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湖塘橋中心小學8年裡實現了從普通學校到省特色學校的跨越
藝術選修課上學生在拉小提琴。趙小雅 攝
「我們是一所農村學校」,走進湖塘橋中心小學,校長奚亞英這樣告訴記者。而設計如園林般優雅的校園,現代化的教學大樓,舉止帶著書卷氣的教師,還有那些臉上掛著笑容,活潑、熱情的學生,與記者頭腦中固有的農村學校印象實在大相逕庭。但事實確實是,學校的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當地普通農村老百姓的孩子,還有一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就是這所生源一般、師資平凡的農村中心小學,在8年時間裡實現了從普通學校到省級實驗小學再到省特色學校的跨越。這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呢?
「我要圓一個跨世紀的鄉村教育之夢,我要通過努力讓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小學教育」
「優質教育平民化」成為辦學理想
從小在農村生長、在農村學校接受中小學教育的奚亞英,從自身經歷和體悟中堅定了自己的辦學理念:要讓農村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優質教育平民化。
1998年,奚亞英調任湖塘橋中心小學校長。從偏遠的鄉村小學到中心小學,崗位相同,舞臺卻變大了。她的「優質教育平民化」之夢開始了新的起點。面對條件一般、而領導又寄予厚望的學校,她感到了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當時,這所中心小學還統管全鎮13所村小,為了摸清各學校的情況,剛上任的奚亞英就走遍了13所學校了解情況。為了儘快拿出學校發展方案,她召集中心小學和所轄學校的校長舉辦了「如何當好新世紀校長」的主題沙龍;面向教師徵集「我與校長的悄悄話」,以了解教師的所思所想及他們對學校未來的期望;在全校教職工中開展了「我為學校發展獻一計」活動,集學校全體人員的智慧尋找學校創新發展之路。在廣泛聽取教師們的需求與呼聲、充分吸收教職工智慧的基礎上,到任3個月,她向鎮黨委和政府交上了她的「大膽」規劃:一年打基礎、三年爭創實驗學校、五年創特色;易地重建學校;實施課程教學的整體改革;培養名師建優秀教師隊伍;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並且作出了三個承諾: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人民滿意。
「家長選擇學校,有兩種最現實的想法:一是這所學校有許多優秀的教師;二是這所學校有其他學校沒有的優質課程」
走上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路
奚亞英校長清醒地認識到,要創特色學校沒有特色課程是辦不到的。她到任一年以後,學校的面貌開始發生變化,1999年9月,學校通過了江蘇省省級實驗學校驗收;2000年,學校易地重建列入了鎮黨委、政府的工作日程,而進行課程改革也列入了學校的工作日程。當年的2月26日,經過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們共同協商,《關於改革現行課程,構建辦學特色》的報告送到了湖塘鎮黨委和政府及區教育局。報告中提出了這樣的設想:開設藝術特色課程、一至四年級開設英語口語課程,同時也表明了決心:「在方案實施的過程中必將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我們會披荊斬棘,全力以赴付之實踐!」各級領導經過多次研究,終於批准了該報告。教育局的意見是:可以開展課程改革實驗,但師資由學校自己解決,鎮政府同意解決師資經費。
