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一期穿黃工程開工 長江水鑽洞過黃河(圖)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發布消息,今年年底前,一期穿黃工程開工建設。

  搶在工程正式施工之前,12月7日一大早,記者隨穿黃工程南區建管局總工傅題善,一起到聊城東阿探訪這個1986年開挖、2002年完工的試驗洞。南水北調工程中的黃河隧洞,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擴建」。

  試驗洞被稱「水利第一洞」

  在前往聊城東阿的路上,傅總工告訴記者,我們現在要去的是黃河隧洞的出口。之所以不從入口進,是因為隧洞的出口和底部的平洞已經挖好,但入口還沒有開挖。黃河隧洞的入口是一個豎洞,位於泰安東平縣解山附近的黃河灘涂上。

  在車上,傅總工給記者畫了一張隧洞的示意圖。記者看到,黃河隧洞由斜洞、平洞、豎洞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入口是一個豎洞,從江蘇揚州即長江下遊抽引而來的長江水,經過一路奔波,就從這裡入洞。和豎洞底部相連接的,是一個平洞,位於黃河河床下70米的位置,長江水從豎洞飛流直下,經這裡穿過黃河,然後,長江水從斜洞奔騰而出,流入輸水管道,前往京津地區。

  傅總工告訴記者,因為水利工程很少有開挖試驗洞的,因此這個試驗洞被稱為我國「水利工程第一洞」。

  地質條件「天公作美」

  在聊城市東阿縣境內,黃河水安靜而平緩。

  傅總工誇讚黃河隧洞的地質條件是「天公作美」,因為隧洞的入口和出口都是山,連接兩座山底的也是一塊整體巖石。另外,隧洞的位置還取在黃河急轉彎、河面最窄的地方。站在黃河岸邊,記者看不到山的影子,兩岸只有一個隆起的土丘。傅總工說,別小看這個隆起的「土疙瘩」,它看起來不起眼,但地下的巖層結構非常完整,可能是當年的山峰已經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黃河在此流過。

  非常有趣的是,由於「天公作美」,我省的「穿黃工程」還是一個「節約工程」。據初步預算,再需要3000多萬元,隧洞工程就可以完工,而在南水北調中線的「穿黃工程」,同樣是長江水穿黃河,整個工程的總投資預計達30億元。

  仿佛置身防空洞

  拉著洞壁上的鐵索,踩著又窄又滑的臺階,從踏入隧洞的那一刻起,記者就仿佛置身於一個燈火通明的「地下世界」。記者看到,在隧洞的不少臺階和洞壁上,都出現大片堅硬的白色凝固物,既像雪,又像倒掛的石鐘乳。守洞的小夥子王勝告訴記者,這是水泥析出物,因為隧洞挖了20多年了,有些地方漏水,於是用水泥灌漿堵住巖縫,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水泥析出物。

  穿黃工程北區建管局的張主任告訴記者,現在試驗洞的直徑僅為3米,南水北調工程對洞徑的要求是7.5米,這個洞還將向兩側和底部進一步開鑿擴建。擴建後,洞的內壁將用水泥灌漿、鋼筋等進行加固。

  每天滲水8立方米

  在斜洞和平洞交界處的左側,記者看到一個「房間」,房間裡有高壓電板,還有三臺抽水泵在工作。

  守洞的小王告訴記者,這個房間叫水倉水泵房,位於這個洞地勢最窪的地方。這個洞的作用是,每隔兩天就把洞裡所有的積水都匯集起來,然後用水泵抽到黃河裡。據介紹,通常情況下,這個洞每天大概會形成8立方米左右的積水,在汛期和黃河調水調沙的時候,一天的積水量能達到140多立方米。

  對於大家擔心的黃河大量滲水情況,傅總工說,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20年的試驗洞從來沒有發生這樣的險情。另外,探測人員還在平洞的兩側分別打了一個50米深的直洞,一個順黃河水流方向,一個逆水流方向。結果他們驚喜地發現,黃河河床下的地質條件非常完美。

  頭頂黃河滾滾過

  雖然100多米的斜洞坡度很緩,但一路走下來,腳下又溼又滑,難免有些費時費力。在進入平洞後,記者突然眼前一亮。傅總工停下說,斜洞和平洞交接的這個地方,也就是地面上陸地和黃河接界的地方。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黃河河床的正下方,我們頭上的70米之處,就是滾滾而過的黃河水了。

  傅總工告訴記者,黃河隧洞從開工到現在有2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處於偏僻的小山村,但這個洞從不曾寂寞。「不斷地有遊客和外國專家來訪,前段時間來了一個荷蘭訪問團,他們覺得很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國家完全由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完成的一條隧洞。」

  背景資料

  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為了緩解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問題而實施的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特大型工程。它分別從長江的上、中、下遊取水,然後分東、西、中三路分別實現向西北、華北、華東等地區供水。我省處於南水北調的東線工程,其中「穿黃工程」是東線工程的重中之重,它通過在黃河河床下打一條隧洞,將遠道而來的長江水順利輸送到魯北和京津地區。 (記者 李巖俠 楊飛越)

