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漢字讀音以字典為準 百度不靠譜-漢字,讀音,書寫,新華字典...

2020-12-11 快科技

近年來很多國家都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這也讓更多地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語言文化。說到漢語就不能不提漢字,這種方方正正極具美感的文字一直都是老祖先留給國人的瑰寶。

然而,在數位化浪潮的席捲下,現在已經很少見有人整天用筆和紙來記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鍵盤與各種各樣的輸入法。外加各種不同文化的融合,現在國內的漢語環境可以說已經產生了混亂,在調查中很多人都會出現用詞不準、發音不對以及提筆忘字的現象。

近日,在央視舉辦的《漢字聽寫大會》中,諸如「熨帖」還是「熨貼」,讀「咋(zé)舌」還是「咋(zhà)舌」等一些詞語的發音和寫法就引起了人們爭議。為此,國內媒體《長江日報》專門採訪了漢語語音與詞彙學者、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教授王若江。她告訴記者,漢字的語音、寫法應該遵循《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國家標準,網絡上的字很亂,百度搜索的結果不能作為標準。

字形和讀音應遵循國家標準

此次漢字聽寫大會,以《現代漢語詞典》為詞庫,該書由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纂。

在比賽現場,「熨帖」一詞,成人體驗團的正確率僅為10%。據記者查詢,在不同版本的《新華字典》中,都存在寫作「熨貼」的情況。王若江說,即使在標準化的字典中,也會標註有異體字的存在。比如《康熙字典》中,許多字相同的意思,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寫法。

「咋舌」的「咋」,標準讀音為zé(音「責」),很多人會讀成zhà(音「炸」)。對此,王若江解釋說,語音是從古代延續而來,國家語委正音委員會確定語音時,會考慮到古代發音、方言等多種因素。發音習慣發生變化,語音也會隨之調整。比如「蕁麻疹」一詞中的「蕁」字,在早期的字典裡,都是念qián(音「前」),後來考慮到大家的發音習慣,將讀音統一為xún(音「尋」)。

王若江還提到,國家現在已經開始給中小學生免費派發《新華字典》,「這是從國家角度來規範語言」。

若我出題會考「的」「地」「得」

王若江介紹,現在對於初中生,要求至少掌握2500個漢字,高中生至少掌握3500個漢字。「很多孩子認字沒問題,但遺忘率很高。」成年人也是如此,提筆忘字,「會認不會寫」。

王若江認為,這與電腦、手機和百度搜索的使用率越來越高有一定關係。「現在國家提倡書法進中小學課堂,就是為了引導孩子們多寫字」,王若江笑道,「毛筆字可必須得拿筆寫。」

「不僅要多寫,還要寫好。」王若江講到自己在法國一所學校裡碰到的趣事:這所學校在進行漢語教學時,在教材的前幾頁印上正著、反著、斜著的漢字,老師們讓學生從中找出正確的寫法。讓人驚訝的是,這些完全不認識漢字的外國學生,竟都能找對。「因為那個字是最好看的」,王若江說,漢字有其形式之美,這一點不能忽略。

王若江說如果《漢字聽寫大會》由她來出題,她會多考常說常用的漢字,比如「的」、「地」、「得」,提醒人們注意常用字的使用規範,「讓大家意識到,自己已經開始提筆忘字了。」

相關閱讀:

人大代表建議漢字書寫考級 避免提筆忘字

網絡時代9成人提筆忘字 你也如此嗎?

