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窮人患病,已經無藥可治了,醫生說他沒有希望了。病人祈告眾神,說如果能病好下床的話,定設百十祭,送禮還願。他妻子正站在旁邊,聽他這麼說,便道:「你有錢來還願呀?」他回答說:「你以為神治好了我的病,是為了向我要這些東西嗎?」
這故事是說,實際上不想做的事情,人們倒最容易答應下來,由此看來,察言是一門有技巧的學問。人內心的思想,有時會不知不覺在口頭上表達出來,因此,在交流時,只要我們留心,就可以從談話中探知別人的內心世界。
有些聚會是朋友組織的,但參與的人之間彼此並不認識。那麼通過他們的言談,你可以了解人的內心,再決定是否互相聯繫,進而成為好朋友。
第一、由話題觀察對方
有些人的話題太偏重自己、家族或職業的方面,這是自我意識的流露,也是自我中心主義者。
有人一直談論會場的話題,且對於別人的插話很反感,這表示他討厭自己屈居在別人的控制之下。
有些人非常喜歡別人的隱私,所以表現為對別人的信息異常感興趣。這是有意明白對方的缺點,捕獲別人隱私,期待能進一步控制對方的意思;有些人特別喜歡探聽別人的消息傳聞,這種人很難獲得真正的友誼,佔其聊天還不如自己沉默。
有的人經常會主動誇耀自己的功績或者有意表露自己的錢包裡很「鼓」,其實,這正是對自己的能力和財富缺乏自信,害怕自己被別人輕視的表現。
有些人會憤憤不平地埋怨待遇低微,有些人不斷譴責上司的過錯或無能,實際上他只是想出人頭地。
有的人言談中經常表現出對事成社會的種種不滿,這表明此人的內心世界不快樂,又找不到可以發洩的地方,或者身處一種冷漠的情感世界,渴望愛與溫暖。
有人不願拋出自己的話題,反而儘量討論對方的話題,這種人虛懷若谷,而且頗能為對方著想,不失為坦蕩真君子。
第二、根據措辭來了解對方心理
有人在人稱詞語裡,大多使用第一人稱,這表示他具有幼兒或女性的性格。使用太多「我」字,這種人的自我顯示欲很強。
有人不常用「我」字,但卻愛用「我們」或「我輩」的字眼,這也顯露出他們雷同的個性。
有人閒談時開口閉口說著外語,這是因為他的智能存有矛盾癥結。
有人一直喜歡引用名人的話語或典故,這種人大部分都屬於領導者。
有人在會話進行中,不斷引用母親的話語,這是因為他們在身心方面還很幼稚。換行過分使用恭維語的人,無異表示懷有一種警戒心。
第三、措辭的習慣流露出的「秘密」
語言表明出身。語言除了社會的、階層的或地理上的差別外,因為個人素質原因的心理性的措辭也有差別。人的這些複雜心態就會反映在自我表現的手段——措辭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現的自我形象無關,通過對措辭的分析就可以大體看出這個人的真實形象,在這種意義上,正是本人無意識的語言特點比詞語的內容更為真切地告訴我們其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