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媽說育兒
小孩子還小可能對於世界了解還不夠多,再加上好奇心和想像力比較豐富。小孩子很有可能會「胡思亂想」,這時候孩子就會感到害怕,甚至夜晚會做噩夢,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只是一味地安慰孩子「沒事,不要怕」的話了。
孩子晚上總是做噩夢,被嚇醒後大哭不止
小雪這幾天總是做噩夢,有一次媽媽去喝水聽到了小雪自己在屋子裡嗚嗚地哭,媽媽還以為小雪在學校是被欺負了,結果一問原來是做噩夢了。看著小雪哭,媽媽心裡也不是滋味,便一直在安慰著小雪。
小雪和媽媽說有一個穿黑衣服的大怪物經常出現在自己的夢了,追著自己跑。每次這個大怪物轉身的時候小雪就會被嚇醒,小雪一直大哭著很媽媽說這簡直太恐怖了!可是這個大怪物是什麼呢?小雪也不知道總之很嚇人,媽媽安慰小雪一番後,等小雪睡著了媽媽才放心。
可是,沒過幾天小雪又做噩夢了,嚇得哭著醒來。但是總是這樣做噩夢肯定對孩子的身心有影響的,之後的幾天小雪媽媽決定自己陪著孩子入睡,這樣孩子只要一做噩夢就能及時安慰孩子了,可總這麼下去也不是辦法。
孩子為什麼會做噩夢呢?
我相信每個人都做過噩夢,對於成年人來說,做噩夢的可能性很小。原因也可能是恐怖電影、生活壓力等等。但是對孩子來說,壓力很小,但是很容易被一些外部刺激做噩夢。雖然噩夢不會有任何嚴重的後果,但在短時間內它們仍然會給孩子們留下一個巨大的陰影。
每個人都會做噩夢,噩夢對成長也是必要的。當孩子到了3-4歲時,做噩夢的概率會達到最高。為了讓孩子的睡眠質量更好不再受噩夢的影響,父母應該注意觀察孩子做噩夢的原因都有哪些。
孩子的心敏感而脆弱。孩子3歲以後,獨立的情感開始發展,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受到的環境刺激也更加多樣化。如果孩子表現出敏感和脆弱的一面,孩子很容易通過晚上的噩夢來表達白天能量的負面刺激。在夢裡,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會被放大,很容易地受到影響。
孩子受到了精神創傷。例如,親人的死亡和事故的發生對孩子來說是巨大的創傷,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心理學家稱這種沉重的情緒刺激為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創傷應激反應。這個孩子在夢中不斷地經歷著創傷和噩夢的再現。
睡前的不良刺激。例如,孩子們睡覺前看的卡通片太激烈了,例如,孩子們吃了太多的晚餐,這可能會影響孩子們的睡眠,導致孩子們容易做夢。雖然孩子睡著了,但太激動人心的畫面仍在孩子的腦海中上演,孩子的神經仍然很興奮,孩子自然睡不好。
那麼,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做噩夢呢?
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當一個孩子被別人欺負或經歷一些痛苦的事情時,孩子的心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及時發現並解除他們,那麼孩子將更有可能擺脫煩惱,精神放鬆,並自然地少做噩夢。
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入睡前,父母可以給孩子讀一些溫和的故事來幫助他們入睡,並儘量不讓他們在睡覺前看太暴力的圖片。控制晚餐和睡眠的時間,不要讓孩子吃太多的晚餐,減輕對胃的壓力。
每天保持適當的運動量。適當的鍛鍊會讓孩子感到有點累,睡得更快更好。適度的有氧運動是最合適的,如遊泳、瑜伽等。確保一周有4-5天的鍛鍊頻率,鍛鍊量應控制在每次20-30分鐘。
當父母發現他們的孩子做噩夢時,必須注意不要認為這是一件被忽視的小事。父母的一個問題或一個保證對孩子們來說是非常溫暖的,也會讓孩子更加安心,對於噩夢不再恐懼,因為她們有了爸爸媽媽的陪伴。
如果孩子從噩夢中驚醒,父母應該怎樣安撫呢?
通過身體接觸讓孩子感到安全。當孩子做噩夢時,他們的內心會被巨大的恐懼所籠罩,所以此時父母之間適當的身體接觸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可以讓孩子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擺脫噩夢的驚嚇。
耐心地聽孩子們的故事。孩子做噩夢後,他或她會有想法要表達。此時,父母應該更加耐心地傾聽,不要打斷孩子,這樣孩子就可以完成噩夢中的想像。表達之後,孩子內心的壓抑會被釋放。
為孩子準備好可以安撫情緒的物品。當孩子從噩夢中醒來,長時間無法入睡時,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玩具,讓孩子感覺到他或她會受到保護。即使有噩夢,他或她也不必害怕。可以是熊娃娃或毯子。
讓孩子發揮想像力,讓孩子打敗「怪物」。孩子不知道夢和現實有什麼不同,他會覺得夢裡的鬼魂真的在抓自己。父母只是告訴他們的孩子,這個夢不是真的,不足以消除他們孩子的擔憂。
父母可以安慰孩子,幫助他們表達內心。可以利用兒童的「豐富想像力」來幹擾噩夢的影響,如果孩子喜歡唱歌,可以說這些怪物想邀請你參加歌唱比賽。如果孩子喜歡畫畫,可以說是怪物想看你的畫。在父母的重新定義下,孩子的夢會被賦予不同的定義,成為美夢。
孩子們的噩夢很可能表明他們的孩子被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所困擾。父母不應該擴大噩夢的內容,還應該掌握孩子的狀態。尤其是當孩子經常做噩夢的時候,父母應該更加注意。家長要慢慢走進孩子心裡,了解孩子真正地在想什麼。
你對於孩子做噩夢有什麼好辦法安撫呢?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收藏轉發喲!點擊關注,讓寶爸寶媽在育兒路上不迷路!(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