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俄關係曾因,兩國在近東矛盾的上升,而趨於緊張

2020-12-25 文案編輯者

與此相對立的就是首先體現在德國陸軍尤其總參謀部中的所謂主戰派,他們明顯表現出對預防性戰爭的傾向性。其基本理由便是:德國的處境在將來可能或很可能變得更加不利,首先是有侵略意圖的對手會變得更強大,因此德國應該在形勢變得更糟之前及早開戰。

他們認為,德國並非不可能速勝,及早開戰有助於爭取最大程度的速勝機會;即便及早開戰不會帶來速勝,會讓德國付出重大代價,德國如果坐等時間流逝,在遲來的戰爭中可能會更被動。尤其是,鑑於對手在變得更強大時很可能主動發難,德國及早開戰是即便痛苦但仍屬更優的選擇,該邏輯就隱含在曾在陸軍部中長期擔任要職的弗蘭茨·馮·萬德爾(Franz von Wandel)將軍的如下感想中:"我們永遠不會不為戰爭所累,但我們的敵人將不懼後果地強加給我們一場戰爭。"

主戰派還認為,德國早先曾按照預防性戰爭邏輯行事,並且獲得了成功,如今只是複製先輩的經驗。比如,施利芬在1909年指出:一旦俾斯麥看到戰爭不可避免,他就毫不猶豫地接受,也沒有通過談判去推遲戰爭的發生:在1866年,針對德國的大陸同盟已在籌劃之中,但該企圖被戰爭及時挫敗;1870年的戰爭就是一場預防性戰爭,旨在打擊對德國的威脅性包圍。

前後兩位總參謀長施利芬和毛奇都是主戰派的主要代表,按照前者的說辭:"德國身處不利境地之中。儘管它無意進行徵服,但當圖謀報復的敵人在其巢穴中等待出擊的最佳機會時,它不能靜觀。攻擊是最好的防禦,德國在必要時必須自由使用該手段。"

不論普魯士人是否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曾實施預防性戰爭,從德意志帝國建立之時起,預防性戰爭念頭在德國國內尤其軍方內部就一直存在。如第四章所述,俾斯麥也難言排除了預防性戰爭選擇。在他下野後,雖然預防性戰爭想法仍在軍方中存在,而且法俄同盟也已出現,但鑑於種種因素,比如法俄尤其俄國的戰備仍令速勝缺乏把握、德國國力在快速上升、德國與法俄的關係相對平靜、法俄協作尚顯鬆散、法俄由於受到對英矛盾的牽制也不太可能進攻德國,德國當局並無預防性戰爭打算。

該時期中也未發生以德國為主要相關方的國際危機,若有這樣的危機出現,這也可能誘使德方將開戰作為一大現實選擇。在1904年後,主戰派對開戰則顯得更迫切了。一方面,他們強調日俄戰爭後俄國的虛弱為開戰提供了良機;另一方面,他們強調德國的處境可能由於英法俄戰備的加強和相互協作的增進等而變得更不利。幾次危機在他們看來都是德國開戰的適宜機會,而他們在其中也表達了開戰意願。

如前述的第六和第七點所示,俄國因日俄戰爭所致的虛弱是非主戰派拒絕或想推遲戰爭的重要因素;但在主戰派看來,它是開戰的一大理由。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在於,主戰派強調德國未來處境很可能變得更加不利,非主戰派則如前所述帶有某種樂觀。那麼,為何有這種對國家未來處境認知上的差別?如第三章所述,導致主戰派軍人有更多不安的特殊原因至少有二。

一是,作為主管軍事問題並更多知曉他國軍事訊息的專業人士,他們更了解贏得戰爭尤其實現速勝的困難,相應地更急於在時機更有利時及早開戰。二是,或許也是更重要的一點,他們也在很大程度上受促於與軍國主義密切相關的軍方對自身職業和組織的自戀:若在形勢變得更不利前開戰,德國軍隊自然更有機會去守護戰爭的現代價值和德國軍隊的榮譽。

