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行為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021-02-15 找不到句點的詩篇

哈嘍,你們的老鴿鴿回來咯!天冷人懶不想更公眾號,強迫自己看書也進展緩慢,但我終究還是又看完了一本不錯的書,分享給大家——《怪誕行為學》。

如果要說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收穫,那就是細心觀察身邊的現象,分析其合理性,越是「怪誕」的現象,背後越是隱藏著「驚天秘密」。

老規矩,先上書摘和思考,最後會分享一個我最近有點小驕傲的收穫,嘻嘻。

1 / 比較還是不比較?

人們很少作不加對比的選擇。我們的心裡並沒有一個「內部價值計量器」,告訴我們某種物品真正的價值是多少。相反,我們關注的是這種物品與其他物品的相對優劣,以此來估算其價值。

看到這段話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定價策略、價格錨定之類的概念,確實,人們對某種物品的真正價值是沒有明確概念的,但是有了兩件物品(同類),就有了比較,也就有了優劣,所以定價的時候往往採用三檔價位,或者量大更便宜,來給用戶創造比較的場景,從而選出我們希望用戶做的選擇。

但我也想到另一個場景,就是我們做訂閱頁面的時候,往往傾向於只給用戶一個定價,因為比較意味著思考,思考意味著更長的決策時間,用戶可能會猶豫,甚至離開,所以不讓用戶想,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另一個想法是關於價格本身,同樣是周訂閱,有的競品2.99,有的4.99,還有的9.99,我們是不是要取個中間值4.99,或者直接用最低價2.99呢?並不需要,因為信息不對稱。用戶往往是看到廣告,或者在App Store搜索找到的app,一般只會下一個,這個沒滿足需求才會再看看同類app;一口氣下三四個甚至七八上十個同類app的,除了產品經理,我想不到還有誰。

2 / 為什麼健身app最後輸入身高體重?

社會保險號在本實驗中成為錨,是因為我們想用它來進行實驗而已。我們也完全可以採用當前溫度的數值或者廠家建議零售價作為錨。實際上,任何問題都可以創造出錨來。這看起來理性嗎?當然不,但我們就是這樣的——說到底,我們也是一群幼鵝。

這段也是講錨定的,結合我之前的調研,我想到了兩類app的例子:一類是健身app,在正式進入app之前,會有一系列的引導問題(健身目的、頻率、強度、喜歡的運動類型等),引導的最後一頁,普遍是填身高體重。

最後寫的身高和體重,身高的單位是cm,體重的單位是kg,於是用戶就分別寫了一個三位數和一個兩位數的數字,就像保險號後兩位更大的實驗對象會給出更高的定價,寫了三位數和兩位數的用戶,在引導頁結束之後,看到9.99/周的定價,也會傾向於認為這個價格便宜,從而更願意訂閱

當然,一系列引導問題(包括身高體重)還有其他的好處:增加用戶的沉沒成本、強化目標樹立預期、體現定製化的價值感等。

另一類app是睡眠追蹤類的,它們會在引導頁最後,讓用戶設置一個入睡提醒的時間,一般用戶會設置10點到12點之間的時間,更心機的app會採用24小時制,讓用戶選擇22點或24點,同樣是一個比較大的數字(和4.99或者9.99每周的訂閱價格比)。

3 / 培養消費習慣

我們可以從認識自己的脆弱開始。比如你打算買一個超薄手機,或者是每天一杯4美元的極品咖啡。你可以首先從質疑這種習慣開始。它是怎麼開始的?同時,問一下自己,你能從中獲取多大的快感。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預期的那麼大?你能不能把預算壓低一點,更好地把省下的錢用在別處?事實上,你做一切事情都應該進行自我訓練,質疑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我們還應該特別關注我們所作的首次決定,它在日後能形成一長串的其他決定(關於衣服、食品等)。它表面上看來只是個一次性的決定,對後來不會有多大影響;但是事實上首次決定的威力可能如此巨大,它的長期效應會滲透到未來我們所作的很多決定裡。

