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庚庚爸爸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導師,父母的言行影響了孩子的一生。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該如何教導孩子呢?
11月3日,江蘇宜興的一位男士,光著腳丫在小區內的觀景池裡打撈男孩扔進水裡的「玻璃碴子」走紅網絡。
這位姓顧的先生是一位爸爸,而站在一旁看著顧先生打撈的小男孩正是他的兒子。
據顧先生說:這天清早,他們一家三口來到小區內的一個觀景池邊玩,兒子將隨身帶著的水瓶子撞到了水池旁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瞬間碎了的瓶碴子直接掉進了水池裡面。
於是顧先生便光著腳下水,去打撈破碎的玻璃瓶子,他害怕同小區的其他孩子到水池玩耍的時候被水裡的玻璃碴子誤傷。同時也是為了讓兒子學會承擔。
顧先生的做法是對兒子最好的教育,而網友也紛紛留言說「爸爸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不需要華麗的語言,也許只是一個「身教」就會讓孩子受益無窮。
那麼父母如何「言傳身教」呢。
很多父母都是年輕的、第一次當孩子的爸媽的,這時不由得想起一句話「你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
其實父母與孩子從來不是誰大聽誰大,而是互相學習的一個過程。在孩子身上父母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爸媽。
在父母身上孩子學習面對生活的勇氣和自身的不足。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才有可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才有可能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1、不在孩子面前打情罵俏
夫妻的感情好有利於孩子成長,但夫妻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行為舉止。父母的行為過於親密時,也會讓孩子尷尬。
若是孩子模仿父母行為,那就不好了。這會導致孩子對於性別意識模糊,沒有分寸感。
2、不當著孩子的面前吵架
父母在孩子海面不要吵架。父母的每一次吵架都會減少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認為自己的多餘,都是自己的錯。這不利於孩子的心理髮育。在孩子成長期間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3、遵守與孩子之間的約定
父母一定要注意遵守與孩子之間的約定。在和孩子約定好時,不要放孩子的鴿子。這會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讓孩子學會推脫和逃避。
4、答應的事情要做到
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父母的守信行為也會影響孩子的守信。而父母對孩子的承諾也會讓孩子有更多的尊重感和信任感。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會聽從父母的教導。
5、尊老愛小
父母對待老人孩子的行為,就是孩子所學習的行為。當父母尊老愛小時,孩子也會尊老愛小。當父母不孝敬時,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因此在孩子的成長中,一定要注意尊老愛小。
6、不打罵孩子
在父母打罵中的孩子,成長後性格要不就是很懦弱,要不就是很暴力。父母對孩子的打罵教育,會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腦海裡,等孩子長大後若是學習父母行為,就會給下代或下下代帶來不小的傷害。
這位爸爸下水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承擔」二字。為什么爸爸非要讓孩子學會這二個字呢。
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招來的自然後果。」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但每個人也應該為自己犯錯的行為負責。
無論這個結果是好是壞,孩子都將學會承擔二字。否則無盡的錯誤只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也會讓孩子失去玩伴。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承擔呢?
1、切身感受錯誤帶來的後果
想要讓一個孩子感受到他的錯誤,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他犯錯帶來的後果。顧先生的做法雖然會讓孩子模仿其行為,但不一定會讓孩子印象深刻。
當水杯打碎後,父母可以讓孩子嘗試在外面沒有水杯喝水的感覺。讓孩子切實地感受到,犯錯後帶來的麻煩。
2、給他犯錯的機會
當孩子想要去嘗試一樣東西時,父母應該給他機會試試。若是在機會中犯錯,那麼則是孩子的自作自受。
當孩子感受到了難過時,他下一次就不會輕易地犯錯。同樣在以後的錯誤中,他不會推卸自己責任。
每一名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媽的「言傳身教」。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要找對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今日話題:當你娃打碎了水杯,你會下池子拉玻璃碴子嗎?歡迎留言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記得分享收藏,關注我哦!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