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前總做噩夢?噩夢給出的「自證預言」,家長如何幫孩子擺脫

2020-12-15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一早上,兒子就哭喪著跑來問我:「媽媽,我不想考試。我昨天做了個噩夢,夢見我今天考試考砸了。」

兒子的話讓我好氣又好笑,孩子考前緊張,我覺得能理解,於是安慰孩子:「安心啦,夢都是假的,而且還是和現實相反的虛假,所以你今天考試一定能考好。」

可是就算我們這麼說,孩子的緊張焦慮有半點緩解嗎?

家長們回想起自己被考試支配的恐懼,覺得曾經爸爸媽媽的安慰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不談其他的家長們,就談我自己,我個人也算是比較沒心沒肺的類型,因為家長對成績要求不高,所以我自己也對成績沒多大重視,可是就算是這樣的我,也在考前做過好幾次噩夢。

而一般我們考前做噩夢,那麼考試的發揮或多或少會受影響,所以是什麼導致了孩子在考前總做噩夢?又是為什麼孩子的噩夢,影響著孩子的發揮。

一、孩子總是考前做噩夢,為什麼會影響孩子發揮

周考、月考、期末考等等,學生生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考試。有很多孩子會在考前情緒緊張、焦慮,總擔心自己會考不好,進而會影響到正常的睡眠。

甚至會有敏感的孩子覺得夢境就像是「預言」:美夢代表成績好排名前列,噩夢就是成績差,會考砸。

因為懷著這樣的想法,孩子的考試狀態就很受影響。做了噩夢的孩子,想法焦慮,考試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自證預言」,是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當我們渴望某一件好事情發生時,會傾向於找尋符合該期望的正面訊息,而那些正面訊息又誘發我們找尋更多的正面訊息,使我們變得越來越樂觀和充滿自信,行為上也變得更積極,大大地提升了成功的機會。相反地,如果我們越擔心壞事情的發生,便會越留意不利的訊息,不利訊息越多,心情越加焦慮不安,行動消極、被動或過度保護自己,最後更容易地誘發了壞事情的發生。

所以得到噩夢給出的「預言」,心情焦躁不安,容易忽視做題細節,最後導致考試考砸。

考前孩子做噩夢,不僅給孩子一種心理焦慮,消極暗示,也讓孩子容易在考試時遇到難題直接放棄,不敢挑戰。

二、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噩夢的陰影?

每個人都會做噩夢,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擺脫噩夢的影響,尤其是孩子考前做噩夢,想讓孩子擺脫噩夢的影響,難度更大。

1、告訴孩子做夢的原理

《夢的解析》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更進一步指出:夢境是一種心理現象,它表達了人們的潛意識,尤其是清醒時被壓抑的欲望。夢大多數是消極的,焦慮是夢裡常見的情緒,而其他情緒還有悲傷、憤怒。

用更淺顯的道理來解釋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為白天發生的某些事情給孩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或是讓孩子感覺非常興奮或者焦慮。於是到了深夜,儘管孩子已經進入了熟睡狀態,但孩子的潛意識仍然在「思考」這件事情,所以才會產生內容相似的夢境。

所以說「夢」只是大腦皮層的殘留活動,能夠較好的反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變化而已。

2、分析孩子做噩夢的原因

我們的睡眠分4期,其中Ⅰ期叫快速眼動期,這個本身就是做夢期。做夢的原因是大腦的腦細胞在興奮過程,會有些興奮活動,所以就會有夢境。

做噩夢的原因主要還是睡覺的質量不好和整個白天的情緒相對較緊張或者心裡確實有事、有壓力引起的。具體如下:

情緒緊張,心裡有壓力或者遇到突發事情

孩子考前做夢,常做噩夢,就是因為孩子過於擔心考試成績,而這種擔心潛藏於孩子的潛意識中,以夢的形式表現出來,和孩子的怕黑怕高沒什麼區別。

身體不舒服

比如發燒的時候、感冒的時候、鼻子不通氣的時候、打鼾的時候、自己的手壓在胸部的時候,或者自己體位不合適,造成身體麻木的時候,這時就會同時把這些不舒服和痛苦做到夢境裡,就感覺到一種不舒服的體驗、是一種噩夢。

3、教會孩子轉移注意力

就算明白了夢境的原理,孩子對考試也會有點擔心,這時候家長可以適當轉移一下孩子注意力,避免孩子一直將重點放在對考試失敗的「預言」上,引導孩子放鬆心情,同時可以通過合理安排飲食、適當運動、調整作息時間等途徑來予以改善。

三、如何讓孩子考前安全入睡?

