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小孩挑食,作為家長就得想法設法變著花樣讓小孩吃下不愛吃的食物。比如孩子不愛吃白菜西蘭花,就剁碎了包在餃子裡。但有些大人也挑食怎麼辦,那就要做-更隱蔽。土豆和胡蘿蔔都是營養非常好的食品,可惜老婆不愛吃,平常家裡也買就少,今天恰逢老婆生日,我就親自開發一款土豆胡蘿蔔麵包,看看能不能解決這位大人的挑食問題。
首先基礎麵團原料還是那麼幾樣,300克高筋麵粉,5克乾酵母,150毫升水,幾滴橄欖油,少許食鹽。這個含水量對於一般的麵包來說絕對是有點偏低的,但是考慮到後面會加入土豆和胡蘿蔔,這兩種食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含水量,所以最開始水量需要控制一下,具體如何計算,可以參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地瓜麵包來了,南瓜麵包還會遠嗎——麵包日誌190101》。
土豆胡蘿蔔約100克都切片蒸熟,蒸到可以用勺子輕易碾壓的程度。此時先將除土豆胡蘿蔔外的配料放入廚師機裡攪拌一段時間,然後再加入土豆胡蘿蔔,這樣揉下來最後的團面是比較細膩的,已經看不到任何土豆的顆粒,可以零星看到一些胡蘿蔔的紅色小點。對於做麵包來說,最好還是先把除特殊配料以外的麵團和好,這樣更能保證麵團的筋度,如果簡單粗暴地同時加入所有配料,就有後期麵團筋度不足的風險。
隔夜發酵後,可以看到麵團頂部隆起,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兩倍以上。取出一部分,簡單搓成紡錘形,麵團此時彈性十足,之前的含水量計算應該是靠譜的。
蓋上保鮮膜,開始二次發酵。之前二次發酵都是等了一個半小時,這次也不例外。時間一到,揭開保鮮膜一看,體積確實大了很多,但原本光滑的表面出現了不少凹陷處,變成了麻面,不妙了,可能是發酵過度了。我用刀片在麵團表面割了幾道口子,突然麵團就像洩了氣的皮球,塌落的厲害。這是典型的發酵過度,麵團內部組織撐的太大,筋度下降無法支撐麵包的自重。為什麼採用一樣的發酵時間,這次就發酵過度了?應該是由於麵團中的土豆胡蘿蔔成分佔據了麵團的空間,而它們本身無法提供支撐麵團形狀的筋度,小麥粉本身量就少了,所需的發酵時間自然也變少了。
所以僅靠觀察麵團體積變化和按固定發酵時間來進行二次發酵不是一個永遠適用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還是在觀察麵團體積變化的基礎上,用手指按麵團表面,看麵團的回彈程度和速度。如果快速回彈,證明發酵還不到位,需要等到出現緩緩回彈的情況,像今天這樣的麵團,肯定是無法回彈的。
自己做的麵團,含著淚也要把它烤好,而且含著淚也要把它吃完。送進烤箱200℃40分鐘後取出,可以看到麵包的顏色還是不錯的,香味也夠,就是形狀已經塌得像一張餅。
這麵包也不是不能吃,就是皮比較厚,內部還是可以下口的,對於不吃皮的人,浪費會比較多。烘烤千萬次,好吃第一條,發酵不規範,家人兩行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