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博導重業績不唯職稱 哈工大11名副教授當博導

2020-12-16 央視網
評博導重業績不唯職稱 哈工大11名副教授當博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6日 10:18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在日前召開的哈工大學位委員會第121次會議上,王強、宋鴿平、丁宏升、許國仁等1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副教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這標誌著哈工大在博士生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國高校的博士生指導教師遴選制度均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只有教授才能參評博士生指導教師。但是,近年來,由於教授比例已經很大,哈工大各院(系)新增教授的名額存在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優秀的年輕副教授有可能一段時期內評不上教授,也就無法評博導。這一現象嚴重地影響了學科建設以及後備人才的培養。為了提高年輕教師科研的積極性,保證優秀年輕教師今後更好地發展,並淡化博士生導師職稱,哈工大決定對原有的博士生指導教師遴選制度實行重大改革。

  新的博士生指導教師遴選制度規定,只要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科研工作經驗、明確的研究方向和飽滿的科研任務、培養研究生的經驗、較高的外語水平、積極參加本學科的學科建設的優秀副教授都可以評選博士生導師。哈工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丁雪梅告訴記者,博士生指導教師遴選制度實行改革後,「只要具有博士學位的副教授都能參評博士生導師,並接受高水平大學優秀副教授來我校工作及申報我校博士生導師工作」。

  面對一批優秀副教授進入博導行列,丁雪梅認為,優秀副教授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有利於更好地加強和促進學科建設,更好地建設一支學科結構合理、年輕力量充足的導師隊伍,更多更好地為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同時也促進了學校博士生遴選制度的更加科學化與人性化。

  剛剛被評為博士生導師、34歲的關新春副教授激動地說:「學校第一次允許優秀副教授評選博士生導師,這對年輕教師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這也對學科支撐、實驗條件的改善、博士生招生的數量與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進一步激發了我的科研熱情。」(劉忠奎、朱偉光)