1、不給孩子太高的目標

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充分理解每個家長「望子成龍」的期望,可是家長的期望最好還是貼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路要一步步走,成績也需要一步步提高。如果上次考試孩子才剛剛及格,那麼家長給孩子的期望應該是保住幾個,向70分大關前進,而不是要求孩子這次考優秀(80分)。

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很容易會增加孩子的焦慮,對孩子考試情緒沒有半點好處。

家長是需要給孩子壓力,促進孩子前進,但家長也要小心過大的壓力壓垮孩子。

2、考前不給孩子安排緊張複習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取得好成績,加緊時間給孩子「考前衝刺」甚至是熬夜惡補。與其盲目的衝刺惡補,不如家長重視孩子日常的積累。

知識的學習更多是來自於孩子知識體系的梳理,知識點的不斷積累,家長安排的臨時突擊很難產生「質變」的效果,而且還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緊張,身心負擔過重,會引發或加重失眠多夢。

3、充足的睡眠很重要

想要孩子考試不緊張,充足的睡眠少不了。在考前還安排孩子抓緊每一秒,而不給孩子充分的休息時間,會讓孩子的大腦疲憊不堪,這樣更影響孩子的發揮,。

只有孩子休息好了,精力、體力得到恢復,情緒變得更加平穩,孩子才能夠以一種更好的精神狀態去面對考試。

所以孩子考前做噩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家長也需要重視起來,不然放任孩子的焦慮心情,將會使孩子進入「自證預言」的陷阱,影響孩子發揮,久而久之孩子的成績就下降了。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的「自證預言」是把雙刃劍,家長積極引導,孩子才能更優秀
    孩子的想法與其行為的聯繫遠遠沒有這麼簡單,關於「「自證預言」」的知識,家長們必須了解。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曾經說過:「孩子之所以會缺乏自信,是因為他們害怕在失敗後讓周圍的人所失望。這對孩子將來獲得成功來說具有不小的阻礙。」
  • 孩子的「自證預言」需慎用,成長的雙刃劍,家長要學會趨利避害
    這種實現童年願望的過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在人們的生活中自證預言被運用在各個地方,許多家長也用自證預言教育孩子,那麼,所謂的自證預言到底是什麼呢?自證預言: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和爭取我們理想中的狀態。
  • 10年前少年汶川許願,如今兌現,「積極自證預言」幫孩子人生蛻變
    家長應了解"自證預言"的兩面屬性當然,除了類似程強的"我要當空降兵"這樣的"積極自證預言",其實也還存在"消極自證預言"。這是因為"自證預言"也具有兩面性,既可以是樂觀的,又可以是悲觀的。在孩子在成長中,實現了最初印在心中的"積極"或是"消極"。
  • 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由羅伯特·默頓1948年提出,它用來指「開始時錯誤的情境定義引發了一種新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原初的錯誤定義成為真實的」    換句話說,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 有人發現,不好的預感總能夠實現,如何利用自證預言改變教育方法
    關於自證預言的含義從科學的角度看,他的意義則是自我實現預言,簡而言之它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你的心裏面如何的想,事情則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著,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時常發生,心理學上對他的解釋也是比較多的。建議大家還是要合理的利用自證預言。
  • 自證預言
    例如,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可能是來自於學生以前的課業成績或者以前教過這些學生的老師;家長對學生學業成就的期望可能來自於其本人對孩子的觀察了解以及教師的報告。感知者對目標人了解得越多,就會越正確。依據默頓的原初界定,正確的期望不會促生自證預言。但不幸的是,即使基於對目標人行為的直接觀察所形成的期望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 孩子做噩夢怎麼辦?家長別只說「不要怕」,可以試試這樣安撫孩子
    小孩子很有可能會「胡思亂想」,這時候孩子就會感到害怕,甚至夜晚會做噩夢,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只是一味地安慰孩子「沒事,不要怕」的話了。孩子晚上總是做噩夢,被嚇醒後大哭不止小雪這幾天總是做噩夢,有一次媽媽去喝水聽到了小雪自己在屋子裡嗚嗚地哭,媽媽還以為小雪在學校是被欺負了,結果一問原來是做噩夢了。
  • 考試前總做噩夢,這兩大原因不可忽視,教會孩子讀懂夢境很重要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夢中的恐懼,這三個方法效果最佳孩子在考前總是做噩夢,大多都是源於日常壓力太大,父母、老師給自己較大的期望,不想讓他人失望。一般而言,如果成年人在睡覺的時候做了一些不太好的夢,第二天睡醒起來也會注意日常的一些行為,防止真的出現這樣的事件。
  • 孩子半夜做噩夢驚醒怎麼辦?「噩夢」和「夜驚」,處理方式大不同
    孩子沒有排洩,也不是餓了,為什麼還會在半夜大哭?許多家長們都忽略了,孩子還有「夜驚」這一現象,除了夜驚,孩子們晚上噩夢同樣也是半夜哭鬧的原因。一、「噩夢」和「夜驚」,有什麼區別?無論怎麼說,當孩子發生「噩夢驚醒」還是「夜驚」的時候,家長們都需要立刻起床做好應對,及時安撫孩子,避免孩子長時間哭鬧。既然噩夢和夜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父母們應對的方法也會變得不同,當家長們做好判斷之後,那麼就應該及時的做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了。
