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生用艾灸,如何做到正氣常存不生病?

2020-12-25 掌門談養生

中國有5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中醫養生文明。現代人多重西醫輕中醫,有病就吃消炎藥,結果藥物的副作用讓身體進一步受到傷害。

西醫很多治不了的病,中醫的確能神奇的治好。我們為何守著老祖宗的秘方不用呢?中醫治未病,中醫養生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從因治療,很多疾病有其果,必有其因。如果只是治標的話,治好了表面還是會犯。中醫養生是個細水長流、治本的過程。

而在古代中醫養生中,首推艾灸養生。宋代名醫竇材在其醫學專著《扁鵲心書》中指出:「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要薪,今人不能治大病,不知針艾故也。世有百餘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竇材的意思是說,醫生治病使用艾灸,就象是做飯需要柴火一樣,很多大病不用艾灸就不能將病治癒,由此提出了大病宜灸的觀點。

但是我們發現,現在在醫院裡再也聞不到艾草香,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吊瓶,化學藥物。這確實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濫用抗生素的結果是人體變得越來越脆弱。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艾灸是什麼?甚至都沒聽說過,因為在我們中國它消失的太久了!經過多年艾灸人的努力宣傳,現在的中國艾灸市場正逐漸升溫,一場轟轟烈烈的艾灸熱潮正在上演,全民艾灸熱越演越烈,艾灸的作用已經充分被肯定。

艾用於灸法,其功效確非我們意想所能及的,艾灸的好處,沒有親身經過實踐的人是不會知道的。灸法,是中醫養生中最上乘的治療保健方法。清朝末年,中國閉關鎖國,經濟、軍事、科技等嚴重落後,世界列強對中國的文物、文化進行大肆掠奪。如今在日本艾灸養生療法為一種主流醫療保健手段,有很多專門從事艾灸療法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醫師,很多艾灸養生著作也由中國古代文言文翻譯成日文,由日文翻譯成中文,傳入中國。

艾灸養生的原理

《本草綱目》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這就說明艾灸有廣泛的治療作用,艾的藥性可通過體表穴位滲透到體內起治療作用;又可通過呼吸進入機體,醒腦安神,通經活絡。艾灸養生這麼好,但是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為什麼艾灸會有這麼好的養生保健療效呢?首先,艾草是艾條的原材料。艾草有著「純陽之草」的稱號,也是中藥材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條經絡的草藥,艾絨點燃後產生的艾熱通過刺激具體的穴位,從而激發體內經氣的活動。中醫認為氣和血是人體內的量大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氣又為血之帥,氣能生血、亦能行血、還能攝血。

現代醫學也對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有過研究,灸熱是一種十分有效並適應於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這種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最多可達10mm,並且還能被機體吸收。除了對艾熱有研究外,還對艾條燃燒生成物做過研究,艾條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並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

艾灸養生要分清體質

中醫認為,艾灸養生雖然能讓你得到不錯的養生功效,但是,艾灸養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來使用。有一些人群體質,不適合使用艾灸養生。艾灸可疏通經絡、調和營衛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艾灸可以調整人體的陽氣,屬於溫補,在秋冬季節使用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不過在使用艾灸前,先應分清體質是否適合以及聽取專業人士的建議選擇適合的艾灸部位,而不是盲目在家裡自己艾灸。艾灸保健適合體質虛寒的人群,如同樣是灸足三裡,對於寒性的胃痛就有療效,而對於熱性的胃痛就需要用到針灸來治療。體質虛寒一般表現為面色黃白、手腳發涼、大便稀軟、怕風怕冷等。身體陰虛火旺、溼熱重等人群就不適合過多的使用艾灸,尤其是高血壓患者,要謹慎使用艾灸。

艾灸養生應該灸哪裡?

