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守藝中華風物之旅」:小木偶頭 大眾生相

2020-12-23 美通社

漳州2016年8月8日電 /美通社/ -- 由中華網、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和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願者協會攜手發起的「守藝中華風物之旅」來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點「漳州」,探訪本地生活,了解當地文化,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守護百年傳統技藝。

木偶戲,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木偶戲雖因地域不同而種類繁多,卻大都逃不出這般程式。

閩南地區位置偏僻,巫蠱之術與地方戲曲繁盛,這也就使得木偶戲在當地衍生出大大小小不同的戲種,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晉江提線木偶,花樣翻新,大同中有各有所長。

對於木偶表演,外國人也是興趣盎然攝/楊紅軍

 

與木偶戲表演密不可分的木偶頭的製作也被看做是木偶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生二的關係。早些年的木偶戲班子裡有專門的匠人為不同戲目雕刻木偶頭,這些道具的日常保養也就成了他們的活計。鬥轉星移間,木偶戲漸漸沒落了,被一波波的時尚娛樂壓得有些喘不過氣來,戲班主為了節儉開支,便不得已削去了木偶頭工匠的位子,這在小的戲班裡最為常見。

以前以雕刻木偶頭為生的工匠沒了戲班的鐵飯碗,自謀生路也是不得以,除了承攬一些戲班訂製木偶頭的活計外,從事與雕刻相關的其他行當也就見怪不怪了。

徐竹初和他的百變「老夥計」-- 木偶頭攝/周佳霓 藍寶蘭

「守藝中華.風物之旅」這次的漳州之行就瞅準了當地木偶戲的繁盛以及木偶頭雕刻師傅們的精湛技藝,這不,在看完漳州布袋戲後,隊員們還鑽進了當地鼎鼎有名的木偶頭雕刻老師傅徐竹初的雕刻作坊,看看一段段木偶疙瘩是如何化作神奇的木偶頭的。

木偶頭雕刻的「三重境界」

木偶戲有起源於殉葬與巫術驅邪之說,因而用於木偶頭的造型也就有些千奇百怪了些,因不同功用突出五官中的某些部位也算是常見之事了。

據當地的老師傅們講,木偶頭的造型也是經過的了一代代的變化,才有了今天的樣子。最初的時候,雕刻工匠們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這個階段被稱作「三雕七畫」階段。到了「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並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

上述的兩個階段還是在明清以前,到了民國後,也就進入了「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雕刻師傅們根據曲目內容的需要和觀眾的喜好,設計、製作出來的木偶誇張了很多,不再單單追求形似,而是融入了更多的藝術構想。

六代傳人歸園田居

與以前在當地的木偶戲團工作,為劇團雕刻木偶不同,而今退休在家的徐竹初倒是更加自如地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裡一刀一刀地雕刻起了「時光」。

2014年,徐竹初木偶藝術館在漳州府埕老街成立,藝術館落座於一棟兩層高的老式騎樓,附近一帶正是徐家祖上開立木偶頭作坊的地方,也是明末清初木偶、泥人、玩具的集中產銷地。回到了這裡,徐竹初倒是覺得多少有些「歸園田居」的意味了。

追根溯源,徐家祖上在清朝初年就已在漳州開設佛像木偶作坊了,到了他這裡已是第六代。世更人去,徐家作坊的店號也從最初的「成成是」變為「自成」,再到後來的「天然」,不變的確實木偶雕刻這門不斷豐富起來的傳統手藝。

雖然退休在家,徐竹初可沒閒下來,每天清晨6點,徐竹初工作間的燈就亮了起來,手裡的刻刀一下下落在木頭上,也泛出頭頂的燈光。畢竟歲月不饒人,而今78歲的徐師傅一天只能工作兩三個小時。