這段引用有點長,但它揭示了很多訂閱都有3天免費試用的原因:低成本開始,持續刺激養成習慣。當用戶有了習慣,就會離不開對應的服務,從而開始一輪又一輪訂閱(當然也有可能是試訂閱之後忘記了取消,哈哈)。

同樣的道理也出現在優惠券和補貼上,因為首次決定是那麼重要,所以少賺、甚至虧本,讓用戶第一次做出決定,未來的錢,是可以賺回來的。

如何反套路,作者也說的很清楚:要格外關注自己的首次決定,考慮的不是這次做了會有什麼後果,而是未來做多次、持續做的後果是否可以接受

聯想到自己買化妝品、護膚品,最開始是覺得要獎勵自己、對自己好一點,開始用進口貴价,第一次的決定可能是過生日或者拿到了項目獎金,但只是一次,我就再也回不到國貨平價了。慶幸的是,這些支出我還是可以cover的,但我前段時間確實有了買包的想法,看了這本書,我忍住了,真好。

4 / 機會太多而眼花繚亂

在現代民主制度下,困擾人們的不是缺乏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令人眼花繚亂。

這條是一個反思。最近確實有些心浮氣躁,不能沉下心來做事。聽到看到各種網際網路35歲甚至30歲的焦慮,女性職場歧視,機器替代人工.我就陷入了自我懷疑和對未來的擔憂之中。

不論我們如何吐槽現在的不公平、內卷,不能否認的是我們整體的生活水平是在不斷的進步之中的,我們擁有的選擇是比十年、二十年以前更多的。

選擇多意味著更廣的發展空間,但也因為更多更廣,我們會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能腳踏實地地做好手上的事,徘徊於幾扇門之間。

所以,還是要過好當下,留一個Plan B以防萬一,剩下的門主動關上,剩下的退路不要總想,少一些幹擾,多一些專注

5 / 彩蛋:我的一次成功實踐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是思維上的,觀察——分析——探索,對看到的現象保有好奇心。

我在設計遊戲關卡的時候,有一個兩難的選擇:一開始就把最好、最完整的體驗給到用戶;還是給用戶一個體驗升級的梯度,漸入佳境。

在體驗競品的時候,看到很多競品都採用了前面關卡很簡單,一關一關逐漸增加功能和要素的方式,這樣用戶能感受到變化,不那麼容易感到boring;但我確實也擔心這種方式是否會一開始讓用戶失望,造成較大的流失。

兩方面的分析都有道理,但那麼多競品都這麼做,存在即合理,我選擇通過AB Test驗證。通過數據驗證發現,給用戶漸入佳境的體驗,對用戶生命周期延長的價值,是顯著高於一開始就給用戶最好最全的體驗,減少第一步用戶流失的價值的。

我的小驕傲是,通過我的好奇心和實驗探索,將用戶的人均看廣告數提升了2個,這對於每天幾萬新增用戶的app來說,可以增加不少收入。

要永遠保持好奇心吶!

