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稿修改紀事 胡耀邦第一次審閱的...

2020-12-10 瀏陽網

對於近日新收藏的這件珍貴文物,胡耀邦同志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王利英表示其意義非凡。

「這篇由胡耀邦同志親自審閱的文稿,現在交由你們來保管與珍藏,這也是它的一個好去處。」近日,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將珍藏一生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胡耀邦同志第一次審閱稿捐贈給了胡耀邦同志紀念館。與此同時,沈寶祥還捐贈了數件與文稿互相印證的書籍、文稿及照片等,讓人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出爐的前因後果有了一條清晰的脈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觀點是胡耀邦同志一直都為之踐行的真理,目前這份由他親筆審閱的文稿能成為我們的館藏文物,其意義非同小可。」對於近日新收藏的這件珍貴文物,胡耀邦同志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表示,不僅可以透過文稿回溯歷史,同時也可以從胡耀邦同志的審閱過程看出其認真、嚴謹的一面。目前,這件文物雖還不曾被定級,但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文/圖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歐陽穩江

八旬教授捐出珍藏一生的審閱稿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胡耀邦同志第一次審閱的紙張,微微泛黃,顯示出其年代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早已經為大家所熟知,成為人們觀察事物、判斷是非的根本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著名的文章最初發表於《理論動態》第60期(1978年5月10日出版),《光明日報》於5月11日公開發表此文,署名為「本報特約評論員」。

這篇文章由何人所寫?究竟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經由胡耀邦同志審閱之時,又做過什麼樣的親筆修改?9月11日,記者在胡耀邦同志紀念館看到了這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胡耀邦同志第一次審閱的文稿——

一疊普通的A4紙,微微泛黃的頁面顯示著它的時代感,六千餘字的長文共計12頁——這便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發表前由胡耀邦審閱的第一次審閱稿。與第一次審閱稿擺放在一起的,還有多份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相關的資料,它們或是文件,或是書籍、照片,其中甚至有一些留存久遠的筆記所拍成的照片。

「這些都是沈教授用畢生精力所收集整理的,雖有不舍,但他還是很慷慨地送給了瀏陽。」一直以來,胡耀邦同志紀念館都與沈寶祥有著密切的聯繫。今年8月中旬,胡耀邦同志紀念館負責文物管理的工作人員王利英與同事一起前往北京,接受了這批捐贈。臨走之前,88歲的沈寶祥將這些寶貝移交給了他們,並一直送到了院門外。眼中的那份戀戀不捨,一如看著心愛的孩子遠行,可分明又是另一種期盼——他希望這些翔實的資料能夠豐富胡耀邦同志紀念館的館藏,更希望觀眾能夠從陳列中感受胡耀邦同志豐滿的一生。

「《理論動態》曾是中央黨校的內部刊物,是胡耀邦到中央黨校工作後親自創辦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首先發在《理論動態》上……這都不是偶然的。」除了資料外,一本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沈寶祥著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始末》顯得格外醒目。在書中的《序言》部分,沈寶祥披露了自己經歷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1978年引起全國範圍大討論的過程,曾擔任過《理論動態》編輯的他為什麼要將這一歷史過程如實地記載下來,又為什麼要將之作為一項科研課題來做。

從1987年開始醞釀、收集資料,到1997年方才成就這40萬字的書稿。十年磨一劍,十個寒暑,沈寶祥除了以回憶的方式撰寫了當年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過程外,也訪問了討論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當事人。為此,他曾向100多位當年在中央黨校學習的領導幹部發函,請他們回憶當時討論的過程以及回去落實的情況。

「當我見到那些不準確不全面的文字後,我意識到要將這一段歷史如實地記載下來,這是我們對歷史、對後人承擔的一項責任。我們無權推脫這項歷史責任……」在書中,沈寶祥動情地寫道。與將畢生珍藏的寶貝捐瀏陽一樣,這位親歷過這段歷史的老人將這份殷殷厚望寄托在了文字之中。

胡耀邦在稿紙上將錯別字都改了

「事實上,胡耀邦同志曾兩次審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我們看到的這份是他的第一次審閱稿。第二次審閱稿,也就是最後定稿,胡耀邦同志並不曾留下筆跡,僅口述意見,由沈寶祥教授在稿件上進行記錄。因此第一次留有胡耀邦同志筆跡的審閱稿,其珍貴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小心翼翼地打開文稿,王利英開始細細地講解這件文物。

