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與青島的緣分:詩文千古事 甘苦寸心知

2020-12-20 半島網官網



  1905年,臧克家作為大清的子民來到世上,「看過清朝的『龍旗』,民國的『五色旗』,蔣介石統治時期的『青天白日旗』」,最終迎來了飄揚「五星紅旗」的萬裡晴空。他經歷了黑暗、悲慘、痛苦的時代,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也度過了千禧之年。雖然舊病纏身,但詩歌讓他頑強生存,2004年,他以99歲的高齡告別世人。詩人臧克家一生都在汲取,從鄉村的土地中汲取詩歌的養分,從生活中汲取來自人與事的靈感,從師友身上汲取詩歌的技巧,他「咀嚼著生活,吸著它的汁子」,青島是他詩歌源泉的重要一環,這裡的城市是詩,這裡的人們是師。10月8日,臧克家誕辰110周年紀念日,本期《人文青島》回顧和紀念這位在青島生活學習了將近5年的詩人,與他一起體會青島的詩意生活,喜怒哀樂全在其中。

  1929年前

  兩次「逃離」,路過青島

  1905年10月8日,臧克家出生在山東諸城臧家莊一個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青島土地上,德國人的大炮也震響了他家的窗紙。這是臧克家與青島的最初聯繫。

  「鄉音入耳暖我心,故裡熱土暖我身。五嶽看山歸來後,還是對門馬耳親」(臧克家《看山》)。家對面的兩座青山:常山和馬耳山是他詩歌的源泉。雖然出生在地主家庭,但臧克家的小夥伴大都是窮苦出身,他親眼目睹了「窮得上吊找不到一條繩子」貧困,也把六機匠、老哥哥、族叔、「姑媽」當成詩歌領路人。臧克家也算出生詩歌世家,祖父、曾祖父在前清有過「功名」,父親從法政學堂畢業,他們都愛詩。臧克家的姑姑臧絍堪告訴記者,臧克家少年時曾戀上一個姑娘,「大侄失戀欲狂,我父親痛在心裡,曾賦詩一首,用以啟發愛孫。多年後,大侄和我談起此詩,還能一字不漏地背給我聽:『青蠶棲綠葉,起眠總相宜。一任情絲吐,卻忘自縛時。』」

  1919年秋,14歲的臧克家考入諸城縣立第一高小,1923年赴濟南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然而,由於山東正在軍閥張宗昌的控制之下,社會黑暗,1926年秋,臧克家決定與同學一起南下武漢,投出「此信達時,孫已成萬裡外人矣」的豪語滿紙的家書,臧克家和同學先來到青島,在這裡停留了一天,便換上去武漢的輪船。1927年初,臧克家如願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被改編為中央獨立師,開赴前線討伐夏鬥寅等叛軍,然而,戰鬥勝利後,他們被騙到九江繳械。在同學幫助下,臧克家化裝逃出九江,經上海回到家鄉,一病不起。

  1928年,臧克家和相州王家大戶的女兒王慧蘭喜結連理。蜜月還沒結束,抓捕臧克家的人來到了。「在婚後二十七天的傍午,我從十幾支槍插成的死圈子裡漏走了」(《臧克家回憶錄》)。父親的奶媽裘媽慌忙報信,光著膀子的臧克家迅速從廁所逃離,踩著妻子王慧蘭的肩膀,「翻牆先跑到莎(suo)溝他姥姥家,然後經過青島北上到了瀋陽」,臧絍堪說。又是一次短暫的青島之行。生活在東北的臧克家四處奔波,而家裡的營救也在緊急進行,祖父變賣田產,王慧蘭輾轉青島、上海各地求人,最終在上海找到了親戚王樂平,求他給說情。軟磨硬泡之下,王樂平答應並擺平了此事。而將近20年之後,臧絍堪嫁給了王樂平的兒子王鈞五,1933年被刺殺的王樂平不知道,他營救的人竟然是兒媳的大侄。

  臧克家回到山東,1929年9月,他借用族叔臧瑗望的大學預科文憑考入青島大學補習班,後來因祖父去世,加上「神經像風前的遊絲一樣,一吹就斷!哭笑,自己全做不了主」,他只得退學,這種病症折磨了臧克家三年,包括在青島的日子。1930年,臧克家捲土重來,成功考入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改組為國立山東大學),開啟了青島的詩意之旅。

