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最後的美洲野牛

2020-12-12 猛獁君侯

【紀錄片.Smithsonian.最後的美洲野牛.The.Last.Buffalo.2016】

美洲野牛(Bison,又稱Buffalo)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可維持每小時60公裡的奔跑速度。本片講述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野牛數量從三千萬頭驟降到數百頭的原因。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Great Plains were home to countless numbers of American bison, but in the late 1800s, the number of bison dropped from nearly 30 million to just a few hundred in less than 100 years. What happened to place this national icon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Join us as we detail the events that led to this mass extermination. Then follow the story of William Temple Hornaday, a chief taxidermist at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ho headed west to hunt bison for the museum, but ended up saving the species instead.

美洲野牛(學名:Bison bison),又名美洲水牛或犎牛,是偶蹄目牛科哺乳動物,也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儘管體型龐大,仍可維持60公裡的奔跑速度。主要群體由雌牛和幼牛組成;雄性會另外組成單身漢群,只有交配時才會聚集在一起。平時以嫩莖晘草為食,無領域性。美洲森林野牛一般被認為是其亞種,但分類地位仍有爭議。最近根據最新DNA研究顯示,它和歐洲野牛親源關係比所知還要接近。

體型龐大的美洲森林野牛是北美洲最大的亞種,它的體型大過亞洲野牛和野生水牛,後兩者主要出現在印度。野牛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由加拿大遠北的大奴湖至南面的墨西哥,再由奧勒崗州東部至大西洋一帶。其兩個亞種分別是美洲草原野牛(Bison bison bison),體型較小和有較圓滑的背部隆肉,和美洲森林野牛,體型較大和較高和方形的背部隆肉。

雖然美洲野牛也稱美洲水牛,但實際它和水牛或非洲水牛相似地方不大。

The American bison or simply bison (Bison bison), also commonly known as the American buffalo or simply buffalo, is a North American species of bison that once roamed North America in vast herds. Their historical range, by 9000 BC, is described as the great bison belt, a tract of rich grassland that ran from Alaska to the Gulf of Mexico, east to the Atlantic Seaboard (nearly to the Atlantic tidewater in some areas) as far north as New York and south to Georgia and per some sources down to Florida, with sightings in North Carolina near Buffalo Ford on the Catawba River as late as 1750. They became nearly extinct by a combination of commercial hunting and slaughter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introduction of bovine diseases from domestic cattle. With a population in excess of 60 million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the species was down to 541 animals by 1889. Recovery efforts expanded in the mid-20th century, with a resurgence to roughly 500,000 animals today, largely restricted to a few national parks and reserves. 作者:@猛獁君侯

