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 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值得家長收藏的好文

2020-12-25 網易親子

好久沒看到這麼實用的文章了!這篇文章有非常好的案例和建議,同樣的問題,不一樣的態度,效果天壤之別。


體諒孩子的感受;用正面的語言表達憤怒和煩躁;有尊重的態度,有寬容,有不傳遞恐懼,我真的相信,這個孩子比另外一種教養方式所帶來的狀態好很多很多,孩子的心態、安全感、責任感、動機轉移都會非常好非常好。

作者:若松亞紀  譯者:卓惠娟

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小孩子拿杯子裝水時、把牛奶倒進空杯時,我總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大人老覺得「不提醒孩子,他很容易把東西打翻」,真的是這樣嗎?我千叮嚀萬囑咐,不斷耳提面命的結果,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人都會想像自己聽到的話,我們不妨實驗一下:「請不要想像檸檬。就是黃黃的、酸酸的,含在口中就忍不住分泌大量唾液的檸檬。絕對不可以想像喔!」

明白了吧?即使叮嚀你「不要想像檸檬」,你的腦中還是會不由自主浮現檸檬的影像、口中自然分泌唾液。如果我什麼都沒說,想必你連檸檬的「檸」字也不會想到。

同樣道理,爸媽說的「不要打翻」,反而會勾起小孩「打翻東西的想像」。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卻事與願違地讓他聯想到「可能會打翻」。孩子腦海中,會浮現打翻牛奶的情境,以及媽媽爆跳如雷、勃然大怒的神情。

你看吧!人們常說「心想事成」。你對孩子說的話,他們都會依照預言實現想像。孩子本來都沒想過「打翻飲料」、「可能會打翻」這些事,經爸媽提醒後,反而會很在意。

這些提醒其實形成了負面暗示。「可能會打翻」的聯想,引導想像走向事實。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嚀,完全徒勞無功。其他類似的狀況如下:

「不可以大聲吵鬧」

「不要跑!」

「不要靠近!」

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孩子吵鬧、暴衝奔跑、靠近危險場所的畫面?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逆轉這種狀況呢?

假設你現在放好杯子,倒滿飲料打算端起來喝。由於表面張力,看到幾乎要溢出杯緣的飲料,你不禁喃喃自語:「啊~好幸福!」

杯裡的飲料只要稍微傾斜,就會灑出來。這時候如果有人在旁提醒,你希望他怎麼說呢?是不是像下面這種狀況?

「警告」太難理解,「直接鼓勵」教養效果更好

當你把斟滿飲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邊,有人在一旁柔聲提醒「輕輕地」,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是不是認為對方「真體貼」?是不是會因為輕聲細語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反的,如果對方大喊:「不要打翻了!」你可能會嚇得手忙腳亂打翻杯子。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對孩子說「輕輕地」,天真無邪的孩子就會照你所說的,慢慢、小心地倒水。把「輕輕地」這句話徹底傳達給孩子,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它會成為「輕輕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不要……」是繞遠路的思考方式。腦海中先出現打翻水的場面,然後修正為不要打翻。腦子裡先想像了檸檬,然後再設法消除,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像。這個思考過程不僅麻煩,而且對孩子來說相當困難。既然如此,一開始就告訴孩子「輕輕地」,不是更直接了當嗎?

以「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離開那裡」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麼都順利

「不要打翻」讓孩子聯想到「會打翻」

告訴孩子「輕輕地」,他就能小心行動

正面、直接地表明要求:「保持安靜」、「慢慢走」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以「怎麼做」代替「為什麼」,這樣問,教出創意十足、獨立思考的好孩子。

問小孩「為什麼」,只是生氣罵人的慣用語

「為什麼做這種事!」

「為什麼連這種小事也做不到?」

爸媽教養孩子時經常會說「為什麼」。我也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幾乎變成口頭禪了。各位爸爸媽媽也是嗎?你會在什麼狀況下說這句話呢?我常在下面的情境中,脫口說出「為什麼」。

爸媽為什麼動不動就問孩子「為什麼」呢?我通常是因為心情煩躁。

「為什麼做這種事?煩死了!」

「為什麼?」「怎麼搞的?」這是詢問對方原因的疑問詞。如果你這樣被人質問,會怎麼回答呢?比方說你不小心把碗打破了,這時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打破碗」,你會怎麼回答?