由粗木到木偶頭一道道工序繁複而細緻攝/周佳霓 藍寶蘭

雕刻的是木偶更是眾生相

從小耳濡目染,十歲的徐竹初就拿起了當時還有些沉甸甸的雕刻工具,開始跟著父輩一刀刀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雕刻木偶頭不比其他的事情,整天對著一個個木頭疙瘩難免會心生厭倦。徐竹初倒是能靜得下心來,一招一式地跟著學,時間久了,也能在刀錘與木頭間丈量出屬於自己的一段小樂趣。

手藝學到手了,剩下的就是自我的修為了。這就是常言道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徐竹初倒也沒有辜負自己木頭頭雕刻世家子弟的名分,他從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中尋找靈感。據說,年幼的徐竹初還曾常常跑到賭場前擺攤,一邊賣東西,一邊觀察身份修養各異的行人,默默地將他們的神情舉止描畫到心中的素材本上。當初為了雕刻出滿意的「白闊」,徐竹初整天坐在大街上和老人聊天,還一路尾隨一位長著白鬍子的老人家。這也是學藝學到痴了。

「借鑑但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形似,更需神似,落刀雕刻一個木偶頭之前,要仔細研究這個人物(或動物)的身份、習慣、喜惡和個性。」徐竹初跟著父親出入大大小小的廟宇修補佛像,廟裡的雕塑、壁畫也成了他揣摩學習的對象,也漸漸有了自己的一份心得感悟。

在漳州府埕老街,生活似乎比別處慢了半拍。聽到有車輪聲在街邊陣陣響起,睡在屋裡的人也便知道是一日之初了。摘下屋前的木板,生起早飯的炊火,沒有太多的生意要忙活,自顧自地日子倒也來得便當。徐竹初走老街上,也應該沒有什麼回頭率吧,只是雙手指掌間多了些老繭,添了幾道劃痕,不過誰又會去在意這些呢,又何必在意。於他,這是一種生活;於它,這是延宕了多年的日常。