在文稿的第一頁上,正文之上留下了不少的空白。空白之處的文字,為三種不同顏色的筆跡。其中第一處筆跡顏色稍淺,只有簡單的一句話:「送耀邦同志審閱。準備五月十日《動態》用稿。」第二處筆跡稍深的話則為「其中又有些修改,『統』在一起,迅速退改一次。然後送哲學教研室韓樹英、吳秉元、馬清健三同志各一份。送耿立一份。外送龔育之一份。孫在電話上同龔聯繫一下,務請他細閱提出建議。請他們撥冗閱讀,四號把意見收集起來。吳四月三日。」(均為審閱稿上批註的原文)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處意見中的「耀邦」二字下方,用黑色筆圈了一個圈圈。而「四月三日」,應該是「五月三日」的誤筆。

「據沈教授的回憶,『耀邦』二字下面的圈是胡耀邦同志根據他的批閱習慣所畫的,表示他已經認真審閱了。此外在第3頁倒數第2行修改了一個標點,在第10頁改了一個錯別字,將『繼』字改為了『斷』字。這個小細節也可以說明,胡耀邦同志既看重文章的觀點與格局,同樣也有著連標點與錯別字都不放過的細緻。」常年與胡耀邦同志的相關文物打交道,王利英感慨地表示:每一件看似平常的物件,都隱藏著諸多與胡耀邦相關的生動故事。

「在胡耀邦同志第一次審閱稿的末尾,括號說明該文由光明日報社供稿。後來這篇重要的文章之所以署名為『本報特約評論員』,是因為它集結了眾人的智慧。」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的發表而引發的。關於這篇重要文章的撰寫、修改、定稿等情況,長久以來為大家所關注。除了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始末》一書中解釋了來龍去脈外,對胡耀邦同志的第一次審閱稿,沈寶祥特意在2019年8月3日寫下近千字的說明。

據沈寶祥表示,根據種種資料佐證,他判斷這篇文章於1978年4月27日在胡福明等人文章的基礎上經由孫長江改寫,吳江(時任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加以修改然後送印刷廠排出清樣,再送給胡耀邦同志審閱的。胡耀邦同志於4月29日或5月1日審閱後於5月2日退回到中央黨校。吳江於5月3日修改並寫了批語,再送到了孫長江處。其中「送耀邦同志審閱。準備五月十日《動態》用稿。」一行字為時任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組行政秘書科長劉立中的筆跡,另一處筆跡則是吳江的筆跡。

「第一次胡耀邦同志進行了兩處修改,並在自己的名字下畫圈,第二次只是提了兩處修改意見並徵詢了大家的意見卻未曾在定稿上留下筆跡。」據沈寶祥回憶,1978年5月6日下午,胡耀邦在北京富強胡同家中召開理論動態組會議,會前,孫長江將他再次修改的文稿交與自己,讓他請胡耀邦同志再次審閱。胡耀邦同志接過文稿埋頭審閱後,表示這篇文章可以了,沈寶祥則按照胡耀邦的說法進行了記錄,由此,這篇重要的文章幾天後也就與讀者見面,並引發了全國大範圍討論。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

