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來青島旅遊的人,出了火車站都會去棧橋的海邊走走,一路向東不久就會到達大學路。此路因在國立青島大學門前而命名,如今這是海洋大學魚山校區,附近多是名人故居。 梁實秋、老舍、蕭紅蕭軍、洪深等人都曾經住在附近的魚山路、福山路等處,唯有一個人的故居是在海大的裡邊,就是一多樓。
一、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
聞一多是在1930年31歲時來到青島任教的,當時擔任國立青島大學的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來青之前,聞一多已詩名遠播,他在1923年和1928年分別出版了《紅燭》、《死水》兩本詩集,奠定了國內文壇的地位。
《死水》以後聞一多停筆三年,直到來了青島才為《詩刊》寫下了《奇蹟》一詩,這首詩被認為是聞一多告別詩壇壓卷之作。徐志摩稱讚道說:「聞一多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出了奇蹟。」不寫詩的聞一多去做什麼了呢?
聞一多去做學問了,聞一多的貢獻不僅僅是寫了幾本現代新詩,他對於古典詩歌的研究成果被郭沫若贊為「不但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後無來者」。 有人認為青島的兩年,聞一多實現了從詩人到學者的轉換。
他的學生臧克家在《聞一多的說和做》中寫到: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聞一多寫的研究性文章我們大多不太熟悉,但是有一句讚揚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話可能人人都知道: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句話和清人王闓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一起,被眾多詩詞愛好者借用,演化出了《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的說法,彷佛聞一多認為這首詩是唐詩的第一。
其實「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句話下面還有一句:「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沒有人認為陳子昂是唐詩第一人吧!這篇文章是《宮體詩的自贖》。
1928年8月至1930年6月聞一多在武漢大學擔任第一任文學院長,這一段時間是他學術研究的重要起始階段。期間發表了《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楚辭斟補》。
《宮體詩的自贖》寫成於「卅年八月廿二日」,也就是1930年的秋天,這時聞一多來青島不久,在國立青島大學開設了唐詩課。著名的詩人臧克家1929年考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1930年幸運地成為聞一多的學生,在校期間,在詩歌創作上得到聞一多的鼓勵與指點。
聞一多與臧克家都以新詩聞名,但老師半生研究古典詩詞教授唐詩課,臧克家又是他的學生,師徒二人也都有不錯的舊體詩,下面這兩首是臧克家舊體詩:
《寄陶鈍》
碧野橋東陶令身,長紅小白作芳鄰,秋來不用登高去,自有黃花俯就人
七律《書 懷》
天高地迥勢巍峨,鬥室誰甘坐婆娑?勝景貪看隨日好,餘年不計去時多。聞雞志壯猶起舞,引吭情豪欲放歌,四海翻騰風雨驟,思投碧浪化微波。
二、新詩與舊詩的認識
聞一多1912年十三歲時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期間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22歲時赴美留學。雖然五四以後開始大量創作新詩,但是舊體詩並沒有放棄,特別是30歲以後似乎也放棄了新詩的創作。
聞一多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格律派,他推崇新詩,但是認為新詩也應該是「帶著鐐銬的舞蹈」,其詩歌理論最著名的就是「三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關於律詩他認為:律詩永遠只有一個格式,但是新詩的格式是層出不窮的。可以由我們的意匠來隨時構造。
五四以後的1921年,聞一多在曾經在《清華周刊》說過:若要真作詩只有新詩這條道走…..1921年以前的《古瓦集》收錄了他的幾十首舊體詩,後來聞慧將其年輕時舊體詩收錄於《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舊體詩文淺注》,可惜他的舊體詩遠沒有《紅燭》、《死水》知名。
今天看來,聞一多的這句話有些道理,民國以後至今,出名的詩幾乎都是新詩。 能夠流傳的舊體詩除了主席的作品外,好像再沒有現代人的作品了。無論是葉嘉瑩還是錢鍾書,其舊體詩作品也沒有胡適的兩隻蝴蝶知名,更遑論各種xx體了。
不久之後聞一多卻對舊體詩產生了新的認識,出國以前聞一多回家鄉成婚,寫過一首七律《蜜月著<律詩底研究>稿脫賦感》:
春綰香閨鎮彩霓, 東萊貸筆漫災梨. 杖搖藜火兼燃夢, 管禿龍鬚半掃眉.手假研詩方剖舊, 眼光獨道故疑西. 洛陽異代疏泉出, 誰訂黃初二月疑!
其中有「手假研詩方剖舊, 眼光獨道故疑西」之句,可以看出其對於新詩和舊詩有所改變。聞一多在1925年回國之前,還寫過一首《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
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鴃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
在這首詩裡,聞一多把對於西方形式新詩的觀摩與學習比喻成鸚鵡學舌,認為何如讀破唐賢,重作舊詩。
三、詩人與學者
回國2年後,1927年聞一多在南京中央大學教學。其以新詩出名出國又是學的美術,如今來大學教授詩經楚辭,不得不下苦功研究古典文學。在民國時代雖然新詩大行其道,但是舊體詩並不完全受到排斥,創作和研究舊體詩反而被認為有學問有文化。錢鍾書曾經有一句話:
只有做舊詩的人敢說不看新詩,作新詩的人從不肯說不懂舊詩。
關於聞一多的舊體詩,老街看到過一段梁實秋對於其評價:"
聞一多長於圖畫,而且國文根底也很堅實,作詩仿韓昌黎,硬語盤空,雄洋恣肆,而且感情豐富,正直無私。這時候我和聞一多都大量的寫白話詩,朝夕觀摩,引為樂事。"
前一段話「作詩仿韓昌黎,硬語盤空」應該專門指的是其舊體詩,後一段話是指白話新詩。這段話有人說出自梁實秋的《清華八年》,我看文章馬虎,竟然沒有找到,卻在此文中發現抗日名將孫立人竟然是梁實秋的同學,孫將軍還是清華籃球隊的主力後衛。
梁實秋是晚一屆的清華同學,與聞一多一生為摯友,晚一年追隨聞一多出國留學,並與聞一多一同來青島任教,其故居就在海大旁邊的魚山路。
據臧克家回憶,1930年到1932年,聞一多在青島期間:
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髮零亂。飯,幾乎忘記了吃,夜間睡得很少.......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後記
1932年聞一多因學生風潮離開青島,回到清華任教。抗戰爆發後隨校遷往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從此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鬥爭中。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返家途中,突遭特務伏擊遇難。
梁實秋1934年離開青島,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臺灣,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
國立青島大學在聞一多來青當年改為國立山東大學,1958年山東大學搬回到濟南後,原校址改為山東海洋學院,1985年改名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改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如今這裡是海大的魚山校區,周邊多是名人故居,旁邊的小魚山可以俯瞰整個海灣,山下有魯迅公園、海軍博物館,不遠處是小青島和棧橋。
聞一多當年乘船來青島時,寫過一篇散文,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海船快到膠州灣時,遠遠望見一點青,在萬頃的巨濤中浮沉;在右邊,嶗山無數柱奇挺的怪峰,會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進灣,先看見小青島,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點,離它幾裡遠就是山東半島最東的半島—青島......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