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聞一多 在國立青島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的2年作了什麼

2021-01-10 老街味道

前言

來青島旅遊的人,出了火車站都會去棧橋的海邊走走,一路向東不久就會到達大學路。此路因在國立青島大學門前而命名,如今這是海洋大學魚山校區,附近多是名人故居。 梁實秋、老舍、蕭紅蕭軍、洪深等人都曾經住在附近的魚山路、福山路等處,唯有一個人的故居是在海大的裡邊,就是一多樓。

一、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

聞一多是在1930年31歲時來到青島任教的,當時擔任國立青島大學的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來青之前,聞一多已詩名遠播,他在1923年和1928年分別出版了《紅燭》、《死水》兩本詩集,奠定了國內文壇的地位。

《死水》以後聞一多停筆三年,直到來了青島才為《詩刊》寫下了《奇蹟》一詩,這首詩被認為是聞一多告別詩壇壓卷之作。徐志摩稱讚道說:「聞一多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出了奇蹟。」不寫詩的聞一多去做什麼了呢?

聞一多去做學問了,聞一多的貢獻不僅僅是寫了幾本現代新詩,他對於古典詩歌的研究成果被郭沫若贊為「不但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後無來者」。 有人認為青島的兩年,聞一多實現了從詩人到學者的轉換。

他的學生臧克家在《聞一多的說和做》中寫到: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聞一多寫的研究性文章我們大多不太熟悉,但是有一句讚揚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話可能人人都知道: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句話和清人王闓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一起,被眾多詩詞愛好者借用,演化出了《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的說法,彷佛聞一多認為這首詩是唐詩的第一。

其實「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句話下面還有一句:「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沒有人認為陳子昂是唐詩第一人吧!這篇文章是《宮體詩的自贖》。

1928年8月至1930年6月聞一多在武漢大學擔任第一任文學院長,這一段時間是他學術研究的重要起始階段。期間發表了《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楚辭斟補》。

《宮體詩的自贖》寫成於「卅年八月廿二日」,也就是1930年的秋天,這時聞一多來青島不久,在國立青島大學開設了唐詩課。著名的詩人臧克家1929年考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1930年幸運地成為聞一多的學生,在校期間,在詩歌創作上得到聞一多的鼓勵與指點。

聞一多與臧克家都以新詩聞名,但老師半生研究古典詩詞教授唐詩課,臧克家又是他的學生,師徒二人也都有不錯的舊體詩,下面這兩首是臧克家舊體詩:

《寄陶鈍》

碧野橋東陶令身,長紅小白作芳鄰,秋來不用登高去,自有黃花俯就人

七律《書 懷》

天高地迥勢巍峨,鬥室誰甘坐婆娑?勝景貪看隨日好,餘年不計去時多。聞雞志壯猶起舞,引吭情豪欲放歌,四海翻騰風雨驟,思投碧浪化微波。

二、新詩與舊詩的認識

聞一多1912年十三歲時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期間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22歲時赴美留學。雖然五四以後開始大量創作新詩,但是舊體詩並沒有放棄,特別是30歲以後似乎也放棄了新詩的創作。

聞一多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格律派,他推崇新詩,但是認為新詩也應該是「帶著鐐銬的舞蹈」,其詩歌理論最著名的就是「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關於律詩他認為:律詩永遠只有一個格式,但是新詩的格式是層出不窮的。可以由我們的意匠來隨時構造。

五四以後的1921年,聞一多在曾經在《清華周刊》說過:若要真作詩只有新詩這條道走…..1921年以前的《古瓦集》收錄了他的幾十首舊體詩,後來聞慧將其年輕時舊體詩收錄於《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舊體詩文淺注》,可惜他的舊體詩遠沒有《紅燭》、《死水》知名。

今天看來,聞一多的這句話有些道理,民國以後至今,出名的詩幾乎都是新詩。 能夠流傳的舊體詩除了主席的作品外,好像再沒有現代人的作品了。無論是葉嘉瑩還是錢鍾書,其舊體詩作品也沒有胡適的兩隻蝴蝶知名,更遑論各種xx體了。

不久之後聞一多卻對舊體詩產生了新的認識,出國以前聞一多回家鄉成婚,寫過一首七律《蜜月著<律詩底研究>稿脫賦感》:

春綰香閨鎮彩霓, 東萊貸筆漫災梨. 杖搖藜火兼燃夢, 管禿龍鬚半掃眉.手假研詩方剖舊, 眼光獨道故疑西. 洛陽異代疏泉出, 誰訂黃初二月疑!

