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古書難讀,學校裡的語文教育,對於文言文知識介紹的比較簡單,側重於敘事的較多,一般了解的是人物和情節。對於較為艱深的文獻解讀,是中學語文教育所不能勝任的。更不用說關涉到從古文字入手探究古代思想社會的學術研究了。
為了普及古代賢人聖哲的思想,弘揚優秀的中華文明,講求修身治國之學,培養為人處世的君子作風,有需要將那些艱深難解的古代語言翻譯為準確流暢的現代漢語。這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由如下幾個原因:
一是術業有專攻,讀者大多數不是專家,古代文獻讀不懂。
二是普通讀者即使想讀懂古代的一些文章書籍,也沒有時間自己摸索探尋。
三是文化需要普及,殿堂文化需要轉譯為民間文化。這是弘揚中華文明,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
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出現過一股古文譯白話的熱潮,各種對古代經典進行譯註翻譯的書籍層出不窮,對於普及古代文化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要把古文轉譯為白話文,並不簡單。明白是一回事,準確表達是一回事。要想準確的翻譯,不僅牽涉到理解,而且牽涉到學養。所以,由古文到白話文的翻譯並非易事。
那麼,其中有什麼標準嗎?有,這就是嚴復先生提出的信達雅。嚴復字幾道,是留洋深造過的傑出人才,曾任北京大學校長,他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文中他創造性的將原英文轉譯為中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觀點,極大的推動了當時社會思潮的進步,成為當時有志青年據以改造舊世界的有利武器。文中有導言《譯言例》一篇,其中嚴復將翻譯的標準確立為信達雅,雖然他是站在英文與中文對譯的角度總結的,但對於把古文翻譯稱文言文同樣有用。
信達雅三者密不可分,所謂信就是貼近原作者,代作者立言。達就是通達,如果句子不通順,譯了也是白譯,照樣看不懂。雅就是典雅,嚴復先生特別指出:用文言句法表達容易,用現代白話很難典雅。在這裡他特別提出了古文典雅,俗語粗俗的特點,當然這與舊知識分子接受的傳統教育也密不可分。在梁啓超之弟梁啟雄所著《荀子簡釋重印序言》指出:古今文法本不相同,加之古人簡冊契刻,物力艱難,故下筆簡約,若按古文句直接譯出,與現代語法不合,不通。若純粹用現代漢語譯出,確能明白曉暢,但未必為古人足意,就會失真。可謂是切中肯綮了。
的確,文言文的典雅來源於它的特定文法特點,若去掉這種形式,就很難體現出來了。本來很嚴肅的一個話題,換成大白話不僅索然無味,而且變得粗鄙了。語言不單單是用來交際的,她必須具有外在的形式,同一種意思,經過文言加工後表達和大白話說出來肯定是有區別的。
不僅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某些句子無法準確翻譯,僅就古文譯為白話來說,也並不容易。單字還好說,一旦進入句子層面:句序、省略、句式都是需要考慮的,這還說的是散文。若是古典詩歌,那就更難了。當把一句句古詩譯成白話時,意思是明白了,但是古詩已經死亡了。作為古典詩歌的音律節奏,含蓄委婉已被徹底打破,美是存在於形式之中的,離開了形式,那種美也就被破壞掉了,所以古詩不可翻譯。
其實,古代的翻譯被稱為訓詁。訓,就是順,用現在的話疏通古文。詁,以今言釋古語。簡言之,訓詁就是以通語(如現在的普通話)釋方言,以今語釋古語。因白話文始興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此前古書的訓詁都是以文言詞語為主流,此即為註疏章句之學。儒家的十三經就是由經和注、疏、章句組成。經為本,為源,註疏章句為枝、為流,共同形成中華文化的根苗。
最後,我們以嚴復在《天演論》開頭的一句話,作為結束,以表示先生對我國近代翻譯事業所做出的的偉大貢獻: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幾下……
更多古文知識,請關注:喜馬拉雅FM 若東細講文言 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