你也許會忍不住在心裡嘀咕:「你問我,我要問誰呀……」又不是因為喜歡才弄破的,連當事人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把碗打破。

「因為一時手滑嘛!」

「因為太燙了嘛!」

被追問之下,只好絞盡腦汁找一個合理的藉口。而且當我們問別人「為什麼」時,經常都帶著怒氣。我每次說這句話的時候,多半都氣到額頭爆青筋了。表面看起來是在問對方理由,但其實是帶著厭惡及憤怒質問對方,聽起來實在很幼稚。

質問會讓孩子害怕,選擇「說謊話」

質問「為什麼」使對方害怕,讓他在情急之下編造藉口。迫使對方捏造藉口後,我們又會再進一步責怪對方:

「這算什麼理由?」

「不要找藉口!」

冷靜思考過後,我發現這是自掘墳墓,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只是在原地踏步罷了。那麼,能夠代替「為什麼」的用詞是什麼?我們一起想想看。

「為什麼」雖然是疑問句,實際上卻在威脅對方。被問的人想找臺階下,只好千方百計找藉口。高中上學遲到時,老師生氣地問我:「為什麼遲到?」你猜我情急之下說了什麼?

「因為今天騎腳踏車逆風。」這種離譜的理由。想當然爾,已經火冒三丈的老師因此更加生氣。被老師罰站在走廊的那一天令我永生難忘。有其他話語可以取代「為什麼」嗎?

有一天,儂儂又打翻牛奶時,我的處理方式如下:

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比嘮叨指責更好

「怎麼辦呢?」這句話是從一位媽媽朋友那裡學來的。當我這麼問,兩個孩子有什麼反應呢?是的,兩個人拿了抹布來擦地板!雖然他們用幹抹布擦地板,反而擴大牛奶潑灑的範圍,但這和我質問「為什麼」的情況簡直南轅北轍。

你認為其中的差異是什麼?沒錯,就是改變「疑問詞」,把「為什麼」換成「怎麼做」。用英文說就是以「How」取代「Why」,等於在問孩子「How to」也就是解決的方法。

「該怎麼辦才好呢?」

「你認為該怎麼做?」

「有什麼方法呢?」

有人這麼問你,你會有什麼反應?是不是自然而然開始思考「接下來該做什麼才好?」用「How」來提問,孩子會學著思考該採取什麼行動,引導小腦袋瓜不停運轉,即使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只是把地板弄得更髒也沒關係。

當你基於某種緣故遲到時,若有人問你「下次該怎麼做才好?」你是不是也會思考今後的遲到對策呢?例如將鬧鐘的聲音調大一點、提早十分鐘出門,或者是找出「順風」的路線。只要你的對策成功,以後就不會再遲到了。這種做法比破口大罵「為什麼遲到」積極多了!

逼問「為什麼」只會讓孩子學到找藉口搪塞。但是問孩子「該怎麼做」,則是引導孩子採取行動的創意開關!孩子把鞋子穿反了、襪子沒穿好、和其他孩子搶玩具時,這句話都能派上用場,得到比指責更好的教養結果。

【實戰指導】

「該怎麼做」能引導孩子進步

「為什麼」只會在原地踏步

「為什麼」是藉口的催化劑

「怎麼做」能把焦點放在「接下來的行為」

「怎麼做」是啟發孩子創意的開關

因為被罵「壞小孩」,才會變成壞孩子

「讚美教育」似乎是現代的育兒主流。從小被罵大的我,當然舉雙手雙腳支持讚美教育。因為每次挨罵,我都會受到驚嚇,並在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不過,為人父母后,我照樣常罵孩子。而且,也很煩惱如何「適當地」責備孩子。比方說,當孩子在牆壁上塗鴉。你對下列這種場景有何感想?

「在牆壁上畫畫,真是壞孩子!」當父母這麼說,就是造成孩子不乖的原因。此時孩子心中會有什麼感受呢?他的心裡會出現「自己=壞孩子」的公式。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被全班公認是運動白痴的我,不知道為什麼竟然被挑中擔任田徑賽長跑選手。我非常討厭練習,常常喊肚子痛、假裝身體不舒服。當時老師對我說:「你去跑一定沒問題!」可能是這句話讓我下定決心吧。之後的練習我都沒有再偷懶缺席,正式比賽那天……「我竟然得到第一名!」——這個奇蹟並未在現實世界中發生。但我至今仍忘不了,自己在某個彎道超越另一個選手的暢快心情。

這都是多虧老師當時對我說了那句話。這叫做「貼標籤」,當你對孩子說「真是壞孩子」時,孩子便認為「我是個壞孩子」。當老師對我說「你一定能夠跑得很好」時,我便認為真是如此。

指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別做人身攻擊

以前哥哥的朋友曾對他說:「你媽媽好年輕喔!」之後,每當朋友要來我家,媽媽就會特地化妝,打扮得格外年輕。對於別人說的話,人們總是照單全收。不,應該說 是「深信」他人說的話。我們希望回應別人所說的事、期望去貫徹執行。就像我的母親一樣。只要想到這一點,責備孩子的用語就會改變。既然如此,孩子行為不當時,要如何指正呢?