其中有「手假研詩方剖舊, 眼光獨道故疑西」之句,可以看出其對於新詩和舊詩有所改變。聞一多在1925年回國之前,還寫過一首《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

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鴃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

在這首詩裡,聞一多把對於西方形式新詩的觀摩與學習比喻成鸚鵡學舌,認為何如讀破唐賢,重作舊詩。

三、詩人與學者

回國2年後,1927年聞一多在南京中央大學教學。其以新詩出名出國又是學的美術,如今來大學教授詩經楚辭,不得不下苦功研究古典文學。在民國時代雖然新詩大行其道,但是舊體詩並不完全受到排斥,創作和研究舊體詩反而被認為有學問有文化。錢鍾書曾經有一句話:

只有做舊詩的人敢說不看新詩,作新詩的人從不肯說不懂舊詩。

關於聞一多的舊體詩,老街看到過一段梁實秋對於其評價:"

聞一多長於圖畫,而且國文根底也很堅實,作詩仿韓昌黎,硬語盤空,雄洋恣肆,而且感情豐富,正直無私。這時候我和聞一多都大量的寫白話詩,朝夕觀摩,引為樂事。"

前一段話「作詩仿韓昌黎,硬語盤空」應該專門指的是其舊體詩,後一段話是指白話新詩。這段話有人說出自梁實秋的《清華八年》,我看文章馬虎,竟然沒有找到,卻在此文中發現抗日名將孫立人竟然是梁實秋的同學,孫將軍還是清華籃球隊的主力後衛。

梁實秋是晚一屆的清華同學,與聞一多一生為摯友,晚一年追隨聞一多出國留學,並與聞一多一同來青島任教,其故居就在海大旁邊的魚山路。

據臧克家回憶,1930年到1932年,聞一多在青島期間:

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髮零亂。飯,幾乎忘記了吃,夜間睡得很少.......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後記

1932年聞一多因學生風潮離開青島,回到清華任教。抗戰爆發後隨校遷往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從此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鬥爭中。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返家途中,突遭特務伏擊遇難。

梁實秋1934年離開青島,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臺灣,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

國立青島大學在聞一多來青當年改為國立山東大學,1958年山東大學搬回到濟南後,原校址改為山東海洋學院,1985年改名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改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如今這裡是海大的魚山校區,周邊多是名人故居,旁邊的小魚山可以俯瞰整個海灣,山下有魯迅公園、海軍博物館,不遠處是小青島和棧橋。

聞一多當年乘船來青島時,寫過一篇散文,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海船快到膠州灣時,遠遠望見一點青,在萬頃的巨濤中浮沉;在右邊,嶗山無數柱奇挺的怪峰,會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進灣,先看見小青島,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點,離它幾裡遠就是山東半島最東的半島—青島......

