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們制定了本集團今年的基本策略是「集中力量辦要事」,如何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找準「要事」、辦好「要事」,有必要重溫第三三二期旭日之聲所介紹和引用的主題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下簡稱《標準》。
首先,需要堅持實踐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當下的實踐是最重要的。
《標準》一文認為:「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是經過不斷實踐的檢驗糾正了其不完全性」,先哲們也指出:「沒有結束的真理,只有在不斷實踐中認識的真理」。
現在我們遇到的困難,是因為以前的因素改變所致。應對變化的方法是什麼?那就是要「不斷地研究新事物、新問題」。現代企業管理強調:「順勢、借勢、蓄勢、造勢」,勢就是客觀形勢。只有明勢,才能謀勢。如何謀勢?講求明方向、懂策略以及制定相關的政策。
其次,允許實踐、敢於實踐,沒有實踐的持續,也就沒有理論的發展。
《標準》強調:「人的思維的客觀真理性,是一個實踐問題;正是實踐,也只有實踐,才能夠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
鴕鳥在遇到危險時,會把自己頭埋藏起來,看不見即安全;冬天來了,一些動物選擇冬眠,睡著了就不管了。得過且過不是積極實踐的表現。大成就者告訴我們:「當自己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有錯誤時,須得善於改正,以適合於新的情況的變化」。
《道德經》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可以被信賴的意見,通常是不美麗的,而美麗的意見,往往是不值得信賴的。俗語亦說:「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我們需要,「放下我執」,「放下偏見」地聽取、研究實踐意見,要謹防「所知障」。
再次,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既要強調實踐檢驗理論,也要重視理論指導實踐。
堅持實踐標準,不會削弱理論的意義。企業管理也是一樣,強調研究經營管理的實際,並不會削弱企業的領導力,相反,實際把握得愈充分,愈能「對症下藥」。以前,我們「撒網」容易抓到魚,現在難了。怎麼辦?研究漁情變化,用科技方法知道魚類集中地,從而往該區撒網捕魚,捕魚行業才能經營下去,除此以外別無它法。《華嚴經》講「信、解、行、證」,也是要在「行」即實踐中去體驗解證,並可以從中增強信念和信心。「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是最大,最正確的,所以能夠成為最大和最正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最後,實踐是千千萬萬人的實踐,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企業。
《標準》指出:「千百萬人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才能顯示真理巨大的生命力」。即,實踐不是哪一個人的實踐,是大量企業,大量人的共同實踐,實踐是「群眾路線」下的實踐。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局限的視野和能力;愈多人的實踐才愈接近客觀全貌。
實踐也不會天然就產生真理。基層靠近實踐,卻會偏頗;領導有能力整合,卻常遠離實踐。怎麼辦呢?那就要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好的領導,要能從大量報告中,大量的數據中,分析、篩選、精簡,聽出「勢」,找到「法」。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局外人,大家在一起,一道奮鬥,或者有機會找到方法,找到出路。各位同事,我們正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有責任心和膽略,敢於參與新實踐、研究新問題、找到新方法,只有這樣,才是我們共同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