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犯罪辯護—從「絕命毒師」案看什麼是刑法意義上的毒品?

2021-01-10 安道刑辯

【安道刑辯】毒品犯罪辯護系列文章之一

作者:陳思宇 北京市盈科(無錫)律師事務所 刑事部

關鍵詞:毒品犯罪、走私販私運輸毒品罪、毒品的特徵、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一、毒品的淵源

每年的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這個日期的確定與我國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清末,中華大地鴉片橫行,各地煙館多如牛毛,它侵蝕了民眾的身體,鯨吞了社會的財富,損耗了國家的實力。有鑑於此,林則徐在1839年6月於虎門集中銷毀鴉片,這一事件也成為了中英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可以說鴉片這一毒品對於國人來說充斥著國讎家恨。1987年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正式將「虎門銷煙」完成的第二天——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毒品的種類也變得五花八門,並不局限於鴉片或大麻、海洛因、冰毒,「第三代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質」也早已悄然來到我們身邊。

因此,我們無論是做禁毒宣傳還是研究毒品犯罪首先要認識到什麼是毒品,什麼是刑法意義上的毒品。

二、毒品的特徵

《刑法》第357條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古柯鹼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由此可見毒品所含有的三大特徵

①「國家規定管制」——違法性

②「能夠使人形成癮癖」——成癮性

③「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藥品性

而在我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主要分為兩種:

一.可藥用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列於2013年頒布的《麻醉藥品品種目錄》和《精神藥品品種目錄》[1]等中;二.非藥用類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2015年頒布的《非藥用類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制品種目錄》[2]列出了116種,2017年共增補8種,2018年又增補32種。這些藥品均為前文所述的「新精神活性物質」[3]。從條文上看,毒品的定義似乎已經十分明確,走私、販賣、運輸、製造及非法持有大量上述物質的都應認定為犯罪,但是實踐中認定刑法意義上的毒品並沒有這麼簡單。

《禁毒法》第2條第2款規定:「根據醫療、教學、科研的需要,依法可以生產、經營、使用、儲存、運輸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5年的《武漢會議紀要》[4]中規定:「行為人向走私、販賣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員販賣國家規定管制的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或者精神藥品的,以販賣毒品罪定罪處罰。行為人出於醫療目的,違反有關藥品管理的國家規定,非法販賣上述麻醉藥品或者精神藥品,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也就是說對於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能否被認定為刑法意義上的毒品,需要從其實際用途加以考慮。若只做藥用,則可能不構成犯罪或者以非法經營罪處置。只有當這些物質確實流入了毒販、吸毒人員手中並被用於非醫療的吸食、注射時,才能成為刑法意義上的毒品,這也是武漢「絕命毒師」案引發社會各界巨大關注的原因。

三、「絕命毒師」案

2005年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副教授張正波與大學同學合夥成立了武漢凱門化學有限公司,公司的主打產品為3,4-亞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張正波將這種化學品稱為「4號」,當時的張正波不會想到正是這個「4號」使他在不久的將來背上了中國版「絕命毒師」的名號。

2014年1月1日起,「4號」在國內被列為一類精神藥品,屬於「新精神活性物質」。2015年6月16日張正波被帶走調查,2017年4月21日上午,武漢市中級法院一審宣判,「張正波犯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但是張正波公司的產品全都發往海外,他並不知道客戶會如何使用這些產品,根據《武漢會議紀要》的內容,張正波的行為是否構成毒品犯罪存疑,這也為這個案子帶來了轉機。2018年5月2日,湖北高院裁定張正波案「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撤銷原判,發回重審。」但遺憾的是2019年6月25日,武漢市中級法院依然認定張正波犯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有自首情節,將原判的無期徒刑改為有期徒刑15年。張正波與他的律師決定繼續上訴,現在這個案件還沒有進展。

