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定「腕管症候群」

2020-12-20 騰訊網

在腕部的掌側,由堅強的腕橫韌帶與腕骨(由鉤骨、頭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等組成)構成骨一纖維性管道,稱為腕管。

由於腕管內容積減少或壓力增高,使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以橈側3~4個手指麻木、疼痛,夜間或清晨較明顯,疼痛有時放射到肘;有時拇指外展、對掌無力,動作不靈活為主要表現而形成的症候群。又稱遲髮型正中神經麻痺和腕管狹窄症。多見於30~60歲女性,女性發病約為男性的5~6倍。雙側發病者約佔1/3~1/2,雙側發病者女∶男為9∶1。

女>男是因為女性手腕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經容易受到壓迫。女性較多從事繁瑣、細碎、需要手部頻繁勞動的工作, 「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感受比較在意,更容易覺察身體的疼痛,對疼痛傾向於「大驚小怪」,而男性恰恰相反。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急劇改變,愈來愈多的人每天長時間接觸、使用電腦,重複著在鍵盤上打字和移動滑鼠,腕關節因長期密集、反覆和過度的活動,這種病症也迅速成為一種日漸普遍的現代文明病——「滑鼠手」。

不但電腦族易患滑鼠手,其它一些頻繁使用雙手的工作者如音樂家、教師、編輯、記者、建築設計師、礦工等都可能患此種病。此外,一些懷孕婦女、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糖尿病、高血壓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人,也可能患上腕管綜合症。

解 剖

腕管為腕掌側一個骨性纖維管道,其橈側為舟狀骨及大多角骨,尺側為豌豆骨及鉤狀骨,背側為頭狀骨、舟狀骨、小多角骨及覆蓋其上的韌帶,掌側為腕橫韌帶。

腕管內有拇長屈肌腱、指淺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及正中神經通過。(9條肌腱,1條神經)

1、正中神經的走行:自臂叢內外側束髮出後沿肱動脈外側下行,在肘窩處位於肱二頭肌腱膜深面,然後在旋前圓肌兩頭之間進入前臂,沿前臂深淺二肌群間下行,至腕部變淺緊貼掌長肌深面,指淺屈肌淺面,通過腕橫韌帶內入掌。

圖示:上肢前面的神經

正中神經的分支:在前臂遠端,與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發出掌皮支,分布於掌心及魚際皮膚;入掌後發出魚際支(返支)和3條指掌側總神經。

圖示:手掌面的神經

2、正中神經的支配:前臂大部屈肌群;手掌:大魚際的三個魚際肌-拇對掌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淺頭,及第1、2蚓狀肌。

3、感覺:手掌側拇、示、中及環指橈側半,手背側示、中指遠節。

4、運動:魚際支癱瘓-拇指不能對掌,不能與手掌平面成90度角,不能用拇指指腹接觸其他指尖,或出現猿手畸形。

病因及病理

1.病 因

任何能使腕管內容物增多、增大或使腕管容積縮小的因素均可導致本病。多數病人病因不明,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腕部外傷:包括骨折、脫位、扭傷、挫傷等,改變了腕管的形狀,減少了腕管原有的容積。

2.腕管內各肌腱周圍發生慢性炎症改變:如非特異性屈肌肌腱滑囊炎、類風溼性肌腱滑膜炎、急性鈣化性肌腱炎等,滑膜增生,體積增大。

3. 佔位性病變:腱鞘囊腫、良性腫瘤、惡性腫瘤引起腕管內容物增多。

4. 慢性勞損,如過度掌屈、背伸;或退行性變,腕骨骨質增生等。

5. 與內分泌紊亂有關:多見於妊娠(體液滯留)、哺乳、絕經期婦女,也可見於甲低患者(改變體液平衡 )、糖尿病(引起神經變性)。

2.病理

病變初期正中神經水腫、充血,逐漸由於壓迫性缺血而造成神經內纖維化,神經軸突壓縮和髓磷脂鞘消失,最後神經組織轉為纖維組織,其神經內管消失並被膠原組織代替,成為不可逆改變。

