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初中老師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要數化學老師——張忠文老師。
我的印象中,他總是笑容可親,不高不低、生動有趣、寓教於樂的教學語言風格,總是能把人帶入浮想聯翩的化學分子天地,讓你感觸到化學反應創造物質的神奇和奧妙。
我原本是一個農村野氣十足不愛學習的野小子,只是父母大人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傳統文化作祟,我才不得不在父親一遍又一遍的督促聲中,起早貪黑耗在徒有四壁、坐的是木墩、用的是磚頭壘砌的寬木板課桌、紙糊的大木格窗戶的教室裡把學上。
我的少年時代,時逢農業學大寨父母沒日沒夜拴在生產隊裡,幹那總也幹不完的春播夏種秋收冬天水利大會戰的農活。孩子們呢?大的領著小的上完學了,不是割豬草就是上坡砍柴火,飯也很少能夠按點吃得飽的六七十年代,而我的家庭人多,貧困就是自然的了,可上過私塾的父親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自己勒緊褲腰帶、東挪西借,非要讓我們兄弟姊妹七個個個都上學,我呢真是少不更事,沒有很好地順著父親的心願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只圖在學校混時光,打發那飢餓兼學別樣的苦悶日子。
好在剛上初三新開了化學課,有幸聆聽了剛調來的張忠文老師給我們上的化學第一課。那天早上,上罷數學課,課間休息時同學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評頭論足的談論著從鳳鎮調來的高高個兒、大眼睛、國字臉、留著平頭三十歲不到的張老師,下來這堂化學課就要一見他的廬山真面目了,撒野瘋玩的時間總是那麼短暫,鐺鐺鐺的上課鈴聲把我們幾個不愛學習的野小子趕進了課堂,談學霸(班上學習幹事的別稱)一聲:「起立!」,讓我們看見了從教室門口走進了一位穿中山服、高大魁梧又目光炯炯的老師形象,他健步走上講臺,用目光把我們教室裡每一位同行都掃視了一遍,自我簡短介紹後,就抑揚頓挫的給我們講起了從無色無味水的分子結構組成,樹木生長到死亡、腐爛從有機物到無機物轉換過程,再給我們講了居裡夫人這位聞名世界的化學家潛心研究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故事,這一下就把我這個懵懂無知、還準備搗亂課堂的野心給一掃而光,才初步知道了我們身邊的每一事物都是由一個個不同的分子構成組成的,這是多麼神奇的轉換啊!從這堂化學課後,我慢慢的愛上了化學課、愛上了學習,每次他的提問我都是積極舉手回答,張老師也總是能把每一個學生照顧到,你回答了,他再回答,如果答案一樣了,張老師還要問問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的回答,記得有一次,他在課堂上問大家:「同學們,為什麼發酵蒸饃揉面時要放適度的鹼?」教室一度寂靜,我想前幾天剛上了酸鹼反應這一課,酸鹼反應生成鈉鹽、二氧化碳和水……,想到這,我就舉起右手,張老師就讓我站起來回答。我就大膽的說:「那是因為,酸鹼反應生成鈉鹽、二氧化碳和水,而水呢在高溫下又變成水蒸汽,水蒸汽和二氧化碳就能使饅頭生成無數個小孔,因而讓饅頭鬆軟可口,它既是化學反應也是物理反應!」我的回答,獲得了張老師的肯定。從那以後,我總是把化學這門課學的有門有眼,每次考試成績也總是在班上佔上中遊,以往學習老不著調的我,也讓同學們刮目相看,正也是從那時起我才改掉不學無術、打發日子的學習惡習,真正成為了一名學生,有了我後來跳出農門的機遇,才有了如今我的和父親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可遺憾的是,在我上初三的下半學年因您的優秀教學能力,被教育局調到鳳鎮重點中學去任教,讓我們生活在柞水東邊最偏遠的學生,失去了您這位用心循循善誘的好老師,那天您在給我們上完化學課下課時拉了堂,猶豫了一下告訴我們:「同學們,人生何處不相逢,有幸做你們的老師、我擁有你們這樣的學生感到十分欣慰,我由於工作的需要被組織安排到新的中學去任教,希望大家以後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寫信聯繫,我一定會盡力而為,同學們,再見!」聽到老師的話語慢慢的低沉了下來,特別是「同學們,再見!」就好像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老師牙縫裡擠出來似的,我們明顯感受到張老師對我們的不舍情懷,張老師在說完這段告別的話語後,慢慢地背過身去、渡著步子走出了教室,這時寂靜的教室裡隱隱地傳來了幾個心裡脆弱的女生發出來的啼哭聲,一向心硬如鐵的我也不由得眼圈溼潤了起來,嘴角嘗到一股股鹹鹹的滋味。
每當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就會情不自禁的回想起,我那可親可敬、現不知身在何處的張忠文先生。唯有默默的祝福您:生活愉快、身體康寧、闔家歡樂!
吳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