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兩根實木作梁,許以粉牆黛瓦,再加之輕盈精巧的簷廊,雕而不畫的門窗,開暢通透的庭院,這便有了川西民居的獨特風情。本月初,在錦江區暑襪北一街和嶽府街交匯處,一處名為「回到成都」的極具川西文化特色的文旅體驗點位正式投入運營。院內蜂蝶紛飛、鳥語花香,各種建築錯落有致,移步換景,引來無數雙好奇的眼睛。
在錦江區暑襪北一街和嶽府街交匯處,一排老街老巷中重生「新空間」,藉助非遺文化和川西民居獨特的魅力,遊客、市民都能在這個兼具包容性與實用性的場景中找到自己心中的靜謐處。
老棚戶變新空間
古樸雅致的川西民居風格與改造後的特色街區相得益彰,明亮的空間陳設更與灰暗的舊巷形成鮮明的反差,青磚白牆與潛藏在細節處的精緻木雕更讓「回到成都」散發出新的氣息,營造出一種社區新場景。
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曾經卻是一個破敗不堪的棚戶區。在「回到成都」項目打造之前,這裡是一個有著40多戶居民的典型棚戶區,院子年久失修,環境雜亂破爛。去年,隨著暑襪北一街特色街區的打造,院子搖身一變,成為了川西文化文旅體驗點,讓人眼前一亮。
牆外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街道,牆內是清靜自然、古樸典雅的庭院,一牆之隔,讓這個院子隱藏於繁華都市之中,是鬧中取靜的絕佳之處。
推開兩道古色古香的木門,可以看到院子裡各種建築樸素淡雅,各種植被裝點其間,極為雅致。據「回到成都」項目負責人魯懿曼介紹,這個院子有三進五院,主要建築皆為川西民居風格。「當時我們見到它的時候,這裡是一個非常破敗的院子,我們聘請了專業設計師進行設計,並花了很多心思和功夫來重新打造它,現在院子已經變成了一個充分展現川西特色文化的文化綜合體。」魯懿曼說。
社區裡體驗非遺
「現代化摩天大樓可以與傳統老街老巷相融於同一個空間,互不幹涉卻又相映成趣,這是我最喜歡的成都街頭風景。」從鬧市轉入寧靜的街巷,酷愛旅行的自媒體創作者陳念覺得「回到成都」正如其名。「走過那麼多城市,再次回到家鄉,這裡匯聚的非遺文化和川西特色讓我再次找到了老成都的感覺。」
繞著院子走一圈,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築的痕跡,清代的小青磚、老片磚、拱門、石板、房梁……由於整個院子是從原來的川西院落修繕而來,所以還保留了部分100多年前的建築,再加上一些現代的設計和裝飾,融匯古今,讓整個院子更有韻味。作為川西文化文旅體驗點,院子裡除了有精品民宿,還有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區以及川茶展示體驗區。目前,川菜展示體驗區也完成了最後的修建,已於本月初正式對外開放。「我們這裡一共有三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坊,客人既可以在裡面休閒飲茶,也可以欣賞到藝術家們現場進行的一些川西傳統工藝品的製作,還有一些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也會在藝術館裡進行展示。現在餐廳也開業了,人們還可以品嘗到三道地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菜式,相信一定會有全新的味覺體驗。」魯懿曼告訴記者。
「『回到成都』對於我們更像是回到家中。」對於家住附近華興社區的居民張莉莉來說,每天夜幕降臨後與愛人一起帶著孩子來這裡稍坐片刻,已經成為她近一個多月來的新習慣。「雖然一開始不知道這間房子是幹什麼的,但這裡卻給我們附近的老街坊帶來了更多休閒放鬆的空間。」傍晚,來院子裡喝茶納涼、參觀非遺展品的市民陸續多了起來。人們泡一杯清香的川茶,坐在滿是花香的院子裡,和三五好友閒談逗趣,近距離體驗川西傳統民俗工藝。房間內部的燈光透過雕欄散發出去,旁邊的兩棵大樹倚靠在身邊,樹影與居民樓的燈火彼此纏繞,不做一板一眼的界限劃分,讓社區的每個部分都相互延續。
本報記者 李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