臨床表現

1、30-60歲的勞動人群。

2、腕部、手掌橈側、橈側3或4個手指橈側麻木、疼痛、蟻走感,症狀夜間或清晨明顯,可放射到肘、肩部。活動及甩手後減輕。

3、上述區域感覺減弱或消失——以示、中指末節掌面為多。拇外展、屈曲和對掌肌力減弱。壓迫腕掌側、背伸腕關節可加重症狀。

4、嚴重者,可見魚際肌萎縮、癱瘓。拇指、食指發紺、指尖壞死或萎縮性潰瘍,成為不可逆的改變。

5、屈腕試驗(Phalen試驗)和神經幹叩擊試驗(Tinel徵)均陽性。

屈腕試驗(Phalen試驗):腕關節極度掌屈,一分鐘後,自覺正中神經單一支配區麻木加重者為陽性。可雙側對比。也可在屈腕時,檢查者拇指壓迫腕部正中神經部位,一分鐘後,麻木加重者為陽性。

神經叩擊實驗(Tinel徵):用手指輕叩腕部,如出現正中神經支配區異常感者為陽性。

診斷依據

1、典型的臨床表現。

2、屈腕試驗(Phalen試驗)陽性。

3、神經叩擊實驗(Tinel徵)陽性。

4、腕管封閉後症狀明顯消退。

5、輔助檢查:

X線片--是否有骨性的壓迫。

電生理檢查--比較敏感、可靠的指標。肌電圖檢查示正中神經傳導速度有變緩。

(此檢查目前在臨床上被認為是最準確的診斷方式)

lMRI檢查l腕管內壓力測定l超聲檢查--超聲測量正中神經的截面積是診斷腕管症候群的可靠方法。

鑑別診斷

大多數病人不需作檢查,僅靠病史和臨床表現則能作出明確診斷;但仍需與頸椎病及胸廓出口症候群等疾病鑑別。

1、頸椎病神經根型:除腕部以遠的症狀外尚有前臂、上臂的改變,Phalen徵陰性。

2、胸廓出口症候群:為臂叢神經壓迫,手臂內側感覺異常,麻木痛。常位於手指和手的尺神經分布區,另外還有鎖骨下血管的壓迫症狀。

治 療

非手術治療:大多數學者認為非手術治療CTS是有效的,適合於症狀輕、病程短、全身情況不允許手術的患者。

治療方法包括:

1.外固定:症狀明顯者,用石膏託或夾板 固定腕部於輕度背伸位1-2周。

2.服消炎止痛類藥物。

3.腕管封閉:用利多卡因和類固醇製劑作腕管內注射,每周一次,3-4次一療程

4.中醫理療

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2周無效,急性的CTS,腕管內佔位性病變的,症狀較重的,應及早行手術治療。切斷腕橫韌帶,解除對正中神經的壓迫。有時需同時進行正中神經束間松解術。

常規手術治療——切斷腕橫韌帶,解除對正中神經的壓迫。優點是松解徹底,適應症廣泛,還適應於繼發性病例。缺點是創傷大、痛苦多,病人恐懼心理。

常規的手術方法即沿大魚際皮紋尺側作弧形切口,向近側延伸至腕關節掌腕皮紋,切開腕橫韌帶松解正中神經,該術式已在臨床運用多年,療效肯定。常規做正中神經外膜松解。除非有明顯神經受損的證據,否則不宜盲目做正中神經束間松解,以免損傷神經纖維。腕管內注射潑尼松龍,減輕炎性反應,減少瘢痕及粘連。

微型鉤刀治療:微型鉤刀治療腕管症候群具有皮膚切口小、組織創傷輕、手術時間短、臨床症狀恢復快等優點。

方法在掌長肌腱尺側,距腕橫紋近側1cm作1cm長的橫切口,分離到深筋膜並切開,插入槽型擴張導管,在槽的導引下插入微型鉤刀,從遠至近把腕橫韌帶完全鉤割開。

關節鏡治療——創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恢復快,不僅能用於治療還能進行診斷等。但只能用於是治療特發性的病例,而對繼發性病例不能選用。

