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詹詹今年將近3歲,同階段的孩子一般都不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入睡,但是詹詹因為最近做了一個噩夢,遲遲都不敢睡去。
我總是安慰詹詹說:「沒關係,夢境都是相反的,並不是真正存在的,不用害怕。」但是在孩子的恐懼面前,無論我怎麼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詹詹完全不懂什麼是夢,什麼才是真實的存在。
「媽媽,夢是什麼?」「爸爸,我昨天看到自己變成了一個超人,還和你一起去打怪獸了!這是真的嗎?」「媽媽,你說那些不是真實的,那為什麼會跑到我的腦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對於有關「夢」的話題會問得越來越頻繁。
而每次我們總是回答孩子,夢是一個虛幻的場景,往往都不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回答總是讓孩子一次次探索奧秘無果後,充滿失望。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如何引導孩子真正的認識自己的夢。
一個周末天,詹詹早上起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不想要芭比娃娃了。」我詫異的問明原因,因為平時她都是愛不釋手的。
她說,昨天晚上她夢到了,芭比娃娃變成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裡面的老巫婆,她也要去欺負可憐的白雪公主。我這才意識過來,原來詹詹做這個夢。
是因為昨天的睡前故事,正是講到了老巫婆毒害白雪公主的片段,讀的時候,詹詹就害怕的緊緊抱著我。而這種恐懼也隨之進入了她的夢境。
一直對育兒有所了解的我知道,現在最關鍵的是,第一時間拿出芭比娃娃跟詹詹說明,你看,你說的那是夢,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並且耐心的和詹詹解釋夢的特徵是什麼?
夢具有非實體性 夢是虛幻的存在,就像我們看的動畫片裡面的喜羊羊一樣,都並不是真正的存在於我們生活中,你醒過來的時候,夢就沒了,電視機一關上,喜羊羊就不見了。所以芭比娃娃變成老巫婆也是一個非真實的存在。
夢具有幻想性 夢裡面一般都是誇大和幻想的場景,就像你在你的夢裡,也可以騎著掃把飛起來一樣。昨天晚上你不也是夢見了,你的芭比娃娃會走路,會說話。
甚至她還要去毒害白雪公主嗎?現在你再看看的你的芭比娃娃,是不是還是原來的樣子,所以那一切都是你想像出來的。
夢具有私人性 你做的夢,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你今天不跟媽媽分析,媽媽就無法知道你昨天做了一個這麼可怕的夢,所以,你夢到的場景必須要通過語言或者將它畫在紙上,別人才會知道,你才能和別人分享你的夢境。
先前,有一批研究人員也做過一次類似的實驗:他們針對一群3-4歲的孩子,做了相關夢境的測試。研究人員分別給他們講述4種不同類型的故事。
這四個故事分別是真實存在的、照片類、一個人的夢境、兩個人的夢境。等研究人員講完故事後,會根據這些故事詢問孩子關於故事的看法,來進一步觀察孩子是否真正的理解夢。
這些問題包括:你覺得你剛聽的故事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別人能知道你做的夢嗎?你覺得夢可不可以兩個人一起做......
通過這些問題的詢問,研究者將孩子的回答統計起來,進一步分析得知,3-4歲的孩子已經大概有了區分夢和現實的雛形思維了,他們知道夢是虛假的存在,而且都帶有一定的幻想型。
但是,4歲的孩子比3歲的孩子又要更進一步了解夢的本質,他們知道別人不知道自己做的夢,得需要自己主動告知別人。而大部分3歲的孩子卻覺得所有人都做一樣的夢。換而言之,即為當孩子4歲的時候,其實就和大人一樣,基本上了解了夢
▋父母引導孩子認識夢的過程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導。
德國兒童繪本《夢是什麼》中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每個晚上都會做夢的小鼴鼠約納斯問媽媽:"媽媽,夢是什麼?"。
結果媽媽只是平淡無奇的回了一句,夢都是你自己構想出來的。約納斯被媽媽的回答,弄得稀裡糊塗。於是急忙跑去問爸爸。
而爸爸更加的不耐煩的說,「夢都是假的,而且沒有人能真正解釋夢是什麼,不要糾結這個問題了。」最後約納斯很難過的偷偷離開家,去向別人尋找答案。
其實,這個故事是很多父母的寫照。當孩子第一次做夢,或者第一次意識到「夢」的存在時,父母給予孩子的解釋往往都是,「夢都是虛假的東西,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你睜開眼睛,它就不存在了。」雖然,這些回答都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些枯燥無味的回答,會讓他們變得更加不理解夢。
在約納斯離開家後,它找到了很多個關於「夢是什麼」的有趣答案。夢是另一個世界,夢是一個放大鏡,夢是一部屬於你的電影,夢是雲朵之上的世界......
聽到這些回答的約納斯很滿足的回到家後,都很期待每天晚上的到來,因為這樣,它就可以去另一個世界裡玩耍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為什麼會產生夢的科學解釋,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那些枯燥無味的解釋會打消他們探索未知的積極性。
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告訴孩子,其實夢就是另一個童話世界,只不過這個童話故事的作者是他們,他們想讓這個故事變成什麼樣子,就可以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如果孩子再問起「夢是什麼?」的時候,就用他們的方式去解釋吧,或者選一本關於夢境的繪本和故事書,和他們一起打開另一個屬於他們的世界。
▋父母引導孩子認識夢的過程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導。
當然,孩子做一些美好的夢的時候,都會覺得夢境是一個很童話的世界。而當孩子做一個噩夢時,往往都會從熟睡中驚醒。
就像前文所提詹詹會在「噩夢」中,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要扔掉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而這些噩夢的來源,往往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日常點滴,只不過因為孩子的認知不夠,放大了恐懼感,而這種恐懼感圍繞著孩子,帶入了他們的夢中。
這時候,父母總是以「不用害怕,那只是夢,夢都是假的。」來安慰孩子,往往是不夠的。身為父母,應該要傾聽孩子的夢境,了解孩子真實的情緒。
對於一些還不能正常溝通的孩子,也可以用圖畫的方式,讓孩子將夢境描述出來。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下面兩種方法來引導孩子認識夢境,趕走噩夢的困擾:
❏父母應該製造一定儀式感,來驅散孩子內心對於夢境的恐懼。
當孩子向你描述完夢境的可怕時候,父母就應該做出一些有儀式感的動作,來代表驅散噩夢。比如,每做一個噩夢都讓孩子喝一杯水。
或者父母可以拍一拍孩子睡覺的地方,來表示驅趕噩夢,這些雖然都是小動作,但是在孩子看來,父母真正在解決這個難題,對於他們來說,幫助他們驅散恐懼。
❏用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來給孩子做美夢的積極暗示。
睡前父母儘量不給孩子講有關「惡」的故事,睡前故事儘量要選擇的溫馨美滿一點,讓孩子睡前不帶消極的情緒。
除此之外,還要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來給孩子美夢的積極暗示。比如可以買一雙很漂亮的襪子或者小盒子,掛在孩子的床頭,告訴孩子它們可以在你睡著的時候,給你抓住美夢。
夢本來就是一個虛幻的存在,在面對認知結構還不夠完善的孩子來說,父母很難真實的解釋它們為何出現。而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更多的應該用孩子的方式,讓他們了解夢境,給他們一個完美的夢境。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