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級育兒師》節目裡有這樣一對母子。
3歲的兒子經常蠻不講理,歇斯底裡地哭,母親非常暴躁,習慣用大吼大叫來解決一切問題。
節目組跟拍了母子相處的一些日常:
孩子跟著媽媽逛菜場,他對菜場的一切充滿好奇,但是媽媽毫無耐心地打擊孩子:
「不許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
從菜場回去的路上,孩子一直小跑跟著媽媽,哭著喊著要媽媽抱,媽媽絲毫不安撫孩子的情緒,只會重複著對孩子吼:
「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
孩子在家裡玩小汽車,發出了聲音,媽媽瞬間暴跳如雷:
「你不許發出聲音!我最討厭吵了!」
這位媽媽不解,覺得自己的兒子怎會如此煩人,卻意識不到,這個家最大的噪音是自己發出來的。
為了讓媽媽感受孩子每天身處的環境,節目組為這個媽媽準備了一場挑戰,前往聲音體驗場所,聽一聽自己平時是什麼樣子。
當那些日常的「大吼大叫」劈頭蓋臉地砸向自己的時候,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具有巨大的殺傷力,她的情緒漸漸崩塌,最終渾身顫抖地捂住耳朵,蹲在地上失聲痛哭。
《兒童發育雜誌》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無論孩子犯錯與否,父母都應該好好說話,大吼大叫不僅對改變孩子的言行無效,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孩子的心理產生自卑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是由於身體缺陷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成長環境造成的。
比如,家長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會認為,生活充滿了苦難,因為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一種敵對的情緒。
數據顯示,眾多青少年犯罪者在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是導致他們走上歪路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的童年幾乎都在父母的打擊中度過。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對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在家裡被「經常打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
有25.7%的孩子「自卑」,
有22.1%的孩子「冷酷」,
有56.5%的孩子「暴躁。
扎克伯克曾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組關於親子教育的圖片,列舉了「壞父母」的11種表現,其中有8種都是不好好說話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故意打擾你,其實是因為你和他缺乏肢體接觸,缺乏親密感。
如果你的孩子撒謊,其實這說明你曾經對他犯過的錯誤反應過度。
如果你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其實是因為你給他們的建議多過了鼓勵。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堅持自我,其實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教育批評他們。
如果你什麼東西都給孩子買可他們還是會去拿不屬於他們的東西,其實是因為你不讓他們自己選擇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的孩子很懦弱,那其實是因為你幫助他們的速度太快了。不要幫你的孩子清掃他們成長道路上的每一個障礙。
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很重,那可能是因為你總是拿別的孩子和他們比較。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那其實是因為你給了他們的讚揚不夠,他們只有行為不當的時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會尊重別人的感受,那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不尊重他們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神神秘秘的,什麼都不告訴你,那是因為你總是愛打擊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行為粗魯沒有禮貌,那其實是從家長或者身邊的人那裡學來的。
孩子的行為都在父母的行為中有跡可循。壞習慣甚至比良好的習慣更容易被孩子模仿。
對孩子大吼大叫就是一個周而復始的悲劇,當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想要完全擺脫父母的行為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
龍應臺曾說:「從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的是父母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當你習慣了對孩子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最後只能背道而馳,越走越遠,越發疏離。
有人說,「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雖然會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但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生命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要和孩子好好溝通,這大家都知道。
但當了父母,才能真切體會到做好這一點有多困難,因為孩子的小任性小脾氣,分分鐘能讓你抓狂。
難是真的難,但另一方面,難也意味著自我成長的可能。
你的孩子,遠比你想像中更加在乎你,他會因為你的話感覺到愛和幸福,也能感受到冷冰冰的拒絕和指責。
用溫柔的力量代替火冒三丈,你會發現憤怒不堪一擊。
別用蠻橫的語氣,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惡狠狠地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