相關焦點

  • 守藝的第一次——木作體驗活動打造「獨一無二的筷子」
    燕趙都市報「守藝帶你看」第一次文化體驗活動,上周日在石家莊時光抽屜木工房舉行。24位「守藝」的大小朋友,通過一堂愉快的木工體驗課,親手製作了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中華木筷。▲好玩的木頭玩具。「前腿弓,後腿蹬,兩手夾緊刨端平」,梁凱介紹,木筷雖是日常之物,樣式簡單、體積不大,但製作起來難度卻不小。一根小木條,通過刨、切、磨等工序,變成一頭粗一頭細、一頭方一頭圓、頂上還有寶塔蓋的模樣,既需要技巧,更考驗耐心。
  • 守藝| 高粱稈到他手裡就活了
    趙潤生1969年出生,老家在礦區西崗頭村。村名原來就叫「崗頭」,後來因為煤礦搬遷,分成了東崗頭和西崗頭兩個村子。「說起我們村,還真是跟高粱稈有緣。」趙潤生告訴記者,崗頭村村民有一項世代相傳的技藝——編炕席,席篾用的就是高粱稈的表皮。「整個礦區就我們村幹這個。」
  • 情牽萬縷,尋仙攜手泰順木偶戲亮相TGC
    2019TGC騰訊數字文創節海南站2019年12月20-25日在海口日月廣場舉辦,活動由「明日博物館」、「藝術共創館」、「電競潮流場」、「數字文化趣味市集」四大主題版塊組成,提倡「以數字之美探索文化」。尋仙攜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泰順木偶戲,以展出經典劇目《陳十四娘娘傳》木偶的形式,閃亮登場。
  • 千年文化之約:杜永衛與六桂福「福韻·敦煌」古法金共同守藝敦煌
    在直播期間,杜永衛老師更是盛讚福韻·敦煌系列傳承了敦煌藝術之美,以匠心工藝傳遞千年文明的精粹。,最大的彩塑修復——復原莫高窟96窟7米之長的大佛雙手;最大的彩塑再造——重新塑造了榆林窟6窟彌勒佛像;最多的彩塑臨摹者——題材涉及佛像、弟子像、菩薩像、天王像、交腳彌勒像、供養菩薩像等各類造型達百餘件之多。
  • 情牽萬縷 尋仙攜手泰順木偶戲亮相TGC_遊俠網 Ali213.net
    2019TGC騰訊數字文創節海南站2019年12月20-25日在海口日月廣場舉辦,活動由「明日博物館」、「藝術共創館」、「電競潮流場」、「數字文化趣味市集」四大主題版塊組成,提倡「以數字之美探索文化」。尋仙攜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泰順木偶戲,以展出經典劇目《陳十四娘娘傳》木偶的形式,閃亮登場。
  • 小學作文:我的小木偶
    我的小木偶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它不是別人送的,更不是買的,是我和媽媽一起設計,我一針一線辛辛苦苦縫做的。幾年前,小木偶還是個會眨眼的布娃娃。現在我長大了,再玩布娃娃,人家見了會嘲笑我的!丟了吧,又太可惜了。有了,把它改成一個小木偶吧。
  • 小木偶展大樂趣 木偶藝術家許虹展木偶絕活(圖)
    小木偶展大樂趣 木偶藝術家許虹展木偶絕活(圖)   中新網南京5月26日電(韓琛 盛捷)25日晚,江蘇省演藝集團2012「幸福春天」演出季之《偶壇飛虹》——許虹木偶絕活專場演出在江南劇院上演。
  • 新時代文明實踐 | 優秀兒童木偶劇 《壯鄉小雄鷹》 走進金秀大瑤山
    新時代文明實踐 | 優秀兒童木偶劇 《壯鄉小雄鷹》 走進金秀大瑤山 2020-10-23 1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頭怪在明礬池中群舞,而木偶卻在徘徊沉思
    倘若有人進入群體與之正面對視,木板拼湊出來的頭部孔洞黝黑一團,仿佛隨時會轉過身來說句哲理。但只要定下神躲在角落細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完全不是什麼高科技做出來的虛擬實境產品,而是些被紫光燈籠罩的木偶,由連在天花板上的動力裝置牽引著行動。而那這些木版裝訂而成的偶人細看起來又仿佛是從立體主義的畫中直接跳出來,從頭到腳都是不規則的幾何形狀。「我想要木偶像聖人一樣,邊前行邊思考。
  • 中華網論壇宣布停止運營 原因尚未透露
    【中關村在線新聞資訊】12月15日消息:中華網論壇日前發布公告,宣布將於12月31日正式關閉其論壇服務,同時刪除所有論壇內容。  中華網論壇是中華網下的論壇社區,一直以國家改革、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國防安全等內容為討論主題,也是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軍事類論壇。
  • 環閩微視|非遺文化提線木偶——泉州的流風餘韻
    從2020年2月28日開始,小旅推出「環閩微視」系列視頻,為你全方位展示宣傳福建的非遺文化、美景美食,讓我們來看看第二期內容:泉州提線木偶環閩微視 | 非遺文化提線木偶——泉州的流風餘韻 被讚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 泉州提線木偶戲
  • 全球領先食品生產商Intersnack實施中華網運營管理方案
    中華網軟體今天宣布,全球領先的食品生產商Intersnack設在荷蘭的兩家工廠將實施中華網製造運營管理解決方案(CDC Factory),以利提高效率,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和進一步促進增產節約方案的落實。    在全球經濟持續衰退的逆境中, Intersnack發現其家庭零食的消費卻不斷增長。
