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陶俑的儀態著裝聯繫到今天的禮儀規範,從一塊小小的封泥追溯信件隱私的規定,從敦煌壁畫上的傳說故事尋找絲路之旅中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印記……東城區史家小學人文科技部主任郭志濱一改傳統的說教形式,將博物館資源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在參與中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郭老師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帶領著我們從書本上的『符號世界』走向『真實世界』。」六年級10班的張寶忠同學說。課堂上,身著一襲古風長裙的郭老師溫文爾雅,在她的循循善誘之下,同學們認真查閱著文獻資料,熱烈討論著老師提出的問題,頻頻舉起踴躍發言的小手。
「課堂上國寶的陳列成為孩子們『好奇心的陳列櫃』,文化瑰寶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新路徑。孩子們在模擬、表演、實驗等實踐性的活動中能夠深刻感悟到祖先的智慧、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從而主動建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繫。」郭志濱說,《道德與法治》課要貼近孩子的生活,基於學生的視角去看待世界。課堂上教師更加關注博物館資源背後的文化價值而非文物的屬性,利用文物的文化內涵來夯實學生的文化自信。「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通過講故事教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常識,培養學生守規則的意識。但現在,這門課還承載著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為此,我們將博物館裡的有效資源轉化成教育資源,讓書本上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郭志濱舉例說,在講到環境保護的話題時,她從國家博物館裡選了一件「青銅犀牛尊」,通過引導學生自發地對文物進行觀察、對考古遺址和文獻中的史料信息展開研究與解讀,讓同學們意識到,因為人類自私的獵殺,2000多年前原本生存在中國土地上的犀牛逐漸消失,從而觸動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養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孩子們深有感觸地告訴我,希望不要讓更多的動物成為展品。」
從1993年開始擔任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以來,郭志濱在課堂教學的創新上做了許多嘗試,模擬《新聞播報》、社區實踐等教學形式都被她引進課堂,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她最終鎖定了包羅萬象的博物館資源。在課程開發和研究的過程中,她參閱了上百本書籍和文獻,刷遍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一學期90天的上班時間中,有60天的時間,或與學生或是自己泡在博物館中……」郭志濱對博物文化的熱情也影響到了她的團隊,她帶領團隊裡的所有老師一起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大家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建築博物館、北京古代錢幣展覽館等多家博物館深入合作,在專業學者的指導下,進行課程研發,保證課程的科學性與嚴謹性。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史家小學研發了《博「悟」課程》,該課程包括《漫步國博》系列課程和《博悟之旅》系列課程兩個課程體系,帶領學生「行走」在各個博物館中,與孩子一起在「博物」中博「悟」世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其不斷成長。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李祺瑤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