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髻沙大橋橫跨丫髻沙島。
大洋網訊 丫髻沙島是一座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石溪村南岸的江心島,地處廣州珠江後航道。這座島佔地約20公頃,猶如一枚寶鑽嵌於珠江之中,四面環水,盡目青蔥。
這座島最為知名之處,莫過於廣州環城高速西南一段——丫髻沙大橋橫跨該島。大橋如臥波彩虹,將海珠區與荔灣芳村地區連接起來,是「廣州環」交通結構的關鍵聯繫。
雖然小島上空的大橋是滾滾車流,但丫髻沙島卻是一派「鬧中取靜」的景致。記者了解到,丫髻沙島最初只是稻田、魚塘,後來大橋飛架其上後,部分被改造為體育文化公園。近年來,這座島又化身為導盲犬基地,增添了公益色彩。
丫髻沙島平時少有人來,至今,除了一艘木船擺渡,尚無其他方式登島,這也讓這座島遠離喧鬧,安靜地在綠色發展中摸索自己的未來方位。
近日,記者從海珠區石溪村碼頭,乘上一艘登島木船,探秘丫髻沙島的故事。
導盲犬和訓導員互動
島上人煙稀少花木茂盛
為訓練導盲犬提供充足空間
丫髻沙島距離珠江北岸石溪村直線距離僅有300多米,從石溪村碼頭乘船到丫髻沙只需三五分鐘。
近日,記者登島探秘,剛一上岸,就聞犬吠聲聲。記者注意到,導盲犬犬舍就在丫髻沙橋底,汽車在橋上轟轟隆隆地駛過,寬闊橋面下,5間犬舍一字排開。
導盲犬是盲人的眼睛,有數據顯示我國的盲人約1700餘萬,而導盲犬的數量只有150餘只,需求缺口巨大,這家導盲犬基地恰好填補了這個需求。該導盲犬基地的負責人張妙鈿曾經在一家公司做行政工作,她說,因為一次機會走進了盲人朋友的世界,才深深感觸到他們的需要,所以開始走上了導盲犬培訓的公益事業。
「目前,島上一共住著20多隻導盲犬,2017年首批4隻導盲犬畢業成功找到了它們的服務對象,離開了丫髻沙島。」張妙鈿說。
張妙鈿說,作為導盲犬基地,丫髻沙島有著非常有利的地理條件,四面環水,與城市隔絕構成了一個天然屏障,不用擔心犬吠聲擾民,也不用擔心狗狗的防疫問題,橫跨基地的丫髻沙大橋的車流聲,更是成了導盲犬訓練所需的天然交通配音。
「從幼年成長中,狗狗就在橋底提前適應了嘈雜車流聲音,上崗後就自然有了對馬路噪聲的免疫力,不會受其幹擾。如果沒有提前適應,它可能無法勝任工作,一聽到砰砰車流聲音,它就亂竄、停步,這對於導盲犬來說是不合格的。」張妙鈿解釋說。
雖然導盲犬基地入駐,島上部分土地得到了進一步開發,但如今丫髻沙島依然保持著它原生態的野趣。「島上花木茂盛,有發現蜱蟲存在,為了保證狗狗的健康,工作人員會定期為狗狗驅蟲、做體檢,此外這裡還有蛇、蜥蜴等小動物,但是它們與狗狗互不打擾,和平相處。」張妙鈿說。
據了解,一隻導盲犬成長訓練需要兩年時間,3個月大的時候,要在普通家庭開始寄養生活,在半年到一年時間裡完成它的社會化,建立自信。
「需要志願者家庭帶它出去見我們人類能見到的一切,去天橋、餐廳、超市、公園等等,增加它們的見識,見識多了,自然有了自信。如果狗狗沒有自信,見人會害怕、後退,這對於導盲犬來說是不允許的。」張妙鈿向記者解釋。
除了家庭寄養生活外,狗狗剩餘時間都在島上居住、休息,並定期由訓練員陪同它們坐船出島到街道上完成進階訓練。
說起導盲犬的島上生活,張妙鈿表示,丫髻沙人煙稀少,為導盲犬訓練提供了充足空間,環島路可以作為模擬道路,路旁也方便設置障礙物,「導盲犬訓練的重點就是學會怎樣避開障礙,這些初步訓練都可以在島上完成,然後再出島上路訓練。」
記者了解到,目前,導盲犬基地所用土地租約馬上到期了。「現在我正忙著為狗狗找一個新家,很可能會落戶到番禺。」張妙鈿說,導盲犬基地屬於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運營費用都來自企業支持和社會捐助,「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會堅持下去。」
丫髻沙大橋橫跨丫髻沙島
丫髻沙島土地曾用於陪嫁嫁妝
猶如「陪嫁丫鬟」故而得名
丫髻沙島的名字很美,但如此美的名字到底怎麼來的,卻無從考證,就連小島歸屬的石溪村村志中也一字未提。
丫髻沙體育休閒活動中心的開發者何利標給出了這樣一種解釋:「據說,一村嫁姑娘,小島上一部分土地作為陪嫁嫁妝到了另一個村,小島猶如隨嫁的丫鬟,於是這座島就有了丫髻之稱。」石溪村退休村幹部彭榮基印證了這個說法:「至今小島200多畝的土地中有18畝土地屬於海珠區的一個兄弟村——聯星村,地處靠近『沙尾』的地方,是一塊村內『飛地』,這塊地被稱為嫁妝地。」
「丫髻沙是珠江衝積出來的小島,原來山上有幾個小山崗。上世紀70年代,將山崗平整後種水稻,80年代,村裡沒了種稻任務,又挖了魚塘租給別人養魚。」彭榮基說,小島北部村民稱為「沙頭」,南部被稱「沙尾」。