  1930~1934年

    求學時期,「青島是詩的」

  幸好,青島有海,有山,有清淨,「青島是詩的」,所以,臧克家把「從死神和病魔手中掙脫出來的身子安放在了桃源似的青島」。

  1930年,一進國立青島大學之門就顯示了臧克家的不凡,因為他數學吃了鴨蛋,而語文卻罕見地得了98分。他的《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這是臧克家悲觀心情的冶鑄。這種情愫,打動了聞一多。「聞一多從這一節《雜感》裡認識了我」。

  聞一多不僅是臧克家的伯樂,還是他的恩師、第一讀者。臧克家曾在暑假期間作了一篇《神女》:練就一雙輕快的腳/風一般地往來周旋……她獨自支持著一個孤夜/燈光照著四壁幽悵/記憶從頭一齊亮起/噓一口氣,她把眼合上/(這時,宇宙只有她自己。)這首詩源自臧克家的一次經歷:1933年,臧克家被同學拉去妓院,「出來一個花枝招展的青年女子,腳步輕盈,滿臉堆笑……說了一聲『臧官』,我含羞地低下了頭。坐了一會,十分侷促,我就催促著要走」。回來寫就《神女》,臧克家把詩稿寄給聞一多,恰巧是臧克家心底的那個句子「記憶從頭一齊亮起」,單獨地得了聞一多讚賞的紅圈,「為了報答知音,我高興得狂跳起來」。因為學潮,聞一多帶著遺憾離開青島,但「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臧克家)一個人已經夠了」。後來,臧克家寫了30多篇紀念聞一多的文章,聞一多之子聞立雕說,「紀念父親的文章,臧克家寫得最多。青島海水深千尺,不如臧老尊師情。」

  除了聞一多,王慧蘭的族叔王統照既是臧克家的親戚,也是他的恩師,「觀海二路四十九號」是他常去的地方,在他更是獲取了「好些有益的意見」。

  按說,在青島的臧克家應該是幸福的。但在回憶錄中,他說這近5年的生活,真是「窒息、苦悶、悲憤難言啊!」青島的遭遇讓臧克家憤憤不平,美國、日本的軍艦和侵略者的耀威揚威,讓臧克家寫成了長詩《罪惡的黑手》,「像一條鐵鏈子,鎖住了大海的咽喉」。「我清楚青島災難的歷史,青島最了解我當年的苦楚心情」(《青島解放我重來》)。神經衰弱幾次擊垮了臧克家,住在學校裡的「理想之宮」,他難以入眠,且「半夜裡經常被魔手拉醒」。憂悶、悽涼、孤獨,迫使他到處找溫暖。他先是到一個青島鐵路小學裡的「大哥」那裡擠小鋪板,因為這位大哥的好脾氣是他的安眠藥,然而,大哥總是不在家,讓他失望至極。於是,他決定搬到萊蕪二路三號姑祖母家裡,雖然「姑祖母帶著表姑和小表妹兜著花生和糖塊立在門限外邊」迎接,臧克家還是住進了半間小耳房裡,和小工友同床。在這半間房裡,在這「無窗室」裡,臧克家睡得香甜,「一隻黑手掐殺了世界,我在這裡呼吸著自在」。「無窗室」裡,產生了很多詩篇,散文(《無窗室隨筆》),也迎接了吳伯簫、孟超等臧克家的幾個熟友。

  雖然一直與病魔抗爭,但臧克家的作品層出不窮,以至於他的代表作—— 詩集《烙印》在這期間出版。「印了四百本—— 聞先生出了二十元,王統照先生出了二十元」,「友人王笑房同志湊了二十元」。在眾人的幫助下,《烙印》出版。之後,《罪惡的黑手》發行。

  臧克家在青島的蹤跡並沒有想像中多,他曾去過大學路盡頭一個角落裡的荒島書店,在這裡見到了蕭軍,並通過他得到了魯迅的通信地址,不久後,臧克家把新出版的《罪惡的黑手》和《自己的寫照》兩本詩集寄給了魯迅。魯迅去世後,臧克家寫下悼詩《有的人》,成為傳世名篇;他還經常到福建路居易裡去拜訪崔嵬。其他時間,他都用在了詩篇上。在青島,許多個不眠的夜晚,臧克家被詩句推動著,寫出了《老哥哥》《洋車夫》《難民》《漁翁》等詩篇。然而,對自己此時的創作,他並不滿意,覺得這些拘謹嚴肅的作風,如溪水冷澀,失去了長江大河的氣勢,「除了《罪惡的黑手》」。

