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做了一個噩夢」,如何引導孩子真正的認識自己的夢?

2020-10-16 豬豬娃變身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詹詹今年將近3歲,同階段的孩子一般都不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入睡,但是詹詹因為最近做了一個噩夢,遲遲都不敢睡去。

我總是安慰詹詹說:「沒關係,夢境都是相反的,並不是真正存在的,不用害怕。」但是在孩子的恐懼面前,無論我怎麼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詹詹完全不懂什麼是夢,什麼才是真實的存在。

「媽媽,夢是什麼?」「爸爸,我昨天看到自己變成了一個超人,還和你一起去打怪獸了!這是真的嗎?」「媽媽,你說那些不是真實的,那為什麼會跑到我的腦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對於有關「夢」的話題會問得越來越頻繁。

而每次我們總是回答孩子,夢是一個虛幻的場景,往往都不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回答總是讓孩子一次次探索奧秘無果後,充滿失望。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如何引導孩子真正的認識自己的夢。

▋認識夢境的第一步,需要讓孩子了解夢境的特徵

一個周末天,詹詹早上起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不想要芭比娃娃了。」我詫異的問明原因,因為平時她都是愛不釋手的。

她說,昨天晚上她夢到了,芭比娃娃變成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裡面的老巫婆,她也要去欺負可憐的白雪公主。我這才意識過來,原來詹詹做這個夢。

是因為昨天的睡前故事,正是講到了老巫婆毒害白雪公主的片段,讀的時候,詹詹就害怕的緊緊抱著我。而這種恐懼也隨之進入了她的夢境。

一直對育兒有所了解的我知道,現在最關鍵的是,第一時間拿出芭比娃娃跟詹詹說明,你看,你說的那是夢,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並且耐心的和詹詹解釋夢的特徵是什麼?

夢具有非實體性 夢是虛幻的存在,就像我們看的動畫片裡面的喜羊羊一樣,都並不是真正的存在於我們生活中,你醒過來的時候,夢就沒了,電視機一關上,喜羊羊就不見了。所以芭比娃娃變成老巫婆也是一個非真實的存在。

夢具有幻想性 夢裡面一般都是誇大和幻想的場景,就像你在你的夢裡,也可以騎著掃把飛起來一樣。昨天晚上你不也是夢見了,你的芭比娃娃會走路,會說話。

甚至她還要去毒害白雪公主嗎?現在你再看看的你的芭比娃娃,是不是還是原來的樣子,所以那一切都是你想像出來的。

夢具有私人性 你做的夢,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你今天不跟媽媽分析,媽媽就無法知道你昨天做了一個這麼可怕的夢,所以,你夢到的場景必須要通過語言或者將它畫在紙上,別人才會知道,你才能和別人分享你的夢境。

▋父母認識到孩子是如何理解夢的,也是引導認識的關鍵

先前,有一批研究人員也做過一次類似的實驗:他們針對一群3-4歲的孩子,做了相關夢境的測試。研究人員分別給他們講述4種不同類型的故事。

這四個故事分別是真實存在的、照片類、一個人的夢境、兩個人的夢境。等研究人員講完故事後,會根據這些故事詢問孩子關於故事的看法,來進一步觀察孩子是否真正的理解夢。

這些問題包括:你覺得你剛聽的故事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別人能知道你做的夢嗎?你覺得夢可不可以兩個人一起做......

通過這些問題的詢問,研究者將孩子的回答統計起來,進一步分析得知,3-4歲的孩子已經大概有了區分夢和現實的雛形思維了,他們知道夢是虛假的存在,而且都帶有一定的幻想

但是,4歲的孩子比3歲的孩子又要更進一步了解夢的本質,他們知道別人不知道自己做的夢,得需要自己主動告知別人。而大部分3歲的孩子卻覺得所有人都做一樣的夢。換而言之,即為當孩子4歲的時候,其實就和大人一樣,基本上了解了夢

▋父母引導孩子認識夢的過程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導。

德國兒童繪本《夢是什麼》中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每個晚上都會做夢的小鼴鼠約納斯問媽媽:"媽媽,夢是什麼?"。