在一所農村小學實行課程改革談何容易?首先面臨的就是師資問題。拿藝術課來說,當時全校就一位民辦音樂教師和兩位美術教師。全校17個教學班,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英語教師哪裡來?那段時間,奚亞英的主要任務就是到處尋找教師,首先是一些藝術專業團體的人員成了她拜訪的對象,江蘇省歌舞劇院、劉海粟美術館、區文化館成了外援,這些專業團體的人員被聘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同時,啟動了學校教師的藝術培訓,從各界招聘有英語特長的人員來校任教,校內英語基礎水平較好的部分教師從其他學科轉教英語……在尋師路上,最讓奚校長得意的是:在她的感召下,揚州師範大學的高材生張大霖也來到這所農村小學任教。說起這事,張大霖老師非常感慨地說:「我完全是被奚校長的求賢若渴之情感召來的。」他說畢業前夕,在母校開了自己的專場音樂會,當時還象徵性地邀請了奚校長,本以為奚校長忙可能不會來,沒想到在開音樂會的那一天,她專門從常州坐了3個小時的車趕到學校,下車的時候不小心摔傷了腿。她一瘸一拐地來到音樂會現場,並親自上臺為他獻花。心誠則靈,還沒畢業的張大霖當即決定來湖小工作。在廣納賢才的過程中,奚亞英跑上海,趕北京,訪名學府,走藝術館……經過努力,師資問題總算臨時解決了。
除了教師,課程改革實驗還面臨課時問題。當時,新課程還沒有推行,課程表上還沒有校本課程的一席之地,要開課卻沒有課時。怎麼辦?學校又進行了課時改革,把每節課由40分鐘縮短為每節課35分鐘,試行長短課時,把節省出來的課時用於校本課程。教師問題解決了,課時問題解決了,校本課程改革實驗終於可以揚帆啟航了。
2001年秋季開學,學生驚奇地發現課表上增加了新的課程:藝術選修、足球、思維訓練、英語口語。特別是藝術選修,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主選擇。學校成立了管樂、弦樂、打擊樂、民樂、美術、書法、舞蹈7個輔導中心。每周三下午,學生打破年齡、班級界限,分頭到7個中心的60個選修班上課。
經過8年的努力,湖小的每一個學生都掌握了一門藝術技能或專長,「佳佳百人管弦樂團」頻頻亮相省、市舞臺,學校先後在常州市劉海粟美術館舉行了三屆學生書畫展,多幅書畫作品在全國、省、市各級各類活動中獲獎,鄉村娃的書畫作品被送到香港、天津等地展出。
回想開設藝術課程,奚亞英的想法很樸素:「開藝術課不是想讓學生成什麼家,主要是讓他們精神生活豐富一些。」當初開設藝術選修課的時候,全校只有30%的學生選修。8年過去了,學校90%以上的學生都選修了至少一門藝術課程。校本課程的開設使學校的特色凸顯出來了,不少城區的家長也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湖小來讀書。湖小的學生從8年前的700多人發展到今天的3200多人。
「一所學校絕對不能藏龍臥虎,是龍就得讓他騰飛,是虎就讓他跳躍,龍藏著虎臥著就是一種浪費。」
關鍵在教師發展與管理創新
課程實施的關鍵在於教師專業的提升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學校啟動了教師發展的「快車道行動計劃」和「校本研修個十百千萬工程」,引導教師進行專業發展的自我規劃,並邀請專家進行分層論證,診斷分析、跟進指導,讓每個教師都能坐到自己合適的椅子上。學校專門建立「三級導師制」,為市級以上骨幹教師聘請課程專家或特級教師作為導師;校級骨幹教師以市級骨幹教師作為導師;一般教師由本校骨幹教師通過自主申報,資格認定以後,實行雙向選擇師徒結對。「閒暇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場所」,在學校裡,有供教師們心靈約會的「心智吧」,有專門聊天喝茶的「下午茶」,有讀書談書的書友俱樂部,有思維碰撞的新教育實驗共同體,有閒適溫馨的教師讀書室。副校長吳群英帶記者參觀了教師閱覽室,她習慣性地坐在一張藤椅上,說她最享受的時光就是午後在這個椅子上看書。周論壇、月研究會等活動有時就在這裡舉辦,在這種帶有休閒意味的學習與研究生活中,教師在專業成長的同時,也品味了職業幸福感。
為了適應教師生命成長的需要,學校全面進行了兩項管理的改革。一是部門機構改革。學校撤消原教導處、教科室、總務處、行政辦公室,根據專業特點重新定位職能,設立課程中心、發展中心、學生中心、服務中心。二是級部改革。撤消原橫向的六個級部,設立了縱向切塊的四個學部,學部的設立打破了學科年級的壁壘,有利於培養教師的團隊精神。
說到學校的發展,武進區教育局局長朱建康說:「沒有哪一所學校能與這所學校的發展速度相提並論」;而曾到過這所學校的上海教科院顧泠沅教授則感慨地說:「如果照這樣的思路發展下去,必會成為全國的頂尖學校。」
這樣的思路就是一條以課程改革求特色發展之路。如今,學校把集團化辦學作為新一輪發展目標,「讓更多的老百姓接受優質教育」也將成為現實。(本報記者 趙小雅)
《中國教育報》2007年2月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