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糧於技」的河南實踐: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培育百萬新農人

2020-12-22 澎湃新聞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生產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近年來,為了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通過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全省糧食總產量5年來先後邁上1200億斤、1300億斤兩大臺階,最近3年更是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每年外調原糧及製成品600億斤以上,讓中國「碗」盛上了更多的河南「糧」。

希望的田野播撒更多中國「芯」

今夏麥收,河南省小麥總產量750.63億斤,佔全國小麥總產量的28%以上。同時,全省各地喜訊連連,其自主培育的系列優質小麥品種,不斷刷新全國優質小麥高產紀錄:修武縣強筋優質小麥「中麥578」高產創建示範方現場實打驗收,實測畝產841.5公斤,曾創全國夏糧單產新高;延津縣「豐德存麥20號」千畝豐產方進行實打驗收,實測畝產855.2公斤,一度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產紀錄。

不光小麥頻傳喜訊,玉米也一樣。今秋,籽粒機收玉米新品種「豫單132」在商水縣萬畝示範方測產結果平均畝產達786.6公斤,其中450畝高產方達871.5公斤;隨後,鶴壁市百畝方籽粒機收實測畝產高達1026.9公斤,刷新了黃淮海地區適宜機械收穫玉米新品種的高產紀錄。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品種是糧食生產的核心要素,也是糧食生產的「晶片」。近年來,河南省培育了一大批優良小麥、玉米新品種,並通過示範方創建、現場觀摩、技術培訓與實地指導,輻射帶動小麥、玉米產業發展,實現了全省小麥良種覆蓋率超過98%、玉米良種覆蓋率100%。

在我國,小麥持續增產中品種的貢獻率超43%。得益於良種的推廣,河南省小麥單產由2012年的396.6公斤/畝,提高到2020年的441公斤/畝。2009年-2019年間,河南省共有102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佔同期全國的1/3。「百農207」「鄭麥379」「周麥27」……一大批小麥良種的培育成功,為河南省小麥高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晶片」。

育成良種,但能否把優良品種推廣到田間地頭,同樣直接關係著糧食生產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得益於河南省推行的科教興農「一三五五」工作機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團隊對接服務一類農業產業化集群、崗位專家至少聯結服務三個鄉鎮農技推廣站、綜合試驗站站長至少聯繫服務五名新農人、鄉鎮農技推廣站至少服務五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創建了「科研單位+企業+合作社」優質品種推廣模式。該模式以科研單位為技術依託,以糧食和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業專業合作社為種植載體,實現了國產優質小麥產業化生產。目前,僅「鄭麥366」「鄭麥369」在新鄉、安陽等地的訂單種植面積就突破了200萬畝。

而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則圍繞籽粒收穫玉米、青貯玉米、鮮食甜糯玉米打造三條全產業鏈,串起了品種選育、種植栽培、農技服務、農機服務、深加工綜合利用等玉米產業的方方面面。在這個鏈條上,育種專家、種糧大戶、農業綜合服務企業和玉米深加工企業結為一體,共同推動玉米產業升級換代。

提起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雷振生,安陽縣廣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章讚嘆不已:「一年到頭雷老師不知道來了多少回。夏天日頭毒,一滴汗摔成八瓣,雷老師在地裡一站就是幾個小時!」雷振生帶領他的團隊培育出多個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其新育成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鄭麥369」今年畝產超700公斤,在高產地塊甚至高達800公斤。「今年俺還是繼續種優質強筋小麥!」吳章說,這幾年,在雷振生及其團隊的指導下,他嘗試種植優質強筋小麥,一畝地能增收100多元。嘗到甜頭的吳章,今年早早就購買了優質強筋小麥種子。

千裡沃土用上更多「黑科技」

田間春管,農民在手機上「下單」,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除草、打藥等田間管理;乾旱澆水,農民打開手機APP輕輕一點,田裡的莊稼就會得到精準灌溉;疫情期間,1500架植保無人機僅用9天就完成安陽市200萬畝小麥的統防統治任務……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耕地有限,科技進步無限,科技進步是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2019年底,河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智慧灌溉系統、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播種……作為現代農業的「集成模塊」,越來越多的「黑科技」在中原大地上大顯身手。

「坐在家裡,刷刷手機就知道該幹啥活了、該咋幹,我一個人就能把這2000畝農田伺候得舒舒服服。」9月27日,商水縣張莊鄉種糧大戶邱守先說,「今年夏天我流轉的2100畝的小麥能夠挺過旱情,畝產超過1300斤,靠的可全都是它。」邱守先說的是高效節水灌溉區內的智能灌溉系統。農戶只需打開APP輕輕一點,智能終端系統就會自動分析生態氣象監測數據,並且根據作物生長規律、土壤墒情等因素實現自動灌溉施肥。

河南省依託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大型農業機械,在糧食的耕、種、管、收等方面實現了智能託管服務,逐步提高智能作業的精準度和覆蓋率,全面提升了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產業化水平。