小島後來的發展正如其「出身」故事所隱喻的一樣,有些命運曲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適應珠江以南地區用水的需要,廣州自來水公司一個泵站建設在島上「沙尾」徵地約20畝土地,在珠江取水,通過管道輸送工業大道上的石溪水廠,後來該廠已暫停淨水生產。上世紀90年代,廣州環城高速公路公司在丫髻沙「沙頭」徵地70多畝,用於建設丫髻沙大橋,該橋於1998年7月動工,2000年6月建成通車,為廣州環城高速貫通畫上了關鍵一筆。然而,在2005年例行檢查中,卻發現大橋患上諸多「病害」,自此開始了為期5年的圍蔽維修,直到2014年11月才恢復通車。
丫髻沙大橋
由於多方徵地,造成了今天丫髻沙島分割發展的狀態。目前,丫髻沙島大體以中部一條圍牆為界,靠近丫髻沙大橋的一半被建設成為體育休閒活動中心,這塊地原為廣州環城高速公路公司所徵土地,剩下的地方則為石溪村的魚塘、聯星村的「嫁妝地」和石溪水廠泵站用地。
2008年,何利標從廣州環城高速公路公司手中租下閒置土地,租期10年,丫髻沙島也迎來了開發最快的時期。「開發之初,這裡為一片灘涂,荒草叢生,還建有一些養豬場。」何利標說,島上雜草又高又密,最高的地方有兩三米高,有些草還帶刺。「工人們每次上島,都被颳得到處是傷痕。」何利標告訴記者。
開發時,何利標用大船運輸了兩臺挖掘機上島開荒,「10多名工人連續做了3個月,才把這部分土地平整起來,修起一條環島小路,後來,他在島上建起了現在的休閒中心,荒草地改造為球場,還建設了浮動碼頭。」何利標說,為了解決島上用水問題,他們還在江底鋪設了水管,從石溪村引來自來水。
近年來,丫髻沙島上的球場不再運營,小島又重歸寂靜,此時它又迎來了新的朋友——導盲犬。
2015年,華南首個導盲犬基地——中國導盲犬南方示範基地落戶丫髻沙,自此,丫髻沙成為了狗狗們的成長樂園。
白鷺飛過丫髻沙島邊的水道
城中島無價寶
保育廣州江心島
為了自然更為人
至此,「美麗廣州」大型生態掃描之「登陸江心島」系列報導已接近尾聲。
上橫檔島、南海心沙、北海心沙、長洲島、聖皇洲、海鷗島、丫髻沙……這些江心島或見證城市獨特歷史,或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或有獨特的治理經驗,或有少為人知的有趣故事。我們這一路的探秘之旅,除了希望展現這些小島的魅力,還希望提醒讀者們,廣州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江心島,值得我們重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一座座島的登陸探秘經歷,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一句話的含義。江心島作為重要生態資源,是廣州自然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構築了城市綠色生態屏障,同時,一座座江心島也為人們提供了生產生活的空間,為城市增添了溫婉、唯美和詩意。
登陸江心島,我們看到了綠色生態的勃然生機。上橫檔上的古榕樹,經歷過戰火紛紛歲月依然挺拔;北海心沙保持最原始的狀態,草木繁盛、白鶴飛翔;聖皇洲修竹參天蔽日,成為「鳥的天堂」;長洲島一島七條河湧實施貫通治理,通過水系運行調度島上水源……
登陸不同的江心島,我們看到了人類生活的不同側面。上橫檔島留有海關稅所歷史建築,記錄了廣州商貿發展歷史;海鷗島江鷗村村志記錄下有關「剷平白鶴墩」「破壞生態平衡」的自我反思,他們在淺灘種下紅樹林,期盼海鷗歸來;聖皇洲留下一段悽美愛情故事,一片竹葉相贈為好友送行,續寫情誼溫暖;丫髻沙島從稻田魚塘,變身導盲犬訓練基地,成為一座有愛的小島。
早在2015年,廣州市就公布了珠江廣州段54個江心島的保護規劃,規劃提出,江心島保護要體現生態優先,逐一編制規劃和保護方案,體現一島一景、一島一特色。「堅持生態優先,少幹預、微改造、增加綠地和水量」。2017年,廣州珠江江心島整體保護方案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5座島嶼。保護方案一以貫之的要求是「生態優先」,這正是尊重自然規律在生態保護中的重要地位,在城市生態的建設工程中,為大自然這位巨匠留下足夠的「發揮空間」。
廣州是一座「水城」,珠江穿城而過形成一眾江心島。67公裡長的珠江水系前後航道貫穿廣州中心城區,串聯起江心59個江心島,連通1333條大小水道河湧。
島在江中,在城中,它們正是江河和城市的聯繫者,活化了城市文明與精神氣質,為這座「老城市」注入「新活力」。它們不僅是廣州寶貴的生態資源,也構成了城市歷史迭代更新的重要見證者。對於江心島的優化規劃和生態保育,不只是對於自然的保護,更是對人的保護——這也正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題中之義。
撰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
攝影/廣報全媒體記者李波
視頻/廣報全媒體記者羅知鋒
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餘駿揚