術後石膏固定腕關節於中立位3周,主動屈伸手指,防止肌腱粘連。

術後配合應用彌可保等神經營養藥物。

護 理

非手術治療護理

1.石膏或夾板固定者,患肢抬高,注意末梢血液循環情況,觀察其顏色、溫度及手指活動情況。

2.給予腕管封閉治療前先詢問有無利多卡因不良反應史,配合醫生嚴格無菌操作,注射過程緩慢,隨時注意患者情況,如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頭暈、噁心、心悸等不適,一般可迅速自行消失,無需緊張。

3.提供必要的生活護理,減少患者患肢使用。

術後觀察與護理:

1.切口血腫形成

手術創傷引起切口滲血、滲液,重新增加腕管內壓力而壓迫正中神經。

術後密切觀察敷料滲血情況,開始每小時1次,連續4次,以後每班觀察,滲血增多時及時處理。

觀察腕部腫脹、疼痛情況和手指皮膚顏色、溫度變化。

手掌側中立位石膏固定,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減輕組織水腫。

2.肌腱粘連:

手術後麻醉清醒立即指導病人活動手指關節,能防止肌鍵粘連,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組織水腫,減輕腕管內壓力。

3.神經損傷:

正中神經返支和掌皮支易在術中受損。

術後密切觀察拇指對掌功能,以了解返支是否受損。

觀察手掌皮膚有無麻木,了解掌皮支是否受損。觀察疼痛的性質及其發生、發展的演變,密切注意有無痛性神經瘤的發生。

禁用熱水袋,冬天用熱水時應用健側手試溫,以免燙傷。

4.功能鍛練

康復鍛鍊是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

告知病人神經卡壓後引起的肌肉萎縮、肌力減退 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使病人樹立長期鍛鍊的信心。

根據正中神經卡壓後引起拇指及大魚際肌無力的特點,制定訓練方案,重點訓練拇指屈、內收及對指、對掌等手部的精細動作。

原則:運動強度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每次鍛鍊以患肢承受能力為度,循序漸進。

3d後指導病人肩肘活動

1周後鼓勵手部正常活動

2周後石膏拆除指導病人用力握拳、伸指、用力抓握橡皮球、揉轉健身球等。

2--3周後進行拇指抗阻力運動訓練,促使魚際肌體積增大,肌力增強,恢復手部的協調動作。

手部鍛鍊方法

手指抓空鍛鍊

分次合指法

腕關節屈伸法

拇指鍛鍊法

手腕旋轉法

預 防

1.儘量避免上肢長時間處於固定、機械而頻繁活動的工作狀態下,使用滑鼠或打字時,每工作一小時就要起身活動活動肢體,做一些握拳、捏指等放鬆手指的動作。

2. 使用電腦時,電腦桌上的鍵盤和滑鼠的高度,最好低於坐著時的肘部高度,這樣有利於減少操作電腦時對手腕的腱鞘等部位的損傷。

3. 使用滑鼠時,手臂不要懸空,以減輕手腕的壓力,移動滑鼠時不要用腕力而儘量靠臂力做,減少手腕受力。

4. 不要過於用力敲打鍵盤及滑鼠的按鍵,用力輕鬆適中為好。

5. 滑鼠最好選用弧度大、接觸面寬的,有助力的分散。

6. 使用滑鼠時配合使用「滑鼠腕墊」墊在手腕處。

版·權·聲·明

來源:文章源於網絡,轉載為傳遞更多信息。本微信平臺轉載的所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不願被轉載的原作者或老師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進行刪除。

