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家小學老師將博物館引入課堂,帶著孩子們博「悟」世界

2020-12-13 北晚新視覺網

從古代陶俑的儀態著裝聯繫到今天的禮儀規範,從一塊小小的封泥追溯信件隱私的規定,從敦煌壁畫上的傳說故事尋找絲路之旅中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印記……東城區史家小學人文科技部主任郭志濱一改傳統的說教形式,將博物館資源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在參與中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郭老師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帶領著我們從書本上的『符號世界』走向『真實世界』。」六年級10班的張寶忠同學說。課堂上,身著一襲古風長裙的郭老師溫文爾雅,在她的循循善誘之下,同學們認真查閱著文獻資料,熱烈討論著老師提出的問題,頻頻舉起踴躍發言的小手。

「課堂上國寶的陳列成為孩子們『好奇心的陳列櫃』,文化瑰寶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新路徑。孩子們在模擬、表演、實驗等實踐性的活動中能夠深刻感悟到祖先的智慧、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從而主動建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繫。」郭志濱說,《道德與法治》課要貼近孩子的生活,基於學生的視角去看待世界。課堂上教師更加關注博物館資源背後的文化價值而非文物的屬性,利用文物的文化內涵來夯實學生的文化自信。「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通過講故事教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常識,培養學生守規則的意識。但現在,這門課還承載著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為此,我們將博物館裡的有效資源轉化成教育資源,讓書本上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郭志濱舉例說,在講到環境保護的話題時,她從國家博物館裡選了一件「青銅犀牛尊」,通過引導學生自發地對文物進行觀察、對考古遺址和文獻中的史料信息展開研究與解讀,讓同學們意識到,因為人類自私的獵殺,2000多年前原本生存在中國土地上的犀牛逐漸消失,從而觸動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養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孩子們深有感觸地告訴我,希望不要讓更多的動物成為展品。」

從1993年開始擔任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以來,郭志濱在課堂教學的創新上做了許多嘗試,模擬《新聞播報》、社區實踐等教學形式都被她引進課堂,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她最終鎖定了包羅萬象的博物館資源。在課程開發和研究的過程中,她參閱了上百本書籍和文獻,刷遍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一學期90天的上班時間中,有60天的時間,或與學生或是自己泡在博物館中……」郭志濱對博物文化的熱情也影響到了她的團隊,她帶領團隊裡的所有老師一起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大家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建築博物館、北京古代錢幣展覽館等多家博物館深入合作,在專業學者的指導下,進行課程研發,保證課程的科學性與嚴謹性。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史家小學研發了《博「悟」課程》,該課程包括《漫步國博》系列課程和《博悟之旅》系列課程兩個課程體系,帶領學生「行走」在各個博物館中,與孩子一起在「博物」中博「悟」世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其不斷成長。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李祺瑤

