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2002年9月起以小針刀療法治療腕管症候群218例,效果良好,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218例,女153例,男65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31歲,平均48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3年,雙側發病148例,其餘單側,臨床特徵:腕關節掌側酸、脹、痛、僵硬,手掌麻木,腕關節和手指伸屈受限,無力,夜間發病或疼痛、麻木加重是本病的一大特點,正中神經叩擊試驗陽性,屈腕試驗陽性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坐位,手腕平放於治療臺上,掌心向上,讓患者用力握拳向掌側屈腕,在腕部掌側可有三條縱行皮下的隆起,中間者為掌長肌腱,橈側的為橈側腕屈肌腱尺側的為尺側腕屈肌腱。定點:在遠側腕橫紋尺側腕屈肌腱的內側緣,定一進針刀點,沿尺側腕屈肌的內側緣向遠端移2. 5cm再定一點;在遠側腕橫紋上的橈側腕屈肌腱的內側緣定一點;再沿橈側腕屈肌腱向遠端移動2. 5cm再定一點,腕關節下部放一脈枕,使腕關節背伸位。在此四點上分別注入1%利多卡因2ml,然後分別進針刀,刀口線一律和肌腱平行,針體和腕平面成90°角,穿透皮膚到後下後緩慢進針刀,深度0. 5cm左右,遇到韌感即為碗橫韌帶。沿兩側屈肌腱內側緣將腕橫韌帶分別切開2~3mm。與此同時將針刀沿屈肌腱內側緣向中間平推數下,目的將屈肌腱和腕橫韌帶間的粘連疏通剝離開來。在尺側兩點進針刀要格外小心。因其深面有尺動脈(在橈側)和尺神經(在尺側)伴行,為避免對它們的損傷,必須用左手示指觸到尺動脈搏動並向深層按壓,向尺側牽拉,再沿左示指指甲處快速刺透皮膚,切割松解即可。術畢,針孔敷料覆蓋穩妥後,被動過伸過屈腕關節三五次。針孔2天不可沾水。7~10天後未愈再作一次治療。如症狀明顯嚴重者,可初次治療時在上述四點局麻液中分別加入曲安奈德0. 5ml。
1.3 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症狀與體徵完全消失。有效:症狀與體徵基本消失,用腕力過度勞動時仍有不適。無效:症狀與體徵無變化。治療結果:218例絕大部分只需一次治療,最多治療三次。其中201例顯效佔92%;有效15例佔7%;無效2例佔1%。1年後隨訪有5例復發,經同法治療後痊癒。
2 討論 腕管症候群是神經受壓症候群中最常見的一種。凡能引起腕管內各種結構的體積增大或腕管容積減少的病變,都可壓迫正中神經發生腕管症候群。綜其原因,腕管症候群可有全身性和局部的兩種因素。全身性因素:主要是內分泌改變所至。如本病女性多於男姓;且好發於絕經前、後期或妊娠期,由於失去了抑制腦垂體激素的作用,從而刺激了結締組織的生長,尤其是腱膜和腕橫韌帶增厚,使腕管狹窄,內壓增高,壓迫正中神經。局部因素:①腕管內各種組織結構體積增大因素。Ⅰ腕管內肌腱的炎性病變,腕管內屈肌腱具有腱鞘,橈側滑囊,包繞拇長屈肌腱,尺側滑囊包繞屈指肌腱,當肌腱炎症病變時,可引起腕管內容物體積膨大,壓迫正中神經。如非特異性屈肌腱腱鞘滑膜炎,類風溼性腱滑膜炎,急性鈣化性肌腱炎等,均可使屈肌腱滑膜增厚,肌腱增粗,壓迫正中神經。Ⅱ腕管內腫物。Ⅲ腕管內出現乖離肌肉。②腕管腔本身變小:如腕橫韌帶可因外傷後瘢痕形成而增厚;腕部骨折,脫位可使腕管後壁或側壁突向管腔,改變了腕管的形狀,減小了腕管的容積,使正中神經受壓。③用腕力過度勞動者:如木工、廚工等。當腕關節極度屈伸位時,均是腕管容積縮小,壓力升高;這種壓力在過度屈腕時,可達腕中立位時的100倍;過度伸腕時為中立位的300倍。因此,腕用力過度的勞動者,由於正中神經反覆受到腕管內壓力的急劇變化的慢性刺激,使正中神經發生慢性損傷,可誘發腕管症候群[1]。上述因素對神經壓迫的病理機制,可有兩種學說解釋,一種是機械壓力學說,其重要依據是受壓部位的神經纖維在形態上有特殊改變;另一種是神經缺血性學說,主要是由於壓迫造成神經血循環障礙,而使神經受損。初期僅使神經功能受到影響,由於持續低氧,神經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害,從而發生神經麻痺,若壓力持續作用,則神經束內水腫,促使纖維母細胞增生,神經束內發生纖維化,產生不可逆反應。所以,腕管症候群早期減壓松解術是非常必要的。過去對該病治療方法有針灸、電療、中藥燻洗等都很難奏效,又易導致粘連和腕關節無力。我們針對上述病因、病理變化,採用小針刀治療此病取得了較好療效。
小針刀治療此病的機理是剝離粘連、松解減壓,恢復肌肉的動態平衡,使其發揮良好的功能狀態,從而達到力學平衡作用[2]。小針刀療法還可改善局部微循環,改善局部組織新陳代謝,促進炎性滲出的吸收,加速消除因缺血產生的有害物質,加快組織粘連和瘢痕的修復。因此,小針刀療法是治療腕管症候群的一種良好方法。
(責任編輯:辜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