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正街,長沙城內一條有名的老街巷,位於五一商圈的西南角,因清初都司衙門建於此地而得街名。有「定湘王廟」之稱的善化縣城隍廟、紀念湘菜祖師爺的詹王宮、傳承梨園風採的桃花井等景點曾經都在這條街的輻射範圍內。
都正街位於芙蓉區西部,東鄰天心閣,西至蔡鍔路,北至人民路,南到城南路,全長314米,寬5.5米。都正街是古城長沙保存下來的歷史街巷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記載了老長沙的城市歷史、生活記憶。
雕塑壁畫訴說老長沙的故事
時值盛夏,清晨的都正街卻顯得格外幽靜。7月3日早上,記者來到都正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口那塊用麻石砌成的高大牌坊,大樹掩映下,門樓上「都正街」三個楷書大字格外顯眼,兩旁的對聯「塵封一頁神遊湘楚烏衣巷,回味千年夢繞長沙美食街」正是如今都正街的寫照。街巷兩側分立著明清風格的建築,麻石小徑、雕花門窗、大紅燈籠、雕梁畫棟……散發著沉靜悠遠的氣息。
沿人民路南側一路往東,一幅幅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反映過去那個年代長沙市民生活的雕塑、壁畫呈現在眼前。背靠牆壁,小孩子一起使勁「擠油渣子」;大人扶著自行車後架,教孩子學騎自行車;廢棄的車輪和車軸做成的蹺蹺板;還有「跳房子」「蕩鞦韆」「跳高馬」……這些承載著一代人回憶的畫面,讓人勾起那些難忘的記憶。壁畫和實物、雕塑相互映襯,虛與實的完美融合,已經逝去的年代又歷歷在目,重新在眼前浮現,仿佛回到了孩提時代。
火藥局巷是都正街的一條「旁支」,緊挨著天心閣。在巷子盡頭,一位70多歲的吳姓老者正坐在家門口乘涼,他告訴記者,他是老住戶,打小就在這裡住,幾十年了,對這裡有深厚的感情,有著許多的回憶。許多鄰居都搬到高樓大廈去了,可他捨不得離開。吳大爺家有一棟6層的房子,一、二層自己家裡人住,三層至六層出租,每月收入有幾千元。他開心地說:「原來巷子裡亂糟糟的,自從棚戶改造後,環境變好了,尤其是現在,我們這裡成了旅遊景點,各方麵條件都改善了,經常有外地的遊客到這裡來參觀。」
經過歷史的變遷,都正街漸漸褪去昔日的風採。可是,穿行於黛瓦青牆的古韻老巷,依然能感受這條老街古樸的氣息,腳下的麻石板路每走一步,都能踏到歷史氣息。已修復的桃花井口,與玩樂孩童、洗衣女子的雕塑和壁畫相映成趣,井口上木製搖臂,咿咿呀呀唱著曾經的梨園往事。桃花井為舊時長沙四大名井之一,直至20世紀80年代仍在使用,故其所在的小巷亦名桃花井。民國時曾是長沙梨園鼎盛之地。
都正街的入口處有一組反映老長沙氣息的銅雕——人力黃包車、打人參米、夏季乘涼的竹鋪子、邊彈邊唱的評彈藝人等,背後的牆上的小簸箕、小鬥笠、蚊香等等形象還原了當年小戶人家的民俗風情,述說著老長沙的故事。記者看到,許多市民和遊客在這裡拍照留影。馬先生是河北來長沙出差的,和幾個朋友一起來到這裡,街區裡的場景吸引了他。他毫不猶豫地坐上「黃包車」,來了一個合影。他告訴記者,他很喜歡這條街的風格,拍了許多照片和視頻,回去後要向家鄉的朋友推介長沙,來這裡旅遊。
文化古街群落歷史韻味十足
都正街雖不處於長沙商業中心,卻在老長沙佔有商業的一席之地,雖然當年紅火的店面已湮沒無聞,但保留下來的巷名卻是長沙商業文化的遺存。清香留巷、馬楚巷、香鋪巷、鐵鋪巷、千總巷、蟾王宮巷、三條巷,都正街等七條巷子,各有各的來歷,各有各的傳說,它們組成了都正街具有歷史韻味的文化古街群落。
鐵鋪巷,是都正街南端的第一條小巷,舊時以巷口的汪鴻泰鐵鋪而得名。汪鴻泰專門做軍隊的生意,比如調整刀槍,修補兵器;為騎兵修、打馬掌;也打一些鋤頭、籬笆等民用物資。這家鐵鋪生意廣,名氣大,最後就成了這條巷子的名字。類似的情況還有它「隔壁」的香鋪巷。
據舊志記載,清香留巷一帶在清代多為私家園林,種有奇花異草,清香四溢,長留空間。「清香留」由此而得。到了民國時期,這一帶仍是名人雅士聚居之地,至今清香留巷還留存著數棟青磚清水牆的老式公館,院落式的傳統方式還在這小巷深處延續。
記者在街巷中穿梭,徜徉於麻石古街,感受著長沙老街的歷史文化底蘊。各種懷舊的場景引得遊客紛紛拿出相機、手機打卡拍照。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回憶中的理髮店、富有情趣的酒肆、樸素的旅客驛站、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火焙魚和小乾魚蝦的農婦,還可以看到拍婚紗照的情侶、玩街拍和抖音的年輕人。而身居街道的老居民生活是十分安逸的。記者觀察到,在街道深處一棵大樹下,街道兩邊,幾位老人正坐家門口乘涼、聊天,偶有幾個小孩在街道中來回奔跑,追打嬉戲。