糾正行為而不否定「人格」,孩子才知道錯在哪裡

如果是你,希望被貼上什麼樣的標籤呢?「年輕、漂亮、笑臉迎人、溫柔」等,都是令人開心的標籤。聽到別人這麼說,自己就會希望在人前保持一樣的形象,回應他 人的期待。因此,我們喜歡的是「正面」的標籤,同樣的狀況也適用於孩子。明白這點之外,還必須了解:糾正孩子不當的行為的關鍵,就在於「把人和行為分開」。

責備小孩說「你是壞孩子」,就變成「對人不對事」。由於關鍵是「把人和行為分開」,所以批評時應對事不對人。

「在牆上亂畫是不好的行為喔。」這句話指的是「行為不好」,所以是「對事不對人」。孩子本身沒有錯,不好的是行為,請爸媽糾正時務必要分清楚。如果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壞孩子」,他被罵後仍然不了解要改善什麼行為。只是為他貼上負面標籤而已。

讓孩子了解「在牆壁亂畫是錯誤的行為」,他就能明白「下次不應該再做這件事」,並清楚下一次該採取什麼行動。

父母太挑剔,會讓孩子意志消沉

孩子拿了一張七十分的考卷回家,你會對他說什麼呢?人都會對完美的事物讚嘆不已,對有缺陷的部分感到不安。也許因為這樣,我們總是追求滿分的考卷,如果其中有題目被打了「×」,就會覺得錯誤特別醒目,因而不斷追問孩子:「這題不懂嗎?」

可是,孩子的想法又是什麼呢?「考卷中明明也有答對的題目,爸媽卻只挑剔做錯或不會做的題目。」

替孩子的行為畫圈圈,他會產生無比的幹勁

漫畫中的媽媽,跟孩子說:「這裡做對了!」考試卷上有「○」也有「×」,爸媽把注意力放在哪個部分,會令孩子高興呢?哪一部分能激發孩子覺得「好開心!我一定要更努力。」

如果是我,絕對是爸媽注意到「○」對的部分。有人認同自己的長處、稱讚我做得到的事,那就能產生無比的幹勁。

「這個炸豬排,簡直太好吃了!」

「謝謝媽媽每天辛苦準備美味的晚餐。」

我真希望家人能對我這麼說。這樣的話,我一定能夠開心地想「要再做更好吃料理給家人吃!」要是平常能得到很多讚美,就算偶爾有批評,一定也能坦率接受。之後,只要看到偉偉自動去刷牙,我也會經常讚美他:

「你好棒、好乖!」

「偉偉的牙齒刷得好乾淨,一定覺得很幸福!」

偉偉覺得自己受到關注,總是笑嘻嘻的。另外,我也開始留意各種「○」的行為來讚美他。當他幫我拿報紙時,對他說「還好有你幫忙~」;對慢條斯理的儂儂則說 「你不慌不忙,很細心呢!」人就像植物一樣,受到光照的部位會成長得更好。「○」或「×」的行為舉止,也會透過你的讚美及批評而增加。

對了!還發生過一件事。有次我不小心把味精掉到地上,一旁經過的偉偉說:「味精掉在地上了。」

我內心嘀咕:「既然看到了,幹嘛不幫忙擦乾淨?」不過,內心另一個聲音提醒我:「等一下!」我尋找「○」的部分讚美偉偉:

「謝謝你告訴我。」

你猜後來怎麼樣了?原本已經走過去的偉偉,竟然轉過身來,特別跑回去把地板擦乾淨!這件事令我感受到「肯定」的驚人威力。只要隨時留意,從孩子的行為「找出○」,家中氣氛必定能煥然一新。

