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5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中醫養生文明。現代人多重西醫輕中醫,有病就吃消炎藥,結果藥物的副作用讓身體進一步受到傷害。
西醫很多治不了的病,中醫的確能神奇的治好。我們為何守著老祖宗的秘方不用呢?中醫治未病,中醫養生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從因治療,很多疾病有其果,必有其因。如果只是治標的話,治好了表面還是會犯。中醫養生是個細水長流、治本的過程。
而在古代中醫養生中,首推艾灸養生。宋代名醫竇材在其醫學專著《扁鵲心書》中指出:「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要薪,今人不能治大病,不知針艾故也。世有百餘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竇材的意思是說,醫生治病使用艾灸,就象是做飯需要柴火一樣,很多大病不用艾灸就不能將病治癒,由此提出了大病宜灸的觀點。
但是我們發現,現在在醫院裡再也聞不到艾草香,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吊瓶,化學藥物。這確實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濫用抗生素的結果是人體變得越來越脆弱。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艾灸是什麼?甚至都沒聽說過,因為在我們中國它消失的太久了!經過多年艾灸人的努力宣傳,現在的中國艾灸市場正逐漸升溫,一場轟轟烈烈的艾灸熱潮正在上演,全民艾灸熱越演越烈,艾灸的作用已經充分被肯定。
艾用於灸法,其功效確非我們意想所能及的,艾灸的好處,沒有親身經過實踐的人是不會知道的。灸法,是中醫養生中最上乘的治療保健方法。清朝末年,中國閉關鎖國,經濟、軍事、科技等嚴重落後,世界列強對中國的文物、文化進行大肆掠奪。如今在日本艾灸養生療法為一種主流醫療保健手段,有很多專門從事艾灸療法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醫師,很多艾灸養生著作也由中國古代文言文翻譯成日文,由日文翻譯成中文,傳入中國。
艾灸養生的原理
《本草綱目》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這就說明艾灸有廣泛的治療作用,艾的藥性可通過體表穴位滲透到體內起治療作用;又可通過呼吸進入機體,醒腦安神,通經活絡。艾灸養生這麼好,但是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為什麼艾灸會有這麼好的養生保健療效呢?首先,艾草是艾條的原材料。艾草有著「純陽之草」的稱號,也是中藥材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條經絡的草藥,艾絨點燃後產生的艾熱通過刺激具體的穴位,從而激發體內經氣的活動。中醫認為氣和血是人體內的量大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氣又為血之帥,氣能生血、亦能行血、還能攝血。
現代醫學也對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有過研究,灸熱是一種十分有效並適應於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這種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最多可達10mm,並且還能被機體吸收。除了對艾熱有研究外,還對艾條燃燒生成物做過研究,艾條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並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
艾灸養生要分清體質
中醫認為,艾灸養生雖然能讓你得到不錯的養生功效,但是,艾灸養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來使用。有一些人群體質,不適合使用艾灸養生。艾灸可疏通經絡、調和營衛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艾灸可以調整人體的陽氣,屬於溫補,在秋冬季節使用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不過在使用艾灸前,先應分清體質是否適合以及聽取專業人士的建議選擇適合的艾灸部位,而不是盲目在家裡自己艾灸。艾灸保健適合體質虛寒的人群,如同樣是灸足三裡,對於寒性的胃痛就有療效,而對於熱性的胃痛就需要用到針灸來治療。體質虛寒一般表現為面色黃白、手腳發涼、大便稀軟、怕風怕冷等。身體陰虛火旺、溼熱重等人群就不適合過多的使用艾灸,尤其是高血壓患者,要謹慎使用艾灸。
艾灸養生應該灸哪裡?
調和脾胃灸法,強健「後天之本」脾胃是生命動力的來源,為後天之本,李時珍十分重視脾胃的作用,提出「脾胃為元氣之母」的觀點,雖然不是獨創,卻是對《黃帝內經》脾胃學說、李東垣「脾胃」理論的充實和發展。《本草綱目》中對於此觀點有大量論述。「脾乃元氣之母」,「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土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百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又說「人之水谷入於胃,受中焦溼熱燻蒸,遊溢精氣,日化為紅,散布臟腑經絡,是為營血,此造化自然之微妙也。」
李時珍強調,人體之元氣與脾胃功能的盛衰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脾胃功能強弱,決定機體的盛衰;機體正氣的盛衰,又決定機體是否受病。只有合理膳食,脾胃運化有力,才能化生精微,而充養形體氣血、臟腑筋脈、四肢百骸。也就是說人體內的陽氣因脾胃而滋生,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人體內的陽氣才能生長並充實.
中醫認為,脾是「後天之本」,可以消化、吸收、轉化人體所需的氣血精微,是「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氣機上下升降運動正常,有賴於脾胃功能的協調。脾胃如果運轉正常,則心腎相交,肺肝調和,陰陽平衡;而脾胃受損,就會內傷陽氣,嚴重的還會因此影響全身而患病。因此來說養好脾胃是艾灸養生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艾灸療法可以增強脾胃功能,調節胃腸道,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租用。艾灸療法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人,是防病保健的常用好方法。
每次灸的時候,從中選取2到3個穴位,每次灸10-20分鐘,每日一次或者灸3停1。如果有胃腸消化功能問題,建議每天一次,知道功能恢復為止。如果沒有明顯的不適,可以間隔2-3天灸一次或者每周灸一次,以健脾胃助消化。
艾灸跟脾胃相關穴位:
1、足三裡穴
足三裡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是養生的第一要穴。
足三裡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 《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裡,三裡者,脹之要穴。"
《外臺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裡下氣也。
《醫說》羹:若要安.三裡莫要幹。
《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裡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裡)有灸瘡為妙。
《江間式心身鍛鍊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裡穴,壽至二百餘歲。"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裡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2、脾俞穴
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脾俞穴的主治症狀為: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脾俞穴的作用 : 健脾利溼,和胃益氣。脾俞主管胰腺,與胰島素的分泌有關。如果時常感到口渴、全身無力、容易疲勞、食欲不振等情況時,可以按摩本穴加以緩解。此外,脾俞有健脾和胃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潰瘍、腹脹、黃疸、嘔吐、腹瀉等脾胃不適造成的症狀也有不錯的療效。
據《急救仙方》卷十一記載:「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穴理腰身脹滿,腹肚洩,瀉痢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針入三分留七分,得氣灸三壯。」脾俞穴能調和脾胃,解溼熱之氣,消除肢體乏力、背痛等虛勞症狀,是養生大穴,同時,脾俞穴也是治療胃腸疾病的要穴。據現代臨床醫學研究,脾俞穴可用於治療胃潰瘍、胃炎、胃出血、胃擴張神經性嘔吐、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3、身柱穴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身柱穴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洩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3、胃俞穴
胃俞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常用穴,屬水,具有化溼氣、消滯、理氣、和胃之功用。它是胃氣的保健穴,可增強人體後天之本,位於人體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脾胃虛弱、腹脹腸鳴、胃痛納少、嘔吐等症。
「胃俞穴」,「胃」,胃腑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胃腑的溼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具有化溼氣、消滯、理氣、和胃之功用。它是胃氣的保健穴,可增強人體後天之本。
4、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 《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 《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裡。"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 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