流程編輯:TF011

相關焦點

  • 北京史家小學校長,親自審閱的數學書,帶孩子體驗不一樣教育模式
    提起北京牛小,你第一個會想起什麼?搜遍網上,答案幾乎都是史家小學。可不只是因為這段時間疫情期間史家小學的萬平老師給年輕班主任的一封信火遍全網。,比如史家小學周邊的「學區房」就達到12萬/平,怎麼來說也得是王者段位了。
  • 首屆北京網紅打卡地展播:史家胡同博物館
    「首屆北京網紅打卡地上榜名單共100家,分為七大類主題榜單。即日起,北京旅遊網將對這100家首屆北京網紅打卡地逐一介紹,為您遊玩北京提供參考。文化藝術類——史家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2013年10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一座記錄史家胡同歷史與文化,承載老北京記憶的胡同博物館~在這裡,你能看到濃縮的胡同文化面貌和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更能看到名人輩出,往生不滅的老北京的魂兒……
  • 北京四中「牽手」國博 共建博物館實踐課程
    之後播放了關於國博課程課堂原生態及師生訪談視頻,通用技術組黃振老師分享了課堂教學案例《賈湖骨笛》,語文組王允老師分享了《多學科聯動,國寶為教師、學生成長賦能》,這些內容交相呼應,全方位深度詮釋了四中在構建中學博物館課程中做了哪些實踐和研究,如何踐行了育人方式改革。
  • 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未來小學,是志在家國、學無邊界的孩子生命成長主場
    在夢開始的地方,小學教育的未來尤其令人憧憬。未來小學什麼樣?我理想中的未來小學,是一個志在家國、學無邊界的孩子生命成長主場。當今,以AI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和速度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教育。小學教育的辦學形態、管理架構、課程體系、課堂模式、資源布設等被不斷地重新認識、重新定義。
  •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二中、史家小學啟動法治教育和思政課一體化...
    今天是第七個「12·4國家憲法日」,中國政法大學、北京二中、史家小學於昨天啟動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思政課一體化共建基地,未來三校將通過「同上一節課」、共同備課等形式共同探討大中小學法治一體化教育。「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啟動儀式現場,伴隨著史家小學同學們和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代表的宣誓聲,史家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王丹老師及法大研究生乞雨寧通過「雙師授課」方式,共同展示了一節法治微課《法治暢談》。
  • 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博物館價值不斷被重新發現
    而除了建立新老北京人和北京城的連接,首博讀城還讀到了福建、新疆,讓全國其他地方的人讀北京,再幫當地用這種形式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城,然後把這些古城的精髓帶回北京來讀。  跨地域跨時空的連接,讓這世界說大就大、說小就小。華夏文明的繁衍就在其中生生不息。
  • 北京史家小學:一場「接地氣」的主題班會
    12月23日,在北京史家小學六年級(1)班的主題班會上,來自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大夫朱斌向30多個學生拋出一個問題,引起孩子們的小聲討論。這不是著名大夫「坐診」小學,而是六年級的一次主題班會,班會的主題是「讓生命之花綻放光彩」。而開講的大夫其實是班裡一位學生的家長。為什麼班會主題會選擇生命教育?
  • [北京晨報] 封面人物:史家胡同小學校長王歡
    開欄語:校長,一校之長,在成人的「視界」裡,似乎已經固化為一種嚴肅、理性、不苟言笑的經典形象,但在學生們的「視界
  • 館校合作 博物館課堂讓師生收穫了什麼
    上海127所中小學在2016年與自然博物館籤訂合作協議,博物館和學校之間的「牆」正在慢慢被拆除。這也意味著,將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把課堂搬到博物館裡。楊浦區二聯小學探究課專職教師常傑在將課堂搬進博物館後,還有不少意外收穫。她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了「規則意識」。在博物館這種相對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首先形成了自我約束的意識,注重參觀的禮儀。
  • 北京一小學用iPad上品德課 專家稱太奢侈
    史家小學學生在課堂上使用iPad。 丁柏明攝  能聽歌、看電影、玩遊戲的iPad,如今又成了教具。昨天,記者從史家小學獲悉,該校已率先將iPad引入品德與社會課,新學期的英語、數學課,小學生也有望使用這一時髦教具上課。
  • 北京一小學用iPad上品德課 專家稱太奢侈(圖)