@老街味道

相關焦點

  • 國立青島大學留下的歷史遺產
    8月,在青島、濟南兩處招考一年級新生。9月21日,舉行開學典禮,校長宣誓就職,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這是青島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國立的綜合性大學,在青島的文化教育、海洋科學方面,留下了光輝的一頁。1932年夏天,在校長楊振聲辭職返回北平後,國立青島大學改名國立山東大學。楊振聲當校長的兩年,為山大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聞一多將羅家山改成珞珈山,讓武漢大學校園充滿詩意
    1925年,聞一多回國,先後到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吳淞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高校任教。任教之餘,聞一多從事新詩創作,並以第二部詩集《死水》聞名遐邇。時任湖北省教育廳長劉樹杞奉命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劉樹杞希望聘請一批知名學者前來武漢大學任教,便想到了湖北老鄉聞一多,盛情邀請他參與籌建武漢大學,並擔任文學院院長。聞一多欣然同意,從南京回到了武漢。武漢大學最初的校址位於武昌城內東廠口,為了今後更好的發展,決定搬遷到武昌東郊的羅家山一帶,建設新校舍。
  • 聞一多梁實秋當年在青島哪個大學任教?山大 海大 青大傻傻分不清
    高恩洪謀劃向美國大使館請求以庚子賠款作為經費未果(效法清華大學),後由高恩洪個人捐洋萬元、劉子山(東萊銀行董事長)捐款2萬元作籌備費用,其他人的捐款與鐵路局、政府撥款作為運營經費,在1924年10月25日,私立青島大學舉行開學典禮。
  • 聞一多的「何妨一下樓」究竟在何處?
    1938年春,由北大、清華和南開大學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並西遷雲南。由於昆明校舍緊張,聯大便設立了蒙自分校,文學院和法商學院暫時在此上課。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記載,蒙自分校存在的日期是1938年3月15日至8月23日,大約有5個多月的時間。
  • 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不但博古通今,而且學貫中西
    先後在青島大學、清華大學任教,抗戰期間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一、好學聞一多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黃岡市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就喜歡讀書,特別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5歲入私塾啟蒙,和他一起讀私塾的小朋友都好玩,他卻不大愛玩,而喜歡坐在書齋裡讀他的書。
  • 26歲男子考青島大學,數學0分作文僅寫28字,院長稱立馬錄取
    臧克家力纜狂瀾,頂著巨大的壓力參加國立青島大學的招生考試。自己輕而易舉的國文考試他沒有作答,劍走蜻蛉、出奇制勝他才有希望,所以按部就班的規矩臧克家沒有遵守,在試卷的作文項不遺餘力的寫了一首短詩,詩只有3行共28個字。
  • 考大學,作文一共寫了28個字,數學考0分,結果他考上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臧克家是現當代著名詩人,他為人們所熟知的作品就是詩歌《有的人》圖片來源於網絡1930年的時候,年輕的臧克家報考當時的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時任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的聞一多先生出了兩個作文題:一是《你為什麼投考青島大學?》,二是《生活雜感》,兩題任選,而臧克家卻把兩題都做了。
  • 山東大學大學知名校友,要數這3人名氣最大
    1、「大文豪」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楊振聲:開啟青島20世紀30年代的大學高光時刻
    1930年,當時的「國立青島大學」創立。在20世紀30年代的山東省,它是唯一一所綜合性高等院校。經蔡元培先生舉薦,山東萊陽人楊振聲走馬上任,就任首任校長。他認真分析家鄉山東歷史文化狀況:「山東在歷史上,對於哲學、文學地位皆甚重要,只以近代開發遲鈍,一時落後,人且並將歷史上的地位忽略。」
  • 同為海濱大學,最年輕的寧波成雙一流,百年青島卻名落孫山
    學校創辦於1986年,由包玉剛捐資創立,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原杭州大學五校對口援建。1996年,原寧波大學、寧波師範學院和浙江水產學院寧波分院三校合併,組建新的寧波大學。
  • 民國那些事之——西南聯合大學當年到底有多牛
    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長沙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到昆明後,應當地政府請求,西南聯大設置了師範學院,主要招收雲南當地學生。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三校復員北返,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 最牛高考生,數學考0分,作文只寫了3句話,卻被山東大學破格錄取
    山東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是五百多分,但是在民國時期就有個最牛高考生,數學考0分,作文只寫了3句話,卻被山東大學破格錄取了!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牛人是如何考進去的。這個人說來大家也知道,他就是臧克家(zāng kè jiā),是一個顯赫文壇的大師級人物。出生在一個中小地主家。臧克家祖上是清朝時期考取過舉人功名,家中文化氛圍很足,所以臧克家懂事後,父親便教他讀書寫字。
  • 1929年5月22日,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世傑蒞校視事
    王世傑 國立武漢大學校長(1929-1933)1929年3月5日,在時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對此,筆者將在幾天後再次推文進行介紹)1929年,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世傑與其夫人蕭德華的合影(上圖中的文字說明誤作
  • 深受蔡元培教育理念影響的山東大學
    從「省立山東大學」到「國立青島大學」 山東大學堂在1901年創辦之後開省立官辦大學之先,此後各地仿效,於是河南大學堂、天津大學堂、浙江大學堂相繼建立起來。1926年,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王壽彭把6個山東高等學校合併起來,組建成立新的「山東大學校」,但山東大學的實力仍然不夠強。
  • 國立青大圖書館的名家足跡:臥虎藏龍處 來往有鴻儒
    梁實秋一如當年學校傲人的教授陣容,國立青大圖書館同樣臥虎藏龍,除了前面提到的皮高品,還有曲繼皋、陳頌、丁伯弢、舒紀維、羅鳳翔等人都曾在這工作過。曲繼皋1930年進入國立青大圖書館,是工作最長的專業人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轉任山東農學院圖書館館長。
  • 大學,請把橄欖枝給我的學生——宋婉青
    2014年,加入了唐山市作家協會,成為年齡最小的會員,參加河北省第七屆青年詩會,受到參會作家——詩人東籬先生,著名作家韓文戈先生等前輩的鼓勵和支持。同年,被中華少年作家正式收錄。2015年,被市作協推薦到河北文學院青年聯繫作家候選人行列,成為第十二屆河北文學院聯繫作家,是歷屆以來年齡最小的一個。2016年,加入了中國詩歌學會,成為河北省作協會員。
  • 國立青島大學圖書館功臣梁實秋:奔波搜羅只為好書
    梁實秋當時教育部的規定是大學圖書館的館長由一名教授擔任,主持具體工作再聘一名主任。國立青島大學圖書館館長由外文系主任梁實秋兼任,由皮高品擔任主任。楊洪勳先生告訴半島記者,皮高品先生是「圖書科」科班出身,在國立青大工作了兩年,日後成為著名的圖書館學家、教育家,創造了皮氏圖書分類法。甫一上任,梁實秋就專赴上海去採購圖書,短期內,積累了6萬冊的中外圖書,「年圖書經費5萬餘元,作為一所僅200名師生的學校來說,圖書數目相對不少」。圖書多到什麼程度?
  • 26歲小夥報考青島大學,數學0分,作文僅寫28字,院長:立刻錄取
    但是就是短短的三行字,當時招生的院長看了之後,卻拍案叫絕,大聲的說:這個學生我要定了,我要馬上見到他!這位白卷英雄就是我們熟知的臧克家,臧克家先生是民國時期的著名詩人。或許有很多人並不熟悉他的名字,但是沒有人不知道他的詩,特別是那首著名的《有的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 「太爺爺聞一多有著詩樣的人生和性格」
    這首《七子之歌》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組詩作品。詩人在這一組詩作品裡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中國的澳門、香港、臺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七個孩子,讓他們來傾訴「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春懷祖國之哀忱」,從而讓民眾從漠然中警醒,振興中華,收復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