結果媽媽只是平淡無奇的回了一句,夢都是你自己構想出來的。約納斯被媽媽的回答,弄得稀裡糊塗。於是急忙跑去問爸爸。

而爸爸更加的不耐煩的說,「夢都是假的,而且沒有人能真正解釋夢是什麼,不要糾結這個問題了。」最後約納斯很難過的偷偷離開家,去向別人尋找答案。

其實,這個故事是很多父母的寫照。當孩子第一次做夢,或者第一次意識到「夢」的存在時,父母給予孩子的解釋往往都是,「夢都是虛假的東西,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你睜開眼睛,它就不存在了。」雖然,這些回答都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些枯燥無味的回答,會讓他們變得更加不理解夢。

在約納斯離開家後,它找到了很多個關於「夢是什麼」的有趣答案。夢是另一個世界,夢是一個放大鏡,夢是一部屬於你的電影,夢是雲朵之上的世界......

聽到這些回答的約納斯很滿足的回到家後,都很期待每天晚上的到來,因為這樣,它就可以去另一個世界裡玩耍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為什麼會產生夢的科學解釋,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那些枯燥無味的解釋會打消他們探索未知的積極性。

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告訴孩子,其實夢就是另一個童話世界,只不過這個童話故事的作者是他們,他們想讓這個故事變成什麼樣子,就可以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如果孩子再問起「夢是什麼?」的時候,就用他們的方式去解釋吧,或者選一本關於夢境的繪本和故事書,和他們一起打開另一個屬於他們的世界。

▋父母引導孩子認識夢的過程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導。

當然,孩子做一些美好的夢的時候,都會覺得夢境是一個很童話的世界。而當孩子做一個噩夢時,往往都會從熟睡中驚醒。

就像前文所提詹詹會在「噩夢」中,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要扔掉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而這些噩夢的來源,往往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日常點滴,只不過因為孩子的認知不夠,放大了恐懼感,而這種恐懼感圍繞著孩子,帶入了他們的夢中。

這時候,父母總是以「不用害怕,那只是夢,夢都是假的。」來安慰孩子,往往是不夠的。身為父母,應該要傾聽孩子的夢境,了解孩子真實的情緒。

對於一些還不能正常溝通的孩子,也可以用圖畫的方式,讓孩子將夢境描述出來。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下面兩種方法來引導孩子認識夢境,趕走噩夢的困擾:

❏父母應該製造一定儀式感,來驅散孩子內心對於夢境的恐懼。

當孩子向你描述完夢境的可怕時候,父母就應該做出一些有儀式感的動作,來代表驅散噩夢。比如,每做一個噩夢都讓孩子喝一杯水。

或者父母可以拍一拍孩子睡覺的地方,來表示驅趕噩夢,這些雖然都是小動作,但是在孩子看來,父母真正在解決這個難題,對於他們來說,幫助他們驅散恐懼。

❏用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來給孩子做美夢的積極暗示。

睡前父母儘量不給孩子講有關「惡」的故事,睡前故事儘量要選擇的溫馨美滿一點,讓孩子睡前不帶消極的情緒。

除此之外,還要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來給孩子美夢的積極暗示。比如可以買一雙很漂亮的襪子或者小盒子,掛在孩子的床頭,告訴孩子它們可以在你睡著的時候,給你抓住美夢。