相關焦點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撰稿之一孫長江逝世
    (原標題:孫長江逝世,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撰稿人之一)
  • 紀念胡耀邦105周年誕辰丨陳侃章:歷史地看待「真理標準討論」問題
    ,孫一度將題目改成《實踐是檢驗真理、檢驗路線的唯一標準》,但吳江認為,仍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題目為好,不宜再作其他改動。據吳江說,這「唯一」兩字取自列寧「理論的符合於現實是理論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吳江同時指出,這句話在過去的書籍和文章中時有出現,並非他們創造,不必把「唯一」兩字說得神乎其神。由此可見,「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問題由中央黨校第一次以講稿和文字形式提出討論。
  • 王強華:我見證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內幕
    「只有」「只能」的涵義,也就是「唯一」意思,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王強華和馬沛文以及哲學組的幾位同志,都覺得需要更明確地強調實踐檢驗真理的「唯一性」。因為,如果不強調「實踐」是「唯一」的標準,就會把本來是需要由實踐來檢驗的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也說成檢驗的標準。
  • 「真理標準」十易其稿 胡耀邦親自審定刊發(圖)
    時任《光明日報》哲學組組長的王強華至今保存著一份從原稿抄下來的摘要,內容是《光明日報》的編輯對文章作的修改:"他們(馬克思和恩格斯)並不認為凡是自己講過的話都是真理,也不認為凡是自己的結論都要維護。他們處處以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學說,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者:寫時已準備坐牢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首先發表經胡耀邦同志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掀起全國範圍內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是為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先聲  胡福明:寫文章時已準備坐牢  今天的胡福明已經滿頭白髮,但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仍是他最關注的時代話題。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革命導師們不僅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親自作出了用實踐去檢驗一切理論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論的光輝榜樣。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待他們所共同創造的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文獻《共產黨宣言》的態度,就是許多事例當中的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八四八年《宣言》發表後,在四十五年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實踐來檢驗它。《宣言》的七篇序言,詳細地記載了這個事實。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全文)
    (本文原載於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   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典,收藏)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
  • 深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從《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同一聲驚雷,破除了長久以來的「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堅實思想,特別是哲學思想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人們稱道、傳頌,作為一種解放思想的口號,深入人心。上到老下到小,都能對這一哲學原理作一番精彩評論。
  • 發現無錫 | 胡福明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文章標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就是在醫院誕生的。8月底,洋洋灑洋8000字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幾經修改後終於成文。9月初,胡福明將這篇文章寄給了《光明日報》哲學組組長王強華。兩人相識於1997年春江蘇省委黨校召開的理論座談會。當時胡福明在會上作了「誰反對唯生產力論就是反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言,王強華告訴他,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和他的看法相同,並向他約稿。
  • 專訪|親歷真理標準大討論,沈寶祥:這場討論造就了歷史轉折
    它使剛從「文化大革命」中走出的中國擺脫極「左」的思想束縛,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為中國邁向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它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直至1991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都是我國廣大高中學生必讀課文之一,被稱為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普及教育」。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事隔近40年了,有一位教授舊事重提,他說:1978年《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提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命題,在學理上是荒唐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這位教授的觀點,似乎很新穎、有突破,確實也有一些群友支持他,另一些群友感到困惑。我仔細想了一下,覺得今天重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否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檢驗真理還有什麼其他的新標準嗎?
  • 42年前,著名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作者是何人?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首先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當日,新華社轉發了這篇文章。
  • 每經專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作者胡福明:《實踐是...
    雖然年事已高,但只要一談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誕生的全過程,胡老的聲音就變得鏗鏘有力。歷史在他的敘述中變得鮮活起來,這不僅是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史,也是中國人共同見證的一段大歷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應時代的要求產生NBD:到了1978年,您為何會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產生的全過程是怎樣的?胡福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是應時代的要求而產生,這是非常明確的。
  • 今天應如何解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這篇長達8000字的文章鮮明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歷史印跡。  粉碎「四人幫」後,「兩個凡是」仍然佔統治地位,文革以來的「左」傾錯誤依然在延續。
  • 胡福明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病房走廊寫提綱
    1978年5月11日,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如同一聲春雷,掀起了全國對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思想解放的閘門,在經歷了灰暗後,從那天打開了。改革開放40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同一個標識,成為醒目的歷史註腳。
  • 程冠軍:月湧大江流——讀《吳江文稿》,憶吳江先生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鬥爭中,吳江遵照胡耀邦的指示,組織中央黨校的理論班子對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的撰寫、修改,並由他提議將文章的標題由原來的 《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改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吳江說,「唯一」二字他是採自列寧。
  • 重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年初,我們制定了本集團今年的基本策略是「集中力量辦要事」,如何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找準「要事」、辦好「要事」,有必要重溫第三三二期旭日之聲所介紹和引用的主題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親歷者解讀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出爐過程
    新華網消息 今年的5月11日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發表30周年的日子,我們請來了該文的責任編輯,《光明日報》原理論版的編輯、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王強華同志。由於『四人幫』多年來只抓住片言隻語嚇唬人,束縛人們的思想,致使一些同志至今仍不注重實踐經驗,不從實際出發,而從定義出發,離開具體條件硬套某個指示。結果心有餘悸,許多工作搞不好,請考慮能否把這樣的話加上。」【主持人】這樣一來二去,您和胡福明同志也熟悉了?【王強華】對,就這麼認識了,當時他就是一個普通教師,當時報社還是很少的,他也願意結交我這個當編輯的朋友。
  • 英語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英語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中國文盲,不懂語法,漢語也是對答如流;一個英國文盲,從沒學過語法,英語也是對答如流。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光說不練假把式。那些整天叫嚷著英語語法學不好,英語就學不好的英語培訓機構,其實良心大壞,語法學不好還勵志或雞湯的機構,感覺就是些水貨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