相關焦點

  •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 六年惠及超1.2億人
    近期在鄭州拍攝的南水北調穿黃隧洞進口南岸明渠(無人機照片)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規劃中的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分東線、中線、西線向北方調水,連接起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形成「四橫三縱」骨幹水網,科學調劑水資源,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水利部12月12日發布,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惠及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山東七省市,超1.2億人口直接受益。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
  •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小編帶您一起重溫這大國...
    在南水北調綿延千裡的輸水線上有一段工程值得大書特書——穿黃工程即「讓長江水穿越黃河的工程」這需要的不只是豐富的想像力歷時100個月修建的穿黃工程讓長江黃河在歷史上第一次「握手」合作而在黃河底下艱難前行的「穿越號」不正是每一位水利人的寫照嗎?
  • ...三縱」骨幹水網——水利部相關部門負責人談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建設
    規劃中的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分東線、中線、西線向北方調水,連接起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形成「四橫三縱」骨幹水網,科學調劑水資源,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建設會如何推進?骨幹水網將怎樣加快構建?水利部相關部門負責人12日就以上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 從地理環境談:南水北調工程需要哪些工程機械設備
    東線工程主要包括輸水工程、蓄水工程和供電工程,其中輸水工程包括河道工程、泵站樞紐工程、穿黃河工程;蓄水工程主要是對黃河以南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等湖泊進行整修加固,對黃河以北天津市的團泊窪和河北省的千頃窪進行擴建,並新建河北省的大浪花澱和浪窪,包括利用天津市的北大港水庫。
  • 英語熱詞:南水北調工程
    【知識點】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將南方長江流域的水調到北方水資源缺乏區域。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中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
  • 四橫三縱,中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之南水北調
    為此,我國設計了從長江流域調水到黃河、海河流域的南水北調戰略性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質現狀圖東線工程的優點是可以利用現有的京杭大運河輸水,工程量較小;缺點有二,一是黃河水面海拔比長江水面高,向北輸水需建十三級抽水站向上提水,二是沿線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如何保證輸水的水質是關鍵
  • 【重點建設項目巡禮】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一)
    從長江下遊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經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
  • 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題: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夢想已經成真——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水北調偉大設想
  •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橫空出世,註冊資本超8大建築央企,西線工程呼之欲...
    從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的名稱及註冊信息不難看出,該集團將負責舉世矚目的超級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運營管理和工程建設等業務。熟悉南水北調工程的朋友一定知道,南水北調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戰略性基礎設施。目前南水北調工程投資已超過三峽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也是世界距離最長的調水工程。
  • 南水北調西線何以還未開工?比選方案謀求大布局,開建將是大手筆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新世紀以來的四大工程之一,不過該工程可並非只是一項,僅從線路上講就包括東線,中線和西線三大工程,每一條線工程又包括若干分段的工程,其中中線工程基本完成,但還有一些延續工程,東線工程中的一期工程及北延工程也基本完成,這兩條線路都在發揮著調水功能和社會經濟效益,然而西線工程卻至今沒有開工
  • 每日一詞∣南水北調工程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水利部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來,調水量接近3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
  •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入山東超30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入山東超30億立方米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從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獲悉,22日9時許,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累計調入山東省水量達到30億立方米。
  • ——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2014年12月12日,淅川,陶岔渠首閘門緩緩開啟,清冽的丹江水傾瀉而出,沿著千裡長渠,出南陽,跨沙河,穿黃河,奔流北去,融入首都的碧水雲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
  •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不只是建設一條調水線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八裡灣泵站緊鄰東平湖。該泵站的主要功能是將前一級鄧樓泵站的來水調入東平湖,並根據上級指令進行東平湖新湖區排澇及生態補水。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供圖  初冬時節,陽光照耀下的湖面,波光瀲灩。不時有三兩隻黑色的野鴨在茂密的蘆葦蕩中穿進穿出。遠處,一群群白色的飛鳥從水面掠過。這裡是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的東平湖。  東平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的調蓄水庫之一。從江蘇揚州引來的長江水,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後分為兩路,一路向北穿過黃河後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則向膠東地區供水。
  •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六年惠及超1.2億人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水利部今天(12月12日)發布,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惠及沿線河南
  • 南水北調工程緩解了華北水資源緊張,其中京津冀豫四省市得益最大
    為此,我國從1952年開始,就設想規劃「南水北調」工程,先後設計了50多個方案,最終確定了東中西三路從長江流域調水的方案。由於揚州地勢較低而黃河地勢高,東線工程往北輸水需要提水輸送,總共建設了十三級抽水站,用於調水。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在2013年全面竣工開始發揮作用,等工程全部完工後,調水總量可達148億立方米。
  • 千裡水脈潤北國——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2014年12月12日,淅川,陶岔渠首閘門緩緩開啟,清冽的丹江水傾瀉而出,沿著千裡長渠,出南陽,跨沙河,穿黃河,奔流北去,融入首都的碧水雲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
  •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6年來,工程調了多少水?水質怎樣?多少人受益?生態和經濟效益如何?
  • 南水北調是誰提出來的!南水又是如何北調?
    南水北調工程,就是要分別從中國的西部、中部、東部修建三條輸水線路,把中華民族的兩大母親河,黃河和長江連通。說到缺水,南方的朋友們可能沒什麼感覺,除了春季總是下雨,夏季總是颱風雨沒覺得我們會缺水。而中國的水資源也不少,有長江、黃河、松花江、珠江等河流,但是如果平均到人頭上,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13個最缺水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