我不知道這個案件是否屬於何榮功教授所說的「目前從地方司法機關處理案件的情況看,有些判決並沒有科學把握刑法中毒品的含義和《武漢會議紀要》上述規定的精神。」[5]但是從國家多年來的法律變遷,可以看出官方對於毒品的認識在不斷變化,我們希望司法機關能夠審慎理解毒品的概念,避免將藥品不當解釋為刑法上的毒品,使無辜的人身陷囹圄。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公安部、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公布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品種目錄的通知》食藥監藥化監〔2013〕230號公安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禁毒辦公室《非藥用類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列管辦法》公通字〔2015〕27號2019年5月1日前我國「新精神活性物質」列管170種,其中14種列於《精神藥品品種目錄》,156種列於《非藥用類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制品種目錄》及後續增補目錄中。2019年5月1日將「芬太尼類物質」整類列入其中。《武漢會議紀要》即《全國法院毒品犯罪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引文見於(七)非法販賣麻醉藥品、精神藥品行為的定性問題中。《毒品類死刑案件的有效辯護》何榮功、楊儉等著

盈科刑事部

盈科刑辯團隊,每年代理數十起重大、疑難、複雜刑事案件,團隊律師精於業務研究,尤其是在重大詐騙犯罪、毒品犯罪以及金融犯罪領域成績斐然,團隊成員先後代理過「中日韓」特大跨國販毒案、羅某販賣毒品案、張某走私、販賣、運輸毒品案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並取得了良好的辯護效果。