夢本來就是一個虛幻的存在,在面對認知結構還不夠完善的孩子來說,父母很難真實的解釋它們為何出現。而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更多的應該用孩子的方式,讓他們了解夢境,給他們一個完美的夢境。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媽媽,我做了一個噩夢」,如何引導孩子真正地認識自己的夢?
    詹詹今年將近3歲,同階段的孩子一般都不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入睡,但是詹詹因為最近做了一個噩夢,遲遲都不敢睡去。我總是安慰詹詹說:「沒關係,夢境都是相反的,並不是真正存在的,不用害怕。」但是在孩子的恐懼面前,無論我怎麼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詹詹完全不懂什麼是夢,什麼才是真實的存在。
  • 孩子做噩夢要不要叫醒孩子,這四個小技巧告訴你答案
    周末出去旅遊的時候,我和孩子被分到和另一個帶著三歲多的媽媽一起住。當天遊玩後,孩子們都很累很累。到了晚上孩子們都睡著後,突然聽到對方的孩子在哭,嘴巴裡還念念有詞,聽著應該是做噩夢了。但是他的媽媽拍拍他,安慰一下孩子,孩子一會停止了哭泣。孩子為什麼會做夢呢?做噩夢會對寶寶的睡眠有影響嗎?
  • 孩子考前總做噩夢?噩夢給出的「自證預言」,家長如何幫孩子擺脫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昨天一早上,兒子就哭喪著跑來問我:「媽媽,我不想考試。我昨天做了個噩夢,夢見我今天考試考砸了。」兒子的話讓我好氣又好笑,孩子考前緊張,我覺得能理解,於是安慰孩子:「安心啦,夢都是假的,而且還是和現實相反的虛假,所以你今天考試一定能考好。」可是就算我們這麼說,孩子的緊張焦慮有半點緩解嗎?家長們回想起自己被考試支配的恐懼,覺得曾經爸爸媽媽的安慰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 噩夢要說破?把夢說破了就沒事了嗎?噩夢說破的真正意義在哪?
    「昨天夢到已故父親帶走自己孩子,在此說破,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家人平平安安!」我們知道,夢境是一種信息模式,它傳遞了諸多現象、問題、和預言。靠「說破」能夠成為化解噩夢的選擇嗎?說到這裡,自然得把噩夢分解一下,畢竟,噩夢的種類、源頭、表現方式等很多。
  • 被噩夢驚醒的孩子,該如何恢復平靜
    明明只是一個計劃的問題,卻節外生枝地生出了其他鬧彆扭的事情,白白拖延了解決問題的時機。我的立場很明確,就是計劃哪裡不妥我們可以改,但已經定下來的計劃就不能改來改去,一定要好好執行。但孩子的立場不明確,既不想對自己的計劃負責,又想媽媽可以根據她的喜好隨意變動,其實是鑽計劃的空子,說白了就是不想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想讓媽媽兜底。孩子當時看到媽媽這麼生氣就服軟了,覺得媽媽說得對。
  • 我昨晚做了一個噩夢,是沒有你的夢
    一個無聲的擁抱,對一顆不快樂的心來說就是千言萬語了。3: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問別人好不好看。喜歡勝過所有道理,原則抵不過老子樂意!所以啊,修煉自己,比到處逢迎別人重要的多。7:有時候為一個人傾盡一切,卻比不過別人什麼都不做。得不到的總是掛念,共朝夕的總是厭倦。8:世上沒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
  • 「媽媽,你來給我穿褲子!」如何引導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幼年時期,我們能呵護孩子一陣子;但是孩子終歸會長大,總有一天孩子要自己面對這個紛擾複雜的世界,我們做父母的就要儘早地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將「漁」儘早教給孩子。第1,鼓勵寶寶自己動手「媽媽,我要起床了,你來給我穿褲子!」周末,陪小味睡到自然醒。小味一睜開眼睛就開始發號施令了。
  • 我,一個五歲孩子的全職媽媽,在育兒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一個五歲孩子的全職媽媽。曾在未婚時就計劃將來要做一名全職媽媽,因為我知道身為母親的重要性和全職的必要性!做不做全職媽媽?這個選擇因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而異。得到了老公的支持後,我在全職媽媽這個職業道路上做好了義無反顧走下去的準備。儘管做好了心裡建設,預想了全職媽媽的辛苦,可當真的開始全職歷程的時候,才發現現實比想像更殘酷。
  • 孩子夜醒後大喊大叫,不一定做噩夢了,對症分析針對性處理
    我的兩個寶寶都是我自己帶,晚上哄他們睡覺,是非常困難的,常常老大要尿尿,老二要抱抱。只有拖著老二,跑去廁所拿馬桶給老大,一番折騰下來,娃不累我已經疲憊。而上面的場景,是發生在昨晚,我自顧睡著了,倆娃還在打鬧。忽然我就醒來了,聽到大寶哭著喊"媽媽,救命!"
  • 2021年,開始教孩子學習心理學|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運用三種自我...
    徐老師: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察覺和運用伯恩的人格三自我的話題! 通過前面很多期的學習,可以確定,如果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覺知和適當轉換自己的人格三自我狀態,就能獲得很好的人際和諧。