相關焦點

  • 深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從《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同一聲驚雷,破除了長久以來的「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堅實思想,特別是哲學思想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人們稱道、傳頌,作為一種解放思想的口號,深入人心。上到老下到小,都能對這一哲學原理作一番精彩評論。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全文)
    (本文原載於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   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革命導師們不僅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親自作出了用實踐去檢驗一切理論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論的光輝榜樣。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待他們所共同創造的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文獻《共產黨宣言》的態度,就是許多事例當中的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八四八年《宣言》發表後,在四十五年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實踐來檢驗它。《宣言》的七篇序言,詳細地記載了這個事實。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事隔近40年了,有一位教授舊事重提,他說:1978年《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提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命題,在學理上是荒唐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這位教授的觀點,似乎很新穎、有突破,確實也有一些群友支持他,另一些群友感到困惑。我仔細想了一下,覺得今天重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否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檢驗真理還有什麼其他的新標準嗎?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典,收藏)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大家對課本學到的知識都完全相信嗎?有的同學就產生這樣的疑惑,衰衰認為如果自己不親自實踐,就不能確定所學到的是對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衰衰是如何檢驗真理的吧!衰漫畫:教科書上講的就一定對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今天應如何解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這篇長達8000字的文章鮮明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歷史印跡。  粉碎「四人幫」後,「兩個凡是」仍然佔統治地位,文革以來的「左」傾錯誤依然在延續。
  • 英語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英語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中國文盲,不懂語法,漢語也是對答如流;一個英國文盲,從沒學過語法,英語也是對答如流。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光說不練假把式。那些整天叫嚷著英語語法學不好,英語就學不好的英語培訓機構,其實良心大壞,語法學不好還勵志或雞湯的機構,感覺就是些水貨英語教師。
  • 發現無錫 | 胡福明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文章標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就是在醫院誕生的。8月底,洋洋灑洋8000字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幾經修改後終於成文。9月初,胡福明將這篇文章寄給了《光明日報》哲學組組長王強華。兩人相識於1997年春江蘇省委黨校召開的理論座談會。當時胡福明在會上作了「誰反對唯生產力論就是反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言,王強華告訴他,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和他的看法相同,並向他約稿。
  • 每經專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作者胡福明:《實踐是...
    雖然年事已高,但只要一談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誕生的全過程,胡老的聲音就變得鏗鏘有力。歷史在他的敘述中變得鮮活起來,這不僅是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史,也是中國人共同見證的一段大歷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應時代的要求產生NBD:到了1978年,您為何會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產生的全過程是怎樣的?胡福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是應時代的要求而產生,這是非常明確的。
  • 《光明日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回想從正式從學校出來已經快三個月了,之前在學校裡面也聽說過,在社會上學習的東西遠比在學校裡面的要多,在學校裡面學習的是一種理論,而在社會則是一種實踐,用之前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撰稿之一孫長江逝世
    (原標題:孫長江逝世,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撰稿人之一)
  • 重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年初,我們制定了本集團今年的基本策略是「集中力量辦要事」,如何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找準「要事」、辦好「要事」,有必要重溫第三三二期旭日之聲所介紹和引用的主題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胡福明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病房走廊寫提綱
    1978年5月11日,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如同一聲春雷,掀起了全國對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思想解放的閘門,在經歷了灰暗後,從那天打開了。改革開放40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同一個標識,成為醒目的歷史註腳。
  • 王強華:我見證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內幕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胡福明的原稿和《光明日報》歷次改稿雖然均無「唯一標準」的提法,但原稿的基本意思,與「唯一」是一致的:「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引毛主席的話)」,「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不能在思維的範圍內解決,不能靠理論爭論解決,只能靠社會實踐的檢驗來解決,等等」。
  • 42年前,著名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作者是何人?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首先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當日,新華社轉發了這篇文章。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稿修改紀事 胡耀邦第一次審閱的...
    近日,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將珍藏一生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胡耀邦同志第一次審閱稿捐贈給了胡耀邦同志紀念館。與此同時,沈寶祥還捐贈了數件與文稿互相印證的書籍、文稿及照片等,讓人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出爐的前因後果有了一條清晰的脈絡。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者:寫時已準備坐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掀起全國範圍內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是為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先聲  胡福明:寫文章時已準備坐牢  今天的胡福明已經滿頭白髮,但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仍是他最關注的時代話題。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選入統編新教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選入統編新教材 原標題:   記者從27日上午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9年秋季學期即將拉開帷幕,在新的學期,不少孩子們將拿到全新的教材。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助力苟晶尋找光明就是助力兩個一百年
    學成文武術,貨賣帝王家。兒女護家忠臣衛國,家國有難匹夫有責,書生意氣浴血青春,戰地悲歌可歌可泣。千古神州歷久銘心,科舉有功。經典,傳承記憶教化未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讀書,遇到更好的自己,解放思想民族復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助力苟晶尋找光明就是助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