    這是上學期期末,史家小學五年級(11)班的同學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學習《傣族與竹文化》的場景。每名學生的座位上都有一個iPad,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逐一翻看iPad中事先存好的資料。以前上品德與社會課可沒這麼先進。老師往往只找些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圖片,頂多讓學生分組討論一會兒,學習氣氛比較死板。
  • 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部編本教材的創新教學
    從難到易,是做學問的必經之路,為解決小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教學之困頓,奧鵬教育特聘北京資深教研員及北京名校一線教師,以傳統文化為主線,從不同層面點撥傳統文化嵌入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方法。這"七點七化"仿佛是在飆升的氣溫裡為老師們奉上的茗香四溢的明前龍井。一同靜心靜氣靜思,一同追求語文教學的極致境界。下面,請聽小編細細道來!
  • 北京史家小學「爸爸運動隊」攜手體育明星進校園——爸爸陪我快樂...
    原標題:北京史家小學「爸爸運動隊」攜手體育明星進校園——爸爸陪我快樂成長   「這是我第一次跟爸爸同場競技,玩得特別開心!」在北京史家小學的操場上,一年級的張航瑞這樣告訴記者。7月6日,「爸爸運動隊」攜手體育明星進校園活動在北京史家小學舉辦。
  • 鎮安小學引入SGP陪伴者走進課堂
    2018年的這個春天,這首沉寂多年的小詩,被無數人傳唱,善良的鄉村教師和樸實的山裡的孩子,平凡而又引起共鳴的天籟之聲,感動了億萬中國人。的確,我們每個人都很平凡,但我們每個人又都是高貴的。這個春天,為了加快教育教學均衡發展,鎮安小學本學期引入SGP(Soul  guardian  plan心靈的陪伴——大學生、一線教師及專業人士)陪伴者公益項目走進課堂,獻給每一個平凡而又高貴的生命。
  • 史家胡同「對話童年」開展將打造「兒童友好社區」
    京報網訊(記者張楠)從今天起,一場「對話童年——難忘史家·兒童友好社區」展覽在史家胡同博物館開展。展覽一共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展示的是60年前的童年,而另外一部分則展示的是如今孩子們理想中的胡同社區到底什麼樣。展覽將一直持續到本月22日,市民可免費參觀。
  • 【教師成長】將競爭機制引入英語課堂
    將競爭機制引入英語課堂牛豔紅 6月,我校的訪課程活動走進了廈門外國語附屬小學。 在訪學活動中,外附小的名師齊建軍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觀摩課。齊老師號稱「齊仙」,講課非常有激情,一張張五彩繽紛的圖片,把學生帶進了世界各地。整節課孩子們的眼睛緊緊盯著「齊仙」老師,發言積極,思維活躍,輕鬆地掌握了在我們看來有些難度的教學內容。孩子們被「齊仙」施了什麼魔法?原來秘密就是齊老師從不離手的一枚印章。
  • 暑假帶孩子來北京看博物館,讓孩子在博物館裡看到書本以外的世界
    暑假馬上到了,家長們都在開始計劃怎樣給孩子安排一個有意義的假期了吧。推薦你帶著孩子來北京到北京眾多的博物館看看,讓孩子通過參觀博物館獲得課外知識,看到書本以外的世界,度過一個有趣愉快的暑假。全國各類博物館中最多,最大,展覽內容最全的當屬北京了。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館、北京電影博物館、北京軍事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農業展覽館,北京民俗博物館,北京美木館還有很多民間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裡的珍藏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可以稱為珍貴的藏品,每件藏品的背後都會記錄了那個時期的歷史,都會向孩子們講述一段精彩的傳奇故事。
  • 北京四中牽手國博,要把博物館「搬」到教室裡
    到博物館上堂課,在北京算不上新鮮事兒。但在校園裡建一間博物館教室,算得上新創意了。最近,北京四中正在與國家博物館合作,計劃打造一座「國博教室」,通過科技手段和巧妙的設計將千年歷史濃縮,讓「文物」可碰可用。未來,這裡還可以將學生的文創落地。
  •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小學一年級,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愛上學校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一年級打好基礎,讓以後的學習更加順利,可是這個基礎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來聽聽北京四大名小之一的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老師怎麼說。卓立老師認為,孩子在學校,我們希望他們學到的是學習的方法,和別人、和自己、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法,最終讓學習的知識產生質變,為自己、為他人、為人類幸福提供多一種可能的能力。這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有了這個大的目標,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方面的格局就會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