調和脾胃灸法,強健「後天之本」脾胃是生命動力的來源,為後天之本,李時珍十分重視脾胃的作用,提出「脾胃為元氣之母」的觀點,雖然不是獨創,卻是對《黃帝內經》脾胃學說、李東垣「脾胃」理論的充實和發展。《本草綱目》中對於此觀點有大量論述。「脾乃元氣之母」,「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土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百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又說「人之水谷入於胃,受中焦溼熱燻蒸,遊溢精氣,日化為紅,散布臟腑經絡,是為營血,此造化自然之微妙也。」

李時珍強調,人體之元氣與脾胃功能的盛衰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脾胃功能強弱,決定機體的盛衰;機體正氣的盛衰,又決定機體是否受病。只有合理膳食,脾胃運化有力,才能化生精微,而充養形體氣血、臟腑筋脈、四肢百骸。也就是說人體內的陽氣因脾胃而滋生,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人體內的陽氣才能生長並充實.

中醫認為,脾是「後天之本」,可以消化、吸收、轉化人體所需的氣血精微,是「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氣機上下升降運動正常,有賴於脾胃功能的協調。脾胃如果運轉正常,則心腎相交,肺肝調和,陰陽平衡;而脾胃受損,就會內傷陽氣,嚴重的還會因此影響全身而患病。因此來說養好脾胃是艾灸養生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艾灸療法可以增強脾胃功能,調節胃腸道,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租用。艾灸療法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人,是防病保健的常用好方法。

每次灸的時候,從中選取2到3個穴位,每次灸10-20分鐘,每日一次或者灸3停1。如果有胃腸消化功能問題,建議每天一次,知道功能恢復為止。如果沒有明顯的不適,可以間隔2-3天灸一次或者每周灸一次,以健脾胃助消化。

艾灸跟脾胃相關穴位:

1、足三裡穴

足三裡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是養生的第一要穴。

足三裡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 《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裡,三裡者,脹之要穴。"

《外臺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裡下氣也。

《醫說》羹:若要安.三裡莫要幹。

《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裡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裡)有灸瘡為妙。

《江間式心身鍛鍊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裡穴,壽至二百餘歲。"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裡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2、脾俞穴

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脾俞穴的主治症狀為: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脾俞穴的作用 : 健脾利溼,和胃益氣。脾俞主管胰腺,與胰島素的分泌有關。如果時常感到口渴、全身無力、容易疲勞、食欲不振等情況時,可以按摩本穴加以緩解。此外,脾俞有健脾和胃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潰瘍、腹脹、黃疸、嘔吐、腹瀉等脾胃不適造成的症狀也有不錯的療效。

據《急救仙方》卷十一記載:「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穴理腰身脹滿,腹肚洩,瀉痢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針入三分留七分,得氣灸三壯。」脾俞穴能調和脾胃,解溼熱之氣,消除肢體乏力、背痛等虛勞症狀,是養生大穴,同時,脾俞穴也是治療胃腸疾病的要穴。據現代臨床醫學研究,脾俞穴可用於治療胃潰瘍、胃炎、胃出血、胃擴張神經性嘔吐、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3、身柱穴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身柱穴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洩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3、胃俞穴

胃俞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常用穴,屬水,具有化溼氣、消滯、理氣、和胃之功用。它是胃氣的保健穴,可增強人體後天之本,位於人體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脾胃虛弱、腹脹腸鳴、胃痛納少、嘔吐等症。

「胃俞穴」,「胃」,胃腑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胃腑的溼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具有化溼氣、消滯、理氣、和胃之功用。它是胃氣的保健穴,可增強人體後天之本。

4、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 《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 《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裡。"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 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相關焦點