相關焦點

  • 央視《漢字聽寫大會》引熱議 百度當字典不靠譜
    原標題:北大教授:拿百度當字典不靠譜 北大教授:拿百度當字典不靠譜 北大教授:拿百度當字典不靠譜 是「熨帖」還是「熨貼」,讀「咋(zé)舌」還是「咋(zhà)舌」?央視《漢字聽寫大會》中,一些詞語的發音和寫法引起了爭議。
  • 這些漢字讀音,已被將錯就錯:《新華字典》也從俗了
    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大家紛紛表示有些「發蒙」,不知道現在我們到底應該讀哪個字音才算正確。   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被修改讀音的字。
  • 查詢日文漢字讀音、固有名詞的在線字典
    能看懂很多漢字,又不會讀,最近聽寫NHK,地名、人名尤其不會。看小說的時候也常常遇到不會讀的漢字,查了一圈,找到了一個可以識別漢字讀音的網站,挺好用的。(當然是希望通過實踐,記住更多的詞語用法,漸漸擺脫對字典的依賴)https://yomikatawa.com/kanji/ 另外,還有固有名詞讀音的檢索,裡面收錄了26000件內容,有地名、河流名稱、神社名稱、寺院名稱(對於我這種連人名都記不住的人來說太幸福了),居然還有從古代到現代的日本文學作品名稱,歌舞伎相關、動植物名稱,太棒了!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舌頭打結 實際是"韓國漢字"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 「丨」是漢字少人識 有四個讀音第一個音同「滾」
    該微博稱,「丨」不僅是漢字,還有四個讀音,從上往下寫和從下往上寫還會導致讀音不同。記者昨天向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肖聖中求證。他釋疑稱,「丨」確實是漢字,但是關於其有四種讀音的說法並不正確。「丨」也是漢字?
  • 上新了,《新華字典》
    與2011年的第11版相比,時隔9年新出的第12版《新華字典》主要進行了8項內容的修訂,包括增補字頭、添加新詞新義新用法,完善《部首檢字表》等。除了這些常規的修訂,第12版《新華字典》還在每頁都附有二維碼,讀者可以用手機掃碼看書寫筆畫、聽正確讀音,這也是《新華字典》首次實現應用程式App和紙質圖書同步發行。
  • 科學網—漢字讀音誰做主
    ■徐旭東 漢字太多,常用的大概不到4000字,要記住許多生僻字的意思、寫法、讀音十分不易,所以讀錯字是常有的事
  • 新華字典取消六(lu)安讀音暴露文化短板 古地名讀音應儘可能保留尊重
    隨後,這位主播發微博回應稱,播音要以最新的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隻有liu一個讀音。但是,六(lu)作為地名的發音,在之前的字典中一直都是存在的。你現在通過電腦輸入法打字,系統都會告訴你這個詞讀「六(lu)安」。據考證,直到《新華字典》最近的兩次修訂,才取消了這個音,統一讀成liù 。而在其他一些工具書和民政部公布的地名錄中,權威的讀法還是六(lu)安。
  • 科技傳承文化:《新華字典》APP重新聚焦漢字音形義
    現場漢語專家和學生家長一同就相關漢字的書寫、發音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本次活動以傳統紙質《新華字典》和《新華字典》APP在漢字音、形、義的學習中的使用為主題。現場的學生和家長積極參與,對諸如「潛力」、「曲線」等漢字的發音和「火」、「象」等漢字書寫筆順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在熱烈的氣氛中探索漢字的奧秘。
  • 文化冷知識:漢字有多少個,《康熙字典》是漢字最多的字典麼
    《說文解字》算是字典界的大IP,成功地將娛樂與文化結合的味道。▲康熙字典到了現代,我國也推出了多個經典版本的字典。比較有名的:《新華大字典》(註:不是《新華字典》),學生高考的權威字典。由商務印書館印製,亮點是提供了行隸草篆四種書寫規範。但是並不以數量多為準,對之前各朝代的權威字典,全書共收單字10100餘個;
  • 每日佳軟:消滅生僻字 手機版新華字典
    過了學生時代,很少有人會在案頭放一本新華字典,漢語的博大精深讓我們不可避免的遭遇到各種生僻字,厚厚的工具書何其不便,但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由外研社推出的「快快查漢語字典」App將新華字典裝進了手機,比紙質字典更快捷的查字方式讓解決生僻字信手拈來。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應以原讀音為準 標準預計很快公布
    對於這一改變,網友紛紛質疑讀音改變會破壞韻律,且不尊重傳統文化。2月19日,主管漢字讀音審定的教育部有關部門就此回應稱,讀音改變主要是考慮便於推廣應用,也考慮了多數人的意見,但目前改編後審音表尚未正式公布,對於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準。近日,網友針對拼音的發帖引發熱議,許多人稱「怕自己上了個假學」。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 仍需審核 目前以原讀音為準
    刷屏社交網絡,文中舉了一大串讀音改變的例子,並寫道,「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這篇文章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網友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當時好不容易糾正過來的讀音,現在因為大部分人讀不對就改了?」「這事還有少數服從多數的?」    「這是條『假新聞』請不要擔心。」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 與時俱進的《新華字典》
    》可以說對每個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不陌生,這是每個人上學時期必備的學習工具。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語文學習時,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新華字典》就成了我們的好幫手。通過拼音或者通過筆畫查詢,就可以理解到漢字的讀法、偏旁以及出處含義,可以更深刻了解漢字的意義。
  • 《新華字典》第12版首發!粉絲、二維碼等入字典!APP同步發布!
    我們常形容某人有學問,就會說,「他簡直就是行走的新華字典」「他就是本活字典」!在我們老家,誰學習好,誰有本事,老人家就會說:他認字多!識字多成為有學問的另一種表達。而新華字典是我們識字的最好幫手。今天,經過5年修訂,時隔9年之久,新一版的《新華字典》第12版正式首發!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以原讀音為準
    IT之家2月20日消息 據媒體報導,日前有網友注意到,新版教材的一些古詩文注音標註與舊版不同,對於這些改變,網友紛紛質疑讀音改變會破壞韻律,且不尊重傳統文化,本月19日,教育部主管漢字讀音審定的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目前改編後審音表尚未正式公布,對於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 漢字趣事:漢字字典的歷代收錄狀況和漢字筆畫之最
    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以孔子為代表的先賢們廣招門徒,開館授學,使得文字的書寫認知開始向下層民眾普及。這時候就需要有工具書來引導人們識字書寫,於是最早的字詞典便誕生了,這就是《爾雅》。《說文解字》首創漢字部首,把文字分為兩類《說文》和《解字》,不能再分的獨體字為「文」,由兩個以上的「文」構成的為「字」;然後把漢字歸納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類型,稱為「六書」,並逐字對來源和讀音做出詳細解釋,從而奠定了漢字語言的理論體系。
  • 漢字讀音要不要「較真」?
    其中提到一個新聞報導中常出現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三聲。其實,「載」是個多音字,讀四聲時,意思是裝乘、攜帶;讀三聲時,意思是記載、刊登。所以,「載人飛行」中的「載」應讀四聲。  為了規範漢字讀音,各類新聞媒體都開始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易錯字的規範讀音。但一些網友認為,即使讀錯某些字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溝通,所以不必苛求字音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