10月27日,商水縣張莊鎮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的田地裡,一輛播種機正在田間勻速前進,播種、起壟、接行,一系列操作有條不紊,只是抬頭往上看,駕駛座上卻空無一人。原來是無人駕駛播種機!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高興地說:「今年秋播,自己用上了無人播種機,再也不用開著農業機械在地裡來回跑了,利用北鬥導航播種技術效率還高。」

據了解,通過北鬥導航信號基站定位,播種機自動完成播種、起壟、接行等作業。跟以往人工播種相比,這種精準播種方式可以使每畝地出苗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10%、增產15%以上,而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日播種達300畝以上。

2019年,河南省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8.7%、91%、87.6%,基本實現機械化。經測算,河南省春耕備耕、「三夏」「三秋」等農時比以往縮短了15天左右,僅小麥機收損失率一項,全省控制在3%以內,較人工收割提高10%以上。

中原大地培育百萬新農人

鄉村振興,科技是出路,人才是關鍵,高素質農民是重要支撐。糧食生產,同樣如此。高素質農民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現實生產力的主體和重要吸納力量。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省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領跑全國。近年來,更是通過建立農業、人社、扶貧和教育部門「四路協同」培育工作機制,加快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訓各類高素質農民100多萬人,湧現出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典型代表。滑縣的杜煥永就是其中的一員。

10月30日,滑縣萬古鎮煥永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型農機正「轟隆隆」地在田間作業。農機手陳國恆操作著北鬥平地儀平整土地,把高的地方剷平、把低的地方墊高,平地儀過後一個地塊高低誤差不超過3釐米。「土地平整後,澆地方便省時,水流平穩順暢,不會讓莊稼旱的旱死、淹的淹死,種地能實現穩產高產。」陳國恆說。

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介紹,截至目前,合作社擁有100多臺農機具,流轉2048畝土地、託管5000多畝土地、還服務周邊2208戶農戶的3.9萬畝耕地。

曾在外務工多年的杜煥永,2012年返鄉開始流轉土地發展農業。第一年,沒有經驗、缺乏技術的他賠了十幾萬元。2013年,杜煥永開始積極參加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技術、買農機具、成立合作社,開始大規模流轉土地,並提供託管服務。

「發展現代農業,光靠夢想和熱情還不夠,不僅得加大機械投入,還得讓農民走向職業化。」杜煥永說。一走進合作社大門,就能看到一間與眾不同的房屋,「這間教室是農民田間學校。合作社定期邀請專家對社員、農機手、植保技術人員進行農技培訓,讓他們成為懂市場、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杜煥永說。走進教室,只見電教設備、黑板等一應俱全。從2015年開始,杜煥永在合作社連續5年舉辦滑縣新型職業農民技術交流會。在他的帶動下,近千名農民經過培訓成為新農人。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胡若哲表示:「科技為農業發展帶來的貢獻和改變是巨大的。從糧食產量看,小麥單產提高;從生產過程上看,得益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現在幾百萬農民就可以解決以前幾千萬人幹的事;尤其是品種培育上,科技提升帶來的創新,品種選育頻率加快,如今不斷增加的品種,讓老百姓可以擁有更多選擇,吃到更加豐富的農產品。」

中原熟,天下足。糧食來自良田,更來自良技。依靠科技的引領支撐,河南的千裡沃土蘊藏著食糧,藏著豐收和希望。「藏糧於技」的河南實踐,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書寫著絢麗篇章。