  • 親子教育:如何做一個會「示弱」的媽媽
    親子教育:如何做一個會「示弱」的媽媽發表時間:2020-09-14 11:27  有一個話題,近期被家長們關注起來:什麼樣的母愛,才是剛剛好的呢?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到一個名詞「good-enough mother」,足夠好的媽媽。
  • 春夢、噩夢、墜落夢……常做的夢可能是在暗示你這件事
    幾乎所有人都做過夢。如果做了個好夢,總是讓人回味無窮,但如果是噩夢,想來會不禁慶幸:「幸好只是一個夢。」現代腦科學及睡眠醫學證實,只要有睡眠就有夢。夢是通用的「心理語言」,它以豐富的圖像隱喻我們的情感世界和身心狀態。在中醫的認識裡,也認為夢與身體的健康有關係。
  • 「孩子,我是唯一真正愛你的人」「媽媽,請你先愛自己」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媽媽為了讓兒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不惜用遙控器不斷讓孩子重複這一天,直到孩子願意跟著媽媽的步伐走,儘管這是表面的。媽媽的確成功地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理想樣子,可孩子長大後,卻選擇了謀劃銷毀遙控器,他再也不想重複被母親控制的日子。
  • 「噩夢、春夢、怪夢」,孕媽常做的這些夢,都有什麼特殊寓意?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自己懷孕的時候,發現我懷小糖果的時候也是經常做夢,甚至有時還會做一些「怪夢」。「噩夢、春夢、怪夢」,都有什麼特殊寓意?孕期做夢,無外乎就是噩夢、春夢、怪夢這三種,那麼這些夢都有什麼特殊含有嗎?常做這些夢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危險。
  • 如何引導孩子用功讀書?
    今天遇到一個問答,問孩子不用功讀書該如何引導。面對著這個問題,我腦海裡最先想到的是龍應臺的那段關於讀書與工作的話,於是找出了《親愛的安德烈》中的原文,再次品讀。 其實對一張白紙一樣的孩子來說,讀書(包括上學)本身就是他的基本需求。比如說年少的愛因斯坦熱愛讀書也不是因為什麼目的,而是因為他有著旺盛的求知慾。 女兒剛開始識字的時候,她指著一個一個的路牌念出她認識的字,我突然發覺,字就像燈,照亮了女兒認識世界的路徑。 所以,這個世界是否對一個人敞開懷抱,並不取決於世界,而是取決於這個人是否為自己打開了一盞又一盞的燈。
  • 手卡的字就認識,手寫的就不認識了?這樣做才能幫孩子真正識字
    手卡的字就認識,手寫的就不認識了前幾天有媽媽問我,四歲的兒子在幼兒園學會了漢字,但回到家看到同樣的字卻說不認識,這是怎麼回事?"孩子上課的時候我去看過,老師會用有顏色的卡片教小朋友認字。兒子學得很認真,但是一回到家我把字寫在本子上,他卻認不出來。
  • 一個天馬行空的童話故事,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
    想要免費領取這本書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成長為最特別的那個自己,可是卻忽視了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今天我們來分享的是一本來源於若·見兒童快樂成長系列合集之一的——《豬豬女孩米萊依》。
  • 寫景記敘文如何寫?三種引導思路,媽媽會幾種?
    目前,中小學生上課事宜估計要推遲三月中旬以後了,相信孩子們的網課也開始教授新課了,根據大部分的同學進度,咱們今天進行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樂園。家有同齡孩子的爸爸媽媽們不妨看看,這樣的一篇習作如何引導孩子完成?
  • 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認識性
    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認識性? 孩子的感官很靈敏,家裡的環境、和他們相處的人,他都能分的比較清楚,所以孩子的初期認識很重要,你說的做的都會給孩子一個直觀的引導。一個和睦的家庭,一對有愛的父母,無疑是很利於孩子的成長,更能正確引導孩子對世界的認識。 我們從一些小事說起。一個孩子最初養成的生活習慣,和父母密不可分。
  • 夢語分享: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媽媽?
    夢語齋按語:轉發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媽媽是需要技巧的,想培養優秀的孩子,那麼就從學習如何當好母親的角色開始吧。感謝信任,關注我們,一起成長。就是這樣的母親才可能培養出了那麼出色的孩子。因為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所以,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習慣不往母親性格的反方向發展並承襲母親的優點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母親在孩子面前必須收斂起自己的鋒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