  • 督脈——陽脈之海.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俗語說:居家常備艾,老少無疾患。        艾灸有一個很好的治療手段,就是督脈灸。在督脈上灸,藉助督脈總督陽氣的作用,激發出人體自身的陽氣,又將這種溫熱,通過複雜有序的經絡系統層層傳遞到全身,那麼身體的正氣就自然建了起來。        中醫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一強,病邪可不就夾著尾巴逃跑了嗎?
  • 艾灸能改善身體四虛(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往下翻翻文末有福利中醫常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內的正氣足,人的抗病能力就強,就不容易生病。正氣弱,身體易受陰邪之氣侵蝕,必定會虛弱。疾病侵犯人體時,總是先侵犯皮毛,然後是肌膚,再者是筋脈,其次是六腑,最後才是五臟!
  • 中醫說·系列科普短視頻|艾灸雖好,因人而異
    每集用1分鐘時間,告訴您一個簡單實用的中醫「小秘訣」,助力增強身體素質、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準備好了嗎,一起感受中醫的魅力吧!艾灸,是古往今來人們都十分推崇的一種簡單的養生保健方法。「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用灸法防治疾病,不僅比用藥早,甚至比針刺還早。
  • 90後養生必備:京東京選讓艾灸隨時隨地隨身灸
    此外,還可以藉助艾灸來幫助提升「正能量」。京選最新推出的iJoou智能便攜艾灸儀,它一改以往傳統手持艾條燃燒和使用上帶來的難題,還採用最新紅外磁療,讓艾灸成為了隨身攜帶的「口袋裡的中醫理療師」。隨身,無線便攜不受限傳統艾灸中,不論是持艾條進行溫和灸還是隔著藥物進行隔物灸,均需要手持操作,施灸時對準穴位,艾灸器具和受灸之人保持在一定的姿勢,時間至少幾十分鐘甚至更久,居家操作十分不便。市面上也有利用綁帶固定在身上的艾灸盒,但仍然需要燃燒艾條,有明火有煙霧。
  • 溫灸(艾灸)多久可以看見效果?
    經常接受艾灸的人可能有這樣的感受:身體舒服了,面色紅潤了,生病次數減少了,即使有些小病也能很快不藥康復了……生活生命質量提高了,因此,常年艾灸堅持不懈。偶爾接受艾灸的人可能有這樣的體會:沒想到看似不起眼的艾灸,還真把我的頸肩腰腿疼治好了,太神奇了……因此,有病不舒服了就偶爾接受艾灸治療,病癒便止。
  • 所有虛症,請艾灸
    一、先虛而後病絕大部分的健康問題,也都是因為虛症引起的,尤其是一些慢性健康問題,是一個消耗性的疾病,發病比較緩,症狀不嚴重,就是慢慢的消耗你的健康。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一旦我們正氣足,不虛,身體的抵抗力也有明顯提高,所以,虛,是一切亞健康和疾病的根源。
  • 艾灸是中醫常見療法 艾灸治病養生這些情況別忽略
    艾灸療法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是中醫療法。生活中不少人生病了,看中醫的時候,就會採用艾灸法治療。或者說利用艾灸養生,但是很多人只是聽說艾灸是個治病養生的好方法,實際上壓根就不知道是什麼。如果你想要通過此種方法保養身體的話,請務必先打聽關於艾灸此種中醫療法的相關信息。
  • 艾灸初體驗,誰能告訴我好處還有哪些?
    《黃帝內經》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 。意思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隨四季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衣物,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鍊。採用任何一種養生方法,都要做到適中,無太過、無不及。不挑食,根據體質選擇飲食,作息時間要規律,不要過度勞累。
  • 【健康】艾灸前,你需要了解的基本常識
    艾灸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養生長壽之法,因為其療效顯著得到了歷代中醫名家的極力推崇。常言道:「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說的就是艾灸養生。 將「灸」字拆開,便能發現它的本質——所謂灸法,就是用火長時間的烤,具體來說,就是運用艾絨為主要材料,點燃後放置在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燻烤。 艾灸艾灸,「艾灸」分為「艾」和「灸」 艾又稱作「醫草」,是一種有著神奇功效的植物,以湖北蘄州產者為佳。
  • 溫灸有六大養生功效,和艾灸有何區別
    有很多人並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養生才是最好的,有很多的人們正在最近與養生的方式有著不同的定義,那麼你知道生活當中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針灸的方式來達到養生的功效呢
  • 【今日關注】「用眼過度、視覺疲勞」 用艾灸養生療法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長時間用眼得不到放鬆,導致眼部疾病的發病率也日漸增高,比如:視覺疲勞、視力下降等等,常表現為:眼睛乾澀、視力不穩定、視物模糊、或有異物感等等。
