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2020-12-15 搜狐網

  文:霍金    譯:凌高

  本次演講中,我想問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和知識方面能走多遠:我們是否能最終發現一套完備形式的自然規律?我所說的完備形式是指一套規則,這些規則至少原則上可使我們任意精確地預測未來,了解任一時刻宇宙的狀態。

  決定論流傳久遠

  從亞里斯多德往後,哲學家和科學家都一直只是定性地認識規律。牛頓在1687年發表了包含其萬有引力理論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正是牛頓的這一著作使人們開始來定量和精確地認識規律。這導致了「科學決定論」思想,這種思想大概是由拉普拉斯最先表達的。如果在某一時刻,一個人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麼根據科學規律我們就能計算得出它們在任何其它時刻的位置和速度,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

  20世紀初期,一系列的科學發現諸如放射性原子的衰減似乎是隨機發生的,使決定論思想瀕於破產,用愛因斯坦的語言來說,似乎是「上帝在擲骰子」。不過,科學界通過重新定義什麼是對宇宙的完整理解及更改目標,重新挽救了決定論。這主要是狄拉克的貢獻。

  狄拉克表明,薛丁格和海森堡的工作可以整合到對實在進行描述的新圖景——量子理論中。在量子理論中,一個粒子不是像在經典牛頓理論中那樣用位置和速度兩個量來描述,而是用單一量——波函數來描述。

  打了折的決定論

  波函數給出粒子可能在某一點出現的概率和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之間運動速度變化的概率,人們可以在波函數中求解到精確的位置或者精確的速度,但不能同時確定兩者。乍看這似乎是使完整的決定論變得不可能。因為人們不能同時精確地知道粒子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怎麼能預測其未來狀況呢?但是在量子理論中,人們不需要同時知道位置和速度兩個量。如果一個人知道物理規律及某一時刻的波函數,那他就可用薛丁格方程計算出該波函數隨時間變化有多快,進而計算出任何其它時刻的波函數。

  人們因此可以宣稱這還是一種決定論,不過這種決定論是一種打了折的決定論。因為人們不能精確地預測位置和速度這兩個量,而只能預測波函數一個量。我們得到的是一種被重新定義的決定論,剛好是拉普拉斯所設想的決定論的一半。

  為了計算出波函數如何隨時間變化,人們需要了解在整個宇宙都成立的量子規律。因此問題是,我們對這樣的規律知道多少?

  沒有理論能預測未來

  儘管量子理論以及涉及電磁力的麥克斯韋方程的確適用於絕大部分領域,但還有兩個重要的領域在其適用範圍之外,一個是核力,一個是引力。核力決定了太陽發光、元素的形成,而引力導致了恆星和行星乃至宇宙本身的形成。所以,為了完整地理解宇宙,至少能夠原則上精確地預測各種事物,需要把這些方面都統一起來。

  弱核力已與麥克斯韋方程統一起來,形成電弱統一理論。對強核力,則由另一種不同的理論——稱為QCD——加以描述。電弱統一理論和QCD理論加在一起就組成粒子物理學的所謂「標準模型」,其目標是描述除引力外的所有事物。

  儘管標準模型在一切實際用途中都已足夠用,但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尋求,試圖闡發出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的完備理論。這種追求的動力不在於經濟原因。從伽利略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是為了金錢而進行基本理論研究的。我們尋求一個完備理論的真正原因是我們想理解宇宙,我們覺得我們不只是黑暗而神秘力量的犧牲品。如果我們認識了宇宙,那麼我們就可在某種意義上控制它。而現在的標準模型很清楚不能滿足這個要求。

  如果我們要理解宇宙的話,就必須有一個完全協調一致的量子引力理論。在過去30多年間,構建量子引力理論成了理論物理學界的最重大問題。但是這非常困難。

  從1985年以來,我們就認識到超引力和超弦理論都屬於一個更大結構,即M-理論,而M-理論不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理論,而是一系列理論的集合。該集合中的每一理論在限制條件如低能量或低輻射情況下都成立,但是超出這限制條件就不適用了。這意味著它們中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能夠精確地預測宇宙的未來。

  我們不是天使

  直至目前,大多數人都含蓄地假定存在一種終極理論,我們最終能夠發現它。事實上,我本人就曾說過我們會很快找到這個理論。但是M-理論讓我懷疑這是否是真的。也許要以有限數量的命題來闡述宇宙終極理論是不可能的。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該定理說任何有限公理系統都不足以證明其中的每一個數學命題。

  哥德爾定理和我們是否能以有限數量的原理構建宇宙終極理論有什麼關係呢?一個聯繫是明顯的。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

