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日常生活裡人們崇尚吃無汙染綠色蔬菜,很多以前困難時期才吃的粗雜糧和野菜,如今被人們重新挖掘出潛在價值並端上了餐桌上,且美其名曰為「養生菜」。野菜是可以當食物吃的野生花草的葉芽或根塊的俗稱,比如刺嫩芽、薺菜、曲曲菜、地蠶,野生蘑菇等等。相比較種植蔬菜來說,野生蔬菜不僅風味獨特同時營養價值也是種植蔬菜所不可比擬的。
在農村野草是最常見的植物了,不管是在路邊的林下,田埂地頭還是河溝山坡,只要有零星的泥土即便是河灘砂礫間也可以茂盛生長。在很多人看來野草樣貌平淡無奇,是鄉下最常見也是最不值錢的東西,其實遍地的野草中不乏有價值的植物,比如獨腳金、綬草、中草藥,只是很少有人去關注辨識。
在大家印象中,一般野菜不是長在農村地裡,就是土壤溼潤肥沃的河邊林下,而今天說到的黃須菜卻是一個例外,它只生長於海邊鹽鹼灘上,不僅生長環境特殊而且有很重的鹹味,過去免費隨便摘,曾是窮人度荒「救命菜」,如今1斤30塊供不應求,人稱「皇帝菜」,海邊常見卻少人識。
在海濱的入海口河流邊的灘涂或沙灘上,如果留意的話會看到這種沒有葉子的植物,一簇簇的外形酷似農村地裡的蓬子菜,這種植物就是黃須菜。黃須菜是一年生藜科植物,又名海蓬菜、鹼蓬菜、鹽巴菜,黃西菜,葉子呈半圓柱條形,黃須菜不僅生長挑地方吃起來味道鹹鮮,同時黃須菜的莖葉會隨著沙土中含鹽量的多寡及溼潤與乾旱而改變顏色。
比如含鹽量少同時沙土溼潤時黃須菜為青綠色或黃綠色,而在靠近海岸或乾旱時,黃須菜的莖葉就呈紅褐色,一簇簇形似縮小版的珊瑚長在海灘上。黃須菜在農村人眼裡,不僅是鹽鹼灘涂上的一道美景,還是美味可口的美食佳餚。夏季採其摘莖葉可以當蔬菜來吃,比如涼拌黃須菜、黃須菜餡餃子,因為生長於鹽鹼灘涂的習性,造就了黃須菜鹹鮮脆嫩的獨特風味,也就是說吃的時候不用放鹽,而且吃起來還有海鮮的風味。
將黃須菜莖葉用水將浸泡去掉含有的鹽分,可以涼拌、炒食、燒湯或者用來拌餡包包子、包餃子、烙菜盒子、煮湯,脆嫩多汁青翠可人還有微酸的鹹香味。在以前缺糧的年代黃須菜解決了很窮苦人家的溫飽,老輩人將黃須菜稱作是窮人的「救命菜」。
黃須菜主要分布在濱海鹽鹼灘涂,素有鹽鹼地「翡翠珊瑚」的雅稱,而且黃須菜渾身是寶,含有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及胺基酸、鐵、鎂磷等多種營養元素,《本草綱目》中記載黃須菜:鹹涼無毒,有清熱、消積的功用。對於降血壓血糖,預防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功效,有極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高且味道鮮美,民間稱黃須菜為「皇帝菜」,由此可見黃須菜在農村人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黃須菜相比常見野菜來說不僅營養豐富,同時有獨特的「海鮮」風味,適量進食可以維持體內酸鹼平衡,補充微量元素防止衰老,是純天然綠色食品。在以前,沒飯吃的時候才會採摘黃須菜,如今生活好了黃須菜反而成了稀罕野菜,每年的夏季,不管當地人或遷來的外地人,都會在灘涂上到處找尋黃須菜,在市場上常年賣到30多元一斤。大家吃過這種「海鮮」味的野菜嗎?在您家鄉還有什麼美味好吃的野菜?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