  • 「省立三院健康速遞」冬至節氣灸,艾灸養生正當時
    而此時做艾灸,是將這種初生的陽氣堅固在體內,慢慢生長發芽,為體所用。冬至及冬至以後最適合做艾灸以驅寒氣、補陽氣,女性在冬至節氣艾灸,不僅能夠疏通經絡,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症,還能改善宮寒及體寒體質。冬至艾灸,能夠起到溫陽補氣、溫經散寒的作用,從而提高機體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 艾灸和溫灸的區別 艾灸時注意這些事情
    艾灸是中國傳統的治療手段以及保健手法,在中醫學中,艾灸是最基本的。有人疑惑:艾灸和溫灸有什麼區別。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艾灸和溫灸的區別是什麼、艾灸有什麼好處以及什麼人不適合艾灸。艾灸有什麼好處調和氣血氣是生命之源,血為物質基礎,氣血充足、氣機條達則人的生命活動正常;反之則發病。艾灸可補氣養血、疏理氣機,且可提升中氣以達養生保健的目的。
  • 熱烈祝賀「好愛灸」成為艾灸養生優選品牌
    伴隨著國家對傳統中醫事業的更加重視,艾灸行業的復興相比其他中醫項目來的更快,更猛。因為艾灸行業不僅在醫療方面大有前途,在養生行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於艾灸行業的發展與創新是我們對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重塑。
  • 艾艾貼:三伏天艾灸養生不盲目,這樣做效果最佳!
    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此時是絕佳的養生季節,要說三伏天的養生,還得是艾灸。天氣炎熱人們常過度貪涼,導致人體陽氣匱乏。為了保持體內的陽氣,達到逼出寒氣的效果,伏天要多喝熱飲,多多積攢熱氣,慢慢把體內的寒氣逼出來。三伏天還有一種辦法可以幫助迅速驅散寒氣,養足陽氣,那就是艾灸。
  • 艾灸養生有3種好處,但3種人無福消受,切記不可亂灸
    由於艾灸的便捷和療效,很多人把它當成一種很好的養生方式,有的人甚至天天都會去艾灸,如果一天不灸的話就渾身難受。一時間,無論是明星還是平民百姓,對艾灸的喜愛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但是,艾灸真的對每個人都有用嗎?艾灸是不是能解決身體不適的一切?
  • 艾灸後的排病反應是什麼 艾灸這些事宜要知道
    艾灸是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的一種養生方式,艾灸不僅有助於保健,對於治病也是非常有好處的。小編給大家講講艾灸後的排病反應是什麼、艾灸注意事項有哪些以及艾灸有什麼好處。一起了解一下吧。艾灸後如果要馬上洗手,希望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 3、備孕期剛灸後就不適合馬上同房,這時的子宮和輸卵管的環境還很熱,不利於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後24-48小時候同房,這個時候,子宮和輸卵管的環境已經適合精子的著床和存活生存。4、太餓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
  • 艾灸有效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對於艾灸新手來說這些概念太模糊了,不容易理解。而現代的一些說法則說了一大堆艾灸的好處,如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去溼氣等等,對於原理並沒有詳細闡明。我把艾灸的治療的原理大致歸納為四點:一,局部溫熱效應:艾灸使用的是火,熱是他的本能,對局部的溫熱會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局部新陳代謝。如腰痛灸上一會便可緩解,落枕對著灸就可以把聚筋的肌肉打開,有人說用紅外線儀烤電或者敷個熱水袋也能緩解。
  • 艾灸保健常用穴位解析——單老師講艾灸系列
    常灸足三裡,可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強壯身體,中老年人常灸足三裡還可預防中風。具防老及強身的雙重作用。 古代養生家主張常在此穴施瘢痕灸,使灸瘡延久不愈,可以強身益壽。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即指這種灸法。現代研究證明,灸足三裡穴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並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 62歲老人艾灸被燙傷,夏日「養生季」還須常備京萬紅軟膏
    《黃帝內經》中有「春夏養陽」的說法,即對一些冬季容易加重或遇寒容易發作的疾病,在夏天予以積極調養,可使患者的陽氣充實、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到了冬天或遇寒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冬病夏治」。其實,「冬病夏治」屬於預防性的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