  在標準的實證論科學哲學看來,物理理論無償居住於柏拉圖式理想數學模型天國中。也就是說,一個模型可以任意程度地詳細,可以包含任意多量的信息,而不會影響它們所描述的宇宙本身。但我們不是天使,可以從外面觀察宇宙。相反,我們和我們的模型兩者都是我們所描述的宇宙中的組成部分,因此一個物理理論是自指的,就像哥德爾定理所說的那樣。人們因此可以認為它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完備的。我們迄今所有的各種物理理論既是不一致的,也是不完備的。

  如果不存在一種可從有限條數原理推導出來的終極理論,一些人將非常失望。我過去就屬於這個陣營。但是我已改變了我的看法。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到達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沒有這種挑戰,我們就會停滯。哥德爾定理保證了數學家們總有事情要做,我想M-理論也將為物理學家們做同樣的事情。

  來源:愛思想

cul.sohu.com true 愛思想 http://cul.sohu.com/20160112/n434288140.shtml report 2432 文:霍金   譯:凌高本次演講中,我想問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和知識方面能走多遠:我們是否能最終發現一套完備形式的自然規律?我所說的

");}

相關焦點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霍金在去世之前做過一次演講,題為「哥德爾與物理學的終結」。他在演講中說道,「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達到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
  • 哥德爾為什麼會對胡塞爾現象學產生興趣?
    1.哥德爾對胡塞爾情有所鍾與其哲學規劃有關哥德爾一生特立獨行,哲學上表現出相當強的獨立意識,他公開反對「哲學是時代精神」的觀念,依他之見,他所生活的20世紀上半期所以不是一個能產生好哲學的時代,是由於早期的神學和近代唯物主義、實證主義的影響導致了各種哲學偏見,而他理想的哲學是一種體系化的「精密理論」,而且還應當「像牛頓物理學那樣成為嚴格的科學
  • 哥德爾旋轉宇宙新發現
    他的工作對公理公理集合論有重要影響,而且直接導致了集合和序數上的遞歸論的產生。不完全性定理徹底粉碎了希爾伯特的形式主義理想。1906年,哥德爾出生在奧匈帝國的布爾諾。1924年,哥德爾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學,但很快又被數學吸引住了。因為他的教授欣賞,他很快被邀請加入了鼎鼎大名的研討小組「維也納學派」(the Vienna Circle)。
  • 人類認知的大限,哥德爾不完備性定律,令科學家絕望!
    1938年,哥德爾證明了:連續統假設與zfc公理具有相容性!亦即,zfc公理體系下,無法證明連續統假設不成立。1963年另外一位科學家又證明了,連續統假設與zfc公理相互獨立。哥德爾生於1906年,逝於1978年!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之一!
  • 講座:哥德爾定理與認知科學的局限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首先涉及認知科學自身的價值和意義。認知是腦和神經系統產生心智(mind)的過程和活動。一般而言,只要有腦和神經系統的動物都有某種程度的心智。認知科學就是以認知過程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認知涉及學習、記憶、思維、理解以及在認知過程中發生的其他行為。因此,語言和心理、腦和神經是認知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 什麼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本文試圖講清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到底在說什麼並澄清一些誤解。為了不把本文寫成數理邏輯教材,我會儘量使用自然語言敘述[0]。本文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不完備定理的歷史和內容。第二部分採用問答體,力求解釋一些常見的問題。其實第二部分才是本文重點,如果覺得第一部分太枯燥可以直接跳過。I. 簡介1.
  • 再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提出第一不完備定理後不久,Rosser就給出了一個更強的(更強的意味著限制更弱)不完備定理:一個系統只要包含羅賓遜算術就足以產生不完備性了(羅賓遜算術只有加法和乘法)。哥德爾當時強調皮亞諾算術(原文其實更模糊,是『基本算術』),主要是針對希爾伯特計劃。
  • 哥德爾的邏輯人生
    如本文作者所說:不了解哥德爾就不了解人類已達到的智力水平與人類智力奮鬥的歷程。 二十年前,曾經有一本關於哥德爾的書在中國懂邏輯或不懂邏輯、懂數學或不懂數學的讀書人中熱過一陣。那本書把艱深的哥德爾定理與畫家埃舍爾和音樂大師巴赫的作品放在一起,並且有一個非常詩意的書名:《GEB——一條永恆的金帶》。當時,人們看到的只是一本節譯本。以後,此書在中國有了全譯本,但它似乎已被中國讀者冷淡了。
  • 哥德爾定理的證明
    哥德爾雖然只證明了在那個包含有PA的簡單PM系統,但是它適用於任何包含自然數加法和乘法的數學系統。又有哪個足夠大的數學系統不包括這算術運算?這種無窮多個對應關係,讓你相信這字符串的確實具有那種被原始符號和邏輯定義解釋的含義。這個哥德爾關鍵性的結論稱為「對應引理」,它建立起PM定理和數論真理的對應關係。形式公理系統不需要依賴含義可以獨立存在和演算,但含義的對應讓它易於理解和應用。以後我們在不會混淆時,有時用含義來形容它所對應的那個公式。我們現在已經了解了什麼是PM的公式和它的算術含義。
  • 哥德爾邏輯謎題no.1
    哥德爾島上只有君子和小人,君子只說真話,小人只說假話,如果現在有甲乙二人甲:乙是君子乙:或者甲是小人,或者我是小人這可能嗎?世紀天才——庫爾特·哥德爾哥德爾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世紀,伴隨著眾多偉人的誕生,庫爾特·哥德爾就是其中之一。哥德爾是位邏輯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
  • 史蒂芬·霍金的生平