即便速勝不能實現,在一場長期大戰中拼死一搏也被認為勝過因對長期大戰的恐懼而怯戰退縮,從而否定戰爭的崇高價值和犧牲德國軍隊的榮譽。與德國案例大體吻合,傑克·利維(Jack levy)也點評了軍方態度對於一個國家是否發動預防性戰爭的影響:"對於預防性行動的壓力更可能來自軍方而非文官。……他們對於對本國安全的軍事威脅更敏感,更易於作出關於最壞情況的分析,更擔心軍事資產的長期性走衰,而且也許更願意訴諸極端方案以規避軍事力量的進一步走衰。儘管軍方的壓力極少單獨構成預防性軍事行動的充分條件,它可能非常近似於一個必要條件。"

在德國軍方中,總參謀部更是預防性戰爭聲音的首要淵藪,這自然也與總參謀部的負責作戰職能、對他國軍事訊息的更多了解以及相應的對外來軍事挑戰的更多敏感有關。施利芬和毛奇都是預防性戰爭的鼓動者,其身邊的軍官們也大體如此,甚至比其長官更積極,比如在1905—1910年間擔任總參謀長第一副官的威廉·馮·多梅斯。

不過,相比於在擴軍問題上的分歧,陸軍部和軍事內閣的長官們在預防性戰爭問題上與總參謀部的分歧也明顯要小,主戰聲音在他們身上也佔據上風。他們作為軍人也了解速勝的困難,也有著對自身職業和組織的自戀;對其中那些不支持大規模擴軍的軍人來說,如果不想進行大規模擴軍,適時開戰也許就是一個不得已的替代性選擇了。

主戰派並非不知曉或不理解非主戰派對開戰持保留態度的基本理由。但在他們看來,德國在將來很可能更缺乏戰勝對手的能力,更容易遭受戰事不順帶來的重大代價,法俄在將來很可能成為更嚴重的威脅,避戰情況下對外關係的前景很可能更對德國不利。他們當然也希望英國在戰時奉行中立,但不願為了謀求或等待它而遲遲避戰。他們強調英國因陸軍實力相對有限而難以在歐陸對德國構成直接的有力掣肘,也不在意英國海軍對德國的挑戰,多為陸軍成員的他們也不那麼關心德國海軍在對英戰爭中的命運。他們也認為,國內輿論對戰爭的支持和奧匈的參戰具有重大意義,但不認為這些方面的困難足以成為避戰的理由。

在1912年後,德國當局對預防性戰爭的態度又有了新變化。一方面,主戰派的聲音變得更迫切;另一方面,非主戰派的聲音在變弱:他們雖然還不能說變成了主戰派,但對戰爭的接受度上升了;換言之,他們對和平是否能夠維持或值得維持的懷疑在上升。該變化的首要原因是,在他們看來德國面臨的外來挑戰正在加強。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點。一是,雖然英德關係有所改善,但德國與法俄的關係沒有改善,總體上反而變得更脆弱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提升了德法間的對立情緒,民族主義勢力在該背景下也更多地影響了法國政府,德法關係一直較冷淡。

德俄關係則由於兩國在近東矛盾的上升而趨於緊張。若就在一戰前十年中非危機狀態下的德法關係和德俄關係而言,它們在一戰前兩年中是處於最低點。二是,盟國方面的情況愈發令德方擔憂:奧匈的頹勢未見扭轉,其生存危機在加重,義大利的忠誠度仍令人懷疑。三是,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英法俄的力量和協作看似在加強。比如,法俄協作在加強;英德關係雖有改善,但英國與法俄的協作看似也未減反增。尤其是,德國與法俄的軍力對比在德方看來正變得對己不利。法俄在一戰前兩年中推出了若干重要的戰備措施,尤其是俄國在1913年推出了大規模戰備計劃。