  • 寶寶最近總做噩夢,是什麼原因?孩子做噩夢逃不過這四個因素
    為了讓孩子能更好適應幼兒園生活,壯壯媽媽陪著孩子上了幾次親子課,看著壯壯和老師、同學們都熟悉了,媽媽終於放心地上班去了。可媽媽發現壯壯最近晚上總醒,有時醒來就哭,得安慰半天才行,有時醒來哭會兒吃點奶就接著睡了。本以為孩子是不適應幼兒園生活所以才總是噩夢,被嚇醒,可身邊也有一些寶媽反映自己的孩子並沒有離開媽媽,也沒有被送去幼兒園,卻也會做噩夢,這是為什麼呢?
  • 關於噩夢,以及如何避免做噩夢
    在夢與噩夢的領域,迄今為止還有許多未解之謎。然而,最近一個關於噩夢的研究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理論,從中也許可以找到不再做噩夢的方法。本文為編譯,有部分刪節。來源:赫芬頓郵報 作者:Rosie Osmun掉牙齒?獨自一人迷失在荒野中?被恐怖的怪獸追趕但叫不出聲呼救?
  • 經常做噩夢,跟哪些原因脫不開干係?如何才能擺脫噩夢?
    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有過做夢的經歷,做的是好夢,可能會讓人心情愉快,但噩夢是讓人恐懼的,甚至有人還會被嚇醒,醒來後滿頭大汗。偶爾做噩夢影響不大,但若頻繁做噩夢,不僅睡眠質量容易下降,也是非常不利於身心健康的。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經常做噩夢呢?
  • 孩子夜驚做噩夢?可能是這幾種情況引起的,家長一定要注意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承受壓力還小,所以受到一些外界的刺激,就很容易做噩夢,雖然做噩夢不會產生什麼很嚴重的後果,可在短時間內,還是會給孩子留下很大的陰影,因此家長還是要留意一下,做噩夢發生的幾種原因。每個人都會做噩夢,噩夢也是成長必不可少要經歷的事情,尤其孩子到了2-3歲時,做噩夢的機率會達到最高。噩夢發生的原因也有很多,大致上有下面這三種。
  • 父母要小心的自證預言,錯誤的預言正在一步步地毀掉你孩子
    自證預言,很多人可能還沒聽說過這個心理名詞,但是事實生活中,父母卻每天都在用,並且用錯誤的自證預言一步步地把自己孩子毀掉。什麼是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指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例如,設想一下,一個外向的年輕女性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什麼因素導致你難以向人打開心扉,儘管她可能是外向的,但她也無疑會經歷過一些難以傾吐心聲的情景,因此她會努力給出一個深思熟慮的回答,她可能會回答:「嗯,我在父母的同齡人面前有一點拘謹,而且一旦我和某個人的關係開始變得緊張起來,我就很難再向這個人傾吐心聲。」
  •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場通過羅森塔爾效應來「自證預言」的過程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證預言」。所謂「自證預言」,維基百科上給出解釋:即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經常出現自證預言。
  • 孩子夜驚這樣做 幫你擺脫熊貓眼
    幫你擺脫熊貓眼,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家中小朋友在睡覺的時候,突然大聲哭鬧,有時還伴隨著尖叫踢打,不僅讓父母手足無措,同時也感到睡眠被打擾。  醫生表示,像這樣夜驚的狀況多發生於未達青春期的幼童,其與噩夢造成的哭鬧最大的不同是,夜驚通常發生在睡眠的第一期,相較於發生在三、四期的惡夢,夜驚的孩子在清醒後不會意識到自己曾經哭鬧過,部分家長可能會以為小朋友故意找麻煩而感到生氣
  • 孩子頻繁做噩夢,父母應該如何引導?
    小女孩被噩夢驚醒在現實生活中,不止學齡期的孩子會遭遇「噩夢」的困擾,幼兒階段的孩子也會存在這個問題。「惡夢」反應的不止是孩子睡眠質量差,更反應了孩子內心有積壓的負面能量。為什麼孩子會頻繁做噩夢呢?對此,家長又應該如何應對呢?一、 孩子為什麼會頻繁做噩夢?1、 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心理的發展息息相關,如果家長的教養方式是控制型的,那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場「災難」。
  • 心理學自證預言: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可能導致你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最開始的「預言」,你「預言」了自己會失敗,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預言」。這種自我暗示的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主要指那些因為先入為主的判斷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的現象。
  • 孩子晚上睡覺老是做噩夢?聰明的家長都這樣做,建議收藏
    家長們可以根據以上科普的內容來具體分析一下自己家孩子哪天總做噩夢的緣由到底是什麼!如果是由於每天緊張情緒導致的,那麼父母就要注意了,對於孩子的情緒安撫是非常有必要的。你需要聽孩子訴說,到底是因為什麼事情使他每天處於緊張的狀態?對於孩子近期所遇到的事情一定要逐一排查,這樣才能真正找到孩子睡覺驚醒的原因。
  • 孩子上幼兒園後總是做噩夢?家長需做好這三件事
    親貝網小編了解到,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後,不少父母都會變得非常焦慮。哪怕出線一點點異樣,父母都會覺得一定是孩子在幼兒園裡過得不開心。大部分的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會又哭又鬧,但是隨著對環境到熟悉,慢慢就會適應。很多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都會變得懂事,並且很開心。但是也有一些細心的家長發現孩子上了幼兒園後,晚上總是做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