦霍族、切羅基族、蘇族……美國數百萬印第安人在疾病、貧困、漠視中艱難掙扎。400年前,歐洲「五月花」號船抵達北美大陸,開啟美國印第安人慘遭驅逐和屠戮的「至暗史」。時至今日,這些北美原住民仍在面臨系統性漠視和侵害。
  • 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是如何變成國家少數裔的?
    而相比於歐洲人的狡詐而言,更為可悲的是印第安人自身的短視,他們不僅一次次落入殖民者事先設好的圈套,甚至在西方列強進行對決時也站錯了隊。七年戰爭期間,英國和法國在包括北美地區的世界各地以死相拼,此時印第安人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置身事外,但他們卻旗幟鮮明地投向法國陣營。
  • 美國印第安人今安在?那些被掩埋的「死亡之路」
    在美國華盛頓市中心有一座美國國家印第安人博物館,距離國會山不遠,是一棟4層高的建築。博物館4樓有一尊名為「戰爭同盟·和平夥伴」的雕塑。一名白人殖民者與兩名印第安人站在一起,雕塑在的圓形展廳中央,四周投影是印第安人與白人手牽手,仿佛在篝火前跳舞的場景。事實果真如此嗎?
  • 異族的悲歌:美國革命中的印第安人
    這次運動的主角是那些曾被美國主流文化忽視了許久的弱勢群體:包括少數族裔、黑人、與同性戀在內的大量群體。在民權運動中,這些弱勢群體發現,自己的故事被美國傳統的歷史敘事無視了,在眾多的歷史研究書籍中,他們竟難以找到一丁點以自己為主視角而書寫的內容。於是,這些弱勢群體開始了對美國主流歷史的修正,試圖將自己的故事納入其中。
  • 遊天龍:美國屠殺印第安人的悲劇究竟是如何展開的
    【每年感恩節,美國駐華大使館都會發出祝福,中國網友則每每以印第安人的歷史「炮轟」大使館。這其中既有大使館的「矯情」,也有文化不通的原因。印第安人遭屠殺毋庸置疑,但這究竟是怎麼發生的?歷史的複雜和現實啟迪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遊天龍從國際法法理學和歷史學角度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材料和新視野。
  • 120年前的印第安人老照片:幾乎被美國人趕盡殺絕,圖2女子很漂亮
    由此,美洲大陸成為了印第安人的故鄉。在這裡,他們有自己的信仰和語言,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打破了他們上萬年生活以來的平靜。照片中就是百年前的印第安人。 在美國西部──從俄勒岡州到墨西哥北部,從太平洋海岸區到落基山東邊──散居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他們以狩獵及採集果實為生,但已有原始農業技術發展。前2000年前後,美國西南部原住民已開始種植玉米。照片中是拿著槍的印第安人。
  • 印第安人為何要求退出美國,回顧美國與印第安人的血腥歷史
    印第安人,其實是對除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以外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而並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早期曾廣泛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慘遭大量屠殺,而這也造成了美國和印第安人長期以來的歷史恩怨和矛盾,現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1.2%左右。
  • 國際觀察丨美國種族「至暗史」之一:印第安人「悲歌」不絕
    美國納瓦霍族印第安人居住區,橫跨亞利桑那州、猶他州和新墨西哥州,面積約7萬平方公裡,一度是美國新冠感染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新冠疫情下,納瓦霍族、切羅基族、蘇族……美國數百萬印第安人在疾病、貧困、漠視中艱難掙扎。
  • 美國歷史:感恩節的由來——幸運的火雞與不幸的印第安人
    美國歷史:感恩節的由來——幸運的火雞與不幸的印第安人川普赦免火雞儀式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美國把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 美國是否會重演1830年?安德魯強制遷徙印第安人的歷史
    遷徙印第安人是「美國精神」的代表,與它現在所宣揚的公平、人權完全背道而馳,同樣當時的美國人也是支持這樣做的。由此,美洲大陸的主人徹底成為「客人」。4.5萬名原住民,在三千萬美國人的歡呼聲中被趕到了當時的不毛之地。
  • 美國學者: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很有可能來自於古代中國
    美國有多項研究發現,古代中國與美洲之間存在相關性,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很有可能來自於古代中國。也就是說經過康有為的考察,他認為美洲的印第安土著是來自中華的後裔。1983年,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到美洲講學,教授在一次印第安人的晚會,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地對他說,他的祖先來自中國,是殷人。教授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說是漢人或是唐人,而單說是殷人呢?這位印第安教員說,這是我們是世代相傳的,什麼原因並不知道。
  • 感恩節實際上是一部屠殺印第安人的歷史,為什麼美國人還要過?
    每年11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美國人都要過感恩節。揭開感恩節的真相,實際上是一部美國人屠殺印第安人土著居民的血腥史。很多人做了壞事都要遮遮掩掩,儘量避開這個話題,但是美國為啥卻屢屢高調過感恩節呢?11月份的美國,正是當天,非常寒冷。布萊斯特等人遇到了生存危機,這個時候,印第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不但度過了冬天,第二年的糧食還獲得了豐收,得以在異國生存下來。在第二年歡慶豐收之時,英國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起感謝上帝施恩,因此有了第一個感恩節。
  • 北美的印第安人真的是被被一邊倒的屠殺嗎?
    於是,三個殖民地國家聯手阻止了殖民地獨立的浪潮,而印第安人則代替了殖民者進行了戰鬥。三國向他們提供了武器和金錢,他們繼續從西方進攻新美國,充當殖民者的炮灰。早期的戰鬥是印第安人的勝利。直到1791年聖克萊爾被擊敗,637名美軍士兵喪生,263人受傷。
  • 揭秘:印第安人與美國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恩怨?
    著名的印第安人鬥士拉塞爾明斯向在場聽眾聲稱:「我們不再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所有生活在我國周圍5個州的人都可以加入我們,將會給所有願意放棄美國國籍的人發放新的護照和駕照。」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做著「美國夢」之時,生活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卻對美國說「不」,自然事出有因。
  • 印第安人的血淚:歐洲與美國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文明
    罪惡的開端大家都知道,美國是由歐洲人在北美洲建立的國家。500多年前,歐洲人為了到中國與印度尋找黃金與香料,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然而,他們卻在向西航行時發現了物產豐饒的美洲。也就是從那時起,美洲最初幾百年的開發史,成為了無數印第安人民的血淚史。這一切,還要從公元1492年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