相關焦點

  • 對美洲野牛你了解多少?我猜這些你不知道
    其是北美洲的新移民,它們源自歐亞大陸的歐洲野牛,後來遷移至白令海峽。在冰川紀,大量的水流被凍成冰川,導致海平面下降,露出了亞洲和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的洋底大陸。有許多亞歐大陸上的動物就通過這塊洋底大橋橫渡到美洲,野牛也是其中之一。到了1萬年前,氣溫又開始上升,冰川融化,整個白令海峽又被海水淹沒。
  •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美洲野牛,是美國的「國獸」,地位和白頭鷹等同。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成群的美洲野牛。若公園裡的公路出現堵車,基本拜美洲野牛所賜;若出現動物傷人現象,也基本是野牛所為,而且責任還不在它。這算不算是一種膨脹了?
  • 美洲野牛和馬肉軟嫩,亞伯丁安格斯牛肉可生吃,神戶牛肉柔滑多汁
    美洲野牛和馬肉軟嫩,亞伯丁安格斯牛肉可生吃,神戶牛肉柔滑多汁這篇文章裡面的神戶牛肉你一定聽說過,有朝一日就去日本試一下吧,然而馬肉是比牛肉更甜的肉類美食。美洲野牛:人們通常提起的野牛或者美國野牛,實際上指的就是美洲野牛。
  • 黃石公園發現一野牛,背上長「駝峰」,常把最鮮美的草讓給母牛吃
    最後又在人類的保護下,擺脫了滅絕的命運,於2016年成為美國國獸,與美國國鳥白頭海雕比肩。美洲野牛的種群發展歷史,很曲折也很慘烈!美洲野牛有兩個亞種,分別是美洲草原野牛,生活在草原上;美洲森林野牛,生活在森林裡。
  • 北美野牛是如何成為美國國獸的?背後隱藏一段血腥屠殺史
    構成了這幅美洲大陸的原始圖景。這種野牛,後來人們叫它「巴伏羅」。其實「巴伏羅」本來是水牛的意思,野牛應叫「巴伊遜」,通常稱美洲野牛。在歐洲人剛來到美洲時,美洲大陸上約有6500萬頭野牛,最大的牛群寬度達40公裡,寬80公裡。它們在美洲大陸的原野上覓食水草,一邊發出有力的嘶鳴,一邊威風地行進。美洲印第安人是狩獵能手。他們釣魚,也吃野火雞等鳥類,但他們生活中最必需的狩獵動物,就是美洲野牛。
  • 本周最新英語紀錄片匯總.2019.03.02-03.08
    【本周最新英語紀錄片匯總.2019.03.02-03.08】收集整理本周國外最新發布紀錄片等資源。大部分為國外最新播出的片子,另有小部分以往片源的高清洗版。除40分鐘以上一集的長片之外,另收集一些品質較高的短片,長片在前,短片在後。
  • 高加索野牛的覆滅與再生,每個人都應該牢記這種巨牛的血淚史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今天的高加索野牛已經不是原本的高加索野牛了,而是人們後來專門遷移到高加索地區的歐洲野牛。歐洲野牛原本有兩個亞種,分別是歐洲野牛高加索亞種以及歐洲野牛指名亞種。不過高加索野牛的命運比較悲催,早些年曾遭到人類的瘋狂獵殺,在上世紀初的時候,甚至當時的軍隊還有集體獵殺高加索野牛的行為。所以沒過多久高加索野牛就徹底滅絕了。
  • 小獅子被非洲野牛踩傷,卻被母獅子拋棄,途中遇到鬣狗群
    非洲野牛打不贏母獅子,掉過頭來想殺死小獅子太陽還沒有落山,這群獅子已經餓了幾天了,好不容易看見前面一群野牛在吃草。群裡兩隻母獅選中了野牛群中比較弱小的一隻,追著它一直跑,不斷消耗野牛的體力,等到野牛累得快不行了,就發起致命一擊。
  • 野牛漫步在路中,鹿在路邊吃草,看看黃石公園的有趣動物們(一)
    在黃石公園開車,有些路段特別是海登山谷一帶經常堵車,一堵都是十多分鐘,原因無他,是美洲野牛在過馬路。我們進黃石的第一天,就遇幾隻美洲野牛在慢吞吞過馬路,有一隻就停在馬路中間呆立著不走,大家紛紛停車下車拍照,公園局的工作人員也趕到現場維持秩序,讓遊客不要靠得太近。
  • 美洲三大文明落後於同時代亞歐大陸其它文明的原因。
    這是因為:第一,美洲文明缺少兩樣極為重要的發明;車(運輸工具)+鐵器(顛覆性工具)美洲人沒有發明車的原因是美洲缺乏大型役畜(瑪雅人早就發明了輪子);美洲有野牛和羊駝等,但野牛無法馴化,羊駝無法運輸;因為沒有大型役畜,美洲三大文明硬是幾千年內沒有發明運輸車,而沒有運輸車對貿易和交流影響極大,導致了美洲三大文明的發展速度低於亞歐大陸文明幾個數量級
  • 南非一頭母獅被野牛圍毆,像布娃娃一樣被牛角頂在空中
    12月12日下午,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的一個水坑邊,一頭母獅不知什麼原因,被一群野牛困住了。昔日的獵物憤怒了,從畫面上你就能感覺到那種強烈的復仇情緒,誰說動物們沒有意識和情感?牛群裡塵土飛天,就像這群野牛被激怒起來的暴烈情緒,遮蔽了周圍的樹木,卻無法遮蔽這殘酷慘烈的一幕。拍攝這個視頻的是到公園遊覽的丹妮卡·魯克斯(Danica Roux)女士一家,她們正打算要離開的時候,突然發現野牛群騷動起來,一隻母獅被牛群趕了出來。
