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乖乖坐在自己懷裡,聽媽媽講一個又一個故事?然而,常常事與願違,孩子不是坐不住,就是不愛聽,或者聽不下去。
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第一種情況:你剛讀了兩句,孩子跑開了。這種情況在閱讀初期很常見,一是孩子小,專注時間短;二是還沒有找到閱讀的樂趣,坐不住;三是你給寶寶選的書太難了,他理解不了,自然就不感興趣;四是你講的內容他不愛聽。
怎麼辦呢?
閱讀初期發生這樣的情況,不要急火火把孩子抱過來,逼著孩子聽,你可以採用吸引法:自己邊翻書,邊繪聲繪色地講,甚至可以加上適當的肢體動作,像表演一樣。比如,一個1歲多的寶寶,跑開了,這時,你正在給他讀《小金魚逃走了》,你可以大聲地說:「哎呀,小金魚逃走了,逃到哪裡去了呢?我們一起找一找。」然後拿著書,站起來,走到花盆邊,說「我看看花盆裡有沒有。哎呀,小金魚又逃走了!」「寶寶你看到小金魚逃到哪裡去了嗎?」「是不是在糖果瓶子裡?」
一般這個時候,孩子會被吸引過來了,媽媽接著翻繪本,「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小金魚會逃到哪裡去呢?」
如果你自己大聲地繪聲繪色地講,孩子仍不感興趣,有可能是給孩子選的書太難了,他聽不懂。先把這本書收起來,過一段時間再讀。現在換一本內容簡單的繪本,寶寶可能就有興趣了。
寶寶對爸爸媽媽講的內容通常不會不愛聽,除非是你在糊弄著講。增加互動,全情投入地為寶寶講故事,這是親子閱讀很重要的原則。
第二種情況:沒有到閱讀時間,寶寶非要媽媽講故事;到了閱讀時間,寶寶不聽媽媽講故事。
沒到閱讀時間,寶寶要聽故事,這種情況很常見,這說明孩子對故事有興趣,那就儘管給孩子講就好了。我們說閱讀時間相對固定,這方面不能太刻板,不能因為沒有到固定的時間,媽媽就不講,這是不對的。
到閱讀時間,寶寶不想聽故事,很可能是你沒有按照寶寶的生活規律制定讀書時間。孩子的作息規律和生活、閱讀規律,往往需要和家長磨合,磨合過程中,家長要善於調整,既要符合普遍的生物鐘規律,也要符合家庭的作息習慣。如果你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了親子閱讀遊戲,相信閱讀時間會掌握得更好。
第三種情況:一本書讀了幾十遍了,寶寶還是堅持要讀這本書。這是2、3歲的寶寶經常出現的情況。既然寶寶要求讀,那就繼續讀下去,一定是裡面有他特別感興趣的內容讓他深深沉迷。可以讀完這本後,再讀一本,也許寶寶又開始沉迷另一本了。也可以拿出那本繪本,今晚讓寶寶給媽媽講故事,通常寶寶會把他最喜歡的那一段講得很精彩。
第四種情況:講完一本又一本,寶寶就是不睡覺,媽媽困得哈欠連天,寶寶越來越興奮。這種情況需要閱讀前做好防範。無論是午睡還是晚睡前,讓寶寶挑選繪本時,就問問他:「今晚讀1本還是2本?」孩子通常會在1和2之間選擇,選好後,媽媽要重複他的決定「好,就按照寶寶的意見,今晚讀兩本繪本,我們就睡覺。」讀完兩本後,如果寶寶要求再讀第三本,媽媽就可以告訴寶寶:「我們說好的,讀完兩本就睡覺,明天我們再繼續讀。」這樣,孩子基本都不會再堅持了。
發生這種情況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你給孩子選擇的繪本讓他太嗨了,比如,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無論畫風還是文字,都非常幽默、有趣、熱鬧,加上合轍押韻的表達,很容易讓孩子嗨起來。這類繪本作為睡前故事,就會越哄越精神。所以,我們在睡前繪本的選擇上也要注意,儘量挑一些美好的、安靜的繪本。
第五種情況:路上的背誦孩子不配合。我們本打算利用送孩子上幼兒園、帶孩子出去玩的時間,背誦一首古詩,可是事與願違,你開個頭,孩子就打岔,就是不配合。找原因的話,還是那句話,無論是背誦還是閱讀,一定要讓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下進行。不是每一天非要背一首詩。天氣好,孩子的心情好,就背一首,第二天鞏固鞏固,剛開始可能一周甚至兩周背一首,當孩子有了興趣,再逐漸增加內容,這不是任務,是習慣養成的過程,更是培養孩子渴望閱讀的過程,不要強求孩子,更不能強迫。
更多家庭教育內容,請關注頭條號「大紅媽媽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