特色美食傳統服飾受追捧
晚清至民國時期,都正街人煙稠密,商業繁華。街頭巷內分布著各類商鋪,如馬明德堂滷味店、楊松泰香鋪、丁道生草藥店、汪鴻泰鐵鋪、遊祥生豆腐店、保利車行,以及木器店、米粉店、鞋店、縫紉店等,均系小本經營,亦為民生日用所需。其門店雖不似坡子街、八角亭之行號闊綽,但因街市車水馬龍,行人絡繹,生意卻也暢旺。
歷史賦予了都正街商業街區別樣的情感和生活,使之充滿情感,浪漫感性,所有商業場所均反映出市井的歷史文化。據了解,現在進駐都正街的商鋪有特色飲食、茶道、服裝、手工定製、飾品等。
下午5點多鐘,來都正街的人絡繹不絕,街上的店鋪開始忙碌起來。夜色漸濃,街道兩邊屋簷下的燈籠亮了,整個街道也開始喧囂起來。記者看到,沿街的餐飲店鋪座無虛席,擠滿了用餐的人,有的店鋪乾脆把小餐桌擺到了門外,食客也樂得在街邊品嘗美食,觀看街邊風景。臭豆腐、烤肉、油炸食品、麻辣燙等長沙各種美食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如果走累了,還可以在低調安靜的茶屋歇歇腳,在巷子裡的酒吧坐一坐。
記者看到,在都正街,鍾靈記、琢雅軒、星漢庭等幾家漢服專賣店頗受年輕人的青睞,店鋪內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在街口「鍾靈記」漢服店,記者遇到幾個前來選購服飾的姑娘,她們都是漢服愛好者,美麗的姑娘們穿著漂亮的漢服,頭上插著靈動的髮簪,手拿團扇,腳穿繡花鞋,娉婷作態,宛若仙女下凡。店主說,現在熱愛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以年輕人為主,近年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漢服銷售也越來越好。
「讀獨訂衣」是一家專門訂製旗袍的門店,第一次經過時大門緊閉,卻被鏤空門裡飄出的一抹豔麗旗袍衣角所吸引。大紅色雕花木門非常醒目,門口正中掛著一件精美的旗袍,走進店鋪,記者看見,不大的店面掛滿了各式各樣、做工精緻、花色各異的旗袍,許多顧客在選購,店面二樓則是製作間。店老闆是一名帥氣的小夥,他在這裡開店已經有6年了,許多顧客慕名而來。家住雨花區的劉女士在這裡看上了一款經典黑白格布料旗袍,想買一件,但成衣不合身,決定訂做一件。記者看到,裁縫師傅正在給她量尺寸。店主告訴記者,在這裡訂衣服的不只是本地人,重慶、貴州等地也有顧客,她們通過微信網上訂製,購買服裝。
修舊如舊老街綻放新光彩
都正街文化街招商辦負責人介紹,從前的都正街留在老長沙的記憶裡是一個並不美好的印象:破敗雜亂、危房林立、電線如蛛網密布,沿街叫賣的小攤販把本就不寬的巷子堵得寸步難行……
為拯救這條曾凝聚著老長沙精華的老街巷,2013年9月,長沙市芙蓉區委、區政府啟動了對都正街芙蓉區段歷史文化街區提質改造的「有機棚改」項目,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挖掘歷史底蘊,尋找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的有機融合,打造天心閣周邊特色街巷和人文遊憩中心。該項目著眼於延續和傳承老長沙記憶,並注重保護挖掘街巷歷史文化,更新基礎設施,進行統一的外立面改造。經過一輪提質改造,完成詹王宮、城隍廟、桃花井等歷史遺址、景點的修復,引進了餐飲、酒吧、客棧、精品酒店、旅遊購物、咖啡、書吧等時尚新業態。2015年9月,一個集餐飲、旅遊、娛樂功能等文化特色於一體,全新而又懷舊、湖湘味十足的的大型歷史文化商務街區於華麗亮相,那些流傳在典籍中的歷史遺存,成為老街實景,一個全新的都正街展現在人們面前。
長沙市芙蓉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認為,守住歷史根脈、留住人文底蘊、釋放商貿活力,正是重塑都正街的精神內核,提升街區品質、鍛造宜居家園更是老舊街巷蝶變的現實需求。都正街內處處皆歷史,湖湘文化的傳承脈絡清晰可見,擁有文化產業發展的天時地利讓歷史與現代在這裡完成對話,讓文化與商貿、城市與產業在這裡完美結合,讓老空間裡洋溢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