  • 詩詞行旅(9)丨宋詞與中華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短短數語,一個溫馨的五口之家躍然紙上,老夫婦閱盡世事而感情彌篤,你一言我一語地交談著,大兒子在溪邊田地勞作,二兒子編織新的雞籠,最小的孩子臥在小溪邊上剝蓮蓬吃。安寧的田園,和諧的家庭,平靜的畫面,這正是最普遍卻也最珍貴的天倫樂趣與人間滋味。
  • 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成功舉行 小木偶裡蘊藏「大文化」
    誕生2000餘年之久的木偶藝術,為何至今仍深受喜愛?小木偶裡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大文化」?  獨特魅力  國際木偶藝術節的主會場仙樂斯演藝廳,位於南京西路仙樂斯廣場。荷蘭考克拉木偶劇團帶來了《小鼴鼠》。一場歡快悅耳的表演,帶領觀眾進入小鼴鼠比姆多彩有趣的世界。塞爾維亞克拉古耶瓦茨兒童劇院帶來了《彼得·潘》,精靈、海盜、少年們在黑光下一齊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追尋的故事……  藝術節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木偶演出豐富多彩,場場爆滿。小小木偶,究竟有何魅力,深受孩子們的如此喜愛?
  • 中華網河南聯合愛心企業慰問鄭州交警
    由中華網河南頻道主辦的「情深意『農』——益路華彩統一戰線 2020助農公益行」第六屆益路華彩系列公益活動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這些愛心物資是由中華網河南頻道工作人員從商丘市虞城縣、滎陽市劉河鎮東溝村實地選購的農產品,聯合社會各界愛心企業採用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的形式,不僅表達了對交警的濃濃愛意,也讓鄭州交警感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愛。
  • 「海絲」沿線省份木偶戲首聚福建泉州 攜手奉獻藝術盛宴
    【解說】連日來,來自俄羅斯、匈牙利、韓國、印度尼西亞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28個木偶表演團隊、共400餘人齊聚福建泉州,參加於泉州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
  • 中國兒童戲劇節傳統技藝扎堆秀 木偶劇將成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鐵枝木偶這種具有極強技術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僅存於我國廣東潮州,在北方更是難得一見。劇中「仙鶴」一角就需要三名演員配合操作,要求三名演員在步伐、動作,甚至呼吸上都要保持高度一致,稍有差錯,就會導致整個木偶形象的不完整。特別是該劇一改傳統木偶戲遮擋木偶演員的舞臺呈現方式,將操作者第一次呈現在舞臺上,能讓觀眾朋友們真正欣賞木偶表演的全過程,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 木偶戲進校園 非遺文化浸童心——非遺木偶戲走進天宮廟幼兒園
    木偶戲,「源於漢,興於唐」,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已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激發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劇團精心準備,為孩子們上演了《老虎拔牙》《聰明的小刺蝟》《不誠實的孩子》《挑食的豆豆》等一個個經典童話故事。
  • 家鄉文化生活:鹽城風物誌——鹽城八大碗
    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高一語文實踐活動之鹽城風物誌——鹽城八大碗編寫人:曹銳婷 組 長:曹銳婷相傳元朝末年,鹽城一帶的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缺少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聽說白駒鎮的施耐庵是個人才,就把他禮請到軍中,設宴款待。火頭軍燒了一碗肉皮上桌,施耐庵異常喜愛,問張士誠這道菜名字,張士誠答道:「會南陽」。原來這是張士誠把施耐庵比作諸葛亮,以表求賢之心。從此「會南陽」這道菜就在鹽城一帶廣為流傳,最後演變為八大碗中的「燴土膘」。口感潤滑,入口香氣便與熱氣裝了個滿懷。
  • 五指山「清肺之旅」媒體親子行 漫步熱帶童話叢林
    五指山「清肺之旅」媒體親子行 漫步熱帶童話叢林12月10日 五指山「清肺之旅」媒體親子行在美麗的五指山熱帶雨林景區拉開序幕,來自千龍網、中華網、中國網等媒體的記者對五指山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峽谷、黎峒文化園、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碑、牙胡梯田風光進行實地走訪,以不同的視角睃看五指山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