責編:王壹霖

相關焦點

  • 副教授也能當博導
    □本報記者  王 暉  副教授也能當博導  38歲的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臧明璽一夜之間成了全校的新聞人物:她被學校破格聘任為博士生導師,在此之前,她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教師。  3月31日,鄭大對外宣布,該校研究生培養將在全國省屬高校率先實行新機制,首先在今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作出重大改革,打破博士生導師終身制,不唯資歷,不唯職稱,拿出5個博士生招生指標,在全校範圍公開選聘,允許有高水平科研項目的教授和具有博士學位的副教授招收導師全額資助制博士生,由導師向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包括4年的學業獎學金4萬元和助研獎學金3.2萬元。
  • 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導有什麼區別?很多人都不知道
    但是也可以做一些基礎的工作,基本上是去填補教授和副教授正常教學所遺留下來的空缺,來使整個教學系統趨於完善。當時北大只有專職教員才能成為教授,而兼職的一律都是講師。在當時著名的講師有梁漱溟,魯迅等。這就說明講師的水平不一定比教授差,只是他們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
  • 龍敏飛:期待「博導選聘避免唯論文論」掀起蝴蝶效應
    培養單位要從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育人能力、指導經驗和培養條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導師選聘標準,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確定選聘條件。(9月29日人民網)在我國,「發論文」早已成為各種考核標準、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一些業內人士更是表示,論文數量已經像GDP一樣增長了。
  • 比博士更難的,是博導
    陝西師範大學公開的課時費等人員費用發放標準中,教授:不超過150元/課時;副教授:不超過100元/課時;其他人員:不超過80元/課時。學生被導師卡不畢業,可以向學術委員會申訴;但帶的學生延畢太久,影響的反而是導師的招生資格。近幾個月以來,國內高校掀起清退超期研究生的浪潮,其中個別高校清退超期在籍博士生人數達到上百名。
  • 暢所欲言丨博導不是職稱,這樣的「常識」還要說幾次?
    對於社會輿論關心的「高校研究生導師與學生關係」,教育部近日在答覆政協委員提案時再次予以明確,其中特別提到:博士生導師是因博士生培養需要而設立的崗位,不是職稱體系中的一個固定層次或榮譽稱號。在比較熟悉教育領域的人看來,「博導不是職稱」算是最基本的常識。
  • 提升博士教育質量須加強博導崗位管理
    因此說,要真正從嚴培養博士、擴招而不降質,必須完善博士生導師制,加強對博士的過程教育與管理。我國博士教育實行導師制,不過與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導師制相比,還有諸多不同之處。比如,我國博士培養單位,有不少是把博士生導師作為一個學術頭銜,認為博士生導師比教授職稱更高一級。
  • 武大300名博導下崗
    「在博士生招生規模趨於穩定的同時,新增遴選博導人數持續增加。截至2011年,全校共有1300餘名博導,每個導師平均只能指導一兩名博士生。博士生招生數量相對有限,而博導數量又在持續增加,這兩者之間構成了矛盾。」該校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周葉中表示。僧多粥少,只好考核上崗。另外,不同學科之間的特點導致有些博士生導師忙不過來而有的又很「悠閒」。
  • 華南理工首聘副教授任博導 7人平均年齡為36歲
    打破高校論資排輩慣例  華工首聘副教授任博導  南方日報訊(記者/張勝波通訊員/祝和平)筆者近日從華南理工大學獲悉,在2010年新聘博士生導師中,該校首次破格遴選7名副教授擔任博導,打破了以往教授才能指導博士的慣例
  • 光明日報:提升博士教育質量的根源是加強博導崗位管理
    比如,我國博士培養單位,有不少是把博士生導師作為一個學術頭銜,認為博士生導師比教授職稱更高一級。而在發達國家大學,博士生導師只是職務,指導博士生的助理教授、副教授,都是博導。把博導定位為職務,對健全博導制度很重要,有助於釐清「博導」身份邊界,進而強化對常識的認知,即博導只是一種職務,招不到博士生就不再是博導,要對自己的職務負責,而不是「評上」博導就一直是博導。
  • 博士已經很難了,博導可能比你更難!
    這種情況其實也與教學活動的「效益」甚微不無關係。陝西師範大學公開的課時費等人員費用發放標準中,教授:不超過150元/課時;副教授:不超過100元/課時;其他人員:不超過80元/課時。博導是一個流動的崗位而不是終身制,不帶博士生就不能再稱為博導。而在我國,一套嚴格的、較為完善的博導遴選制度已經形成,主要包括對職稱、學位、科研能力以及教學能力的考核等。其中,博導與「職稱」存在普遍的捆綁關係。
  • 北京晚報評論:從嚴選博導 更能出高徒
    其中,提出要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確定選聘條件,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導師選聘辦法,建立招生資格定期審核和動態調整制度,確保博士生導師選聘質量。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頂端,博士生導師承擔著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使命。
  • ...博士生 副教授 博士 副高 職稱 講師 畢業生 評聘 降格-東方...
    清華大學決定,從2012年全面取消博導評聘制度,全體副高職稱以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均具有博士生指導資格。屆時博士生導師數量將增加一倍。此前,北京大學把博導門檻降得更低,部分院系講師已獲準獨立指導博士生。(2月26日《新京報》)  降格擴博導,博士生笑了。
  • 80後博導登上天津大學講臺 均為學科學術帶頭人-博導,博士生導師...
    然而,在天津大學的校園裡,就是這樣一批30歲左右的年輕人,已經意氣風發地走上講臺,開始了他們的博導生涯。  昨日,天津大學2010年度新選聘的54名博士生導師接受了崗前培訓。在這54名新聘任博導中,197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有16人,佔29.6%,其中一名「海歸」博導,年僅30歲,是地地道道的「80後」。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但講師晉升為副教授職稱,可不是3年5年的混資歷就行。國內高校評職稱就像「計劃經濟」一樣,各院系瓜分高校內本就不多的名額。一般情況下,高校講師不帶研究生,副教授級別能擔任碩士生導師,教授水平是博導,這還得是有博士點的學校才行,沒有博士點的高校,也只能授予碩士學位,教授最高也就是帶碩士研究生。
  • 科學網—上海交大博導每年最多招3個博士生
    這項「新政」包括淡化「博士生導師」榮譽性稱號和終身資格,打破唯有教授當博導的職稱限制,並實施博導招生人數「封頂」制度;同時,報考上海交大博士生可隨時提交申請材料,通過審核及面試後可被直接錄取,今年這一「入學申請制」覆蓋所有博士生學科門類。 實施博士生導師動態選聘制度。「博士生導師就是指導博士生的教師,而非頭銜,也不代表永久性福利與待遇。」
  • 80後海歸博導漸成趨勢?「新海歸」我們讚美什麼
    新增博導系女海歸  「80後」海歸如何當上博導?  6月12日,華中科技大學公示了135名具備新增博士生導師資格人員名單,兩名女海歸的名字赫然在目——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魯青和光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方妍妍。  對此,公眾的反應不一。
  • 講師在大學裡屬於什麼層次,年齡大仍然沒有評上副教授的講師多嗎
    說到最令老師頭疼的一個問題,職稱一定是其中一個,大家見到比較多的是中小學老師抱怨職稱難評,尤其是高級職稱,因為名額很少,其實,大學裡雖然高級職稱名額多,但各類職稱比例同樣是有限制的,所以競爭同樣激烈或者說慘烈!
  • 家長發帖聲討博導錄取不公 博導坦言學者有底線
    考博落榜「聲討博導」折射了什麼  「被指偽造成績單致優秀考生落榜,南大博導發帖反擊。」近日,媒體報導了南大博士招生中發生的考生與報考導師公開反目事件,引起多方關注。  該網帖稱,路某有兩篇《人民論壇》(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項副省級三等獎,1篇《人民網》理論頻道的全文轉載,申曉雲錄取的另兩名考生連1篇核心期刊論文都沒有,更談不上其他科研成果。為了掩蓋招博工作中的不公平,申曉雲偽造了一份「複試成績單」,於6月11日11點55分發到考生家長郵箱。  申曉雲教授隨即憤而在網上展開反擊。
  • 28歲女博士李琳出任南方醫科大學教授、博導,還有比她更牛的嗎?
    看起來著實感覺現在的大學不拘一格的用人,不再局限於論資排輩來評職稱,這是好事。同時對於這種破格錄用人才是否有相應的標準,又是如何操作的?也存在一定的疑問。一、近年來破格的人才不少。近年來,破格錄用為教授、博導的年輕人才不少。
  • 28歲美女學霸獲評南方醫科大學教授、博導,網友:這是別人的28歲
    28歲的年紀,便被南方醫科大學聘為教授、博導。估計不少網友都在暢想或者回憶自己28歲時在幹什麼呢。她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李琳。1991年出生的她,今年剛好28歲。然而她的28歲,卻達到了同齡人難以達到的高度,被聘任為教授、博導。李琳主要從事單細胞表觀基因組學研究,本科期間在電子科技大學求學,並於2014年取得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