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民生信託金融市場總部董事總經理平強做客由21世紀經濟報導、21大學發起的《信託觀察》直播間,對行業內的熱門話題,與21世紀經濟報導新聞總監周鵬峰女士進行了深談。
據中國信託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1.33萬億元,較2019年4季度末的21.60萬億元小幅度下降1.28%,環比幅度較2019年4季度末的-1.78%收窄0.5個百分點,同比增速為-5.38%,較2019年1季度末的-12.0%大幅收窄。
尋求差異化優勢是當前資管行業共同的課題,信託行業的比較優勢在哪?又如何在轉型發展中,提升並創新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合作,是當下各方亟待思考的問題。
民生信託作為位居行業前列的信託公司,在財富、投資、投行、資管、融資等五大領域深入布局,主動管理資產規模佔比超過90%,對信託的優勢有自己專業對見解。
1.信託的優勢
在信託行業深耕多年的平強認為,所有資管業務的本質是信託關係,且信託具有信託財產獨立、信託關係豐富和運作方式靈活三大優勢。
在委託的財產來源合法、設立信託目的合法前提下,《信託法》明確了信託財產的獨立性,它和委託人的其他財產,還有受託人的固有財產都是充分隔離的。信託財產也不會被納入一些清算資產範圍內,比如說我們碰到的一些場景,個人或者公司破產,或者是離婚財產分割,信託財產都不會被納入到這一類清算資產範圍內。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平強特別強調,就委託財產來看,它可以分為資金信託和財產信託。委託人委託給我們信託公司的錢,這就叫資金信託,如果委託人委託給我們的是房子或者是股票或者是保單,這些無論是實物、非實物,這些非現金的都可以視作為信託財產。就受益關係來看,又分為自益信託和他益信託。這些特點在我們的家族信託及慈善信託中,尤為突出。
資產管理業務而言,信託運用的範圍很寬廣,可以投資於債券、股票、非上市股權、金融衍生品,還有比如現在比較火的非標債權資產。另外甚至還可以投資不動產,比如房子,以及一些動產,比如船舶,這也是我們公司的一個特色業務。這是一個應用範圍,基於這樣一個廣闊的應用範圍,我們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投資方案的設計、投資工具的組合,來滿足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財富不斷增長,對於富裕階層來說,信託有時可以解決別的法律制度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了解信託優勢也是高淨值人群熱切關注的問題。
2.信託業轉型
近期監管部門商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1年至2021年底,為非標業務改革的平穩過渡留出了更為充裕的時間。信託行業監管層層加碼,粗放式擴張時代已然遠去。
現在大資管行業有很多各種不同類型的資管機構,那麼信託行業怎麼利用這三個優勢去跟其他的機構合作,然後共同做大資產管理市場呢?
平強從資金端和資產端兩個方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資金端。平強憑藉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大膽設想將信託的財富隊伍和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隊伍做一個開放式的合作,相互代銷。信託公司未來可以和銀行相互合作,代銷一些都符合各自準入標準的產品,帶來的好處就是相互豐富各自的產品貨架,因為信託的產品相對來說偏中高風險,銀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相對來說偏中低風險,那麼可以在投向、期限、風險收益,還有客戶偏好方面做一個互補,去豐富各自客戶的需求,並且持續深挖客戶財富管理的需求,我們共同把各自的財富管理平臺做大。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在不斷變化和發展。我們順勢而為,隨機應變去適應整個行業的發展,尋求更多靈活的合作。
在資產端,平強認為:信託公司現在在資本市場領域要加速布局,要和比較優質的券商和基金合作。信託以一種專業買手的姿態去切入市場,迅速給到我們投資者一些豐富的權益類產品,去豐富他們產品貨架和投資選擇,這是短期。中長期往後看,信託公司仍然要建立自己在資本市場方面的投研能力,還有我們的團隊、機制。而在非資本市場領域,信託仍然要保持和銀行、保險這種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
3.服務實體經濟
需要承認的是,信託業不同於直接金融系統和間接金融系統,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和加速產業升級方面,信託有其獨特優勢。但也應看到,信託業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不足。因此,如何提升信託業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的服務廣度、服務深度以及服務手段的多樣性,成為當下需要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
平強曾經在製造業工作過4年,加上近幾年金融工作對經歷,對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有自己非常深刻對見解。
平強說:「我確實在製造業工作了4年,我在2010年前後在製造業工作。那個時候我們的資管行業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現在已經有100多萬億了,那時才剛起步。當時站在企業的角度,我們向金融機構提出的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結算、融資方面的需求,金融機構主要也以對接銀行為主,但銀行往往會給到我們一個很制式化的產品,產品合同條款的任何部分都不允許調整,能接受就做,不接受就不做。但那時,我們也會接觸到一小部分銀行,他們來我們公司的時候,其實來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每天對接的客戶經理,另外一個就是他們的產品經理。他們會跟我們企業方坐在一起,很完整的去了解我們的需求,問得很細,最後能為我們量身定做一個金融服務方案。在那時這樣的機構比較能得到企業的信任。」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我覺得還有更多層次的一個理解,很多實體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公司治理不規範、戰略不清晰、風險控制能力薄弱、財務管理粗放等問題,作為信託公司一手對接資金端,一手對接資產端,我們要為這樣的客戶提供更多的諮詢服務。從投資者教育上來說,我們可以大膽的設想一下。我們是不是能夠經常去一下企業,在他們內部舉辦一些講座論壇之類的,由僱主組織這樣的活動來給到員工這樣的教育,可能效果會更好。我們的金融機構是不是能經常去一下企業?是不是能更直接地面對面和用戶多交流?實體好,金融才會好。」平強最後強調說。
責任編輯:劉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