相關焦點

  • 網絡毒品犯罪的刑法應對
    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不斷普及,網絡毒品犯罪日益猖獗,為不使打擊涉毒犯罪的社會效果大打折扣,我們必須在重構刑事政策理念上重源頭打擊、輕毒品消費的觀念。對涉毒犯罪既要從源頭遏制,又要關注毒品消費市場,不僅從重打擊走私、運輸、販賣、製造等常見涉毒犯罪行為,也要對吸毒違法行為予以重視。
  • 大學生回鄉創業成「絕命毒師」 研製新毒品藏燈管
    大學生回鄉創業成「絕命毒師」 研製新毒品藏燈管 2016-10-30因涉嫌製造、走私數百公斤國家管控的新精神活性物質(一種新型毒品),非法獲利450萬元,今年6月,王某及其團夥被公安機關抓獲。
  • 首屆毒品犯罪辯護研修班第一天課程圓滿結束
    2020年9月12日早9點,盈科刑辨學院首屆毒品犯罪辯護研修班正式開班,特邀業內十餘名重量級「毒辯」嘉賓現場授課。本次研修班旨在切磋毒品犯罪司法實務難點,碰撞毒品犯罪辯護技藝,切實保護當事人權益,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00名律師參加了此次研修培訓。
  • 名牌大學生創業成"絕命毒師" 研製新毒品藏燈管
    因涉嫌製造、走私數百公斤國家管控的新精神活性物質(一種新型毒品),非法獲利450萬元,今年6月,王某及其團夥被公安機關抓獲。「創業明星」竟是「絕命毒師」在湖北黃岡,王某數度成為街談巷議的「明星人物」:高三獲得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決賽二等獎,被保送到北京的一所著名學府;2014年返鄉創業,作為地方政府引進的「創業人才」,成為當地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從事「非天然胺基酸、新型抗癌藥物的研發與生產」。
  • 現實版絕命毒師:白天和藹教授 夜裡犯罪領袖
    學生眼中的好老師  警方驚奇地發現,金賽的犯罪情節與美劇《絕命毒師》十分類似。《絕命毒師》講的是一位名叫沃爾特·懷特的高中化學老師,在得知自己罹患絕症後鋌而走險,利用學識研製毒品然後自銷,從此走向了罪惡的深淵。
  • 實證剖析毒品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中止情形
    我們認為背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一是從被追訴人的主觀心態上考慮,部分被追訴人涉毒多基於牟取暴利(購毒自吸另談),在實施涉案行為之前就早已認識到自己會判處重刑,對最後結果也早有預料,但敢於鋌而走險,其內心真實想法應是把腦袋綁在腰帶上,一幹到底,未曾想過懸崖勒馬;二是我國對毒品犯罪是嚴厲打擊,司法機關對毒品犯罪從嚴、從重、從快打擊,致使現實司法生態中認定為犯罪中止的實證案例可謂難上加難;三是從刑法理論對走私
  • 販賣毒品案件辯護實證研究:「購毒即販毒」的思維誤區何時休?
    販賣毒品案件辯護實證研究:「購毒即販毒」的思維誤區何時休?黃堅明:廣州市律師協會普通犯罪專業委員會委員、毒品犯罪案件辯護律師、廣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暨毒品犯罪辯護與研究中心主任何國銘:廣強律師事務所毒品犯罪辯護與研究中心研究員實務中存在此類涉毒案,偵查人員查明被追訴人實施了若干起小額零星售毒行為,但起訴書最終所認定的涉毒數量卻異常巨大
  • 談談毒品犯罪案件中的那些「中止」情形
    從中止視角談毒品犯罪案件有效辯護李斯特的刑事政策思想極具魅力,對當今各種刑法構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乃至當我們談起犯罪中止時,總會不知覺地與他的「金橋理論」相關聯。誠然,在預備行為與既遂之間,犯罪中止無疑是一條鼓勵被追訴人回歸合法康莊大道的有效舉措。
  • 「刑辯講堂」吳立偉:從一起重刑毒品案學習3個辯護通用技巧
    做罪輕辯護時,是從罪名輕重、罪名數量還是行為人在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犯罪結果等方面進行辯護,或者單獨就量刑進行辯護?在這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今天,我們就來分享書中的一則毒品案例,提供一些辯護思路。作為刑事辯護的工具書,本書可讓你輕鬆掌握刑事辯護要領。相信讀完本書之後,你會找到最佳的辯護思路。
  • 毒品犯罪案件中立功的認定標準 | 毒辯實務
    而毒品犯罪案件認定立功的標準與刑法的規定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並且較刑法嚴格。所以,單獨就毒品類犯罪案件立功認定標準進行總結、歸納有必要的,現結合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如下,以供讀者參考。就毒品類犯罪案件來說,立功的認定標準要嚴於其它類型的犯罪。如在《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 中,明確規定協助公安機關「抓獲了」同案犯,也即同案犯需要到案,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立功。即使認定上立功,能否從輕或減輕處罰,也與其它類型的案件存在明顯的差異。