本文來源:網易親子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Uncover inner secret 看不見的教養(深度好文)
    以為一定會被老師罵並請家長,忐忑了一個早晨。倒是晨會結束,老師把我喊過去,輕描淡寫的說,你看這樣的髒話要是被路過的人或者院子外的居民聽到多不好,人家會怎麼看待你?  那次談話後,我好像突然喪失了罵人的功能,最多也就是寫文章時要表達憤怒,不指代具體的用兩句「他媽的」。這次和風細雨的批評對我影響至深,那是我第一次有了「覺知力」——覺知到沒教養絕對是件值得羞愧的事。
  • 除口氣牙膏哪個好?美好的一天從清新口氣開始
    經常熬夜起來以後,就是面色發黃、雙眼無神,就連口腔都感覺十分不舒服,一張口一股難聞的口氣就散了出來,臉上的倦容還可以靠化妝來遮擋,可這口氣卻能困擾我們一整天。不敢開口說話,不敢和別人湊得太近,時時刻刻都為這事兒擔著心,一天的工作都做不好。
  • 人民日報:這32條教養禮儀,越早教會孩子越好(家長收藏好)
    但是錯過了這段時間,小樹苗枝繁葉茂,樹根粗壯,家長再去修正,花費的精力往往好更多,而且還可能沒有什麼效果。人民日報也曾發布過要求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的32條禮儀,家長一定要知道,並且一定要執行下去。別等孩子長大了才想起來要修剪他!
  • 教養(好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真正的高貴,不是出身,也不是擁有多少財富,而是教養。胡適說:「教養是一個人生命的層次,更是一個人靈魂的模樣。」
  • 不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良好親子關係之一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做到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勵孩子,鼓勵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責令與強迫,以大人為中心,往往使得孩子處於被動,起不到好的效果。因為他們老是用命令的口氣和她說話,不尊重她,所以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太好。 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看見小紅正在專心的做作業,她的媽媽命令到:「小紅,過來去樓下買袋鹽。」小紅很不情願地回答說:「我正在做作業。」媽媽看見她沒有起身,就走到孩子面前嚴厲地批評道:「叫你買個東西你沒有聽見嗎?」小紅抬起頭看著她的媽媽說:「我正在做作業,作業還沒有做完了,怎麼去買東西了?」
  • 好的親子關係,從好好說話開始(深度好文)
    好好和孩子說話吧,良好的親子溝通,是需要刻意練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傷到孩子,沒關係,道完歉下次繼續;會有挫敗,會有沒做好的自責,但是痛苦的成長,都是值得的,好的模式會越練越熟。孩子小的時候,很喜歡拉著父母說話。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年老母親再去翻看孩子的朋友圈,卻發現孩子已將父母屏蔽。孩子為什麼越長大,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呢?家長日積月累的負面溝通模式,在不斷的否定,批判中,冷了孩子的心。
  • 孩子有教養才會受歡迎,這些關於教養的誤區,很多家長都中過招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教養是指一個人在他日常的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水平狀況。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極為錯誤的觀點,教育孩子有教養不僅不會壓抑他們的天性,反而會使他受到別人的歡迎,從而拓展了朋友圈,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活潑。所以教養與壓抑個性沒有任何內在聯繫,那些大大咧咧、莽撞無腦、說話帶刺的無教養行為更不應該被誤認為活潑。
  • 人品好、自身素質很高的星座,教養尊貴,說話有水平
    文 | 老巫人生在世,一個人的人品德行是自身價值的體現,有些人自身素質很高,教養尊貴,說話也非常有水平,那麼今天一起來看看,哪些星座就是這樣的呢?雖然他們平日裡總是我行我素、獨來獨往,但自身素質卻很高,人品也可稱得上是數一數二的,為人處事方面,他們懂得維持自己的體面,不願意讓旁人以為他們沒有教養,相反,不管發生什麼事,他們都能保持風度,說起話來也頗有水平,從不會輕易叫人鑽了空子。
  • 教養(深度好文)
    有一年,他到西安參加業務培訓,與一位叫阮青的中年人分到一個房間。交談中,他得知阮青常年在單位寫材料,菸癮很大,每天抽一到兩包是常有的事。但他們倆住一屋時,阮青從來沒有抽過煙,他對南山說:「讓你吸二手菸不好,要是我一個人還行。」就這樣,當菸癮犯了,他就下樓,在院子裡抽上幾支。
  • 人民日報:這32條教養禮儀越早教會孩子越好,家長快快收藏
    文/叮噹派好習慣,圖片除備註來源外來源於網絡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具有崇尚禮儀的傳統美德。長期以來禮儀被人們作為衡量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之一,也是體現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 人民日報:這32條教養禮儀越早教會孩子越好,家長快收藏