  • 牧牛人菲利普是野牛王
    一次性的貨輪和偵察員斯科蒂菲利普在南達科他州建立了一個牧牛帝國,然後因為他對消失的美洲野牛的熱愛而成為了水牛之王。在他崛起的過程中,由於幾次購買德克薩斯州和墨西哥的牛群,他在南部國際邊界上成名。公牛的目標是水牛的側翼,但在最後一秒,水牛轉過身來迎面而來。公牛退後了,並再次收費。第二次頭對頭的衝突將公牛擊倒在他的臀部上,但堅定的野獸又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了。然而,第四次嘗試是他的最後一次嘗試,因為它導致他摔倒並逃離強壯的美國水牛。那天又有四個公牛獲得了機會,儘管每個公牛都進行了攻擊。在接下來的星期天,菲利普年輕的小型水牛接過鬥牛士。
  • 野牛寶寶慘遭獅子摧殘,奄奄一息之際野牛王殺到,獅子這下慘啦
    野牛寶寶慘遭獅子摧殘,奄奄一息之際野牛王殺到,獅子這下慘啦野牛作為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卻長著一副強壯的身體,是很多肉食動物們捕獵的目標,野狼就是其中的一種,一群野狼盯上了一隻落單的小野牛,它們即將對小野牛展開攻擊。
  • 野牛被獅子和鬣狗輪番撕咬,鏡頭記錄殘忍過程
    草原上這裡生活著獅子、鬣狗、羚羊和野牛等。這裡先來簡單介紹一下百獸之王獅子。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獅子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母獅的耳朵基本是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比較尖。獅子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
  • 2000年前美洲畢卡索刻在巖壁上的神秘畫作,展示了一次神秘儀式
    在這個重要的時期裡,美洲土著特別願意紀錄部落裡的大事小情,但在沒有發明文字之前,他們到底是怎樣記事呢?不難——只要把事情畫在巖石上就OK了!美國猶他州摩押城周邊幾十公裡範圍內,有不少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美洲土著留在大石壁上的故事性很強的巖石畫。
  • 美洲獅被羊駝「完虐」,一場追逐下來傷痕累累,羊駝戰鬥力爆表!
    美洲獅被羊駝「完虐」,一場追逐下來傷痕累累,羊駝戰鬥力爆表!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肉食性動物,每天都要捕食來填飽肚子,雖然處於食物鏈頂層的肉食性動物能夠決絕許多動物的生死,但是有時候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也會被反殺。
  • 【地理拓展】人類遷入美洲的通道—白令陸橋
    (印第安人)不過美洲大陸的原住民是什麼時候,通過何種途徑來到美洲的,則成為學術界爭論許久的問題。(猛獁草原莎草屬)當時活躍在猛獁草原的哺乳動物有野牛,野馬,猛獁象等多種動物。(狩獵野牛的印第安人)他們的足跡遍布歐洲,亞洲。
  • 大陸崛起紀錄片觀後感,BBC高清紀錄片中英字幕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BBC紀錄片大陸的崛起《Rise of the Continents》,看BBC的紀錄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心深處的奇妙境界,而及其超級精彩的畫面即使定格,也是一幅攝影佳作。
  • 《荒野大鏢客2》北美野牛在哪 北美野牛位置圖文詳解
    導 讀 《荒野大鏢客2》中的很多玩家都沉迷打獵無心做任務,打獵不一定就是獅子、麋鹿之類的動物,野牛也是很多玩家喜歡獵殺的動物
  • 心跳撲通撲通迎擊野牛踢踏歌曲介紹
    心跳撲通撲通迎擊野牛踢踏歌曲介紹時間:2021-01-03 23: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心跳撲通撲通迎擊野牛踢踏歌曲介紹 心跳撲通撲通迎擊野牛踢踏歌這首歌很好聽,但是這到底是什麼歌呢,想必大家都很想了解一下吧。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心跳撲通撲通迎擊野牛踢踏歌的歌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