  • 桂林絕命毒師!他化學系畢業後成功提煉毒品,警方抓捕時發現原料居然市面有售!
    兩人相識後,決定利用專業特長,效仿美劇裡的「絕命毒師」,自己製毒。美劇《絕命毒師》劇照  緝毒民警事後告訴記者,普通製毒嫌犯一般用管制化學品作原料,但這類化學品很難通過正規渠道獲得,而且容易被人發現。  而阿龍不同,他從一開始就決定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要從非管制類化學品中提取毒品。  阿龍從網上查閱化學知識,做了一年多的試驗,最終成功從非管制類化學品中提取出「K粉」。  研製成功後,阿龍和阿強兩人在萬福路一帶找了個窩棚,開始生產「K粉」半成品,再由將半成品帶到臨桂一處出租房,加工成「K粉」成品,最後由阿強將毒品販賣給他人。
  • 毒品案件有效辯護:從主觀視角系統剖析毒品案件無罪辯護技巧
    具體分享如下:司法實務中,被追訴人客觀上被矇騙,主觀上不知情的情形經常出現,根源是大毒梟、毒販子為了謀取毒品暴利,降低案發風險,也為了降低成本支出,進而蓄意利用熟人,矇騙他人,不擇手段地實施各種各樣的毒品犯罪行為,這在現實生活中絕非個案。相對應的是,被追訴人客觀上被矇騙,主觀上不知情的被利用者、案外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必然存在的。
  • 日版「絕命毒師」?日本大學教授涉嫌組織學生製造毒品
    據日媒報導,調查相關人員表示,一名日本大學教授周二因涉嫌讓學生在沒有許可的情況下製作合成毒品MDMA而被檢察官傳訊。   化學物質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簡稱MDMA,是通常被稱為「搖頭丸」類毒品的主要成分。
  • 蒂娜販賣毒品案
    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從重處罰。對多次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未經處理的,毒品數量累計計算。三、辯護策略及要點承辦律師擔任蒂娜的辯護人,辯護策略是罪輕辯護。因為被告人認罪,所以,辯護要點是利用「特情引誘」情節來爭取從輕判處。
  • 非法持有毒品犯罪的量刑標準,吸食,注射毒品行為如何處罰
    同時犯與共同犯罪從表面上看有相似之處,如同一性質的犯罪,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實施同一犯罪行為,但這一同地同時犯罪在犯罪中是相互不關聯的,從主觀方面,每個犯罪人只有自己的故意,並且彼此之間沒有相互溝通,雖然大部分同時犯也知道有其他人在實施同一犯罪行為,但並沒有共同的故意,每個人只是單獨的犯罪,而與其他人的犯罪故意沒有結成一個共同的對某一犯罪抱有放任或希望的整體意志,在行為上各自是單獨的,相互之間沒有配合
  • 無錫刑事律師:毒品犯罪案件中毒品種類的認定
    【安道刑辯】毒品犯罪辯護系列文章之二作者:陳思宇北京市盈科(無錫)律師事務所刑事部關鍵詞:毒品種類毒品數量毒品折算標準毒品混合物折算毒品種類紛繁複雜,這一點從國家多次增補《非藥用類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制品種目錄》到2019年5月1日直接把「芬太尼物質」整類列管即可見一斑。
  • 毒品犯罪定性基本問題研究
    有關窩藏、轉移毒品罪與運輸、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定性爭議。從窩藏、轉移毒品罪的體系位置上看,該罪具有妨害司法的事後幫助犯的性質,因此,理論上只有準確界定「事後」,即既遂的時點,才能將「窩藏、轉移」和「持有」區分。但是這種區分在司法實踐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持有」本身就是一個兜底概念,「窩藏」「轉移」本身就能將「持有」包括在內。
  • 武漢「絕命毒師」案發回重審 專家曾指「事關中國化學界安危」
    本報記者郝成 武漢報導曾一度被媒體渲染為「絕命毒師」的張正波等人涉毒案,在5月2日迎來湖北高院裁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撤銷原判,發回重審。張正波系武漢某高校化學與化工學院副教授、博士,因其參與同學辦廠生產定製類化學品,於2015年以涉嫌走私毒品罪被刑拘,武漢中院於2017年3月對其作出一審判決:無期徒刑。
  • 化工技術員自學製毒,上演現實版「絕命毒師」
    近日,山東濰坊濱海公安分局經縝密布控、深挖線索,在公安部、省公安廳和濰坊市公安局的技術指導下,充分發揮刑警、禁毒、網安、法制等警種合成化作戰的巨大優勢,成功偵破了「12.14」特大製造、販賣毒品案。目前,已抓獲遍及全國九省十四市的犯罪嫌疑人15名,繳獲毒品200餘千克,繳獲毒品半成品300餘千克,創山東濰坊一次繳獲甲卡西酮毒品數量歷史之最,對全國毒品製造、販賣網絡給予了強有力的一擊。
  • 數字符號與毒品犯罪命案背後的邏輯問題
    回想起第一次接觸毒品命案時,我和其他人一樣,腦海中總會不自覺地迴旋這樣的一連串問題,當事人是否有罪?他是十惡不赦的大毒梟還是被人利用、陷害的無辜者?我該如何利用在案證據去辨別是非?我又該如何遵從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為實現有效辯護,為當事人的合理利益最大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