    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時間簡史》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
  • 搗蛋鬼哥德爾
    但是現在發現這種做法也是徒勞,因為你即使補充進來了新的公理,根據哥德爾定理,仍然會有新的超出理性能力範圍的命題在這個被補充之後的公理體系內出現。其二,方法的否定。不存在一個通用的方法能夠判定一個命題究竟是不是無法證明且無法證偽的。假使我們知道一個方法來判斷一個命題是否是這樣的命題,我們就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不浪費在理性能力之外的命題上。
  • 既然數學不完備,為什麼基於數學的物理學能描述宇宙?
    那麼,這些定理與科學,尤其是物理學有多大關係呢?數學家哥德爾發現,在一切蘊涵皮亞諾公理(關於自然數的五條公理系統,也就是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中,可以構造出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命題,也不能證明本身的兼容性。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及其哲學意義
    哥德爾定理的提出不僅具有數學意義,而且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意義。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數學定理能夠如它一樣,對人類文明產生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哥德爾思想的深刻性和豐富性,必將在人類理性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突顯出來,並不斷為人的思維所理解。一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是數理邏輯學中論述形式公理化系統局限性的兩條重要定理,它由偉大的奧地利數學家哥德爾於1931年提出。
  • 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自哥德爾發現以來的89年中,數學家偶然發現了他的定理所預言的那些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如,哥德爾本人幫助建立了關於無窮大的連續性假說是不確定的,而停止問題則是不確定的,該問題詢問使用隨機輸入的電腦程式將永遠運行還是最終停止。物理學中甚至還出現了無法確定的問題,這表明哥德爾式的不完備性不僅影響數學,而且以某種不被理解的方式影響現實。
  • 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例如,哥德爾本人幫助建立了關於無窮大的連續性假說是不確定的,而停止問題則是不確定的,該問題詢問使用隨機輸入的電腦程式將永遠運行還是最終停止。物理學中甚至還出現了無法確定的問題,這表明哥德爾式的不完備性不僅影響數學,而且以某種不被理解的方式影響現實。這是哥德爾如何證明他的定理的簡化的非正式總結。
  • 紀念史蒂芬·霍金:「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無限宇宙之王.」
    ——史蒂芬·霍金《果殼中的宇宙》 《霍金傳》預告片 據英國BBC、天空新聞等媒體當地時間3月14日凌晨3時報導,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去世,享年76歲。這一消息已經得到霍金家人確認。今天,也正好是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誕辰139年紀念日。
  • 專欄 | 聊聊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theorems如果你要我說一個和廣義相對論一樣對人們的思想觀念有著深刻影響的數學定理,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說起來,廣義相對論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都是在20世紀上半葉提出來的,愛因斯坦和哥德爾因為二戰的原因都去了普林斯頓高等數學研究所,然而愛因斯坦性格開朗,哥德爾相對孤僻,神奇的是,在那段時光裡,他們倆成為了好朋友,經常一起散步回家。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到底說了些什麼?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雖然偉大、深刻,但是個人認為它並不深奧。對於一個普通人,只要願意動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準確理解它。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網上有不少對「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介紹和解讀;60多年前,兩位美國作家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和詹姆士 R. 紐曼 (James R. Newman)撰寫的的著作《哥德爾證明》更是科普「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重要作品。
  • 關於宇宙的10件奇異之事 偉大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10)_遊俠網 Ali...
    1.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庫爾特·哥德爾(Kurt Gödel)於1913年證明了這組定理,它指出,除了最簡單的定理之外,任何一組給出的邏輯定理都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自我引證(self-referential),即稍稍複雜點的定理都會包含有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定的不確定命題。這就意味著數學上不存在這樣一個能夠證明或否定所有命題的統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