  1934年,臧克家憑藉《井田制考》的論文,獲得畢業證書,離開了青島。

  1934年以後

    重返「故鄉」,一往情深

  畢業後的臧克家已經成名,所以很快找到了工作,到「臨清中學」當教師,他成了聞一多,鼓勵學生「黃金/只能買一朵笑的曇花/而一個詩句/卻能響徹千萬人心」。此後兩年,臧克家每年暑假都會回到青島。1935年夏,他還與老舍、王統照、洪深、吳伯簫等人開辦了刊物《避暑錄話》,「刊頭的四個大字,是我的手筆」。這一年,他真正地認識了老舍,也成了黃縣路12號的常客。即使在臨清,臧克家也仍為青島的報紙寫詩,如《青島時報》上發表了他的詩作《拾花女》。而且「青島也常入他夢懷」(《作家與青島》魯海著),「她對我一往情深,我對她也一往情深」。他時常懷念青島的山水,懷念青島的友人,「父親把青島視為第二故鄉」,臧克家兒媳喬植英告訴記者。

  臧克家與青島的緣分還傳承到了下一代,兒子臧樂源和臧樂安1947年曾經在青島上中學,臧樂源還曾在山東大學任教,並認識髮妻喬植英,在「鴛鴦村」許下海誓山盟。1956年,臧克家重遊舊地,寫下了《青島解放我重來》,此時的臧克家心曠神怡,因為「青島變了」,「我也變了」。在這之後,他先後四次重遊青島。1984年,帶著吳伯簫的生前囑託,臧克家再訪聞一多故居,在青島雕塑家徐立忠創作的聞一多雕像上,寫下碑文。

  30年後,「體弱多病,曾經『摸過閻王爺的鼻子』」的臧克家以99歲高齡去世,他一生只愛「小四樣」(蔥、蒜、花生米、鹹菜),用粗茶淡飯度過了不凡的一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寫的是魯迅,又何嘗不是他自己?

