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千古名句都出自於北宋範仲淹的筆下,而且都一樣來自名篇《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之所以可以成為千古名篇,是因為他抒情寫景言志都十分考究,因此廣為人稱道。而且編入了我國現代語文課本,作為書本中屈指可數的幾篇傳記文學之一也可見一斑。是近年來關於嶽陽樓記是否應該繼續保留在課本當中,有多位專家提出了研究意見,大意是《嶽陽樓記》的爭議頗多,因此許多家長紛紛認為應該將此文移出課本。讓我們來聽聽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一、為何要刪?
範仲淹之所以會寫下《嶽陽樓記》,是因為受他的好朋友、也就開篇講到的巴陵郡太守滕子京所託,當時他重修了嶽陽樓,於是藉此請範仲淹寫一篇文章。
這就是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記述的「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而專家們的意見就跟滕子京有關。
1、滕子京的處世為人之道
滕子京,名宗諒,河南人士。1015年,滕子京和範仲淹同時考取了進士,步入仕途,也就在這個時候,兩人結識為友,可是在那以後,滕子京一直是軍事推官一類的基層幹部,而範仲淹由於得到了宰相王曾的賞識,升遷調進京城,成了一名京官,在皇帝身邊工作。
之後,範仲淹還向朝廷推薦滕子京,將滕子京也調進了京城,可見兩人友誼之深。
1029年,當時宋仁宗已經19歲了,可劉太后還在實施垂簾聽政,不願將朝政大權交還宋仁宗。於是,範仲淹和滕子京先後上書朝廷,請求劉太后還政於宋仁宗,只可惜直到兩人抵禦西北,這件事也沒有轉變。
1040年,範仲淹被派遣到了西北邊疆,防止西夏的入侵,就是在這段塞上生活時,範仲淹寫下了《漁家傲·秋思》的名篇。後來在範仲淹的推薦下,滕子京也來到了西北邊疆,任甘肅涇州知州,協助範仲淹作戰禦敵。
當時西夏軍隊大舉進攻時,涇州之地首當其衝。滕子京手下兵少將寡,但他沒有退縮,率領部下浴血奮戰,與數千農民一起堅守城池。後來,範仲淹收到他的求助信後,才率領宋軍趕來解圍。
此戰後,滕子京將十六萬貫公款散發給了將士,來犒勞邊關將士,撫恤遺屬,祭奠英烈。此事在朝廷眼裡卻是十分大逆不道,隨後滕子京被人舉報私用公款,朝廷派人前往檢查時,滕子京竟然將帳簿燒毀並託詞意外,朝廷因此懷疑他中飽私囊又苦無證據,因此將他貶至巴陵郡。
之後他到此一年,大興土木,修渠辦學,嶽陽樓也是在這個時候重修,可他所用又非公款,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據記載,滕子京並沒有使用省庫公帑,而是採取了盤活民間老賴的欠款來修建的,也就是以官府之便,替民間百姓的討債,誰家的債要不回來了就可以委託官府,官府則從中抽取少許。
由此可見,滕子京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有爭議的能吏啊。
只不過滕子京在修繕巴陵郡後做的一件事又讓他沽名釣譽的罵名傳了千年。當時他在嶽州重修嶽陽樓、舉辦府學,並計劃於洞庭湖修建堰虹堤。
可是河渠尚未完成,他就沾沾自喜地想以此為政績,央求當世三大文豪範仲淹、尹洙、歐陽修為這三樁成績寫「記」,這件事足見其好名如此。
他與範仲淹、尹洙、歐陽修三人都是好友,既然是朋友了,得到他央求也不好推辭,只能勉為其難寫下一文,替其鼓吹張目。
實際上,府學成績如何,尚未可見;堰虹堤只有計劃而根本就還沒有修建,只有圖紙上的籌劃,卻已經被歐陽修誇獎為「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於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之人皆蒙其利焉」,這三篇當中《嶽陽樓記》最有名,修建嶽陽樓的過程也比較經典,雖然嶽陽樓是真的重修完畢,但其中也有不妥,固此事之荒唐引時人非議。
