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家的孩子小瑾今年讀大三了,儘管學習成績好,可是沒有任何愛好特長,一個男孩子看起來文文弱弱,缺乏自信。
小瑾的爸爸說:孩子小時候學過鋼琴,有一次受到了老師批評後,就再也不願意學了。我們總希望他有個愛好特長,比如遊泳、打球、畫畫、下棋等,可是後來他什麼也不願意學。我們看孩子學習成績好,也沒當回事,誰知道他長大後也是什麼興趣都沒有,也不願意發展愛好特長,以致形成了文弱、缺乏自信、不夠陽光的性格。
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學習新事物並形成興趣愛好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讓孩子充滿快樂、熱愛生活;可以緩衝緊張的學習生活壓力;也可以讓孩子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養成良好的社交能力;甚至讓孩子增強自信,鍛鍊個人魅力。
但是,無論家長怎麼引導,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嘗試這些新事物,不願意參加興趣愛好學習,真是讓家長操碎了心。
其實,孩子不願意嘗試新事物、不想參加興趣愛好學習是有原因的。從心理學上講,孩子害怕嘗試新事物,是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激發了其自我保護的本能所致。
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有的是先天的,也有的是後天形成的。先天的因素主要來自媽媽懷孕時的過度緊張和焦慮,或媽媽生產時外界的強烈不當刺激,亦或是一些遺傳因素。後天的因素主要來自孩子小時候嘗試新事物時產生的不適感、恐懼感。
這些先天的、後天的體驗,會讓孩子產生不適、恐懼,會讓孩子再次遇到並不熟悉的事物時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產生牴觸心理。
能不能改變孩子的牴觸心理,讓孩子熱情高漲地接觸新事物?當然能,那就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對新事物產生愉悅心理。
如果孩子對接觸新事物擔心出錯、被批評或被嘲笑,就從心裡不想嘗試了。對此,家長可以給孩子進行一些心理疏導:如果不願意嘗試,新事物永遠是新的,你什麼也學不會;這是一個讓你掌握技能的好機會,同時也能讓你認識一些新朋友。只要家長諄諄教導,相信孩子會逐漸從心理上接受的。
在嘗試新事物前,家長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給孩子講解清楚新事物的特性、技能要點、方法步驟等,並反覆示範,讓孩子覺得能夠把握這項新事物的規律、新技能的程序,孩子就不會對接觸新事物心慌了。
不厭其煩的演示之後,孩子就會認為容易操作,就會躍躍欲試。開始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要把動作技能化繁為簡,讓孩子掌握基本的動作要領即可。隨後方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孩子才會覺得學習該項技能並不難,從而增加學習興趣。
如練習書法,對於初學的孩子要由易到難進行指導。初學時,要先學「描紅」,即將紙覆蓋在字帖上讓孩子描寫摹仿。這樣孩子可以掌握字的間架結構,基本用筆的方法。當孩子握筆穩定、字寫得較端正時,再「對臨」,即邊看著字帖邊寫字。臨摹的字帖,應選擇收筆明顯、平穩的楷體字,宜學習柳體、顏體和歐體等。當楷書學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開始學習行書、隸書、草書等。
孩子嘗試新事物、學習新技能時,只有融入集體,與小朋友們一塊學習,才能「比學趕幫」,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對此,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些水平相近的同學、鄰居、親友與孩子共同學習。有了小夥伴的陪伴、幫助、競爭,孩子才能學得更帶勁。
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讚揚是每個人的內在需求,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對孩子的作品要及時給予鼓勵,並進行適當展示。如,可以把孩子畫的畫掛在客廳牆上,把孩子的手工作品拍照發朋友圈或送給親友等。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別人的讚賞,能派上用場,相信孩子一定會激動不已,也一定會充滿學習熱情的。
總之,無論孩子先天性過度敏感,還是後天性受過不良刺激,都可以通過正確引導,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關鍵是家長要做到相信孩子、鼓勵孩子、由易到難地教導孩子。
作者簡介:董伯育心,碩士研究生畢業,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常年從事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擅長育兒領域研究、少兒心理問題諮詢,多次獲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