  記者 張文豔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相關焦點

  • 臧克家題句勖勉莘莘學子
    1986年在濟南「臧克家詩歌研討會」會場門外,臧克家與鄭曼夫婦(中),詩評家吳歡章(左一)、金樂敏(左二)、孫光萱(右一)和作者合影 作者與詩翁臧克家親切握手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有的人」——紀念臧克家先生誕辰115周年
    」無論何時何地,臧克家先生總將母校山東大學掛在心頭。臧克家是從幻光中來的。在踏入國立青島大學前,他經歷了武漢大革命時的硝煙炮火,也承受著革命失敗的痛苦以及逃亡時的顛沛磨難。他是慶幸的,在這裡,有紅瓦碧樹清沙蔚海,苦難早已成了過去式,剩下的只是淳淳讀書風。
  • 臧克家的傳奇:數學0分作文3句話被破格錄取
    1930年,臧克家在青島國立大學的入學考試中,數學考了零分,作文也僅僅是三句詩歌,「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就憑這三句詩歌,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做主,將臧克家「破格錄取」。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便多了一位叱吒風雲的詩人。
  • 今日讀詩|文章千古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揭示的是文章的真諦。事因文傳世,文因事流芳。對於書生而言,文章是安身立命之本,自古至今,多少讀書人把生命的感悟和心得賦予方塊字,貫注到了文章裡,或微言大義,或草蛇灰線,少不了冥思苦想。
  • 臧克家在潢川
    ,吳伯蕭邀請臧克家任學校的國文教師。當李宗仁知道臧克家到徐州後,就讓臧克家的五舅哥王深林邀請他到官邸晤談。李宗仁說:「各方面的著名人士來到徐州,希望能在這裡從事抗戰工作,我想辦個青年軍團,正在籌備。」話雖這樣說,但青年軍團成立之事虛無縹緲,也沒有安排臧克家實際工作。過了幾天,臧克家決心到延安去。於是,臧克家、王深汀、王斐三人離開徐州到了西安,見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的秘書李初梨,想通過他的介紹到延安去。
  • 臧克家:數學0分作文僅寫28個字,憑什麼被山東大學破格錄取?
    文 | 小蔣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三代》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在1942年創作的,短短二十一個字,就將祖孫三代人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在這「三代人」的背後,映射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裡的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 臧克家:數學0分作文僅寫28個字,憑什麼被山東大學破格錄取?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三代》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在1942年創作的,短短二十一個字,就將祖孫三代人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在這「三代人」的背後,映射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裡的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臧克家先生筆下,經常出現普通的農民、老牛、老馬等接地氣的形象,因為他也被稱為「農民詩人」。
  • 請看詩人臧克家是怎麼說的?
    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這首詩裡,開篇就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就是辯證地來看待生命的意義,生命以什麼樣的形式走過一程。《有的人》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有感而寫的作品,全詩充滿了強大的力量,對比不同的人在對待人民時不同的態度。
  • 26歲男子考青島大學,數學0分作文僅寫28字,院長稱立馬錄取
    那年14歲的臧克家走出私塾無所畏懼的走到街上,跟著年長的兄弟姐妹們貼反抗標語、喊口號,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裡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臧克家對文學有著狂熱的興趣,他通過各種方式抒發其情感。國家1923年風雨飄搖,帝國主義籠罩下的軍閥們為天下的霸權大動幹戈、民不聊生。壯志凌雲、意氣煥發的臧克家被山東師範大學以優異的成績所錄取。
  • 詩人聞一多 在國立青島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的2年作了什麼
    有人認為青島的兩年,聞一多實現了從詩人到學者的轉換。他的學生臧克家在《聞一多的說和做》中寫到: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晚清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的家風故事在湖南湘陰縣城西正街上,有一座四棟相連的宅院,是晚清時期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的故居。因院內種有兩株石榴樹對著書齋,故名「面榴軒」。在這個灰瓦白牆的斑駁宅院中,有一副楹聯懸掛於祠堂兩側的大門上,「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
  • 國立青島大學留下的歷史遺產
    5月,楊振聲校長到校視事,啟鈐辦公。8月,在青島、濟南兩處招考一年級新生。9月21日,舉行開學典禮,校長宣誓就職,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這是青島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國立的綜合性大學,在青島的文化教育、海洋科學方面,留下了光輝的一頁。1932年夏天,在校長楊振聲辭職返回北平後,國立青島大學改名國立山東大學。楊振聲當校長的兩年,為山大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中唐詩歌巔峰,元稹十首詩文字秀美,那句千古名句,你一定知道!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元稹的詩,他的那句千古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人人皆知。在中唐詩壇中,元稹與白居易是影響力最大的兩位詩人。二人是「生死兄弟」,終生詩友,他們發明「郵筒傳詩」,經常以書信的形式通知彼此的新詩。元稹比白居易小八歲,但在白居易之前離世。
  • 他寫給紅顏知己的一闕詞,竟千古流傳
    原配妻子胡淑修出身書香門第,不僅通曉詩文,而且膽色過人,曾救他於危難。兩人原本十分恩愛,而且育有一雙兒女。怎料,在來到太平州的四年裡,妻子和兒女居然相繼去世了,就連自己也染上了寒疾。在這樣的雙重打擊之下,李之儀悲痛欲絕,已經失去了對於人生會後的眷戀。
  • 千古名句「人生何處不相逢」,上一句也很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許多人不相信所謂的緣分,堅定不移地認為,只要努力付出,終究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對於愛情也是如此,真是如此嗎?古人用「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給出回答。提到古詩詞,不得不佩服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文筆,把內心的情感融入作品。「一日看盡長安花」是開心,「潦倒新停濁酒杯」是惆悵;「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激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牽掛。
  • 千古茶事之茶聖陸羽的愛情故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話談千古事,茶沏一室香。我是健康行動派正明。關於千古茶事之茶聖陸羽的愛情故事,我們先聊到這兒。欲知千古茶事,且聽下回分解。
  • 26歲小夥報考青島大學,數學0分,作文僅寫28字,院長:立刻錄取
    這位白卷英雄就是我們熟知的臧克家,臧克家先生是民國時期的著名詩人。或許有很多人並不熟悉他的名字,但是沒有人不知道他的詩,特別是那首著名的《有的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當時14歲的臧克家義無反顧走出私塾,走上街頭,跟著大家起義喊口號,貼標語,投入到了這場反地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去。1923年,國家動蕩不安。這時的臧克家正值青春年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東師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