鬼門十三針與追魂針

【北京-12.19日】黃存增一針聽治療耳鳴耳聾等學習班

【12.5日-西安】局部雕塑美容減肥、無痕線雕提升術精品培訓班

【北京】石學敏院士醒腦開竅針刺法針刺法治療腦幹梗死吞咽障礙、語言障礙學習班

外科醫生挖肉,內科醫生下毒,放療科醫生烤電...最後病人死了,癌細胞還活著

最全面的醫學資料庫,十萬名醫的源泉地

相關焦點

  • 警惕腕管症候群!
    腕管症候群又稱正中神經擠壓症,是由於正中神經在腕管處受到卡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患者主訴橈側3或4個手指麻木、疼痛,常因為手麻這一症狀而誤以為是頸椎病。
  • 小針刀療法治療腕管症候群療效觀察
    定點:在遠側腕橫紋尺側腕屈肌腱的內側緣,定一進針刀點,沿尺側腕屈肌的內側緣向遠端移2. 5cm再定一點;在遠側腕橫紋上的橈側腕屈肌腱的內側緣定一點;再沿橈側腕屈肌腱向遠端移動2. 5cm再定一點,腕關節下部放一脈枕,使腕關節背伸位。
  • 手麻,不一定是頸椎病,還可能是腕管症候群!
    生活中有一些人在承受著手麻的困擾,由於低頭族增多,加上頻繁的用手習慣,一想到手麻,不管是患者還是醫生,總會先想到的是頸椎病。經過治療,手麻症狀非但沒有緩解,反而隨著病情的加重,逐漸演變成疼痛,甚至影響到患者的睡眠。小南提醒,手麻,當心是得了腕管症候群!
  • 非也,常見是腕管症候群
    頸椎病也會引起手部的麻木,但並不是最常見的病因,而且頸椎病引起的症狀當中,很多並不是以手麻為主要症狀,反而有種稱為腕管症候群的疾病卻是引起手麻的最常見原因。腕管是位於人體手腕掌側的由纖維軟組織和骨骼組成的管道,裡面有五個手指的屈指肌腱和和一條正中神經通過。
  • 手指麻木還可能是腕管症候群--大河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林輝通訊員任博文    前兩天,河南省中醫院骨病一科主任史棟梁接診了右手手指麻木1年多的楊女士。楊女士斷斷續續治療,考慮過頸椎病,考慮過末梢循環差,還查過血糖,給予相應的治療後有好轉,但容易反覆,麻木的症狀甚至最近還有所加重。
  • 孕期患上腕管症候群,手部疼痛麻木怎麼辦
    許多準媽媽從懷孕7個月開始會出現拇指、食指及中指麻木、有刺痛感和握物困難等症狀,而且在夜間加重,這在臨床上稱為「腕管症候群」什麼是腕管症候群?但由於孕期筋膜、肌腱及結締組織的變化使腕管的軟組織變緊而壓迫正中神經而出現麻木、疼痛的現象,稱為孕期腕管症候群2.腕管症候群是一種比較常見肌肉勞損病,是經常用手工作的人的職業病,如打字員、收銀員、鋼琴演奏員等,尤其是經常使用電腦鍵盤的孕期女性,患這種病的傾向更大3.調查發現有
  • ...原來是它在搗鬼 ——濟南市三院開展局麻下小切口治療腕管症候群
    手指無力,夜間麻醒,原來是它在搗鬼 ——濟南市三院開展局麻下小切口治療腕管症候群 近日,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手外科成功為一位腕管症候群患者實施「局麻下小切口治療腕管症候群」,手術順利,患者術後感覺良好。
  • 3個半手指麻木疼痛,或是類風溼關節炎所引起的腕管症候群
    腕管症候群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疾病,就是出現在手的大拇指這一側三個半手指有麻木,針刺樣的疼痛,還有些感覺減退。我們的腕管為什麼容易得這個病?正中神經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傳遞信息,就會出現剛才講的一些症狀,這就是腕管症候群。類風溼性關節炎,腕關節病理變化主要就是滑膜炎。特別是急性滑膜炎,這個地方的軟組織就會腫脹,壓痛,疼痛,滑膜也會增生,還有肌腱表面包裹的腱鞘也會發炎。
  • 腕管症候群、手腕疼、手指麻!清代老方子,一擊即勝,請學習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腕管症候群這個事兒。啥是腕管症候群啊?它的表現,主要就是手腕部位疼痛,以及手指麻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最厲害。我們手腕部位,有一個正中神經。它一旦因為種種原因被壓迫了,就會出現這個問題。這個病,當下特別時髦,又被稱作「滑鼠手」。它原本高發於廚師、木工等需要長期活動手腕、局部容易勞累的人身上。
  • 手腕酸痛、手指僵硬,你是腱鞘炎還是腕管症候群?