原標題:「藏糧於技」的河南實踐

記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培奇 王帥傑 範亞旭

圖片:新華社

原標題:《連續3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河南是如何「藏糧於技」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統計局:2019年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 單產水平提高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6日對該數據進行解讀稱,糧食播種面積穩中略降,糧食單產水平提高。資料圖:金秋時節,豐收在即的稻田一片金黃。中新社記者 劉佔昆 攝糧食播種面積穩中略降2019年,各地積極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落實落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同時,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工作,調減低質低效作物種植,擴大大豆、雜糧等優質高效作物種植規模,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
  • 河南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靠什麼?「藏糧於產業鏈」成關鍵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賈永標)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河南如何做好保糧食安全?6月23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河南糧食產能穩定、庫存充足,糧油市場運行平穩。但是受疫情及派生的各種因素影響,國際國內糧食市場形勢變化很快,不確定因素增多,河南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將主要從五個方面著力保糧食安全。河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劉雲介紹,目前要做好夏糧收購的各類保障和服務工作,在這樣一個特殊年份讓農民能順利把糧食賣掉;同時還要著力強化市場監測監管,及時發現和解決苗頭性問題,維護正常的糧食市場流通秩序。
  • 特殊年景的豐收答卷——寫在河南夏糧產量再創新高之際
    滑縣還推出「農管家」服務平臺,農民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化「保姆式」服務,農民手機上「下單」,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除草、打藥、澆水等田間管理。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這個基本盤。「我省小麥產量佔全國1/4強,對全年糧食生產而言,打贏夏糧豐收這一仗意義重大。」
  • 河南新鄉縣農民王桂鳳榮膺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
    河南報業網訊:「姐妹們,是『雙學雙比』活動的滾滾浪潮把我這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普通農家女,變成了依靠科技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農藝師!」26日上午,全國婦聯召開了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表彰電視電話大會,河南新鄉縣翟坡鎮楊任旺村的農民王桂鳳作為先進代表激動地作了發言。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小康路上新農人
    而智慧農業則會把無人飛機、無人插秧機、無人收割機等各種現代機械應用到生產各個環節,不僅解放勞動力,而且提高種田的效率和效益,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人工收割一個人(一天)收不到一畝地,收割機一天就可以收割70畝地左右,接下來我們還會引進先進的無人駕駛收割機,先把地塊規劃好,把數據輸入到遙控器上面,然後收割機自動駕駛,把遙控掌握好就行。
  • 銅仁護農穩糧保四百萬人民食無憂 改良農田科學種田補貼農民
    銅仁護農穩糧保四百萬人民食無憂 改良農田科學種田補貼農民 2020-08-04 14:4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為了一粒好種子:"百農207"研發團隊心中有大我 躬行大地濟蒼生
    「如果我不幹育種,每年坐收種子的智慧財產權轉讓費百萬元,但我們不能這樣想問題,育種是公益事業,為了國家糧食安全,百姓心安,我們河南科技學院和我們每個育種人義不容辭。」歐行奇語義篤定。  道法自然 育種靈感取自「中庸之道」  為了一粒種子,嘔心瀝血,卻讓人間收穫滿抱金黃麥粒。歐行奇認為,一切,都值得。
  • 極飛科技悄然開啟中國智慧農業科技研發與應用的新篇章
    極飛堅持推動科技與農業結合、積極貫徹落實「藏糧於技」,隨著一系列智能農機在中國各地農場的落地,智慧農場也正以「星火燎原」之勢遍地開花。極飛科技正悄然開啟中國智慧農業科技研發與應用的新篇章。藏糧於技 向科技要糧食糧食安全一直是全球性問題,聯合國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陷入飢餓的人口可能增加1.32億,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 糧食種植面積880萬畝、總產370萬噸 2020年濱州糧食單產總產再創...
    2020年,濱州市糧食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種植面積880萬畝、總產370萬噸;行業內統計數果樹面積達到71萬畝、產量78萬噸。  強化糧食安全,築牢產業融合發展根基  濱州市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重要農產品保產穩供。全市糧食麵積穩定在880萬畝,產量350萬噸以上。突出穩產保供。
  • 滲水地膜旱地穴播 讓陝北佳縣人端牢飯碗
    榆林市十大科技扶貧人物、佳縣農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尚武平說,在2017年測產得出畝單產1357市斤的數字,那得益於科技部佳縣科技扶貧團2017年從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引進的一項實用技術——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  當年技術人員在佳縣3個鄉鎮4個村試驗示範1000畝穀子,選用晉谷29等優良穀子品種,採用滲水地膜覆蓋和2MB-1/4專用穀子穴播機新技術組織實施。
  • 讓農業藉助科技的翅膀騰飛!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深刻學習領會「一個關鍵」(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兩藏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三個導向」(以解決好地怎麼種為導向、以緩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個原則」(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四化要求」(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
    原標題: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鄉村致富路去年11月底,江蘇南通啟東市王鮑廟橋村忠輝果蔬專業合作社「當家人」倪忠輝在北京捧回了「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能獲此殊榮,要特別感謝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幫助我更好地帶著大家走上了致富路。」倪忠輝說。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世界 國外種植面積七百萬公頃
    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秈稻田中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
  • 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精心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就要用回信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把回信精神作為涉農高校辦學治校、科技服務、人才培養的行動指南,主動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精心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涉農高校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必須堅持「三全育人」,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 嘉善大雲:培育新農人 打造鄉村「新引擎」
    嘉善大云:培育新農人 打造鄉村「新引擎」孫俊 楊妙勤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只有培育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鄉村發展才能更旺
  • 移動5G「澆地神器」現身農業大省河南
    | A- 「這1100多畝的辣椒如果全部靠人去澆水,20個人澆三天也澆不完。王偌飛對記者說,「通過運用這些高科技手段種辣椒,既能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管理成本,也能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不愁賣個好價錢,整體利潤提升能在5%以上」。據王偌飛透露,他的公司已經與著名的「老乾媽」廠家籤訂協議,按照廠家要求開展了訂單種植。
  • 全國特殊用途小麥單產最高紀錄誕生
    ◎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靜6月11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組織專家先後來到山東泰安肥城市安駕莊鎮蔡家顏子村和汶陽鎮溝西村,對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田紀春教授主持培育的特殊用途小麥品種「山農糯麥1號」和高產強筋小麥新品種「山農111」兩處試驗田進行實打測產,結果顯示:「山農糯麥1號」實打畝產694.96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