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說過《怪誕行為學》?知不知道「行為經濟學」該作何解釋?「非理性」是種什麼樣的力量?或許,他能給出答案——
| 丹·艾瑞裡 Dan Ariely
杜克大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教授
杜克大學前瞻中心創辦人和負責人
丹·艾瑞裡是全球範圍內最有影響力的行為經濟學家。他的學術造詣早已獲得學術界的一致認可,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力候選人。他的影響力覆蓋了政界、商界以及藝術界,在社交網絡上的追隨者更是高達幾百萬人。
2013年,45歲的丹·艾瑞裡被彭博商業周刊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位思想家之一」。他在 TED 的演講,有超過780萬次的點擊。他的經典著作《怪誕行為學》、《怪誕行為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和《怪誕行為學3:非理性的你》均列為《紐約時報》的暢銷書目,得到了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讚賞和強烈推薦。
對!
這位「認真、科學地賣萌」的行為經濟學家
將於2019年1月20日作客復旦管院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預約
|《怪誕行為學5:理智與金錢》
作者:[美] 丹·艾瑞裡 [美] 傑夫·克萊斯勒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付款之痛」背後的行為學動機是什麼?
明明過去已經多花了很多錢,為什麼之後在購買同一件產品時,依然理所當然地願意為它多掏錢?
度假時願意花4美元買的汽水,為什麼在社區商店,我們覺得賣1美元都貴?
這是「怪誕行為學」系列作者丹·艾瑞裡的新作。一個接一個的「剁手節」讓人們在花錢時越來越衝動,我們在做與錢有關的決策時,犯過哪些錯誤,如何做出更明智的消費決策?另一方面,對於商家而言,理解消費者非理性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也將有助於其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從而獲得更好的財務回報。
沿襲一貫的幽默、怪誕的風格,新書幫助讀者在一個個場景故事中更好地思考和享受自己的生活。
書 摘
付款之痛,正如字面意思所顯示的那樣,指的是我們在給某些事物付款時所經歷的某種心理之痛。這一概念由特雷森·普雷勒克和喬治·勒文施泰因在他們的論文《紅與黑:儲蓄與債務的心理帳戶》中率先提出。
我們熟知各種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被蜜蜂蜇了一下的痛,被針刺了一下的痛,長期慢性疼痛,以及一顆破碎的心所承受的痛。而付款之痛,是我們在考慮掏錢時所感受到的情緒。這種痛苦並非源於消費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消費的思考。我們想得越多,這種痛苦也就越明顯。如果我們碰巧一邊想著付款,一邊消費了某樣事物,那麼付款之痛就會給整段經歷蒙上一層黯淡的色彩,讓它變得一點都不快樂。
「付款之痛」這個概念建立在由消費引起的不快與悲傷之上,不過最近,神經影像和核磁共振成像研究顯示,這種痛實際上還會刺激大腦中的某些區域,讓人產生生理上的痛苦。越高昂的價格,對那些大腦機能的刺激強度也就越高,但也不是只有高價才會引起痛苦,任何一種價格都會,甚至在我們放棄某樣東西的時候,也能感受到某種痛苦。
付款之痛本應該讓我們停止痛苦的消費決策。但事與願違,它並沒有終結痛苦,我們反而在信用卡等金融「服務」的幫助下,想出了各種辦法來減少痛苦。使用信用卡、電子錢包和自動付款,就像戴上了沒什麼用的「財務頭盔」。我們宛如庸醫一般,只去治療症狀(痛苦),而非根除隱藏其中的病源(付款)。
這是影響我們對財務決策的評估方式的重大錯誤之一。
付款之痛源於兩個獨特的因素。第一個,是錢離開錢包與消費已購買的東西,這兩件事之間的時間差。第二個,是我們對付款本身的關注。公式是:付款之痛=時間+關注。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生活免於遭受付款之痛?而這種逃避又會對我們的金錢觀產生怎樣的影響?其實,只要去做和引起痛苦相對立的事就行。我們可以延長付款和消費這兩者之間的時間差,降低對付款的關注。針對時間和關注。
在《怪誕行為學》中,丹·艾瑞裡說過:
「我們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會失去什麼,而不是會得到什麼。」
「免費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引誘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間掙扎——並引導我們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看過你的2018年度帳單了麼,
有哪些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消費經歷?
歡迎在文末給我們留言
留言獲贊數最高的5位
將獲得由中信出版集團特別提供的
《怪誕行為學5:理智與金錢》
活動截止時間:2019年1月2日10:00
主講:丹·艾瑞裡 Dan Ariely
主題:Behavioral Tech - The Next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行為科技——創新突破下一站
時間:2019年1月20日
地點:復旦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