    「滑鼠手」學名腕管症候群,而「媽媽手」和「扳機指」都是腱鞘炎的一種,前者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後者是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它們都會造成手部一定程度的酸痛和活動受限,應該如何區分呢?從發病原因來看腕管症候群也就是我們說的「滑鼠手」,它的發病原因是指腕管內壓力增高導致正中神經在腕管內被卡壓引起的一系列手部相關部委感覺異常和功能障礙的疾病。
  • 可視化讓中醫針刺不再神秘 肌骨超聲介入治療腕管症候群
    肌骨超聲檢查示:雙側腕橫韌帶增厚,正中神經鞘低回聲增厚,卡壓正中神經,考慮腕管症候群;患者雙前臂肌群可見數處低回聲區,考慮肌筋膜疼痛觸發點。腕管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患,也是手外科醫生最常進行手術治療的疾患。
  • 與腕管症候群、神經根型頸椎病有區別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旋前圓肌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在前臂經過時被損傷性的旋前圓肌腱弓、指淺層肌腱弓所刺激或卡壓而產生的一系列神經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症狀。
  • 可能是腕管綜合症!
    當你出現手麻、握力下降、手部肌肉萎縮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了,你可能得了腕管症候群!什麼是腕管症候群?腕管症候群通常發展在45至64歲之間,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它可以出現在一個手腕或者同時兩個手腕上。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是由於孕期的關係還有女性天生腕管就比男性狹窄的關係,而不是女性更脆弱的關係)。
  • 孕晚期孕媽手發麻,如何不讓腕管綜合症纏上你?
    一些白領,由於在辦公室從事文字工作,用手比較多,更容易患上腕管綜合症,這也是懷孕造成的。一般兩隻手都會出現這些症狀,而且在孕期的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但在懷孕的後半階段,更有可能發生或加重。導致孕婦腕管症候群的原因首先是水腫,在懷孕6,7個月的時候,孕婦身體內開始滯留越來越多的液體。
  • 6種理療動作,針對腕部疼痛和腕管綜合症!瑜伽手腕熱身
    腕關節問題,通常是由腕管綜合症(CTS)引起的。要了解如何治癒它們,有助於了解該區域的解剖結構。腕管是腕部的一條狹窄通道,由韌帶和8條小腕骨組成。這些骨頭排列成兩行,每行四列,位於手和前臂之間摺痕的兩側。當手的正中神經在該通道中受壓時,會導致CTS。但是,問題並不總是由重複運動引起。減少腕關節空間並壓縮正中神經的任何事情都會導致CTS。
  • 頸椎病、腦中風、肘管症候群來了
    頸椎病、腦中風、肘管症候群來了 2020-05-22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頸椎病、腦中風、肘管症候群
    常見的導致手發麻的原因包括:一、頸椎病據統計,公務員有70%都或多或少合併頸椎病,可能與長期伏案工作以及運動少有關係。手麻只是頸椎病可能的表現,有時候也會出現別的表現,或者合併病的表現。三、腕管症候群肘管症候群拇、食、中指的麻木疼痛,常有夜間麻醒史,醒後活動可好轉。嚴重者可伴有手部肌肉萎縮,影響手的精細動作,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腕部受到壓迫,即所謂的「腕管症候群」;環、小指的麻木疼痛,也可有夜間麻醒史,嚴重者伴有肌萎縮,環、小指的屈指力下降,影響精細運用。
  • 一分鐘自測
    在手腕部有通道,由神經和血管等軟組織組成,這就是所謂的腕管。若腕管不通暢會使得神經和血管受到擠壓刺激,導致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感覺異常和功能障礙,這在醫學上被稱為腕管綜合症。可以自己判斷一下,手腕部自然下垂,掌屈,肘關節伸直,持續一分鐘後以上三個手指麻木,十有八九是腕管綜合症。
  • 一文知曉:特魯索症候群的臨床表現、評估及治療要點
    Trousseau『s症候群是腫瘤相關卒中的一種類型 腫瘤引起的卒中有多種機制,已有綜述和推文詳訴(點擊可回顧:Stroke:惡性腫瘤患者發生卒中的機制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