2、範仲淹未曾到達嶽陽樓
這就是家長們認為該刪的重點理由,當時範仲淹在西北禦敵有功,回到朝廷後才聽聞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之後一年滕子京請求他幫忙寫下文章記錄傳世。
範仲淹在朝政上是出了名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且人格高潔。但是他同時也是著名的仁人君子,對於親朋友僚一向呵護備至,有求必應。
所以在這件事上,對待多年的好友,範仲淹想說的說就都寫在文章之中。他深知滕子京的優點缺點,這個曾經雄才大略,卻又不拘小節的老友,如今漸漸變得即汲汲於名利,而又在心理上鬱郁不得。
於是範仲淹決定要寫一篇文章認可他、指導他、激勵他,同時也是一種共同勉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之言傳唱開來,而是這篇不曾到過嶽陽樓,卻流傳於世的《嶽陽樓記》就誕生了。
為此很多家長認為滕子京不是一個好官,不太適合作為傳唱出現在課本當中,而且他為了求名並不在意範仲淹見沒見過嶽陽樓,導致《嶽陽樓記》這麼一篇應景的文字,竟然也是在範仲淹未曾抵達實地所寫,如此一來文章的真實性就會大打折扣。
二、為何不刪?
1、滕子京篇幅很小 而他也未必不是好官
其實在嶽陽樓記當中只在開篇提到了滕子京為官一事,雖然百廢待新之詞有些誇大,但這本就是老友間的情誼,況且文章的內容極為豐富,不應該因為滕子京身上的非議,因為這篇散文除了第一句,其餘的部分並非為滕子京而作。
而且事實上滕子京到底是不是貪官本身爭議也挺大。例如,當年範仲淹在出任泰州鹽官期間,滕子京任職泰州從事。
當地建於唐朝的捍海堰,由於常年的海水侵蝕,堤壩已經不堪重負,每逢風暴來襲,海水的倒灌就會讓沿海百姓損失慘重。於是範仲淹提出重修捍海堰的建議,在修堤的過程中,範仲淹和滕子京一起頂著風雨,搶修堤壩工程。
在堤壩修成後,此堤被稱為「範公堤」,可是滕子京愛民如子,敢為人先的形象給範仲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範仲淹將他視為知己,之後也是力薦滕子京。
2、範仲淹的抱負值得學習
在範仲淹眼中,無論是滕子京的好名好利或自傷身世,都不值一哂,既不值得表揚,也不值得批評,所以他寫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後引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指引,告訴他內心的方向要比所在的位置重要的多,既是政治號召留在此地,也是倫理告誡。
所以斂財求名沒有意義,感懷自嘆也沒有意義,「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士大夫既以天下為己任,心繫國家,豈可貪慕榮華富貴。想必這也是對老友滕子京提出的最為嚴厲的批評。
君臣者,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話之氣魄宏大,要放到當時的政治局面中方能理解。我們已經無法考究到這些勸誡對滕子京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這些句子已經成了鼓舞世人志向的教導。
結語
我們常說讀書要結合背景而觀,我們了解到了滕子京為官飽受爭議,我們也就犯不著去歌頌其功績。
當是我們還曾經讀到過範仲淹自幼家貧,每次煮米後要等到粥凝結成塊,才切塊食之,即便如此他也早就胸懷大志,所以他後來為官正直,文章豪邁十分值得我們細讀品味,因此在我們了解了背景後我可能就不會那麼糾結範仲淹到底去沒去過嶽陽樓了。
《嶽陽樓記》能流傳千古不是沒有道理的,文章中不論是敘事抒情還是寫景都極為貼切,未曾登樓,卻將美景描繪得如此聲色並茂,可見文筆之高;而一句又一句直抒胸臆的豪言壯志更是震古爍今,引起多少人將造福百姓為己任,將此作為畢生追求。
參考資料:《嶽陽樓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