    文/叮噹派好習慣,圖片除備註來源外來源於網絡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具有崇尚禮儀的傳統美德。長期以來禮儀被人們作為衡量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之一,也是體現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 人民日報:這32條教養禮儀,越早教會孩子越好(家長收藏好)
    但是錯過了這段時間,小樹苗枝繁葉茂,樹根粗壯,家長再去修正,花費的精力往往好更多,而且還可能沒有什麼效果。32條禮儀,家長一定要知道,並且一定要執行下去。、情商高的好孩子。3、語言不要太抽象想讓孩子有教養、懂禮儀。
  • 一個男人是不是真有教養,就看三個細節,比什麼都準
    Part1、對父母說話的態度每個人有生命的人,大概都是從「學說話」開始的,所謂「牙牙學語」,這是第一次從父母那裡接受的啟蒙教育。從會說話到說好話,撿好話說,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根本教育。從一個人和父母說話的語氣、態度,基本就可以判定,這個人的家庭氛圍如何,他的父母對他進行了怎樣的啟蒙教育,也就是所謂的家教如何。而家教,說白了就是教養。
  • 當孩子張口說出這些話時,已經很沒有教養了,家長別無視
    文|文兒孩子說的話裡透露出一個家庭的教養和父母的教育。一個說話彬彬有禮,知進退,懂禮貌的孩子不僅走到哪都招人喜歡,而且還體現出自身和父母良好的教養。但是有些孩子一張口,就會讓人覺得這樣的孩子很沒有教養,從而對這個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
  • 親子教養漫畫:孩子毛病的根源是家庭教養態度
    在教養孩子的生活中,家長常常埋怨孩子各種問題:愛粘人、行動拖拉、脾氣不好等,可是卻忽略了問題孩子根本不是天生的,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問題家長。接著,需要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那孩子會慢慢改變這個「毛病」的。當然,當孩子「被指責」的壓力小了,也就不需要說謊否認了。3、如果你家的孩子缺乏自信,可能是因為你給他的建議比鼓勵多。
  •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童言童語裡,藏著1個家庭的教養
    前幾天我驚奇地發現:小學生課本上有教孩子好好說話這項教學內容。了解後發現,練習、考試都會將它作為一個考點,讓孩子分辨不同的語氣,學會「好好說話」。學校開設這樣的課程,對孩子是有必要的,因為現在很多孩子確實說話陰陽怪氣的,讓人感覺不舒服。莫把沒教養當「童言無忌」前不久去去參加一個家庭聚會,大家都在愉快的聊天,聊著聊著,小侄子突然對我老公說:你怎麼肥得跟個豬一樣?
  •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收穫的不僅是姿勢的改變
    可是每次她進門時,叫孩子過來讓媽媽抱抱,她的女兒表現都是不冷不熱的,有時候心情好,給個面子,就慢吞吞地跑過來抱一抱。這位媽媽是個非常睿智上進的媽媽,她的滿腔熱情遇上個冷鍋,她不甘心,她大量地閱讀相關的育兒書籍。
  • 有一種教養叫好好說話
    陳子墨/文朋友小葉跟我們說最近她把幹了七年的工作炒了!小葉是我小學同學,她從大學一畢業就進了這家外貿公司做外貿業務員,她踏實穩定,當我們對工作、對老闆、對工資各種不滿意,動不動總想換工作的時候,她總是勸我們工作到哪裡都一樣,哪有十全十美的工作,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就好!當我們以為她會在這裡幹一輩子的時候,結果她辭職了。
  • 從小立家規,讓孩子不做熊孩子,窮養富養不如教養 !
    有句話說得好「窮養富養不如教養」!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禮儀,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家風!如果要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有教養,那麼從小就要給他立下家規,這樣長大後會更出色!這8條家規值得收藏:1.不隨便動他人物品孩子在稍微懂事的時候就要教這一點,囑咐他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允許,千萬不能亂動!還有要告知孩子,撿到別人的東西,應該要拾金不昧,這樣的孩子會讓家長驕傲!會成為社會的正能量!
  • 工作日常感悟:家長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太太了
    通過和小朋友的接觸和溝通,我得出的感悟就是:家長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以下內容中提到的故事都是工作中碰到的,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帶來一定的思考。他們家的教養方式就非常符合權威型。權威型是理智而民主的教養方式,家長給孩子制定了合理的規矩,也給了孩子充足的愛。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地方,他們給孩子一種感覺:如果你需要的話,我也可以和你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不是漠不關心的旁觀者,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他們會切身參與進來,和孩子一起感受學習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