相關焦點

  • 俄羅斯籍僱傭兵入境事件凸顯俄白矛盾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雙方矛盾日益加深,對彼此的不信任程度將持續上升,合作的政治、經濟基礎持續弱化,兩國關係短期內難有轉圜可能。僱傭兵入境事件凸顯俄白矛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葉天樂7月29日,俄羅斯私人安保公司「華格納」33名士兵在白俄羅斯被逮捕。
  • 美土因S-400問題關係緊張之際,美新任駐土大使走馬上任
    美土因S-400問題關係緊張之際,美新任駐土大使走馬上任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19-08-15 22:25 來源
  • 普京稱俄烏是兄弟民族,烏克蘭應主動恢復兩國關係,他能如願嗎?
    因此,俄羅斯上下都期盼烏克蘭的新總統澤連斯基主動改善俄烏關係,普京更是如此,他聲稱俄羅斯願意與烏克蘭恢復兄弟關係,前提是烏克蘭主動一點,採取改善俄烏關係的有力行動。然而,由於普京對俄烏關係的錯誤定位,他的這個願望或許很難實現——俄烏兄弟關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磕磕絆絆 俄歐關係「危」中有「機」
    磕磕絆絆,俄歐關係「危」中有「機」(國際視點)  ■歐盟對俄羅斯制裁不斷加碼,有可能進一步激化俄歐之間的矛盾。  ■烏克蘭危機涉及傳統地緣政治博弈,仍將是影響俄歐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  ■俄歐在經貿、能源等領域相互倚重,也為未來雙方關係的改善創造了機會。
  • 【寰球觀察】2018年俄歐關係:低谷徘徊 前路難測
    5月,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在伊核協議問題上,俄歐持有共同立場,德法領導人1周內相繼訪問俄羅斯,俄歐關係的「堅冰」曾一度出現「消融」跡象。有評論稱,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一定程度上迫使歐洲採取更加靈活、多元的外交政策,包括緩和對俄關係。
  • 俄西關係:局部改善 困難猶在
    還有,普京修憲,將以往任期清零,也進一步加深了西方對俄成見,為俄西關係融冰製造了新障礙。從雙邊關係層面看,俄羅斯對美國和歐洲外交多呈現起伏不定之勢,體現了俄西矛盾之深,緩和之脆弱。對美外交,重置艱難2020年年初以來,俄美關係曾一度出現回暖跡象。川普擺脫「通俄門」的束縛,與普京多次通話。兩國在抗疫、穩定石油市場等方面展開積極合作。
  • 德法聯合制裁俄羅斯?俄外長:來,我們聊聊
    編輯:堅果 審稿:悠悠 近日德法兩國與俄羅斯的關係突然發生了轉變,就在本月七號,法德兩國直接問責俄羅斯參與了納瓦利內事件,並要求俄羅斯對這件事負責,他們認為俄羅斯參與了此次事件,並具有一定的責任
  • 德媒批俄二戰紀念活動遭怒罵,俄議員:這是在幹涉俄主權事務
    但在這一紀念日來臨前夕,德媒卻發表文章,宣稱俄羅斯政府試圖濫用民眾對此事的記憶,遭到俄羅斯社會異口同聲的譴責。「德國開始教導俄羅斯如何紀念解除封鎖75周年。」俄羅斯《觀點報》27日以此為題報導稱,德國《南德意志報》26日發表署名文章稱,把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受害者塑造為英雄,並進行頌揚是危險的。俄羅斯政府試圖濫用民眾對列寧格勒封鎖的記憶。
  • 必須修復俄德關係!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內容是俄羅斯官方發布的,普京總統和默克爾總理是否還討論了其他話題,尤其是對兩國關係造成重大影響的「納瓦爾尼中毒事件」,並不清楚,即便是俄羅斯官方發布的消息,普京總統和默克爾總理在烏克蘭問題和共同對抗新冠疫情問題上,究竟談到了什麼程度,也沒有提及。
  • 時隔三年,「諾曼第模式」俄烏德法四國峰會又來了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若有必要將與每位出席峰會的領導人舉行會談;俄羅斯方面稱,有計劃舉行俄烏兩國領導人雙邊會談;德國方面則表示,總理默克爾將分別與普京、澤連斯基舉行雙邊會談。「諾曼第模式」四國峰會創立於2014年6月,法國當時借紀念諾曼第登陸70周年的機會,邀請俄羅斯、烏克蘭、德國領導人在諾曼第就烏克蘭局勢進行了首次磋商。此後,四國也曾多次舉行各層級磋商。
  • 德法欲就納瓦利內事件「揮棒」 俄斥「不可接受」
    德國和法國外交部長7日說,鑑於俄羅斯迄今未就俄反對派人士阿列克謝·納瓦利內事件給出「可信」說法,德法將聯手推動歐洲聯盟制裁俄羅斯。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回應,德法兩國的指責「令人無法接受」,是「威脅和恐嚇」俄方。
