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你家孩子怎麼這樣?小小年紀就不學好,太沒家教了吧!」
聽著對方刺耳的指責,李女士卻只能牽著兒子的小手不停道歉,沒辦法,小傢伙剛剛上去掀了人家的裙子,引來一片尖叫後,還嬉皮笑臉不道歉,最後這一切只能由李女士埋單。
作為媽媽,她心中是惱火的,只不過這股火氣並非衝著對方,而是婆婆。
自從兒子被送到鄉下養了幾年後,再見面,就從當初那個乖巧懂事的寶寶,成了現在這副混世魔王樣子,純粹是被老兩口給慣的。多虧孩子要上小學了,李女士把他提前接了過來,不然問題只會更嚴重,等到六歲以後,怕是什麼都改不掉了。
我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對此我非常認可。不想讓孩子被說沒家教,有些規矩就要在六歲前立好,免得上小學時給家長丟人。
①語言上的規矩:禮貌很重要
別說孩子了,現在很多成年人也不太會說話,張口就是惡語傷人,還以為自己是性情直爽。大人這樣也就算了,社交圈已經定型,未來也沒其他可能性了,損失不大。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不能這樣,畢竟小孩子成長道路剛開始,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禮貌用語才好。
「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別覺得這禮貌用語三件套很俗,只要教會孩子平時善於運用,語氣誠懇,就能平息大多數遇上的事端。
現實中,我見過太多因為小矛盾把事情鬧大的人了,究其根源,不過是一個梗著脖子不肯道歉,另外一個無從原諒罷了。但原因卻在父母身上,把禮貌用語化為日常用語,孩子才能暢通無阻的說出口。
②舉止上的規矩:溫良恭儉讓
以李女士的兒子為例,就是在鄉下的時候家長太過縱容,導致孩子言行無狀,居然做出掀裙子這種事,被罵沒家教著實不虧。
這裡提醒各位家長,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想要從小給孩子樹立規矩,其中最大的關鍵便是傳統的「溫良恭儉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日常糾正孩子的舉止,孩子才能將規矩刻在骨子裡。無論是君子還是女子,都要舉止有度,才有教養。
③道德上的規矩:得道者多助
中國以人情大國聞名於世,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高情商必不可少,而情商的根底便是孩子本人的人品三觀。
雖然現在很多人把善良當成懦弱,把隱忍當成膽怯,但家長不可以顛倒黑白。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始終堅持古樸價值觀的勝利,為人處世,還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古人常說,得道者多助,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如此。只有孩子本身三觀正,才能吸引更多的助力。
孩子應該在6歲之前立好規矩,否則孩子大了就難管教了。——李玫瑾
6歲之所以成為孩子教育的關鍵點,正是因為自我意識萌發於三歲,而六周歲則是上小學的年齡,在這期間若不能給孩子構建穩固的三觀,立下不可撼動的規矩,那孩子上小學後的教育便不由家長做主了。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六歲以後的孩子很難管教,這是因為孩子接觸的世界變大了,身邊充滿了嘈雜的聲音,這時候,家長的聲音就很難傳達過去。
①言傳身教,鞏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就要從自身做起,努力成為孩子們的榜樣,這樣才能鞏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等到六歲以後,孩子身邊有同學,有老師,會受到他們的三觀影響。如果家長無法鞏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那就會在教育上寸步難行。
②獎懲分明,明確「家有家規」
孩子做對了,家長要獎勵,哪怕只是多看半小時電視也行;孩子做錯了,家長不可縱容,制定好對應的懲罰制度,這樣孩子才會長記性。
只有家風嚴謹,孩子才會明白規矩的重要性,規矩不是套子,而是適應社會生活的大眾法則。不給孩子講規矩,只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令人厭煩的存在,那可不是為他好。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懂規矩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