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發布通知,從即日起全市旅行社暫停組織團隊赴旅遊購物商店(含景區購物店)購物消費,從即日起全市旅行社暫停組織團隊赴旅遊購物商店(含景區購物店)購物消費,待縣(區)、市二級組織檢查驗收之後方可重新接待旅遊團隊。桂林市旅監所要加大對旅行社的檢查力度,徹底杜絕組織「不合理低價遊」行為。
通知源於近期引發輿論熱議的一則視頻。當地一名導遊因為團隊遊客沒有在指定店內購物消費,在大巴車上怒斥遊客沒有情義,並要求遊客們立刻下車,去店裡消費2萬元。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經調查核實後,對涉事導遊員作出吊銷導遊證的行政處罰,並納入旅遊經營服務不良信息。
類似網際網路行業中的「免費」概念,國內旅遊市場長期存在一種畸形低價遊模式。旅行社以極低甚至零負團費的形式銷售旅遊產品引流,而後通過購物店的消費提成獲得收入。購物店和旅行社之間早已形成穩定的利益鏈條,有些乾脆就是同一個老闆,雙方配合默契,向遊客「開刀」。
客觀來看,地方對事件的跟進處理還算及時,對負面輿論的擴大有一定幹預;但事實上,與雲南這類老牌旅遊目的地類似,桂林的低價遊產業鏈早就發展成型,過往類似事件已被各類媒體一再曝光。
2017年5月,桂林就曾被央視曝光旅遊黑幕,號稱「純玩」的旅遊團也並不純玩,誘騙旅遊者,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遊項目獲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而2018年3月,「8元遊桂林」讓桂林旅遊再次走到輿論中心。這期間,與桂林低價遊相關的各類投訴不斷見諸網絡。
儘管地方一直在強調監管加壓,但桂林的旅遊市場秩序卻久治難愈。
與本次通知內容類似,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旅遊市場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工作督查組對桂林市旅遊市場明察暗訪的情況反饋,發現桂林存在「包廂式、封閉式」旅遊購物銷售模式。隨後,桂林市旅發委要求全市所有旅行社、導遊從8月24日起暫停組織遊客赴桂林市所有旅遊消費購物場所,要求各旅行社、導遊加強管理,合法經營,自覺抵制組織遊客赴旅遊消費購物場所行為。
很顯然,本次「1小時2萬」的視頻風波,讓年前的這份通知要求尷尬不已。
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關於畸形的低價遊產業鏈為何能持續滋長,旅遊業者與大眾輿論在認知上分歧已久。而市場的良性發展,一定是建立在市場多個關聯方合力的基礎上,才能推動行業生態持續向前。
早在2015年,國家旅遊局就發布相關規定,首次以文件形式定義了「不合理低價遊」,並明確了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處理的標準,為打擊「低價遊」提供了制度基礎。可從「低價遊」所產生的土壤來看,僅僅是盯著旅行社遠遠不夠,「低價遊」從根本上說還是旅遊市場低端化和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關於桂林旅遊的發展階段,聞旅派近期的相關報導曾指出,該目的地當前正處於關鍵轉型期。
過去,桂林旅遊市場主要以跟團遊、地接服務、導遊進店等模式為主,傳統旅遊存活量佔到了整個市場的一多半。而當如今休閒度假市場全面爆發,桂林旅遊「啃老本兒」的發展模式以及與之配套的產業鏈已經明顯過時。
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多位當地業者向聞旅派表達了自身的調整和升級方向,精品民宿、特色線路、定製化服務……不同於傳統的跟團遊時代地方靠「人頭量」來算成績,這樣的「新旅遊」供給,為思變的業者帶來了足夠的產品口碑和服務溢價。
儘管主動求變的新勢力正在生長,但要想以此帶動整個目的地的轉型,這仍然不夠。業者談到,地方政府部門的確大力支持發展本土旅遊業,號召力也不容小覷,但似乎並未發揮出真正的作用。事實上,業者坦言並沒有感受到實質性的支持。
「從傳統觀光遊向度假遊轉型並非一蹴而就,不論是當地的旅遊從業者,還是老百姓,在包括觀念引導、政策細化,金融支持、資源整合等方面,需要多方協同配合,共同發力才能將「蛋糕」做大做好。」業者如是談到。
(圖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