  • 俄中兩國是否會深度合作,「反擊」美國,我們拭目以待
    總的來說國與國之間,最重要的是利益,只要利益不衝突那兩國之間就可以友好相處,曾有報導說歐盟將追隨美國對俄羅斯進行新一輪制裁事項,此前,就因「刻赤海峽」事件的發生,美國開始對俄開始進行制裁,並提議俄羅斯銀行以及俄國境外液化氣天然氣項目等實施裁決。事實上歐盟官方曾透露過可能會對俄實施制裁,且並不是各國單方面行動,而是整個歐盟國家。
  • 俄媒:俄德兩國領導人討論納卡地區局勢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2月8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討論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的局勢,俄方向德方通報了俄維和部隊行動情況,以及為結束敵對行動所做出的努力。
  • 專訪盧賈寧:俄中政治關係處在「最高發展水平」
    新華網莫斯科11月18日電 (記者謝榮 童師群 海洋)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即將訪問俄羅斯前夕,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第一副所長盧賈寧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俄羅斯和中國關係,尤其是兩國政治關係,現在處在最高發展水平」,「俄中兩國政治家、學者和外交官的任務是要努力長期保持兩國關係發展的高水平」。
  • 試析俄芬關係中的卡累利阿問題
    卡累利阿問題對俄芬關係未來走向有著重要影響。但從俄芬兩國的態度來看,卡累利阿問題依舊會維持現狀。梁英超,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作者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俄羅斯與芬蘭在歷史上頗有淵源。芬蘭人自東斯拉夫人開始在俄羅斯平原上分布開來之時起就是他們的鄰居。歷史上芬蘭被瑞典統治了6個世紀,被沙皇俄國管轄了108年。
  • 如果沒有美國參與二戰,德、俄兩國單挑,誰會笑到最後?
    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因為一戰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且還產生了很多新的矛盾,也產生了不同的矛盾。同時,西方國家長期堅持的一種策略,大概意思就是對別國的侵略不以為意,以縱容犧牲別國為代價而發展本國的這樣一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西方有野心的國家的侵略與擴張,在客觀上也加劇了該戰爭的爆發。
  •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都是英法兩國聯合打德國?
    德國崛起後,綜合國力遠超英法兩國。德國人嚴重不滿意英、法獨享全世界分配權,它也想參與分蛋糕。這樣一來,德國和英、法也就起了矛盾。按常理來說,小弟敢挑釁大哥,這是要找死的節奏啊!但是德國崛起的太快了,無論是工業化的先進化程度,還是工業總量,都已經遠超英、法兩國的總和。也就是說,英、法作為兩大扛把子,已經鎮不住小弟了。那麼,鎮不住了怎麼辦?
  • 俄外長突然打響反制第一槍,德法瞬間方寸大亂
    在包括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局長在內的多名俄政府高官被歐盟制裁後,普京不再心慈手軟,突然命令俄外長打響反制第一槍,讓德國、法國瞬間方寸大亂。 此次普京突然的回擊是打了德法兩國一個措手不及,他命令俄外長宣布:作為對歐盟制裁俄官員行為的「回報」,我們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制裁德國、法國的多名官員,並且會立即向歐洲各國發出通知
  • 「大熊貓是俄中兩國人民友誼的見證」
    此次赴俄的雄性大熊貓寶寶「如意」,2016年7月31日出生於雅安碧峰峽基地,雌性大熊貓寶寶「丁丁」2017年7月30日出生於臥龍神樹坪基地。憨態可掬、性格迥異的兩個頑皮寶寶,還未動身就在俄羅斯引發了轟動效應。  「大熊貓選定了」「大熊貓出發了」「大熊貓到了」「大熊貓很健康」「大熊貓很快就與民眾見面」……今年以來,俄羅斯的各大媒體幾乎全程跟蹤兩隻大熊貓的動向。
  • 日韓半導體爭端一年後摩擦再起,兩國關係再陷「戰後最差」?
    共同社稱,如果韓國變賣日企資產,日本予以反制,日韓關係將惡化至二戰後最差局面。「戰後最差」、「史上最壞境地」、「建交以來最糟局面」,近兩年來日韓關係被頻頻冠以這樣的評價,二戰強徵勞工案的糾紛是矛盾升級的核心之一,雙方糾纏不清,恐陷入報復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